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完試,寒假就開始了!
9歲的侄子領到了成績單,一掃往日的調皮,趁沒人注意,悄悄溜進他的房間裡去了,把門緊緊鎖上。
看他行為的異常,表嫂拿起雞毛撣子,硬生生把門給撞開,一把抓過侄子的成績單,不由分說的數落侄子起來:
「你看看你班的佳佳,人家和你同齡,為什麼每次人家都考得比你高。」
「再看看小凱,人家跟你一樣讀書,還上輔導班,你也比不過,你倒是說說啊!」
……
在我印象裡,跟其他孩子一樣,侄子也是愛學習,喜歡動腦筋的孩子,只是做事情比較馬虎。
像表嫂一樣為孩子操碎心的父母,不在少數,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考個好成績,越是這樣,培養孩子就越著急,只要孩子一次不理想,總忍不住發脾氣,越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這樣做,時間一長,打擊的不只是孩子,連家長也跟著受到影響。
有時候,我們是否想過,在教育方式上,我們是不是管得太過嚴實了,越是比較,越容易挫傷孩子?
不被比較的孩子才有機會做自己。
每一個孩子都是有獨立思想的個體,父母的培育,不應成為我們理想中的自己。
那麼,如何培養一個有獨立思想的孩子呢?
01原生家庭的滋養讓孩子受益一生
有一些父母受到「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影響,對孩子十分苛刻,孩子犯了錯不是打就是罵,認為不打孩子就難以成大器。這樣的教育方式大錯特錯,對孩子來說這是一種無法彌補的傷害。
過於嚴苛的家庭會讓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愛,孩子還會養成撒謊的習慣,表面上答應父母,實則並不會那樣做,變得越來越叛逆。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在《好的養育》一書中,作者小小包麻麻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了我們怎麼去教育孩子,如何培養孩子的興趣,如何解決孩子懶散的習慣,如何養成一身受益的好習慣同時提出了只有讓孩子做好自己的育兒理念,讓更多人讀過此書的父母懂得更多教育方法。
02尊重孩子的選擇,做好有效溝通
曾經聽過一則故事:
母女倆在談論晚飯吃什麼,媽媽徵求孩子的意見,孩子第一次選擇吃肯德基,媽媽的回答是:
「孩子,咱不吃肯德基好嗎?肯德基是垃圾食品,吃了對身體不好。」孩子又作第二次選擇:「媽媽,麻辣燙行不行?」「麻辣燙都是添加劑,吃了對身體也不好,還是吃麵吧,吃麵健康。」
當父母決定把決定權交給孩子的那一刻起,請尊重孩子的決定。
如果一個孩子長期以來做的決定都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孩子不僅會失去自主判斷的能力,而且當再次需要跟孩子溝通時,孩子就會心門緊閉,這時父母說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當你覺得教育孩子很痛苦,那一定是你用錯了方法。
無論因為什麼,或遇到什麼狀況,在管教孩子之前,我們都應該先學會冷靜,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03成為更好的自己
總聽見媽媽們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話,做事情磨蹭,需要大人不斷催促,也不願與家長多說話。
我想說:你若足夠優秀,孩子自會精彩。
我的一個同學,讀書那會兒就是個溫柔可愛的小女生,時隔多年,一次在商店裡相遇,已經修煉成幹練的金牌銷售員了,與我最初的記憶中的她早已天壤之別。
閒聊時,聊起了孩子的問題,她現在是2個小孩的媽媽,白天上班,晚上帶娃。她說,兩個孩子都挺聽話,懂得體諒媽媽的不容易,大的一個會主動學習,幫助照顧弟弟。她說:所有的成熟都是不斷歷練的結果,沒有誰的人生一帆風順,你若足夠優秀了,孩子就有學習的榜樣。
深以為然。
父母的言行舉止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對孩子來說,他的一生很長,大部分需要自己走完;對父母來說,能陪他的日子很短,能被他記住的更是少之又少。
能在有限陪伴的日子裡,給孩子信任、尊重和愛,讓他有做自己的機會!
我是陌上,與你一起分享讀書、教育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