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點小忙;
應允為友人大學在讀女兒薦書讀讀,擠時間完成並分享在此——
推薦圖書之:《日本的細節》
推薦緣由:
「自行車籃裡的一張便條, 上面寫著:不好意思, 我弄壞了你的車鈴,非常抱歉。除了道歉, 便條裡還包了一千日元。「在大阪我不小心弄丟了袋子, 等我回去找的時候,它被人放到了路邊, 而且裡面的東西完好無損。」 飲料罐上, 貼心地設計了盲文。口香糖盒裡, 竟放了一疊紙, 專門方便吐口香糖。一張調查旅客來自哪的表格, 對比其他的貼得歪歪扭扭,日本人的整齊有序 真是融進了血液裡。我們看到的廣告, 經常會註明:圖片不代表實物。但在這,幾乎真的一模一樣。在日本的換衣間裡, 一般會準備頭套, 這樣就可以避免換衣服時,弄花妝容。計程車裡有緩行的按鈕, 一按,師傅就會開得慢些。自動售賣機裡, 賣的全是新鮮的雞蛋。超市裡還有專門的冷藏儲物櫃,」
推薦圖書之:《德國的細節》
推薦緣由:
◎從「不變的德國」到「可怕的德國」,高冷、刻板、低情緒化背後的120個細節。
◎小處著眼,見微知著。真實地讓讀者從細微處平視德國,從生動細節裡感知德國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氣質。這種民族精神外化所產生的力量足以牽動世界的神經。
◎文化長卷/歷史雜談/城市圖鑑/文字地圖/旅行攻略……一本書窺盡德國前世今生。
◎作者葉克飛,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德國遊」深度熱愛者,本書是作者數十年旅行德國的見聞、心得和思考。
◎資深媒體人、作家王小山、廖偉棠、賈葭、知名記者段宇宏聯合推薦。
◎視角獨特,思考深刻。既是一本關於德國的全方位的百科全書,也包含著作者對中德文化的思索和探討。
◎不仰視,不拔高,理性而客觀地觀察、記錄、思考德國,並在這個過程中自覺反觀中國。
內容簡介
本書從德國社會的各種細節裡,見微知著,追溯細節背後的文化及透露的人文精神。書中包括城市建設、交通、建築、鄉村、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生活細節。講透德國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呈現了德國特有的文化內核和社會風貌,幫讀者快速了解德國的傳統,閱讀本書,可以對中德文化進行理性的思考,更進一步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表達。從細節處,讀懂一個真實的德國。
著名歷史學家許倬雲先生在母校臺灣大學歷史系「中國文化專題討論」九堂課和在臺大的兩次公開演講的結集。在書中,許倬雲先生以較為宏觀的「中國文化」為主軸,打破儒釋道三家壁壘,貫通中西,對於中國古代的文學、歷史、宗教和哲學等面向都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專題討論。
推薦圖書之:《九堂中國文化課》
推薦緣由:
著名歷史學家許倬雲先生在母校臺灣大學歷史系「中國文化專題討論」九堂課和在臺大的兩次公開演講的結集。在書中,許倬雲先生以較為宏觀的「中國文化」為主軸,打破儒釋道三家壁壘,貫通中西,對於中國古代的文學、歷史、宗教和哲學等面向都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專題討論。
許倬雲(Cho-yun Hsu),江蘇無錫人,1930年7月生,求學於臺灣和美國,1962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先後執教於臺灣、美國和香港多所知名大學,2000年10月被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授予名譽教授,現為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學系榮休講座教授、臺灣「中研院」院士。學貫中西,善於運用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治史,研究領域主要在中國文化史、社會經濟史和中國上古史。代表著作包括《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漢代農業》《西周史》《萬古江河》等。歷史學家,是中國臺灣歷史學界的耆宿,有「臺灣改革開放的幕後推手」之稱。許先生還是臺灣著名音樂人王力宏的舅公。
推薦圖書之:《中國文化的精神》
推薦緣由:
我們為什麼說自己是中國人?中國文化的根底在哪裡?我們中國人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精神資源是什麼?
歷史的顛簸和挫折,使得中國文明丟失了不少本來有的好傳統。許倬雲先生把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看作一種多元互動的秩序,重新反省「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中國文明,從天、人、群、己各個角度呈現中國文化的精神,希冀在文明的土壤發掘養分,追尋和喚醒那些被遺忘的精神餘瀝,滋養和灌溉當代中國人的內心。
中國人日常生活中飲食、醫藥、居住,所重視的多元和諧,求均勻而忌偏差,趨中和而不過分,種種觀念,依舊可見於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中。一代代中國人美好高貴的精神、真實的人性,多不在四書五經和二十四史,而在市井陋巷、山野鄉村,街談巷議、共話桑麻……從開天闢地到江湖豪俠,從男女私情到精怪現象,涵蓋範圍相當廣泛,代表了中國一般老百姓的喜惡與褒貶。他們的歷史觀,就是這些故事串聯在一起的一套評價體系。
推薦圖書之:《天地人》
推薦緣由:
本書是著名作家鹽野米松,對日本師徒三代宮殿木匠持續十年的採訪筆錄,分為天、地、人三卷。日本最後的宮殿大木匠西岡常一全心投入古建的一生,其唯一繼承人小川三夫創建要讓木匠吃飽飯的「鵤工舍」的歷程,二十個年輕學徒讓手藝長進體內的成長故事,天地人三卷不僅呈現延續了一千三百年的日本古建智慧與匠人之魂,而且紀錄片式地講述了一門古老技藝在現代的傳承。同時,其中的工匠口訣、師徒制度等內容亦可為普通讀者所借鑑,前日本駐華大使、伊藤忠商事前社長丹羽宇一郎認為《樹之生命木之心》是所有經營管理者的必讀之書。在鹽野米松採訪的二十二年之後,中文版譯者回訪了當年的學徒,了解到他們的近況,更獨家增補對鵤工舍目前唯一一名女徒弟的訪談。
【天卷】:
擁有上千年歷史的法隆寺,是世界最古老的木構建築群,時至今日仍以優美之姿巋然屹立。支撐其體魄的不僅是木頭,還有世世代代奉公於法隆寺的工匠們。日本最後的法隆寺宮殿大木匠西岡常一,在日本採寫第一人鹽野米松的挖掘下,憶述自己投入古建築的一生,從樹木的癖性談到如何構建匠心,從修復古建築的經驗到世代傳承的法隆寺工匠口訣……他樸素而有力的講述,不僅讓人看到日本匠人忘我執著的一生,也可一窺經歲月淬鍊的古代日本建築技術和智慧。
【地卷】:
千百年來,宮殿木匠的技藝是如何一代代傳承的?靠的不是數據,也不是文獻,而是一雙手傳遞到另一雙手中的記憶。在這「手的記憶」中,是已經傳承了一千三百年的智慧。西岡常一唯一的徒弟小川三夫,回溯了自己成為宮殿木匠的修煉之路,以及創建要讓木匠吃飽飯的宮殿木匠集體「鵤工舍」的歷程,宮殿木匠這一快要消失的業種自此重新開枝散葉。而在這一傳承的過程中,他們採取傳統古老而又費力費時的「師徒制度」,像對待木材一般,看透徒弟的癖性,因材施教地培養,或許十年或許更長的時間,直至讓手藝長進體內。
【人卷】:
小川三夫創立的鵤工舍,聚集了形形色色想要當宮殿木匠的人。來此學徒的年輕人同吃同住同勞動,在一起生活的過程中,身體、人格、技藝都慢慢發生著變化。鹽野米松對這些學徒進行了紀錄片式的採寫,二十個不同的人生故事,透露出年輕匠人們的夢想與生活、堅持與退縮,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匠人世界,也由此看到一門承繼了千百年的古老技藝如何在新時代傳承。時隔二十二年中文版出版之際,譯者回訪當年的學徒,各人不同的近況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