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結束,別人家的孩子又來了!不被比較的孩子才有機會做自己

2021-01-20 陌上的書屋

考完試,寒假就開始了!

9歲的侄子領到了成績單,一掃往日的調皮,趁沒人注意,悄悄溜進他的房間裡去了,把門緊緊鎖上。

看他行為的異常,表嫂拿起雞毛撣子,硬生生把門給撞開,一把抓過侄子的成績單,不由分說的數落侄子起來:

「你看看你班的佳佳,人家和你同齡,為什麼每次人家都考得比你高。」

「再看看小凱,人家跟你一樣讀書,還上輔導班,你也比不過,你倒是說說啊!」

……

在我印象裡,跟其他孩子一樣,侄子也是愛學習,喜歡動腦筋的孩子,只是做事情比較馬虎。

像表嫂一樣為孩子操碎心的父母,不在少數,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考個好成績,越是這樣,培養孩子就越著急,只要孩子一次不理想,總忍不住發脾氣,越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這樣做,時間一長,打擊的不只是孩子,連家長也跟著受到影響。

有時候,我們是否想過,在教育方式上,我們是不是管得太過嚴實了,越是比較,越容易挫傷孩子?

不被比較的孩子才有機會做自己。

每一個孩子都是有獨立思想的個體,父母的培育,不應成為我們理想中的自己。

那麼,如何培養一個有獨立思想的孩子呢?

01原生家庭的滋養讓孩子受益一生

有一些父母受到「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影響,對孩子十分苛刻,孩子犯了錯不是打就是罵,認為不打孩子就難以成大器。這樣的教育方式大錯特錯,對孩子來說這是一種無法彌補的傷害。

過於嚴苛的家庭會讓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愛,孩子還會養成撒謊的習慣,表面上答應父母,實則並不會那樣做,變得越來越叛逆。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在《好的養育》一書中,作者小小包麻麻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了我們怎麼去教育孩子,如何培養孩子的興趣,如何解決孩子懶散的習慣,如何養成一身受益的好習慣同時提出了只有讓孩子做好自己的育兒理念,讓更多人讀過此書的父母懂得更多教育方法。

02尊重孩子的選擇,做好有效溝通

曾經聽過一則故事:

母女倆在談論晚飯吃什麼,媽媽徵求孩子的意見,孩子第一次選擇吃肯德基,媽媽的回答是:

「孩子,咱不吃肯德基好嗎?肯德基是垃圾食品,吃了對身體不好。」孩子又作第二次選擇:「媽媽,麻辣燙行不行?」「麻辣燙都是添加劑,吃了對身體也不好,還是吃麵吧,吃麵健康。」

當父母決定把決定權交給孩子的那一刻起,請尊重孩子的決定。

如果一個孩子長期以來做的決定都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孩子不僅會失去自主判斷的能力,而且當再次需要跟孩子溝通時,孩子就會心門緊閉,這時父母說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當你覺得教育孩子很痛苦,那一定是你用錯了方法。

無論因為什麼,或遇到什麼狀況,在管教孩子之前,我們都應該先學會冷靜,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03成為更好的自己

總聽見媽媽們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話,做事情磨蹭,需要大人不斷催促,也不願與家長多說話。

我想說:你若足夠優秀,孩子自會精彩。

我的一個同學,讀書那會兒就是個溫柔可愛的小女生,時隔多年,一次在商店裡相遇,已經修煉成幹練的金牌銷售員了,與我最初的記憶中的她早已天壤之別。

閒聊時,聊起了孩子的問題,她現在是2個小孩的媽媽,白天上班,晚上帶娃。她說,兩個孩子都挺聽話,懂得體諒媽媽的不容易,大的一個會主動學習,幫助照顧弟弟。她說:所有的成熟都是不斷歷練的結果,沒有誰的人生一帆風順,你若足夠優秀了,孩子就有學習的榜樣。

深以為然。

父母的言行舉止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對孩子來說,他的一生很長,大部分需要自己走完;對父母來說,能陪他的日子很短,能被他記住的更是少之又少。

能在有限陪伴的日子裡,給孩子信任、尊重和愛,讓他有做自己的機會!

我是陌上,與你一起分享讀書、教育那些事!

相關焦點

  • 不要以自己孩子的短板和「別人家」孩子長板比較
    昨天吃晚飯的時候,張姐看著兒子考了59分的卷子,心裡感嘆這孩子沒救了!我想問,是不現在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同感,那就是當我的寶寶生下來那一刻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我是最偉大的母親或者父親,覺得自己的寶寶是天下第一。可後來才發現,閨蜜或者哥們老王的孩子特別聰明,考試總是滿分……時間久了,我們不禁想問,是不是在醫院抱錯了?「別人家」的孩子才是我的孩子!
  • 你為什麼不把自己的孩子變成「別人家的孩子」?
    你為什麼不把自己的孩子變成「別人家的孩子」請看別人家的孩子吧!這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如果換做你,你能做到嗎?你能陪伴嗎?你捨得讓孩子受凍挨餓學習嗎?答案是:不能!今年的假期太長了!長的孩子都玩膩了,你都焦慮了!不知道如何按排孩子!其實最懶惰的是家長,怕麻煩,怕陪伴!
  • 有一種比較叫「別人家的孩子」,可我也想要「別人家的父母」
    網友B:想起小學開家長會的時候,一個成績不太好的家長跟他孩子說「你看看xxx,人家成績那麼好,你看看你」,他孩子回道「那你看看人家家長,天天輔導他學習,你看你就知道打麻將」,然後家長會開到一半,那家長就離開了,xxx的家長一直到家長會結束還跟老師交流了好一會兒才走。
  • 該不該拿自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看到這個標題,很多家長估計都有話要說。因為現在不少孩子是獨生子女,再加上社會的經濟水平普遍提高了,家長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空前提高。多年前,一篇名為「別人家的孩子」的帖子甚至在網上「走紅」。以至於現在「別人家的孩子」竟然成了不少家長們酸溜溜的口頭語。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拿自己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已經成了一種十分普遍的社會現象。
  • 事事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比來比去,只能使自己的孩子越來越差
    看見別人家的孩子作業寫的那麼認真仔細,就抱怨自己的孩子「只知道玩,不好好寫作業」;聽到別人家的孩子唱歌跳舞好,就開始訓斥自己家孩子「笨」;看到別人家孩子彈琴好,就罵自己的孩子「不努力練」。事事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比來比去,只能使自己的孩子越來越差。為什麼呢?
  • 與其讓孩子活在「別人家孩子」陰影下,父母不如做「別人家家長」
    也可能會認為自己努力了,卻沒有被父母看在眼中,從而傷心不已,從而不願意去努力了。對於孩子的學習與考試,出現了問題,考砸了,這其實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任何的孩子,其實都是有可能出現失敗的情況。而我們不能只要孩子一出問題,一考試失敗,就認為孩子是學習不積極,不努力導致的。
  • 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激勵自己家的孩子,這是激勵嗎?
    因為中國的教育就是比較式教育,中國青年報社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83.4%的受訪家長有過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孩子做比較的行為。 前幾天我就遇到一個這樣的家長。她家孩子以前成績屬於班裡中等,進入三年級之後成績不斷提高,越來越好,按理說孩子成績逐步提高,平時又乖巧懂事,作為媽媽應該很欣慰,不會再拿別人家孩子跟自己家孩子比較了。
  •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聰明伶俐,自己家孩子又蠢又笨?這3點很有用
    「從小,我就有個宿敵叫「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從不玩遊戲,從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學習,長得好看,又聽話,回回年級第一……」1每個父母都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來作比較,希望孩子像人家學習,可對於孩子來說,無疑是最令人討厭的行為之一。
  • 不要總拿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新年將至,孩子們都逃不掉被親戚長輩們問期末考試成績,甚至被拿來和同齡的夥伴比較。在一封孩子寫給父母的信中,寫道:有一種奇特的生物叫別人家的孩子,這種生物不玩遊戲、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學習,並且每次都拿年級第一……「別人家的孩子」都是每個孩子童年繞不過去的存在。他們聰明懂事,樣樣精通。
  • 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進行比較,對孩子有哪些傷害
    你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進行比較嗎?「你看看你的同桌」「鄰居家的孩子如何如何」這些都是父母用來比較的話。適當的比較可以激發孩子的上進心,但如果經常用來比較,對孩子有什麼傷害呢?當父母經常「誇獎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優秀時」,目的是激發孩子的鬥志。可是會適得其反,孩子會覺得自己沒有面子,技不如人,感受不到人格的尊嚴和重視,個人的存在價值也受到否定。
  • 為什麼自己家孩子成不了「別人家孩子」
    我是達蒙兔,點上面的「關注」,每天向家長傳遞科學優質的少兒教育方式,同孩子分享有價值的學習經驗。作為家長我也羨慕「別人家孩子」,他們聰明、自律,不用家長操心就能學習成績優異,各方面技能都出類拔萃反觀自己家的娃,看書不認真,做事不專心,作業完不成,吃飯都不努力。自暴自棄的同時,我單單看成績這一項,因為這是學生家長最關心的部分。在小學階段孩子經常是眼高手低,上課全聽懂作業全不會,平時例題全會做考試還是各種錯,按照自己上學時的經驗來看,我們歸結於一個原因—粗心。粗心的解釋是疏忽大意,不仔細,不謹慎。單從考試和答題上的粗心是孩子思維狀態的外在表現。
  • 不要讓「別人家的孩子」毀了「自己家的孩子」
    我們常常從父母口中聽到「你看看別人家孩子XXX,多聽話懂事,學習成績好,畫畫也很棒……再看看你,什麼都不會,還不知道努力,怎麼也不給我爭口氣……」這樣類似的比較很常見,但是,我想說「別人家的孩子」再好,也是別人家的,為什麼不換個角度去看待問題呢
  • 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比較?是激勵還是打擊?
    所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是家長一天到晚都在拿自己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痛苦的不僅僅是父母,更是孩子。家長總拿自己孩子的不足比別人孩子的長處,如此家庭教育之下,使孩子經常陷入自卑、自弱不能自拔的狀態,這有可能給孩子一生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 「別人家的孩子」陰影籠罩下,自己家的孩子怎麼辦?
    很多年前的某個開學季,人人網上有這麼一則帖子:「從小我就有個宿敵,他的名字叫做「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孩子從不玩遊戲,不聊QQ,不喜歡逛街,天天只知道學習。但如果當孩子發現自己無法企及父母因為虛榮比較而生出不切實際的期望時,便很容易自暴自棄。03批評激勵傳統上,我們也有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雖然現在的父母不打孩子了,但往往還是習慣性的用找缺點批評,思想鞭策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因此,總會拿自己孩子去對比「別人家的孩子」。
  • 拒絕盲目比較,莫讓「別人家的孩子」成為自己孩子成長中的陰影
    「你看人家學習多好」、「你看人家屋子收拾的多乾淨」、「你看人家多聽爸爸媽媽的話」……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著「別人家的孩子」這麼一個存在,那時候對父母的這種比較,我們很是牴觸,而當自己也為人父母后,我們是否反思過,自己在不知不覺中也變成了和他們一樣的那種人?
  • 「別人家的孩子」,是多少人的噩夢,父母的比較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你看看隔壁家的孩子,這次考試又考了第一名」,「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懂事,每天都幫媽媽做家務,再看看你除了吃就是玩的」……相信這是每一個孩子都聽父母說過的話,在父母的眼中永遠是別人家的孩子最好嗎,而自己的孩子好像永遠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 羨慕別人家孩子,先做別人家父母
    「別人家孩子」這個特殊的物種,多少媽媽見了兩眼放光,而且羨慕的咬牙切齒,多少自家孩子活在你的陰影中,甚至懷疑自我。 他們曾多次對著你吶喊:別人家孩子,請別讓我媽認識你。 父母滿眼是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卻只會盯著自家孩子的缺點;那你知不知道,在孩子眼裡你和別人家的父母,又是怎麼樣的存在?
  • 不要拿我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作者:寶寶知道 妮寶@媽咪我想每個寶媽都會有此煩惱,那就是老人們總願意拿我們家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來對比,為此也是沒少起爭執。記得我們家大寶時候也是如此,每次婆婆到外面見了別人家的孩子回來必定又開始來對比。
  • 別讓「別人家孩子」傷了自己孩子
    我們小時候可能都曾被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傷害過,而等我們長大了成了父母,也變得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爸爸媽媽,你們知道這樣的比較會給自己的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傷害嗎?傷害一:打擊孩子自信心當父母拿別的孩子與自家孩子比較時,孩子的第一感覺是自己不夠好,父母不喜歡自己,更喜歡鄰居家的小孩。因此,他可能會鬱悶會自卑,自我價值感降低,不再自我肯定,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 「別人家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別人家的家長」
    他的母親是大學老師,去美國前和小石頭一起制訂了學習計劃,早上8點左右是英語學習時間,所以金老師也常常會在這個時間收到孩子的單詞分享頁。金老師說,小石頭的學習勁道哪來的,全因為他有一個愛學習的好媽媽。  說起來也許都有感觸:每個小孩在成長過程中,都有無數個神一般存在的對手,他(她)或不淘氣不鬧事,或不愛玩只愛學習,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或舞蹈鋼琴書法各種愛好樣樣精通。那類對手在家長界有一個統稱,叫做「別人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