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聊過事務網狀結構屬性初步探索研究,今天我們繼續聊事務網狀結構條件下的話題。今天我們討論複雜網狀結構下,某個重要要素變化後建議的應對策略。
我們要處理的事務,尤其是複雜的需要在一個整體體系下統籌考慮的事務,基本可以抽象為一個複雜的網狀結構。而事務的網狀結構一旦抽象形成後,那麼整個網狀結構便趨於穩定,事務的發展趨勢在當前網狀結構下變得難以改變,在穩定狀態下變得很難改變。
但由於事務的動態發展規律,全局複雜網狀結構下的局部節點和路徑會不斷發展變化,可能達到影響事務整體發展趨勢的程度。
我們可以將複雜網狀結構視作一個模型,模型的每個節點和路徑的潛在變化因素,抽象為一個變量,那麼這個變量的可變化範圍及其對事務發展的影響,就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點因素,我們可以稱之為模型約束。
那麼我們在處理具備複雜網狀結構屬性的事務時,應該如何進行應對與考慮呢?建議的處理邏輯,建議分為如下三個方面:
首先需要我們有將事務拓撲化分析的意識,能夠將複雜的事情,理清事務內部的各個層級,找到關鍵中轉節點,並且梳理好內部的流量流向,並且抽象為網狀結構。
第一步其實是很難的,事務具體的直觀的方面其實是很容易處理應對的,但是事務的拓撲化分析是很難的,一方面需要我們有抽象的思維分析習慣,另外一方面需要我們能夠將事務進行抽象的底層運行邏輯方面的思考和分析。
其次需要我們能夠敏銳地捕捉到已有網狀結構下,節點和路徑所發生的變化,並且能夠意識到這些變化對事務全局發展趨勢的影響。
而這第二步,比第一步更加的難,複雜事務的變化因素,往往是緩慢而又漸進的發生的,需要我們能夠在中長周期內敏銳地捕捉和感知其中的變化,並且能夠判斷出這些變化對事務未來方向發展的影響。
再次需要我們能夠針對當前已知因素的變化,結合事務全局的未來發展趨勢,及時調整當前處理事務的邏輯。
完成前兩個步驟後,於是這第三個步驟就變得相對簡單起來。儘管簡單,但在這個環節,需要我們克服的其實是對我們所做決策的不斷懷疑和質疑,因為這樣做主要是對事務未來發展趨勢的提前幹預,不比事情已經發生後的應對和處理,是屬於做好應對提前量的範疇。
經過個人的實踐,處理龐大而又複雜的事務時,以上複雜網狀結構下某個重要要素變化後建議的應對策略,這樣的事務應對思路框架,其實是高效而有用的。能夠讓我們從事務的紛繁複雜狀態下梳理出邏輯,並快速地找到處理思路,並且做好提前的應對策略。
關於本公眾號的說明:本公眾號是個人記錄日常思考的樹洞,具體介紹請翻閱本公眾號第一篇文章,固定更新為每周日晚11點左右。由於本人較忙,不進行特意推廣與宣傳,不考慮盈利,不考慮文章形成的質量好壞。每篇文章都有原創聲明,如需轉載,需經本人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