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沒有錢,有智慧的人也能修到福德

2021-02-26 法華之家

點擊法華之家免費訂閱,每天18:19與您相伴!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      「法華之家,再點擊關注後設置星標⭐️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 享。


一個有智慧的人,即便自己沒有財富,也能作福,修到福德;一個沒有智慧的人,自己有財富也不知道怎麼去修福。

這裡有個例子。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長者,叫阿鳩留,既不信前生後世,也不信因果。有一天他經過山間險道時,迷路了,走出不來,逗留了三四天都不見水草,饑渴得快要死了。

就在這時,遇到了一個樹神。長者告訴樹神,自己現在饑渴到極點了,希望給予幫助。於是樹神就從指端(手指端)變化出飲食來,幫他解決了饑渴的痛苦。這個長者一看,覺得很神妙,就問:您有什麼福德,怎麼手指都能夠出飲食呢?樹神就說,他在迦葉佛住世的時候,本來是一個貧窮的人。

做什麼職業呢?就在城門那邊磨鏡子。那座城裡有些大功德主,常常要向僧人供齋。那些比丘沙門來乞食的時候,如果問哪個地方有供齋,這個磨鏡子的就用手指來指示哪裡有供齋之處。他用這種方式來為比丘指路,做了很多年。由於他修了這樣的福,這一世就能夠手指流出飲食。

這位長者一聽就覺悟了。他覺得這個磨鏡子的雖然沒有錢來布施,但是就用手指指路,隨喜供齋,都能得到這樣的福報,說明因果是存在的。於是他就開始大修布施,每天也供齋給比丘。以後這位長者去世之後,生到了忉利天做散華天人。

所以這個公案就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學這個樹神,那麼他人的財富也可以為我所用,大修福德。

用手指為比丘指示供齋之處,福田由於手而廣大;讚嘆勸勉富人去做善事,福田就由我們的口而廣大;為善事奔走效力,福田就由我們的腳而廣大。

所以,雖然我們沒有錢,但我們的耳、目、手、足都是作福的工具,修福德的工具。這就是佛法告訴我們的智慧,即使沒有錢,你有智慧也能修到福德。

長按指紋 >識別圖中二維碼 >添加關注

往期精選善知識

菜單處回復下面文章前

紅色數字即可接收相應文章

800:身上有這五樣東西的人最好命!

801:這樣子越學佛,越往地獄跑!

802:有這種面相的人,一定是位品德高潔的君子

803:邪淫者身上經常出現的8種現象!

804:一位道人與盲人的對話,10個人看完,9個人開悟!

805:附在衣服上的幾十個靈魂,你真的不害怕嗎?

806:我想把一個秘密告訴大家,人心能量的妙用!

807:108首佛歌,聽後別忘記收藏!隨喜轉發功德無量!

808:把父母送養老院行嗎?請大家讓更多人看看

809:願這44首佛咒,能讓你身心安康

810:計較,是貧窮的開始

811:雙盤腿竟有如此驚人好處!「搖山晃海功」能夠快速雙盤的方法!

812:大結局了!全國首部佛弟子自己拍的網劇《彼岸花開》第七集

813:吃齋三年,反而得了重病,做了一場夢後,後悔也來不及了

814:左眼跳財,右眼跳災是真的嗎?

815:為什麼因果報應有的當生就報,有的隔世才報呢?看看佛怎麼解釋!

816:億萬資產得絕症,豪宅內自拍:身外之物帶不走,只有業能帶走

817:若您常說這兩字,你的福氣會越來越多!

818:人死後去了哪裡?七七四十九天 他們在幹什麼?

819:震驚!一代佛學大師,生前竟道出:比風水厲害100倍的因果定律

820:黃泉路上的剩飯!看完再也不敢剩飯了!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免費結緣殊勝經書法寶

覺得不錯,請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如何增長福德智慧?
    無論修行人還世俗人對福德的定義是不一樣的。總之,福德就是當下的「空虛」之處,越是求不得的地方,福德越發明顯不具足,在這些方面,越需要福德的「載受」,往往大多的問題,都可以透過資財來解決,所以就認為福德不足即是資財不夠。
  • 佛教:我們怎麼樣來修自己的福德?修持六度就是我們很好的方法
    現在我來分享今天的提問:我們學佛之人都知道福德對我們很重要,那你說這個修福德的基礎是什麼呢?那就是你想讓你的生命越來越好,你自己有這種上進心,有這種要求,這是一個基礎,就是心裡的一個態度,心理建設是一個基礎。我們想離苦得樂,我們需要這些功德。其實我們人為什麼會有煩惱?無非就是你福報不夠,或者智慧沒有。
  • 【福德秘笈】——修福德的具體方法
    這種福德不僅能在世俗法中享用,也能在佛法上享用。福德使得我們在佛法上的修行非常迅速,道業增進很快。福德是我們成就佛道的基礎,是道糧,是資糧。沒有福德,學佛修行就一事無成。所以菩薩修行,要修菩薩六度,第一度就是布施修福。開悟前要布施修福,悟後也要布施修福,入初地以後,還要布施修福,道業才能不斷地增進,可見福德有多麼的重要了。
  • 《金剛經》的智慧 福德是福德 功德是功德 兩者區別有多大
    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祖師言:實無功德。梁武帝聽後心中不悅,對達摩祖師大有怨氣。其實祖師達摩沒有答錯,只是梁武帝或許並不知道,功德不等於福德,功德福德區別很大。這裡佛陀提到的是福德並非功德,按照世間的理解,梁武帝造寺,供僧,布施,設齋應該有很多很大的福德,但梁武帝問的是功德,梁武帝也是信佛之人,理應知道福德何意,但為何問功德不問福德?
  • 怎樣做是宿世種下的福德智慧?
    布施與供養都有兩面性,智慧的「做作」才是福報,愚痴的「做作」是一種縱容,費力不討好……,「供養」是用付出博得更高層面的心念加持,這是「四兩撥千斤」……,總之,供養的意義是「供一得十」,而布施的意義是「散百得一」,所以此生遇到的「貴人」,是宿世的因緣和結果,切記,修道人了生脫死是在此生
  • 為何方便智慧是福德的載體?
    一切相體的代表是善巧方便之智,無論是世間的「取悅」六根,還是出世間的超越三界,方便智慧的核心就是時效性,即達到想要的結果,或者分解成無數個小結果,也就是小障礙的化除,小習氣的轉化,小目標的實現,這就是般若智的「小提升」,那麼自在的「小實現」也達到了,所以方便智慧是福德的載體
  • 什麼是智慧?什麼是福德?
    顯發善巧方便智慧的人體現在:為了得道者,甚至是還沒入道僅僅是在求道路上智慧的作用處,為了「道果」而做到一種「順忍」,(系統了解,找公眾往生心法入群指導)顧全大局而不拘於小節的善巧方便,是為了實現本自具足的性體智慧;其根本原因在於福德不具足,也就是為了菩提大道
  • 供佛是累積福德最快的方法,但我沒有多餘的錢買東西供佛怎麼辦?
    佛的智慧無限而且又是自在,佛圓滿具足佛菩提智——也就是四智圓明,包括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以及成所作智。佛是大醫王——一般醫生只能醫世間病,佛能醫的卻不只是世間病,還能醫治眾生生死輪迴病,這樣才是能救護世間的世尊。由於這種能夠普作大饒益,智無限自在,救護世間的功德,也就是福德圓滿、智慧圓滿而威德無比,所以稱為世尊,是三界世間的至尊。圓滿修多羅——修多羅就是佛法。
  • 王路:為什麼福德是菩薩摩訶薩根本?
    我昨天設計了十道選擇題,把《大智度論》上的詞摳掉,給一些迷惑性的選項,發現掉到坑裡的人也不少。這樣一檢驗,就知道自己對文本是不是真的理解了。過去的典籍,流傳到現在,有不少傳抄的錯訛,甚至還有人故意偽造些句子夾進去。比如《四十二章經》「施飯轉勝」一節,最後一句叫「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 福德和功德,何來分別心
    一、北傳佛教中,福德與功德有別圓因法師《聽經札記》也說:「禪定屬功德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屬福德邊。福德可以給人,功德不能給人。亦如財物可以贈送他人,聰明智慧無法贈送他人,功德是自己專有的。」即所謂:福德有漏,功德無漏;福德有限,功德無限;福德不離相,不破我執,不能超越三界輪迴;功德離相,破我執,可以超越生死輪迴。功德裡面有福德,福德裡沒有功德。福由善生,做善事就有福德,做善事不執著,就有功德,功德裡面有智慧。因此,福德與功德表面上看並沒有區別,只在於用心不同,在於有沒有執著的心。一個有智慧,一個沒智慧。
  • 什麼是福德?
    學佛的人在讚嘆別人的時候,經常說「功德無量」,有時候也會說「福德無量」。那功德和福德有什麼區別呢?今天為大家簡單分享一下。一、功德德者得也,修行有所得,故曰功德。修行有功,身心清淨就是德;滅除內心的愚痴是功,智慧現前就是德。也就是說,功是修因,德是果報,你有真實的修行,才有真實的果報。
  • 海濤法師:什麼是累積福德,智慧資糧最快?
    HAITAOFASHI海濤法師慈悲開示:【什麼是累積福德,智慧資糧最快?】為了幫助所有眾生趕快離苦得樂,我們要累積福德資糧、智慧資糧。什麼是累積福德,智慧資糧最快?就是一個正確圓滿的菩提心,菩提心所緣所有的眾生都是母親,一定要讓他們離苦。為什麼母親不能離苦呢?因為他不知道他有佛性。
  • 佛教:功德和福德這兩大修行資糧,究竟有什麼區別?
    而另一方面梁武帝雖然做了很多弘法的善業,堪稱佛教大護法,但是自己卻沒有修持奉行,所以始終沒有得到智慧,當然,自然也沒有功德。那麼福德和功德這兩「德」究竟有什麼差別呢?我們就來仔細介紹,簡單來說——這兩者一個修的是慧,而另一個修的是福,雖然都很重要,乃是二足尊的兩面,但獲得方式完全不同。
  • 能讀到這部經,善根福德因緣不可思議!
    《無量壽經》如果我們能讀到、看到,善根福德因緣都不可思議!為什麼?因為這是無量劫前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所種的善根福德因緣的果報。在這一生當中遇見了,遇到是緣分,遇到了歡喜,能信、能解,這是大善根;而且又能發心求生極樂世界,能老實念佛,一向專念,這是大福得。世間最大的福報是什麼?不是能當多大官,不是有很多很多花不了用不盡的錢;而是這一生能生到極樂世界,你就是生到忉利天、摩醯首羅天,也沒出六道輪迴,福報雖然大、壽命雖很長,但不是無量壽。
  • 善根和福德是同一個意思嗎?聽聽蕅益大師是如何理解這兩個詞的!
    「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這是兩個層面。聲聞、緣覺已經超出人天,他只是善根少,但已是無漏、無生無滅了。一般人修的都是人道、天道的有漏福業,即使修了善法到天道去,還是屬於福報,不能叫善根。就像我們天天讀經,如果從一般的教理講,聞經屬於善根,可以增長智慧,但是還沒有解脫,這個善根還是世間的福報。只要還在人天有漏的範圍內,所有的福業都是少福德,得到的果報只是人天果報。持五戒的人,可以得人身;修十善的人,可以生欲界天;有禪定功夫的人,可以四禪八定,但還不能超出三界。還有一層叫非想非非想天,這是佛教的專業名詞,不太好理解。
  • 每一個學佛人都應該明了,功德和福德的區別
    學佛的人常把功德混淆成福德,把福德認知為功德。不過功德也好,福德也罷,他們的共同點都是要有德。功德和福德的區別是很大的,對於每一個學佛人,都需要明了。(二)功德只能自己修,而福德可以進行分享功德是戒定慧,為了明見心性,然後妙用於普度眾生。要有功德必然是先從戒字開始的,沒有戒的心,就不會有功德可言。有了戒,就會生定,人的心有了定力,就會抵制誘惑和欲望,因為抵制欲望,所以就不會受到欲界的輪迴。
  • 內修即功,增長智慧,外行即是德,緣分具足,內修是慧,外修是德
    這個「覺」原來就有,本來就有,原來就已經佛性無始終,開始就有了。這個覺悟,在人間只是一個表達,表達讓大家知道,這個法現本性;本性不是無中生有,覺性原來本具,所以原來本具的覺性,是人人本有的。覺悟,叫做覺性;迷掉了,那就是人,人還是本性存在。要很用心來體會,原來就本具有善良的本性,應該要再進一步覺悟過來,本來就是有的自性。
  • 佛法:修行無為法,離不開善根福德
    如果修有為之法,斷然達不到解脫煩惱生死的目的,唯有修行無為的福德,才能夠獲得所冀求的目標。因為無為福德之性,才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可以使眾生轉煩惱為菩提,導迷津至彼岸,度有情眾生同登涅槃聖境,如果修行有生有滅的有為福德,是不可能如無為福德一樣可以廣大平等而長久的,也滅不掉心上的塵垢與煩惱,也無法明心見性,徹見自我的真如實相,正因為如此,所以佛祖才不厭其煩的為大眾演說無為福德的勝妙,希望眾生都能如法修行,獲得開悟的智慧。
  • 《金剛經》中所講的「福德」,與人們常說的「功德」有什麼不同?
    其福德不可思量。說到」福德「,人們往往會想起另一個名詞——功德。平時生活中,好像聽到人們說」功德「比說」福德「的時候多。」福德「與」功德「有什麼不同呢?這就是老傑談《金剛經》第5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金剛經》中所講的「福德」,與人們常說的「功德」有什麼不同?
  • 本源法師:如果人只有福報沒有智慧 就會被福報所害
    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閆秀勇 如果一個人修學菩薩道,這個必須要知道:不要著相,要具足三輪體空的智慧去行布施,這樣所得到的是無漏的福德。我們現在修行,看有多少人知道無相而行布施?不知道。你看為什麼我們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其實就是不明理。我們現在都是比較執著於相,做事情執著於相。所以如果用《金剛經》的思想去做事情,那就沒有絲毫的壓力,很輕鬆、很自在,而且積累無漏的福德。 《金剛經》講到了著相布施,佛經常用比喻:用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行布施,所得的福報在世間法來講是非常之大,雖然之大,但它還是有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