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大學的專業學習中同時進行思政教育?
近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課程思政是專業課程與弘揚真善美的結合,這個結合要有一個勘探、發掘、冶煉、加工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化學反應,是把「乾巴巴的說教」向「熱乎乎的教學」轉變的過程,是把教師的「我要告訴你」向學生的「我想學什麼」轉變的過程,是讓課程思政有情有義、有溫度、有愛的過程。
不久前,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6月8日,教育部組織召開了「全面推進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視頻會議」。從編制印發《綱要》、統籌部署,到召開視頻會議、推動落實,凸顯了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的重大意義。
吳巖表示,「思想政治教育最終的目標是什麼?是有信仰!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是信不信!」
《綱要》指出,課程思政建設,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必須堅持立德和樹人不可割裂,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吳巖指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是什麼?都是手段。從長期實踐來看,無論哪一個都不能單獨完全解決問題,必須同向同行,雙管齊下,兩手都要硬,才能入耳、入腦、入心。」
據統計,高校教師的80%是專業教師,課程的80%是專業課程,學生學習時間的80%是專業學習。另有調查表明,80%的大學生認為,對自己成長影響最深的是專業課和專業課教師。《綱要》提出,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
「這4個80%是提出課程思政建設這一重大命題的現實依據,其中前三個80%也構成了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抓手。我們就是要緊緊抓住專業課教師『主力軍』、專業課教學『主戰場』、專業課課堂『主渠道』,深入推動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緊密融合。」吳巖說。
那麼,課程思政應該怎麼教?
據了解,《綱要》根據不同課程的學科專業特點和育人要求,按照公共基礎課、專業課、實踐類課程3種課程類型,分別明確了每類課程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其中,又按照學科專業特點,分別提出文史哲類、經管法類、教育學類、理工類、農學類、醫學類、藝術類7大類專業課程的具體建設目標。
吳巖表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專業全面推進。這一舉措實現了「三個全覆蓋」,覆蓋了高職、本科、研究生教育各個層次,覆蓋了文理工農醫教藝各個學科專業,覆蓋了2600多所高校、160多萬專職教師和3000多萬在校大學生。
如今,不少高校都形成了自身特色鮮明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格局。哈爾濱工程大學將「注重發揮課程育人功能,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作為五年發展的重點工作之一,將「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納入校長辦公會研究提議的重要事項。北京聯合大學提出了「學校要有氛圍、學院要有特色、專業要有特點、課程要有品牌、講授要有風格、教師要有榜樣、成果要有固化」的「七個要有」做法。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開展「九個一」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解決「課程思政」的抓手問題。
最近一段時間,我國的疫情防控成效顯著,各高校也正在有序復學中。高校如何做好當下的課程思政建設?
吳巖指出,從當前看,要講好復學第一課。「深入挖掘抗疫鬥爭這一『富礦』,把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講給學生,把像『最美逆行者』張麗娜老師這樣就在我們身邊的鮮活事例講給學生,讓所有教師共同做好學生的思想引導、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
從近一個階段看,吳巖認為,要樹標杆推示範。「教育部將選樹一批示範高校、一批示範課程、一批教學名師和團隊、以及一批教學研究示範中心。選樹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效,是不是如鹽化水、潤物無聲,是不是讓學生入耳入腦入心。比如南京大學李向東老師的『宇宙簡史』課程,將專業課與『真』結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比如中南大學張麗娜老師的『重症醫學』課程,將專業課與『善』結合,體現人性的光輝、職業的高尚。」
吳巖認為,從長期來看,課程思政要建機制見成效。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要真正落地落實、見功見效,必須長效化、常態化,務實有效、久久為功。這就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機制,比如教師培養培訓機制、優質資源共享機制、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組織保障機制等等。
「讓課程思政建設在全國高校颳起一股新風,讓所有教師都有感覺、有責任,讓所有學生都有感悟、有收穫,形成『校校有精品、門門有思政、課課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構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更多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吳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