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風平浪靜,實際上浙江、廣東、山東、江蘇這四個經濟大省正在靜靜地進行一場經濟體制改革「暗戰」。
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搞好民營經濟。作為中國的經濟強省,他們都這麼拼了,別的省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
01
最近,浙江設立了全世界最奇葩的「衙門」: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辦公室(上圖)。
這個部門名稱雖然奇葩,但被外界認為是「良政」,企業去政府辦事最多跑一次,大大節省了時間。
「奇葩部門」設立只是浙江改革的一個縮影。
2017年,浙江經濟總量與荷蘭相當,人均GDP 1.36萬美元,跨過高收入經濟體門檻。民營經濟貢獻很大。
浙江是我國名副其實的民營經濟大省,平均每10個浙江人中就有一位老闆,每29個浙江人中就擁有一家企業。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浙江民企佔近1/5,連續20年居全國首位。
不過,浙江沒有驕傲。
11月2日,浙江省委書記車俊在浙江省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新時代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表彰大會上旗幟鮮明的說:民營經濟強則浙江強,民營企業好則浙江好。
車俊還不忘給民營企業打氣,他說:「在今天這個場合,我還特別想說的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永遠與大家心連心、永遠是大家的堅強後盾!」
針對民營經濟發展目前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浙江近段時間精準出臺了企業減負、小微企業成長、穩定外貿等一系列政策,提振民營企業信心。其中,影響最直接的舉措有4條:
一是更大力度簡政、放權、減稅、降負,2016年以來累計為企業減負超過3000億元的基礎上,近日又出臺了新一輪企業減負政策,力爭全年為企業再減負1500億元。二是新組建省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由浙江省政府對省擔保集團增資50億元,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和龍頭骨幹企業發債。三是新組建浙江省上市公司穩健發展支持基金,首期融資100億元,用於化解股權質押風險,支持上市公司健康發展。四是制定關於應對貿易摩擦確保外貿穩定增長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十條具體措施。
可以看出,浙江經濟發達是有道理的,並不意外。
02
想要打造全球企業投資首選地和最佳發展地,廣東省使出了吃奶的力氣。
廣東11月1日宣布,開辦企業時間壓縮至5天可搞定;工程建設項目平均審批時限壓減至100個工作日內……
眾所周知,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先行地,廣東一直是全國經濟增長的領頭羊,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2017年各國GDP總量,經過換算,廣東超過全球第13大經濟體澳大利亞。
實際上,廣東一直是民營經濟發展的重鎮。
數據顯示,全國8300萬家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廣東一省就佔了1000萬家,全國28家世界500強民營企業,廣東一省就貢獻了7家。
「老闆」的稱呼發源於廣東,廣東的「老闆」數量也在不斷增長,到現在,全國每十個老闆中,就有一個在廣東;每11個廣東人裡,就有一個「老闆」。
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18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顯示,浙江、江蘇、山東、廣東分別有93家、86家、73家、60家民企入圍。
廣東雖然入圍企業數量未進入前三,但其資產總額持續增長,佔比為27.01%,位居第一。
2017年,廣東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4.8萬億元,同期江蘇、山東、浙江省的民營經濟增加值為4.7萬億元、3.6萬億元、3.4萬億元。
最近,一位網友發現廣東省稅務局新推出了兩個二維碼展架,上面密密麻麻排滿了國家稅務總局各種辦稅事項的一次性告知,以及廣東稅務局「最多跑一次」清單的二維碼圖標。粗略計算,便有好幾百個。
11月6日,廣東發布的「民營經濟十條」中規定:
2019年上半年工程建設項目平均審批時限100日內辦理結束;
加大融資支持力度,鼓勵銀行機構為小微企業提供無還本續貸,支持各地設立小微企業轉貸基金;
在降費方面,廣東將降低企業的用電用氣成本,大力降低一般工商業電價;2018年年底前全省天然氣輸氣價格降至0.15-0.2元/立方米;
外地戶籍高層次人才子女就近入讀公辦學校;
對2020年底前在「新三板」成功掛牌的民企獎勵50萬元,對進入「新三板」創新層的民企再獎勵30萬元;
……
這些改革直接關係到,廣東的企業在新形勢下「能不能很好地生存,能不能很好地發展,能不能很好地適應國際環境」。
03
在廣東提出註冊企業5天內搞定,江蘇也不甘示弱,最近下發文件稱,年底起,在江蘇開個企業當老闆「3天辦結」。
「3天辦結」是江蘇省政府「3550」改革要求。
那麼,什麼是「3550」 改革要求?
開辦企業3個工作日內完成、不動產登記5個工作日內完成、工程建設項目施工許可50個工作日內完成。
「3550」改革與辦理國稅業務相關的主要是「3」:新設立企業辦理營業執照、刻制公章、開立銀行帳戶、辦理涉稅事項3個工作日內完成。
江蘇實力一點都不差,可與西班牙比肩。
此前,《人民日報》刊登了中國「百強縣」榜單顯示,江蘇以23席獨佔鰲頭。而且,還包攬了前四名,分別是:崑山、江陰、張家港、常熟。再加上太倉、宜興,江蘇在前十強中佔據6席。
2017年,江蘇省市場主體總數首次超過800萬,每10個江蘇人就有1個老闆。
此外,江蘇省政府開始把口袋裡的錢忘外掏。
11月5日,江蘇出臺「民營經濟八條」:
江蘇省下調城鎮土地使用稅每平方米最低稅額,大城市從3元降至1.5元、中等城市從3元降至1.2元,小城市從2元降至0.9元,縣城、建制鎮、工礦區從2元降至0.6元,將進一步降低企業用地成本;
2019年,江蘇省撤除到期普通公路收費站18個,將減少徵收通行費2.2億元;
自12月1日起,江蘇省印花稅的核定標準調整為:工業企業按產品銷售收入70%,商業企業、外貿企業按商品銷售收入40%核定徵收,其他行業按應稅金額80%徵收;
對暫時遇到經營困難、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可採取分期繳納社保費的過渡性措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職工醫療保險統籌基金累計結餘過高的統籌區,適度降低單位繳費費率
……
04
年初,很多人分析,山東有可能成為「第二個東北」,但一見君覺得,這有些言過其實,山東不管是經濟總量還是民營經濟實力,在全國都是靠前的。
山東經濟體量與墨西哥旗鼓相當。最近公布的全國前三季度GDP成績單顯示,山東前三季度GDP為5.96萬億元,排名全國第三,遠高於浙江3.98萬億元。
山東的經濟被稱為「大象經濟」,意思就是在強大國有經濟的襯託下,山東的民營經濟顯得相對弱小。
實際上,山東民營經濟並不弱,截至6月底,山東省個體私營市場主體數量830.7萬戶,居全國第二位。
目前,山東有4家世界500強企業。下面這組數據顯示出山東民企近3年的迅猛增長勢頭:
2016年,48家魯企入圍中國民企500強;2017年,57家魯企入圍;2018年,73家魯企入圍。從入圍榜單看,無論是數量還是盈利能力,均較上一年有明顯增強。
最近,山東推行的「3545」專項改革,讓企業在山東得到最大便利、最大支持。具體來看「3545」就是:
3個工作日內完成新辦企業開辦手續;5個工作日內完成不動產登記;45個工作日內完成工程建設項目審批。
此外,山東還拿出6000億元新舊動能轉換基金,重點扶持「十強」產業合作項目。
《山東省「十三五」民營經濟發展規劃》給出的目標是:力爭到2020年底,民營經濟增加值佔全省GDP比重達到55%;民間投資佔全部投資比重達到90%;民營經濟市場主體達到1000萬戶,年均增長約12%,從業人員達到2900萬左右,總註冊資本超過10萬億元。
在地區之間的較量中,科研實力是一個重要對比維度。山東在這方面竟然超越上海和北京。
最近,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7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山東R&D經費投入1753億,高於北京和上海。京、滬R&D經費投入分別約為1579億、1205億。
從真金白銀的投入,不難看出,山東發展民營經濟的決心。
民營經濟對山東,意味著什麼?山東省一把手劉家義在11月2日山東省民營企業座談會上這樣說,民營經濟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一定是山東發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民營企業家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一定是山東發展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
11月7日,劉家義在全國工商聯主席高端峰會懇談會說,「評價政策好不好,就看企業家臉上笑不笑、笑的燦不燦爛,如果笑的很燦爛,說明政策很好;笑的不怎麼樣,那說明政策一般;沒笑臉,那說明這個政策就沒有用。」
據媒體報導,在11月8日舉行的首屆全國工商聯主席高端峰會圓桌會議暨全國工商聯十二屆六次主席會議上,山東新舊動能轉換試驗區建設項目籤約,山東攬金1029.8億元。
以上四個省既是中國的經濟大省,也是民營經濟強省,經濟發達,不是沒有理由的,為了搞好民營經濟,他們一直在努力,別的省份有什麼資格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