何亮亮:香港青年不學普通話是害自己

2021-01-07 環球網

在大中華文化圈裡,香港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凡是大陸和臺灣來的遊客,聽到街頭巷尾人們交際所用的、電子媒體所用的,儘是廣東話(粵語),甚至一部分報紙的部分標題乃至於文章也用廣東話,外地來人完全不明白。這是由於港英時期,中文很長一段時間內在香港沒有法定地位。直至1974年,港英政府才將中文與英文同列為法定語言。由於香港華人多祖籍廣東,廣東話就成為他們的共同用語。隨著上世紀香港經濟起飛、媒體發展,廣東話成為廣播電視和影視作品用語,並因此影響到其他華人地區。

在一般香港家庭,人們都說廣東話,許多移民家庭的老一輩說自己家鄉的方言,孩子們則只說廣東話。香港的中小學,回歸前只有少數愛國學校用普通話教學。回歸後,大部分中學仍然使用英語作為主要教學語言。但是非英語科目的教師所用英語並不標準,學生們平時也不用英語溝通,英語水平並不高。學校都開設普通話課,但是師資不足、課時不足,大部分學生們也沒有開口講普通話的機會。

近年來,由於反對派媒體和部分學校反中教師的洗腦,也由於成長期的逆反心理,香港部分青少年受到「去中國化」思潮的影響。表現在語言方面,則是以不說普通話,以「我不是中國人」為標榜。其實這一部分青少年不會說也說不好普通話,卻以此為榮。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在移動裝置和社交媒體上只用廣東話(夾雜一些英語單詞)交流。

然而,想在日常生活中「去中國化」卻是做不得到的。且不說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居民超過95%是華人,雖然許多香港人有雙重國籍,但華人的文化身份卻無可改變。一些學生在公眾場合歇斯底裡高呼反華口號,我只能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在反對自己還不了解的祖國和文化。這些學生不會說普通話、不能正確使用中文,也不具備良好的英語能力,只會說廣東話。他們一旦走上社會,很快就會醒悟,這將給自己的職業生涯帶來怎樣的惡果。

據一項調查,香港大學生最希望進入的行業與部門是國際網絡公司和特區政府。國際網絡公司在聘用華人的時候,中文與普通話是必要條件。特區政府招聘公務員,應聘者必須通過的考試中,包括基本法和普通話。即使是一般的服務行業與各種公司,如果應聘者說「我不會說普通話」,他的應聘機會肯定減少。從人生機遇而言,香港部分「去中國化」的青少年未來也很快會因此吃到苦頭。「養不教,父之過」,這是香港青少年自己要慎重反思問題,也是家長和學校的責任。▲(作者是鳳凰衛視評論員)

相關焦點

  • 何亮亮:臺灣青年開始看大陸節目
    鳳凰衛視11月22日《時事亮亮點》,以下為文字實錄:何亮亮:今天的傳播焦點,我們要聚焦的是臺灣的電視業表面的看起來是相當的繁榮,但是實際上空洞的趨勢也是非常的明顯?為什麼部分青年觀眾開始看大陸節目何亮亮:臺灣的電視節目,我想我們的觀眾,包括香港和中國大陸的觀眾朋友們多少都看過一些,人們的印象是臺灣的電視節目,特別是綜藝節目做的相當的好玩,相當有趣,所以很多大陸的青年觀眾喜歡看臺灣的電視節目,特別是臺灣的娛樂節目,但是人們沒有想到這個趨勢實際上現在開始發生悄悄的變化。
  • 何亮亮:習近平談「九二共識」給蔡英文臺階
    何亮亮:我想涉外空間的壓縮,其實可能不僅是涉外的問題了,還就是臺灣本身的一個成長空間的問題。因為我們看到臺灣在馬英九執政這個8年吧,正好是8年了。這個8年裡面,馬英九當然一直在講的這個兩岸紅利,我相信臺灣可能很多人也不贊成,那麼也不管贊成不贊成,反正這個8年兩岸之間相安無事這是可以肯定的。
  • 香港人的普通話
    華南區經理是一位香港人。開會時,廣式普通話夾著英語單詞。他不喜歡被稱為「某總」,讓下屬直呼其英文名「弗蘭克」。他經常說自己學歷不高,在香港進入公司從底層sales做起,打拼二十年才到今天的位置。他的口頭禪——「我哋要勤力」。勤力,是香港人普遍認可的一種處世態度和人生哲學。影視劇中塑造的港人形象,流於標籤化,誇張到讓人以為香港遍地黑社會、古惑仔,整天收取保護費打打殺殺。
  • 香港廉署的「零容忍」是怎樣煉成的
    香港媒體人何亮亮近期出版《零容忍:香港廉政公署40年肅貪記錄》,詳細解讀香港廉署何以能在反腐中做到「零容忍」。新京報專訪何亮亮,詳解香港的反腐經驗。    廉署為何能做到「獨立」    所謂「獨立」是指獨立於政府體制之外,因為只要廉署是政府的一部分,就有可能受到幹擾。
  • 何亮亮:2016中美南海博弈或將現戲劇性一幕
    鳳凰衛視1月4日《時事亮亮點》,以下為文字實錄:何亮亮:去年12月中旬美國B-52轟炸機據說是誤闖了中國南海的上空,中國海島上空,這個事件當時在國際上也引起了很大的關注,那麼接著就是我們看到中國的三大海軍三大艦隊,就是北海艦隊、東海艦隊和南海艦隊空前的在南海地區展開了一次大規模的聯合軍事演習。
  • 何亮亮:太陽花學運是提正確問題得錯誤結論
    另一方面,這樣的一種行動後來實際上也對香港的佔領運動也是直接的一個刺激,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學生運動,我們說當代的,特別是在大中華這個範圍裡面,臺灣的學運和香港學運之間的互動聯繫。 鳳凰衛視3月23日《時事亮亮點》,以下為文字實錄: 何亮亮:太陽花學運之所以值得來回顧,一方面他改變了臺灣的政治生態,他事實上使得兩岸的服務貿易協定被束之高閣了,我們現在都不知道他何時重新審議,這樣就造成了兩岸關係至少在貿易方面的一個重大的倒退。
  • 何亮亮:中國有多少官員在著書立說?
    甘迺迪行政學院是一個很有名的培養行政官員的地方,比方說在我們亞洲很出名的像新加坡的總理李顯龍,而香港的特首曾蔭權他們都曾經是在這個學院讀過碩士課程的。鄭利平他在廣東,其實本來我想在官場他是完全有可能再往上提升的,因為現在的中國正好就需要這樣的官員,既有在外國的,特別是像在哈佛念過行政管理的課程,同時又有在地方工作的經驗。
  • 一位前香港老師的普通話教學
    在香港出生的徐麗曾在香港教授過4年普通話課程。徐麗從聲母、韻母開始教起,引導學生一步步升級打怪,克服語言障礙,「不是所有學生都喜歡學普通話,但是他們特別喜歡上我的普通話課」。自香港回歸祖國以來,普通話課成為香港中小學核心課程之一,特區政府也開始培養普通話師資。
  • 有些香港學生的心結並不是普通話,而是……
    在香港的10多所大學中,有5所對畢業生有普通話要求,分別是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嶺南大學、香港教育大學以及恒生管理學院。浸會大學規定,本科生需修讀帶三個學分的普通話課,期末成績達標即符合畢業標準;也可參加25小時、不算學分的預備課程,通過學校語言中心的普通話考試,即達到畢業要求。如果測試沒達標,需要修讀帶學分的普通話課。
  • 聆聽香港聲音:普通話和粵語「雙行線」
    年的時間,從「聽不懂」到「學會說」,本就密不可分的普通話和粵語在當下的香港更是水乳交融,從昔日平行發展,走向日漸交匯的「雙行線」。  在中資企業的香港人:跟著電視學普通話  回歸15年來,隨著香港與內地在政治、經貿、教育以及社會文化等領域的交流逐漸頻繁,普通話在香港的使用日趨廣泛。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今年初發布的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報告顯示,香港約46.5%的人口報稱能說普通話,比2001年大幅上升約13.2%。
  • 評論:莫把香港學生認讀簡體字政治化
    用於這個諮詢文件課程理念部分提到「學生在掌握繁體字後,亦應具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在香港社會引發一些爭議。與現在香港社會的許多議題一樣,有人將問題政治化,掀起風浪。針對一些猜測,教育局署理局長楊潤雄澄清說,香港教育以繁體字為主,所謂強推簡體字,是無根據的謠傳。  顯然,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香港教育局是建議而非「強推」學生應該有認讀簡體字的能力。
  • 何亮亮:蔡英文與臺灣政壇「四大天王」不一樣
    「雙英辯」引發兩岸民眾關注何亮亮:不久前,在臺灣的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舉行了一個關於ECFA的辯論,人稱「雙英辯」,這是我們今天的傳播焦點。但長期而言,心理性和專業的作風可為自己加分,也有利於民進黨爭取中間選票。香港《星島日報》社評認為,臺灣歷來首次「雙英」辯論會,領導人馬英九一洗執政黨應變天災失措和幾次關鍵議席敗選後的頹風,有利促銷今下與大陸達成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他的表現自信還重振藍營士氣,對年底直轄縣市長選舉也有幫助。
  • 何亮亮:日本欺軟怕硬「拘臺漁民」警示蔡英文
    何亮亮(評論員):剛才新聞裡面說日本政府不記名的官員,像是在警告馬英九,我覺得這個有點,這個話其實說得沒什麼意思了。你說警告馬英九不如說他在警告蔡英文,因為再過三個禮拜,三個星期馬英九任期就滿了嗎,那就是蔡英文上臺了。但是蔡英文上臺以後,這個形勢就變得很有趣了。第一謝長廷要做駐日代表對吧,謝長廷說要建臺日共同體。那在共同體裡面你說,應該不會發生日本公務船扣捕臺灣漁民的事情吧。
  • 9102年了,香港人的普通話水平怎麼樣了...
    香港學生從幼兒園開始就必需學英文,但是中文則分為(粵語/普通話)兩種,由幼兒園選擇。所以,並非每一個香港人從幼兒園就開始接觸普通話。從1998年起,香港中大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每年都舉辦獲得國家認可的普通話水平測試;20年來已經有十幾萬人參加了國家級的普通話水平測試。
  • 香港大學生抵制普通話 學生會瘋言:普通話是外語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截圖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日前因不滿普通話豁免考試有難度,煽動學生「佔領」學校語文中心,粗言辱罵教職員。據香港《大公報》22日報導,該校學生會昨晚(21日)發表「澄清」,除了為「佔領」行動申辯外,更宣稱普通話「亦唔系唯一可以修讀嘅外語」(也不是唯一可以修讀的外語)。
  • 業內人士:「香港人已越發重視普通話」
    新華網香港7月13日電(記者王小旎)港澳地區中小學普通話水平考試(GAPSK)考試委員會13日在港舉辦「香港中小學普通話水平發展趨勢及『普教中』之成效」發布會。與會人士普遍認為,內地與香港越發緊密的聯繫使得香港人說普通話的機會增多,香港中小學生學習普通話的迫切性越來越高。
  • 香港樹仁大學高級講師李娥珍:用心傳授普通話
    本期人物:李娥珍  來港時間:上世紀70 年代末  工作崗位:香港樹仁大學高級講師、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主任  未來心願:教南亞裔族群的孩子學普通話  從醫生到教授普通話  上世紀70年代末,已在上海從醫的李娥珍,來到香港與父母親團聚。
  • 何亮亮:臺灣人拿蓮舫國籍做文章顯得可笑
    核心提要:何亮亮先生認為,有些臺灣人拿蓮舫的身份做文章,說她不知羞恥,這非常過分。鳳凰衛視9月15日《總編輯時間》,以下為文字實錄:何亮亮:從蓮舫當選了民進黨,這民進黨倒是正好跟臺灣的民進黨也是同名的,蓮舫本人也有中國的臺灣人的血統。
  • 香港「推普」先鋒許耀賜:「我與普通話結緣半世紀」
    新華社香港10月18日電 題:香港「推普」先鋒許耀賜:「我與普通話結緣半世紀」  新華社記者 陸敏  從19歲開始學習普通話,69歲的香港人許耀賜已經與普通話結緣半個世紀。  這半個世紀中,他學普通話、教普通話、成立香港第一個致力於推廣普通話的民間社團、倡議創辦香港第一家普通話小學……  從青澀學子到花甲老人,推廣普通話成了許耀賜畢生的事業。投入最早,堅持最久,迄今仍奔走在「推普」之路上。  曾經有人問他,為什麼要學普通話?  「身為中國人,學習普通話,天經地義!」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 英語>粵語>普通話,香港本土派心中的「語言階級」
    她在Facebook「憤而發聲」,稱已經有人寫投訴信抗議這位前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教授,自己也截圖存證。去年,某課程教授要求每個人就自己本學期的期末論文做課題報告,10分鐘演講,20分鐘全班互動。不僅教授會給出指導意見,班裡每個同學都會參與,儘可能指出每篇論文框架的不足、提供更多思路、避免常識性錯誤。由於該課程設置為普通話授課,且班中只有不到10人能聽懂粵語,考慮到交流通暢,教授建議演講使用普通話或英語。全班幾乎所有人都遵守規則,唯獨三四位香港學生堅持使用粵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