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裂紋」,也就是開片原,是古代龍泉青瓷中的一個品種,因其紋片如冰破裂,裂片層疊,有立體感而稱之。在哥窯的各種釉裂紋片中,「冰裂紋」排名首位,素有「哥窯品格,紋取冰裂為上」的美譽。因其在燒制過程中的獨特開裂,展示出無限的自然美。可惜的是,燒制「冰裂紋」的工藝在宋代後失傳了。
瓷器釉面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開裂原因有二:一是成型時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響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脹係數不同,焙燒後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原是瓷器燒制中的缺點,但人們有意利用開裂的規律製造開片釉,作為瓷器的一種特殊裝飾。
以宋代哥窯產品最為著名。開片釉在製作上可分兩大類:一為填充型,在燒成的釉裂紋中填充煤煙等,紋路呈黑色;也可在裂紋中填充硫酸銅等著色劑,呈棕綠色紋路。另一類為覆蓋型,在焙燒後的底釉上覆蓋一層顏色釉,再次焙燒,呈現裂紋,露出底釉顏色。開片據裂紋稀密和圖形不同分別稱冰裂紋、魚子紋、百圾碎、蟹爪紋、牛毛紋及鱔血紋等。 數九寒冬,冰凍三尺,執棒槌或石頭砸其上,冰面就會嘎然一聲,出現許多炸裂開的白色紋路,這種紋路人們稱之為冰裂紋。
將這種縱橫交織的紋路首先運用在傳統藝術上,並蜚聲全球的當屬中國的瓷器。其中,哥窯上的開片是極好的一例。所謂「開片」,即冰裂紋,系胎釉膨脹係數不一,導致釉面出現裂紋,實際上是一種缺陷,卻被制瓷工匠巧妙地用來作為裝飾紋,且效果精美絕倫,有渾然天成、巧奪天工之感。古人曰:「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色到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紋取冰裂為上,梅花片墨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可見它的獨特美早就博得古人的厚愛,並將其視為稀世珍品。
家具中使用冰裂紋,在瓷器之後,而且它也是受瓷器的影響,才得以推崇。古時,冰裂紋常以透雕和榫接的形式飾於床的圍欄、椅背、透空的櫥門以及畫案的下擱板處,它們既滿足了特定家具部件需要「透空」的功能,又極大地豐富了家具的形體和裝飾效果:看上去似透明的冰,又如梅花片片,層層疊疊,具有較強的立體感。
現代,冰裂紋的應用更為廣泛,在一些餐桌的桌面、茶几的下擱板處都較常見。它們通透空靈,和現代建築較為和諧;它們紋理交錯,逶迤遠去,煞是好看,讓人產生無窮聯想…… 毫不誇張地說,冰裂紋是極典型的化腐朽為神奇的殘缺之美。
那麼為什麼汝官和北宋官窯會開這種斜面的開片那?這其中有一點主要的因素,應該是通入了太多瑪瑙的緣故(也與寶石入內有關),因為瑪瑙的含量較多,並且在釉中分布是凌亂無序的,當在高溫之中,瑪瑙的膠化凝聚的結構原因,導致和阻礙以致改變開裂紋理得路線,使得裂紋向無凝聚處走動,這應當是它形成的主因。但應當說促成一種結果還應當是多原因的,自北宋以後(從目前的資料看)此類冰裂開片器,後朝難見,而南宋官窯仿佛試燒過這類器,但不僅融入了大量的瑪瑙也同樣有寶石入內,結果誤打誤撞沒燒成冰裂器,卻燒成了緊皮亮釉的器種,當然也多少出現了微量的冰裂者,但與北宋官窯卻無法相比。可見瑪瑙等入內可能是它的成因主導,但卻同時應當承認促成這種完美工藝器種的應當是從配方、配料、工藝、以致燒造程序,應當是具備一套完整的工藝程序的,而絕非像現今有人所言的,這也可仿那也可造,隨便就能造出一件國寶器。
北宋官窯的這類冰裂器種,國家館藏有之,民間也有,但極為罕見,所以這類器常會四處碰壁,難以確定。其實,這種器種無仿器。 這類器一般分主開片、斜開片,主開片又分加色和無色兩種,釉面多分深淺不一的天藍色居多,露胎處分無釉、上釉兩種,另一種為黃釉護胎底,共三種。由於內含相當數量的瑪瑙和寶石成份,因而此類器都較重,並有陰陽面,從露胎的胎質、色澤觀,可能為張公巷官窯口所產,有的拍賣公司曾將這類器定位汝器列,實則應屬北宋官窯器,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類器種上,還有釉裡紅的器種,可見北宋官窯器,也豐富多彩,遠遠超出了我們已知的視野範疇,也許還有更多的我們未知的領域,有待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