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兒童社會身份認同狀況研究

2020-12-20 中國經濟網

    [摘要]

    本研究運用新的測量工具,對流動兒童社會身份認同狀況進行了再評定。結果表明:流動兒童的「農村人」身份的認同感可能較為模糊,僅有18.9%的流動兒童認同「老家人」身份,11.2%的流動兒童不再認同「老家人」身份,69.9%的流動兒童社會身份認同處於不確定狀態。

  [關鍵詞]

    流動兒童;社會身份認同;工具

    一、引言

    截止到2008年,我國流動兒童數量已達1834萬人,佔流動人口比例的12.45%。在上海、北京、廣東等地區,流動兒童在當地兒童的比例已達30%左右。這表明,流動兒童已成為城市中一個龐大且不容忽視的群體。

    和早期的流動人口不同,這個群體不再是短期流動後即返回農村老家,相反,他們更多的是「流」而不「動」,具有長期居城的願望和傾向[1]。2005年人口普查結果表明,0-5歲的流動兒童中有半數以上在流動地居住的時間等同於他們的年齡, 6-14歲的流動兒童有1/3以上在流動地居住的時間超過了6年。由此可見,他們不再只是城市的過客,而是將在城市中長久居住的居民。他們的身心發展狀況將對城市以及整個社會的穩定產生重大影響。

    有研究[2]表明,穩定身份感的建立對於青少年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穩定身份感的缺乏將會引發抑鬱、焦慮、反社會等心理問題。同時社會身份認同亦對於流動兒童的心理狀況有著重要的影響,也是預測流動兒童城市適應,社會行為及與城市人群體關係的重要指標[3-5]。所以,對流動兒童社會身份認同狀況進行探討對於個體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國外的研究中,移民對移出地身份認同已是一個十分成熟的領域,積累了大量豐富的研究成果。已有研究[6]亦表明,這個領域的理論及研究成果適用於我國移民群體。因此,我們將對該領域內成型的工具在我國流動兒童群體中進行修訂以發展起我國流動兒童社會身份認同測量工具。該領域內用來測量移出地身份認同的量表有很多,如測量非裔美國人群體種族身份認同的RIAS[7]量表,測量亞裔美國人群體種族身份認同的SL-ASIA[8]量表,但和其它量表相比,MEIM量表更具備適宜在我國流動兒童群體中修訂的特性。

    本研究將在已有研究成果上對MEIM量表在我國流動兒童群體內進行修訂,並採用該工具對我國流動兒童社會身份認同狀況作出評定。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

     1.預測被試。預測被試選自昌平區兩所學校(一所打工子弟學校,一所公立學校)、朝陽區一所學校的小五-初三年級,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整群抽樣,共獲得有效被試443名。其中:公立學校流動兒童250人(56.4%),打工子弟學校流動兒童193人(43.6%);男生267人(60.3%),女生172(38.8%),性別信息缺失4人(0.9%);小學生159(35.9%),中學生284(64.1%),被試平均年齡為13.73±1.66。

     2.正式施測被試。正式施測被試選自昌平區一所打工子弟學校、朝陽區一所公立學校、豐臺區一所公立學校的小五-初二年級,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整群抽樣,共獲得有效被試415名。其中:其中:公立學校流動兒童236人(56.9%),打工子弟學校流動兒童179人(43.1%);男生232人(55.9%),女生180人(43.4%),性別信息缺失3人(0.7%);小學生172人(41.4%),中學生243人(58.5%)。兒童平均年齡為13.23±1.44

    (二)研究工具

     1.流動兒童基本情況問卷。本研究採用自編問卷作為流動兒童基本狀況的測量工具。該問卷中包含了各類和流動兒童相關的人口學變量,如年齡、性別、學校類型、是否出生於北京、流動性等。採用選擇題和填空題兩種測查方式對各類人口學變量進行評定。

     2.Phinney(1999)MEIM量表[9]。該量表用於測量移民兒童對移出地身份認同的程度,共包括2個因子12道題目。認定、歸屬」因子由7道題目組成,主要考察移民兒童對移出地身份的歸屬感和認定感,如「我覺得我對我的族群有很強的歸屬感」;「探索」因子由5道題目組成,主要考察移民兒童對移出地身份探索的程度,如「我參加我們族群的傳統活動,比如,一起吃族群的傳統食物、聽族群的音樂和過族群的傳統節日」。

    該量表為5點計分量表,「1」為「完全不符合」,5為「完全符合」。兩因子可分別計分,也可相加後可作為移民兒童族群身份認同感的評價指標。總均分越高,對移出地身份認同感越強,總均分越低,對移出地身份認同感越差。

    在本研究中,兩名具有留美學習經歷的心理學博士首先將量表翻譯成中文,然後由兩名長期從事流動兒童研究的心理學博士根據中文表達習慣以及流動兒童特點對翻譯稿進行修訂,最後請5位流動兒童對量表進行評價,根據他們的理解能力及習慣用語對量表的詞語進行修改,如將翻譯量表中的具有較強歧視意義的「農村人」的提法改成「老家人」,最終形成中文版的MEIM量表以供修訂之用。

     3.Chan-Hoong Leong(2000)身份衝突量表[10]。該量表用於考察移民兒童身份衝突程度,如「我不清楚我現在價值觀中有多少是源自我原來國家的文化」該量表共有14道題,為五點計分量表,「1」為「完全不符合」,5為「完全符合」,量表總均分越高,代表身份衝突程度越高,總均分越低,代表身份衝突程度越低。其中4、6、8、10、11、12、13為反向計分題。本研究對該量表進行了一些修訂,以使其適合流動兒童群體特點,如將「我不清楚我現在價值觀中有多少是源自我原來國家的文化」改為「我不清楚我現在價值觀中有多少是源自老家的文化」。修訂後的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內部一致性係數為0.76。

     4.Rosenberg自尊量表。該量表用於考察兒童的自尊水平,如「我感到我有許多好的品質」。該量表共有10道題,為4點計分量表,「1」為「非常符合」,4為「非常不符合」,其中3、5、8、9、10為反向計分題。量表總均分越低,代表自尊水平越高,總均分越低,代表自尊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採用反向計分的方式計算總分。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為0.72。

    (三)研究程序

    預測與正式施測均採用課堂集體施測的方式收集數據。研究主試均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所的研究生。問卷施測前,由課題負責人對所有主試進行培訓,對指導語、問卷內容、以及施測注意事項進行詳細講解。具體施測時,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每班由一名主試負責,由主試向被試統一講解問卷填法並隨時回答被試填寫中出現的問題。問卷施測後由主試當場核查問卷。每位被試在調查後均獲禮品一份。

    (四)數據管理及分析

    本研究採用SPSS15.0對數據進行管理和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一)量表修訂結果

     1.預測結果。由於MEIM量表理論架構很為明確,所以直接採用驗證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對量表進行檢驗。應用Amos7.0進行的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表明,在我國流動兒童群體內,已有量表的二因子結構模型擬合狀況不佳,在模型基本適配指標上,有2道題目(第3、4題)的載荷低於0.4,在模型整體適配指標上, RMSEA,NFI,CFI均未達到測量學標準,具體結果詳見表1、表2。
    


    


    

(責任編輯:王雅潔)

相關焦點

  • 多元文化教育視角下流動兒童生活滿意度的研究
    在我國社會分層日益加快的背景下,流動兒童教育問題成為當前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通過對流動兒童在民辦學校中的生活滿意度情況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流動兒童對友誼、自由、家庭、學校、環境基本滿意,對學業不滿意;父親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對流動兒童生活滿意度影響無顯著性差異;母親文化程度、年級對其生活滿意度影響差異顯著。
  • 聯勸舉辦流動遷移兒童論壇,10年探索共促社會融合
    聯勸舉辦流動遷移兒童論壇,10年探索共促社會融合 2019-11-27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張明敏   在中國,受人口流動影響的兒童有1.03億,每10個兒童中就有4個直接受到流動影響。2019年4月,國家發改委發布《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要求積極推動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並繼續推進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在這樣的社會背景及政策環境下,公益行業應該如何發揮影響力,回應城鄉發展視角下的兒童服務與發展問題?
  • 進退兩難,流動兒童的教育尷尬
    新型城鎮化下的流動兒童「流動兒童與留守兒童,表面上是面臨不同境況的兩種人群,實際上卻是身份可以相互轉換的同一群體。」韓嘉玲說。流動兒童與留守兒童現象始於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我國人口城鄉大遷移而產生。
  • 社會流動
    1949年至1956年中國社會階級階層關係的重塑。1957年至1965年多維二元身份體系的建構。1966年至1977年社會流動的失序。1978年至1991年社會分化與流動模式的轉換。1992年以來新的社會階層結構的初步成型。
  • 進退兩難,流動兒童的教育尷尬|留守兒童|教育|兒童|上海|韓嘉玲|...
    新型城鎮化下的流動兒童「流動兒童與留守兒童,表面上是面臨不同境況的兩種人群,實際上卻是身份可以相互轉換的同一群體。」韓嘉玲說。流動兒童與留守兒童現象始於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我國人口城鄉大遷移而產生。
  • 正確看待社會流動問題
    中國社會是否出現階層固化現象,這是近年來許多人比較關注的問題。人們關注這個問題,主要是擔心自己向上流動的渠道變窄、未來發展的空間受限,害怕在機會分配上遇到不公平對待。那麼,當前究竟應該如何看待我國的社會流動問題? 對社會流動的判斷,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標準。
  • 來自20萬份問卷的實證研究:父輩身份如何影響代際流動
    社會流動性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機會均等程度,機會均等條件下的社會流動對於保持社會活力、促進經濟增長都具有重要的含義。一個國家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後,社會流動性容易下降,社會結構容易固化。經歷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後,中國的社會流動性處於怎樣的水平,公共政策如何才能促進社會流動性的提高?
  • 面對數千萬流動兒童,公益組織能做什麼?
    可能大家稍稍留意就會發現,每逢「六一」、中秋及春節等節假日,關於留守兒童的公益活動和媒體報導都會增多,但流動兒童這個群體很少被集中提及。然而,這兩個群體並不孤立,他們都是城鎮化快速發展和人口流動的結果,「留守」與「流動」之間也時常發生身份轉換。
  • 離城不回鄉 流動又留守 再遷兒童路在何方?
    暨南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院講座教授、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韓嘉玲對記者講道:「到其他城市的再遷兒童,他們兼具著流動和留守的雙重身份。」「環城市教育帶」在興起能夠像王學軍一樣落戶涿州等中小城市的畢竟是少數,隨著北京周邊地區先後出臺了限制購房落戶政策,在這些地方入讀公辦學校的門檻抬高,催生了一批專門面向再遷兒童的民辦寄宿制學校,也帶動了相應民辦教育產業的發展。
  • 流動和留守兒童保護項目啟動
    &nbsp&nbsp&nbsp&nbsp(記者潘躍)日前,由國際計劃(中國)、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共同主辦的「促進青海、安徽兩省流動和留守兒童的社會保護項目」在京啟動。
  • 心理所研究發現社會階層影響兒童親社會行為
    那到底是富人更加親社會還是窮人更加親社會呢?以往研究結論不一。近期,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李紓研究組的博士生匡儀與寧波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汪祚軍開展合作研究,探討社會階層如何影響人們的親社會行為。結果發現,親社會行為不僅取決於實施者所處的社會階層,也取決於親社會行為所指向的對象所處的社會階層。該研究基於我國城鄉二元化結構,考察了社會階層如何影響兒童的親社會行為。
  • 中國社會階層大流動 中間階層將有跳躍式擴大
    東方網7月29日消息:三年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提出了「當代中國社會已經分化成十大社會階層」的論點,引起廣泛關注。日前,繼《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之後,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研究」課題組推出第二部研究報告——《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又問世了。
  • 人民日報熱點辨析:正確看待社會流動問題
    通常意義上講,社會流動有兩個重要維度,一個是代內流動,即一個社會成員從初始社會階層向現在所處社會階層的流動;另一個是代際流動,即一個社會成員與其父輩相比的階層變化。從代際角度看,子女社會地位的獲得受到父輩地位的影響越深,社會就越封閉、越缺乏流動性。   在促進社會流動的因素中,有個人和家庭的因素,也有社會發展的因素。不可否認,家庭對個人的社會流動具有重要影響。
  • 科學網—教育改革無法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吉米·道華德 英國一位致力於社會平等研究的專家表示,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教育改革對於整個英國社會流動方面沒有起到任何促進或改善作用 牛津大學社會科學家約翰·戈德索普從事階層研究,他的研究表明,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英國社會階層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主要因為一些本來就具有優勢的家庭運用他們在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的優勢保證了他們的下一代可以繼續在社會各階層中居於頂層。 歷任政府都認為,促進人們接受教育是提高社會流動性的有力武器,但新的發現對於現有主流觀點是一種嚴肅的修正。
  • 流動社會中的「過渡日常」:基於京郊代耕菜農研究的分析框架
    流動社會中底層勞動者的日常呈現為一種過渡狀態,即「過渡日常」。它是指處在現代流動社會中的勞動者因各種原因從家鄉來到異地謀生,但得不到在異地紮根的成員資格,在這種困境下勞動者表現出一種臨時性和過渡性的生產與生活狀態。
  • 葛劍平委員:規範自辦園 為流動兒童築夢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流動人口急劇增加,逐漸呈現出舉家隨遷的特點。規模龐大的隨遷子女學前教育問題,給北京、上海、廣州等大中城市帶來嚴峻的挑戰。隨著學前教育需求的本地適齡兒童不斷增加,供求關係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在流入地學前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針對流動兒童群體興建的「自辦園」異軍突起、迅猛增長。其中,一些未經註冊備案就開辦的「自辦園」,各自為營、辦園質量參差不齊,亟待規範發展。
  • ...流動兒童教育保障|居住地就近就學 建立對流動兒童家長的幫扶機制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流動,並在近年來逐漸形成家庭化流動趨勢,「城市流動兒童」現象也因此成為廣受關注的問題。如何保障流動兒童接受教育,兩位全國人大代表給出建議。網友提問:我是一個農民工,妻子兒女都從老家來到了大城市,但孩子的教育一直讓我很頭疼。
  • 當前中國社會階層向"上"流動仍阻礙重重
    2004年7月,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研究」課題組推出了《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幹部的子女當幹部的機率要比一般人高2.1倍」……網絡和紙質媒體紛紛以類似的標題來概括這份報告。人們很容易回想起3年前課題組出版《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時,提出的「中國社會已經分化成十大社會階層」所引發的熱烈爭論。
  • 認識青草 | 點亮流動兒童夢想的青年社群
    我是王向,站在右邊,是個土生土長的「廣州囡」,高中畢業後在三個大陸四個國家六所高校求學,現在正在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研究城鎮化與公共政策。我們兩個「向」是高中同學,當我們在2009年從廣州市執信中學畢業的時候,一起創立了青草公益。
  • 階層之間流動起來社會才能更有活力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當下社會階層日趨固化的現實,讓更多的學子們在高考的這條通道裡一爭高低。    「社會階層固化,是指下一階層往上一階層流動的機會變少了,階層之間的流動性受阻。」中國社會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春玲近日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社會階層研究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學關注的焦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