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我的百家號仙境域美食,每天堅持原創,給大家帶來有趣的內容
翻閱資料,詩人陸遊曾作《粥食》詩首:「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關於粥食,歷代典籍醫書記敘甚多,比較著名的專著,就有二十多部。近年問世的《美食米粥百例經典》收集流行的粥品也有240種。
廣東人愛喝粥,在廣東人眼裡,粥不僅是主食,更是佳餚。粥底是白的,但意念卻萬紫千紅,如果配以不同的原材料,便成了餐桌上的美食。其實廣東人對粥的痴迷,除了滿足口腹之慾,養生也是其出發點。具代表的算是艇仔粥和狀元及第粥,他們都是嶺南的名牌小食。粥底的湯水要用豬骨煲制,粥地香綿,掛羹有亮度,吃到最後不能有「生水」。有時不一定在名店找到,偏偏在街邊的大排檔偶遇驚喜。譬如我通常在廣州西華路吃的那家出品就比較穩定。
雖然同根同源,但香港的粥則追求更加粘、滑的口感,有些名店做出來的粥簡直像米漿,每到香港,總會幫襯銅鑼灣的利苑粥鋪,豬潤粥便是原因,厚切豬潤鮮爽甘香,與綿滑粥底相得益彰;而廣州的粥要看的見米花、潮州的粥則一定要見米粒。所以,在製作工藝上三地都有所不同。潮州粥在製作時會不斷滴水,以防止沸騰,使粥達到既綿香又見米粒的那種口感。廣東人喜歡吃粥,有清腸胃的傳統說法,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煮爛的米易消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消化系統的負擔,也便於吸收。
八十年代初期,香港有一部音樂電影叫做《涼茶馬尾飛機頭》,講的是無釐頭路線的小故事,符合港片一貫的該諧幽默主義。電影、曲詞、畫。。。這些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大部分都是反映當時社會現狀,甚至連服裝設計也是,不是有經濟學家研究說,女人裙子的長短是取決於社會經濟的發達嗎?廣東人是從什麼時候喝涼茶不得而知,但有記載最早的廣東涼茶就是延生在清朝道光年間。對於北方的朋友來說,涼茶不是放涼了的茶或者涼開水嗎?可惜涼茶既不涼,也不是茶,很多都是要趁熱喝的。
有存在,自有合理之處。廣東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潮溼和悶熱的,廣東人身體有溼有熱。喝涼茶是祖先積累下來對抗潮溼悶熱的良方。比廣東略高緯度的四川省、湖南省尚且多靠辣椒來排解潮溼和燜熱的天氣,何況地處更南的廣東。廣州的飲用水取自珠江下遊,與上遊的雲南、貴州不一樣的是,廣州的水是「熱」的,以現代化學的理論來說,屬於「硬水」,所以廣東不適合用辣椒和香料對抗悶熱和潮溼。聰明的廣東人學會了利用涼茶來對抗這種地域帶來的身體不適。
粵語有個詞,叫做「癍痧」,但對於初到廣東的人來講會是比較陌生。疏痧不是一個獨立的病症,它是中醫「整體觀念」理論中的一個各種熱性病總稱,通常表現為熱毒的臨床綜合症狀,也就是廣東人用涼茶對抗的主要原因之。癍痧涼茶是由黃振龍涼茶的黃富強先生所創,我和黃富強因粵劇相交。黃富強喜好粵劇更是在我之上,「發燒」到自己組建了一個曲藝社,用粵劇來廣交好友。
曾經的廣州,人們用「涼茶鋪多過米鋪」來形容涼茶鋪的盛放。那些面積僅兩三平方米的小鋪面,店鋪內設施簡單,沒有擺放任何桌椅,只在櫃檯上放著幾個瓷碗,旁邊則是兩三個大涼茶缸,分別裝著不同症狀對應的涼茶,顧客往櫃檯上放下幾毛錢,拿起一碗濃黑的涼茶,輕皺眉頭咕嚕咕嚕喝下去,然後舔舔嘴唇心滿意足地離開……這種舊時情景估計所有老廣州都不會陌生。行近廣東涼茶,才知道原來涼茶一直沒有老化,因為這種飲食習慣是從自己口袋有幾塊錢就開始了。這種選擇是因為地域文化的帶動,知道自己熱氣就要買涼茶喝,正如一隻貓,感覺到自己不舒服就要找貓草吃一樣,而從這種自然的飲食現象再去剖析,其實就是地域引起的人和物的情結。
【圖片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