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知乎上受邀回答一個問題----這一代中國年輕父母,要給未來一個怎樣的孩子?我的答案是「給未來一個具有終身學習能力和渴望終身成長的孩子」。這樣的回答也許沒有「給未來一個可以改變世界,創造世界的孩子」的大格局,但確實是作為一個平凡人的如實作答。
給未來一個具有終身學習能力和渴望終身成長的孩子,其實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對21世紀新人類的期望。早在196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提出了終身學習,終身成長這一概念。世界瞬息變化,只有終身學習,終身成長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才能更好地隨著時代的變化生存發展。
閱讀能力,是終身學習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之一。不管是校內還是校外,一個人要保持學習,最常用的途徑還是通過閱讀,建立對事物的概念認知;通過閱讀吸取前人經驗;通過閱讀搜集信息;通過閱讀啟發思想和智慧。
閱讀,對於學習如此重要。大部分人,在接受小學三年的教育後,就能夠自主閱讀,具備自主學習的基本能力,享受閱讀的樂趣。但是有一部分人,閱讀對他來說是一件無比痛苦、備受煎熬的事。這部分人,就是具有閱讀障礙特徵的人群。
學界對閱讀障礙的定義是:閱讀障礙是指智力正常或超常,但在閱讀成績上落後的現象,一般以閱讀成績落後1--2個年級的分數作為標準。從這個定義我們可知,閱讀障礙是指發生在一部分智力正常或超常的人身上,如果是因為智力落後而導致的閱讀能力落後,則排除在閱讀障礙之外。
因為閱讀障礙者在智力方面是正常或超常的,所以在平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並不會有特別的地方,通常只是在學業上的行為表現和學業成績出現明顯落後的現象。由於閱讀障礙兒童因為在閱讀過程中的痛苦體驗而排斥閱讀或是對書本知識的學習表現出興趣索然,會讓家長或老師誤以為是孩子因性格上的懶惰,貪玩而不愛學習。
事實上,閱讀障礙是學習障礙的一種,通常有閱讀障礙的孩子,在學習上非常吃力。因為閱讀障礙帶來的識字困難、理解困難、記憶困難、書寫困難等都會讓閱讀障礙兒童在學習的道路上阻礙重重。閱讀障礙,成為他們學習道路上的一隻龐大的攔路虎,讓他們對學習感到恐懼,心理上對學習產生強烈的的畏難情緒,厭學心理。因為在學業成績上的落後以及平時學習行為上的消極表現,閱讀障礙兒童常常會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同時也會因為與周圍同學在學業成績上的巨大落差,讓他們的自尊心嚴重受措,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
有多少兒童正在遭受由閱讀障礙帶來的痛苦呢?根據專家對我國城市兒童的測量,兒童閱讀障礙的發生率在6%--8%。而根據我國教育學會中語會「閱讀障礙識別和幹預矯治研究」課題組的調查研究結果,有10%左右的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閱讀障礙。僅北京就有10多萬孩子存在閱讀障礙。而這部分孩子,由於大部分人對閱讀障礙缺乏認知,通常都被當作不認真學習、調皮、懶惰、貪玩的孩子來對待。
不過好在,越來越多的人對閱讀障礙有更多的認識和研究,各國政府對閱讀障礙的問題也越來越重視。在一些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都有相關閱讀障礙的政策性支援。比如在香港,政府於2000年首次出版標準化的小學生評估工具,要求對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進行讀寫困難量表篩查,再由研究小組專門鑑別,確定學生是否有閱讀障礙,被確認有閱讀障礙的學生將獲發專門的矯治基金。並且香港教育局推行三層支持模式:
第一層支持:通過優化全班課堂教學,儘早幫助有輕微或短暫閱讀困難的學生。日常教學中採用活動教學形式,多以感官刺激培養孩子學習興趣。
第二層支持:學校成立支持小組,安排額外支援給有閱讀障礙的學生進行課後輔導,或外購專業的閱讀障礙輔導服務。
第三層支持:為個別有較嚴重閱讀障礙的學生提供個別化的加強支持。單獨為每位學生設計包括長期目標、短期目標、評估、推行日期、抄寫、默寫等個別的計劃模板。
目前,在我國內地,對閱讀障礙的教育研究還相對落後,缺乏專業矯治閱讀障礙的機構以及政策性的支持,大眾對閱讀障礙的認知也不夠普及。由於閱讀障礙的改善期比較短暫,(一般7-12歲為矯治最佳時間),因此有許多有閱讀障礙的兒童都錯過了最佳的矯治時期。
不過,近年也有好消息出現。蘭州大學第二醫院兒童發育行為科開設了「學習困難門診」。相信蘭二院開創的這一先河,能夠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閱讀障礙,重視閱讀障礙,給予閱讀障兒童更多的關注、理解,為閱讀障礙兒童提供更多的支援,讓更多的閱讀障礙兒童走出學習上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