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嘉:韓國人還記得「訓民正音」的初心嗎?

2020-12-11 觀察者網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宏嘉】

每年的10月9日是韓國的韓文節,為迎接今年的韓文節,韓國最高司法機關憲法法院宣布,從當天起將其徽章上的漢字「憲」更換為韓文「헌법」,從而引發了漢字文化圈國家的熱議。

其實這已經不是韓國政府在第一次在政務符號上進行「漢字廢止」的行動了,早在2003年,就有114名國會議員將自己的名牌由漢字改成韓文,隨後國會大禮堂的議長名牌也已被修改為韓文;2005年,時任漢城市長李明博宣布,將首都「서울」的漢文譯名改為其音譯「首爾」;2014年,韓國國會的會徽中的漢字「國」被改成了韓文的「국회」;另外,自2010年起的光化門匾額題字之爭更是直到今天也無法徹底解決。

那麼究竟是為什麼讓漢字在當下的韓國處於一個如此尷尬的地位?又是為什麼韓文會在大韓民族塑造其民族自尊心上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而如此去除漢字,實現徹底的韓文化行為又對韓國造成了怎樣的影響?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從韓文發展的歷史一步步說起。

更改前後的韓國憲法法院徽標

長久以來,朝鮮半島雖有本土語言,卻沒有記錄語言的文字。由於其地處華夷世界邊緣,再加之其祖先也系出中國(箕子朝鮮),因此受中華文化的影響,相應地也逐漸採用漢字作為其語言的表意文字。

668年,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統一朝鮮半島,並向唐朝稱臣納貢,以此奠定了漢字在朝鮮半島國家「官方文字」的地位。此後作為中國諸王朝的的藩屬國以及 「東亞漢字文化圈」的小軸心,朝鮮半島國家逐步奠定了朝鮮語發音,漢字表意的獨特語言文字系統。

不過,朝鮮半島國家僅借用了漢字作為單純的表意符號,而非系統地將本土朝鮮語與漢語在語法等方面進行融合,仍然固執地堅持其特有的語言表述方式,漢字的適用對象是漢語的音韻體系,並不適用於朝鮮語較為原始的語音體系和語法結構,因此勢必會產生諸多不便之處。

為了應對兩種語言間的隔膜,朝鮮逐漸衍生了一種借用漢字的音和意來標記朝鮮語的一種特殊的文字形式,名為「吏讀文」,即在書寫句子時一般都按朝鮮語的語序,不過添加用漢字標記的表示語法意義的附加成分。相傳吏讀文為朝鮮新羅時期儒生薛聰整理前朝歷代漢字文獻所創製。

吏讀文在朝鮮廣泛應用於政府工作文書,也在命名固有的人名地名和專有名詞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後,又逐漸發展使用吏讀文應用於記載文章,記錄歌曲,撰寫書目等領域,例如眾所周知的朝鮮《大明律》便是由這種方式翻譯而成的。

吏讀文的使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語言表達困難的問題,但也有這一些致命的缺陷:第一,吏讀文沒有脫離漢字的基本框架,無法徹底解決用漢字記寫語言系屬完全不同的朝鮮語所存在的問題。第二,吏讀文文言分離,對於使用者的漢文水平要求極高,這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古代社會,大大限制了使用吏讀文的群體數量。

進入15世紀,李氏朝鮮世宗大王有感於朝鮮周邊的蒙古,女真,契丹,日本諸國皆有其獨立的書寫文字,深感本國長久以來不求甚解地使用漢字尤其不便於行政處事以及文化傳播。由於朝鮮語主音,漢字表意,為了消除兩者之間直接轉換的溝壑,因此世宗召集群臣,提出創製一種可以在朝鮮發音和漢文音韻的基礎上的,能夠精確標記口語的表音文字,並以此作為二者之間的銜接,以簡化使用漢語的難度,更好地推廣文字在朝鮮全國的傳播。

這種文字即所謂的「訓民正音」,也就是就是當下韓語所使用的「諺文」的原型。放在今天來說,諺文可以被理解為我國的漢語拼音或者日語中的假名之類的表音符號,不具備表意的屬性。在此筆者認為,理解並且辨別當下韓國政府在韓文問題上的一系列作為,必須首先了解「訓民正音」創製前後的目的,意義以及局限。

朝鮮世宗李裪,1418年至1450年在位,期間南徵日本,北擊女真,鞏固了朝鮮政治版圖。另外大力發展經濟生產,鼓勵科技發明,調節農稅,改革曆法。被韓國人視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

朝鮮世宗李裪,1418年至1450年在位,期間南徵日本,北擊女真,鞏固了朝鮮政治版圖。另外大力發展經濟生產,鼓勵科技發明,調節農稅,改革曆法。被韓國人視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

1446年,「訓民正音」正式在朝鮮頒行,世宗大王在其御製中說道:

國之語音,異乎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為此憫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易習,便於日用耳。

《朝鮮王朝世宗實錄卷百十三·世宗28年9月29日·甲午》

另外,參與「訓民正音」制定的官員成三問也表示:

我東方在海外,言語與中國異,因譯乃通,自我祖宗事大至誠……既作訓民正音,天下之聲,始無不可書矣,於是譯洪武(即明太祖朱元璋年號)正韻,以正華音。

《東文選卷九十四·序·童子習序》

可見,「訓民正音」遠沒有今日韓國歷史學家所描述得那麼富有「民族主義」的意味,朝鮮作為中國的藩屬國,「事大主義」是其處事的基本原則,當然也包括使用好天朝文字,站在世宗大王的角度上來看,傳統的兩種文字記述方式不便於理解使用漢字,因此創製「訓民正音」,其基本出發點絕非擺脫漢字或者說中華文化的束縛,而是更便利,更廣泛地在朝鮮推行使用漢字。

對於朝鮮士林以及學界而言,使用「訓民正音」讀解漢字,可以更為有效地幫助他們學習理解中國文化,逐步擺脫其原生的夷狄身份地位。

「訓民正音」(後文均簡稱為諺文)的發展歷程也著實非常坎坷,世宗推行諺文還不到半個世紀,便在李朝史上第一位昏君燕山君統治期間遭受了重大挫折。據說曾有朝鮮臣子使用諺文上奏燕山君批判其苛政,民間也有民眾用諺文宣傳其暴行。

由於諺文被其視為「粗鄙之語」,震怒之下的燕山君下令直接全面廢止諺文,並查抄焚毀大批諺文史籍,史稱「諺文禁亂」。「中宗反正」後,雖然諺文的使用得到了恢復,但世宗朝的部分諺文版例從此佚史,所以直到今天,在韓國民眾民族自豪感中佔據很大地位的韓國諺文,其最早發源和創製方式仍是韓國學界炙手可熱的爭議話題。

諺文的頒行,在漫長的朝鮮歷史中,或者說在李氏朝鮮前期時代,僅僅作為一項普通的文化改革事件,並未激起多大的波瀾。諺文誕生後也並未取代漢字的地位,而且還遭受了許多兩班大臣的激烈反對,在以華夷秩序主導的東亞世界,實行諺文被視為一種向著「中華化」的逆行,無異於將朝鮮重新引至「夷狄之國」。

因而諺文雖然理論上在全國推行,實際上的使用卻並未有著實際的增長,漢字和吏讀文仍然佔據了書寫文字的主導地位,而世宗本人在擴大諺文使用量方面也並未實施任何政令。李朝三大史料集《李朝實錄》、《承政院日記》以及《日省錄》皆由漢字編纂。

訴訟、告示等官方行政文書仍使用吏讀文書寫。諺文的使用主要局限於翻譯和纂輯佛教和儒家經典、語言文學、農醫書等。諺文真正發揮其作為一種輔助識讀漢字的工具作用,並在民間廣泛流行,也要等到壬辰戰爭結束後的17世紀了。

總而言之,當下部分韓國學者將諺文的發明視為其擺脫中國統治,獲取民族獨立的裡程碑事件,並將世宗大王崇為「去漢化」的始祖而進一步神話等等,當然純屬無稽之談。

韓國電影《鳴梁》劇照,首先可以清晰地看出至少在壬辰戰爭(1592年~1598年)時期鮮官方文書仍然完全使用漢字書寫。但是韓國觀眾們卻只能通過字幕中的諺文翻譯來理解大概意思,不能領悟其深意。另外,細心的讀者也不難發現,這裡的日期「萬曆三十年」是一處明顯的史實錯誤——鳴梁海戰發生於1597年,而萬曆三十年,也就是公元1602年,壬辰戰爭早已結束。

進入19世紀後半葉,朝鮮逐漸開始面臨一系列統治危機,外部勢力在此期間也大肆侵入朝鮮,內憂外患之下,朝鮮人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不過與中國或是日本不同,大韓民族在歷史上就長期作為中國的附庸存在,可以說從未品嘗過和為「獨立」與「自由」的滋味,雖然其在文化上對中華文明有著足以維繫附庸關係和華夷秩序的認同感,可當中國也逐漸走向衰落的時候,一種帶有「韓民族特色」的民族主義便應運而生了。

這種獨特的民族主義具有兩個最為鮮明的特點,一是「極端」——「歷史上但凡是我本民族的東西皆是先進的,積極的,在不同時代都具有歷史意義的」;二是「徹底」——「歷史上但凡不是我本民族的東西皆是反動的,糟粕的,不管在任何歷史時代都必須被否定和剔除的」。在這種近乎民粹主義狂潮的裹挾下,由大韓民族自己創造的諺文就這樣被推上了神壇。

甲午戰爭後,朝鮮擺脫中國的控制,第一次成為一個名義上獨立自主的國家,1897年大韓帝國建立後,高宗有感於危如累卵的國家地位,開始效仿西方進行近代化改革,史稱「光武改革」,其中就包括一系列倡導使用諺文的舉措。

在此期間,韓國政府被規定公文不再只使用漢字書寫,而採用韓漢混用的字體。1902年,韓國也開設了第一個專門教授韓語的國文學校。另外在民間也結成了一批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團體,他們不願意觸怒控制朝鮮的日俄兩國勢力,便將矛頭對準原宗主國中國,開展了在今天看來貽笑大方的「去漢化」事業。

諺文作為一種可以替代漢字的書寫語言,也成為了他們推崇的對象。1896年美籍朝鮮人徐載弼創建獨立協會,成為韓國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政治團體的代表,獨立協會的一大宗旨便是積極推廣諺文的使用,協會不僅要求其成員在生活中必須完全使用諺文,還發行了韓國歷史上第一份完全使用諺文的報紙《獨立新聞》,《獨立新聞》在巔峰時期每期刊印量達到了驚人的3000份(作為一份過於超越時代的報刊,這個數字已經十分驚人了),也確實影響了韓國民眾的書寫習慣,不過在1898年,《獨立新聞》還是因為觸動了日俄兩國既得利益而被查禁。

當地時間2013年6月9日,韓國首爾,民眾戴面具參加快閃跳舞活動,慶祝韓國建國始祖「檀君」的誕辰日。(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日俄戰爭後,韓國徹底淪為了日本的附庸,日本也開始就徹底吞併韓國大肆著手準備,面對亡國滅種的危機,韓國掀起了新一輪的具有啟蒙性質的民族主義運動,史稱「韓國愛國文化啟蒙運動」。由於在先前的一系列改革運動中漢字的主導地位被不斷弱化,啟蒙主義者更是大肆地宣傳使用諺文來徹底取代漢字的地位,將諺文定義為大韓民族的「國文」,此後韓漢混寫正式成為書寫文字的主流,漢字也被定義為外來物,是韓民族喪失民族屬性的魁首,使用漢文是歷史也被視為屈辱的附庸史,徹底廢棄漢字書寫的運動也逐漸由此展開。

同時在這一階段,對韓文的研究和改造也得到一定發展,湧現出一大批語言學專家,以及類如《國語文法》、《大韓文典》等韓語詞典。1909年,《國文研究議定案》的出臺標誌著現代韓文最終定型。不過這一階段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和思想也有著許多自相矛盾,甚至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的地方。

例如編寫《國文語法》周時經倡導編纂破棄方塊字的語言書寫形式,推行橫向拼寫法,但因為諺文本身就是一一對應著每一個漢字的發音而成,即便在書寫方式上由縱轉橫,也並沒有任何實施意義上的變化;《大韓文典》編者俞吉濬曾表示,使用諺文書寫是受到日本「言文一致」思潮的影響,不過日本所謂的「言文一致」是將書面體應用於口語體,韓國卻南轅北轍地將口語體文字應用於書面體,著實令人費解;而撰寫《朝鮮文字及語學史》的語言學家金允經更是超越了「訓民正音」,將本國書寫文字的歷史直接提前到了公元前二世紀,不禁令人聯想到同一時期被「發明」的檀君神話。

雖然筆者在此還是堅持認為,韓國民眾真正死心塌地地採用諺文書寫方式最為直接的原因還是諺文著實比漢字簡單不少,不過我們也不能否認上述團體和人物在借用諺文書寫來提升韓民族的民族自尊上還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1910年日韓合併後,雖然日本統治者禁止韓國使用純諺文書寫,規定韓漢混寫的書寫標準,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更是全面廢止韓文,要求韓國民眾「創氏改名」,但在社會民間,諺文的使用率仍逐年增長,本文開篇提到的韓文節,也是在此期間被設立的。

二戰結束後,大韓民國政府作為一個名義上重新享有主權,實則全方位受制於美國的「獨立國家」,受新一輪「排日民族主義」和西方文化湧入的影響,在政府的主導下再次掀起了廢止漢字的高潮。1945年12月,「朝鮮教育審議會」決定,在中小學課本中全面廢止漢字,全部改用韓文,不過可以在必要時可以在韓文後後添加括號以註明相應漢字。

1948年韓國建國後,這一政策也得到了韓國政府的延續,並在同年通過了《諺文專屬用途法》,作為廢止漢字的法律依據。不過作為一個過渡時期,漢字在中小學的教育中還是佔有著著一定比例,政府公務文書也可以在容易引起爭議的地方適當標記漢字。

韓戰期間,韓國發行的報紙,請注意其韓漢混寫的格式

樸正熙(也就是樸槿惠的父親高木正雄)執政後,進一步致力於廢除漢字,鼓吹「韓文專用」。1962年更是發布總統令,試圖在韓國的所有文字出版物中全面徹底取締漢字,雖然這一行為遭到了廣泛的社會反對而作罷,但樸正熙還是在1968年韓文節當天發表的總統致辭中宣布, 韓國將從1970年1月1日起全面實行「韓文專用」。

此後30年漢字在韓國教育中被徹底剔除,這也是當下大多數中青年韓國民眾(即所謂的「諺文世代」)除了自己名字外完全不會書寫漢字的直接原因。

1998年金大中當選韓國總統後,開始著手恢復漢字的使用,不過這一政策很大程度已經不再是對漢字以及書寫漢字的歷史的承認和尊重,而是受到1997年韓國爆發的大規模經濟危機的影響。由於韓國當時近一半的對外貿易輸出對象都是漢字文化圈的國家,不了解漢字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韓國的經濟行情。

同年,韓國「全國漢字教育推進總聯合會」在李在田(此人是樸正熙時代的陸軍參謀總長)的領導下宣告成立,聯合會強調漢字的地位,主張必須在小學進行漢字義務教育。不過2004年李在田突然逝世,聯合會的活動也隨之走入低谷。

最後再說說這個韓文節吧,1926年「朝鮮語研究會」在陰曆9月最後一天9月29日舉行紀念「訓民正音」頒行480周年的紀念活動,並於當天將諺文正式命名為「韓文」。1928年開始正式以該日作為韓文節節日紀念,不過隨後又在30年代改為每年的陽曆10月29日或28日紀念。

1940年,失傳五百年的「訓民正音」解例本重新出土(也就是前文中在燕山君「諺文禁亂」中失傳的世宗朝版本),根據解例本的記載,學者們又將紀念日改為了每年9月上旬的最後一天即陰曆9月10日。1945年新政府又將其改為了陽曆的10月9日,此後韓國政府又將其定為國慶公休日。

有趣的是,1991年,由於公休日過多,韓國政府認為其影響了經濟發展,韓文節被無情地從公休日中剔除,雖然仍保留了其國慶節的地位,但這一行為還是激起了了一心想要放假的韓國民眾的普遍不滿。

2007年,韓國媒體就是否恢復韓文節的公休日地位展開了一場廣泛的調查,其中支持韓文節恢復公休日地位的最主要依據竟然是:如果不能將韓文節重新列為公休日,就難以引起國民足夠的重視,難以體現韓文在國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迫於民眾壓力,韓文節於2013年起再次成為國慶公休日,直至今日。

2015年5月19日,韓國首爾,安吉麗娜-朱莉(Angelina Jolie)與布拉德-皮特(Brad Pitt)的蠟像現身首爾光化門廣場紀念杜莎夫人蠟像館。(圖片來源:東方IC)韓國光化門,原朝鮮王朝景福宮正門,日據時期曾遭拆毀,1968年,2006年兩次重建,但在2010年新光化門落成後,其題寫漢字的匾額遭到諸多韓國社會勢力的激烈反對,主張將其改為韓文。雖然2012年韓國文物廳文化遺產委員會宣布堅持保留漢字匾額的原則,但近年來反對的呼聲仍舊不時出現。今年8月,韓國總統文在寅宣布將未來總統辦公地點遷至光化門附近的政府大樓後,光化門匾額問題再度高調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之中。

韓國光化門,原朝鮮王朝景福宮正門,日據時期曾遭拆毀,1968年,2006年兩次重建,但在2010年新光化門落成後,其題寫漢字的匾額遭到諸多韓國社會勢力的激烈反對,主張將其改為韓文。雖然2012年韓國文物廳文化遺產委員會宣布堅持保留漢字匾額的原則,但近年來反對的呼聲仍舊不時出現。今年8月,韓國總統文在寅宣布將未來總統辦公地點遷至光化門附近的政府大樓後,光化門匾額問題再度高調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之中。

那麼,在韓國人眼中進行了600年的「漢字廢止」運動發展到今天,究竟帶來了哪些成效呢?按照韓國學者的觀點來看,主要有三點。第一,通過實行諺文書寫,基本實現了對韓國民眾的掃盲工作。

這不禁使人感到疑惑:掌握了諺文的書寫方式,就等同於擺脫文盲嗎?前文所述,韓文是一種表音文字,或者說是一種標記語言,不具備任何意義,因此通過廢止漢字實現掃盲是否可以理解為「既然大家都不會寫漢字,那不如就廢除漢字吧,這樣大家就都會寫字了」?

第二,通過全民書寫諺文,從而破除了舊時代上層人士掌握漢字的壟斷,實現了等級制度的廢除。

這就更加匪夷所思了,打破上層壟斷,實現全民教育,難道不應該在韓國全體民眾中普及漢字教育嗎?而不是乾脆廢除漢字。這就好比在中國,由於高考成績區別了雙一流,一本,二本,所以為了實現公平公正,乾脆取消所有大學來解決問題一樣,根本站不住腳。

第三點就是直到今天還根深蒂固於韓國民眾內心的,韓文在韓國民族主義塑造中的重要作用。筆者多次指出,諺文是為了解讀漢字而創製的,漢字是表意文字,韓文是表音文字,二者相輔相成,表音文字和詞語不在語境內是無法區分開的,可以說韓文的存在恰恰說明漢字在韓國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替代性。漢字被廢止後,且不論表音文字在解釋意義上的混淆而帶來的諸多不便,由於韓國千年歷史的優秀文化遺產都是使用漢字書寫,不了解漢字的韓國青年一代可以說再也無法直接感悟其民族歷史的文化精髓了。

雖然近年來韓國各項古籍資料庫都將紛繁複雜的漢字資料進行了韓文的轉化,但由於其文字本身的屬性,以及語法上的隔膜,根據筆者自身的使用經驗來看,反而增加了使用難度。長此以往非但不能發揚其「優秀的民族文化」,反而可以說是親手為其挖掘了一座富有民族大義的墳墓。

以漢字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在韓國的歷史中已經深深鑄刻於韓國的文化深層之中,韓國政府希望通過廢止漢字,進行徹底地「去漢化」運動,從而樹立本民族文化自信,增強其脆弱的民族自尊,顯得更為自相矛盾。

近年來,隨著一系列由於漢字廢止而產生的社會問題不斷湧現,一批韓國民眾以及部分社會團體也開始逐漸意識到漢字在韓國的重要地位,重新恢復漢字書寫以及漢字義務教育的呼聲也開始出現。而在此時,韓國政府卻選擇進步一廢止漢字,強行繼續推崇韓文的存在感,並非明智之舉,這不僅是對韓國歷史進程的否定,更是對其本民族文化根基的一次摧毀。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小析「訓民正音」錯字幣
    提及朝鮮錯版「訓民正音」紀念幣的投資價值之前,筆者認為不妨以歷史時間作為軸線,看看北緯38度線以南的國度是如何看待「訓民正音」的。「訓民正音」在現今韓國的地位:國寶「1」號爭論十年!建於朝鮮王朝1398年的「崇禮門」,作為文物古蹟的代表而被定為「國寶1號」。提及國寶編號的歷史,韓國人經常痛心地說,「與其說自豪,倒不如說屈辱」。
  • 韓國在韓文日再現「訓民正音」頒布儀式(組圖)
    第1頁:韓國在韓文日再現「訓民正音」頒布儀式 2頁:國務總理韓升洙致辭 第3頁:古代韓國,漢字是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的分界線 第4頁:清朝末年,韓國人開始摒棄漢字1948年,韓國規定公文全部使用表音字 第6頁:在韓國年輕一代的眼中,漢字已顯得非常陌生 第7頁:韓國人對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感到很驕傲
  • 朝鮮文字的起源:訓民正音
    訓民正音朝鮮民族自古以來曾使用各種書寫手段。他們曾使用漢字,還曾創製名為吏讀的文字。在這過程中摸索出了能夠完整地記述自己語言的文字。這樣創製出來的文字就是訓民正音。1444年1月制定並發表的訓民正音正是廣大群眾易學易用的標記正音的文字。訓民正音是有關部門學者集體地長期深入進行了研究取得的成就。在創製新文字的同時,還刊出了解釋新文字的書籍,在這裡詳盡地闡述了創製新文字的目的和文字的形狀、創製文字的原理、其音值和使用方法等。
  • 韓國人又偷中國文化?MAMAMOO女團穿漢服打歌卻聲稱穿的是韓服
    該女團目前為止未發過聲明,但韓國人一致認為這是韓服,再聯想到最近大家對偷文化都比較敏感,韓國網友能想到的,女團成員想不到嗎?而且,上面的中國字,內容卻是【訓民正音】為什麼提到訓民正音呢?「訓民正音」出現在衣服上,就是明目張胆的偷文化吧!「訓民正音」也很可笑哦!「教人民正確的讀音」,合著漢字不正確了?越缺什麼就越在乎什麼!透著骨子裡的自卑!而且這個團的成員也並不無辜!
  • 朝鮮百科朝鮮民族文字----訓民正音
    距今570年前的15世紀朝鮮人民創製了獨有的民族文字——訓民正音。
  • 韓國廢止漢字50年,如今還需要用到嗎?事實上他們根本離不開漢字
    不過後來她們還專門創造了一個專屬於她們的文字那是訓民正音,也就是韓文中的字母,是韓國70號國寶。並且因為韓國極力脫離漢字印象裡,所以韓國在1948年實施《諺文專屬用途法》,並在1970年的時候發表漢字廢止宣言,如今韓國普通民眾多數都不認識漢字,算起來也有50年的時間,所以一直就有很多人都在疑惑,韓國人現在還需要用到漢字嗎?事實上,韓國人至今都還需要用到的,這些情況下表明,韓國人根本離不開漢字。
  • 韓國去漢字化以後,為何身份證上還保留著漢語名字?
    目前日語中還保留了很多漢語的痕跡,但是現在的越南語和韓語卻基本上看不出漢語的痕跡。越南和韓國曾長期使用漢語作為官方語言,只是後來進行了去漢化運動,摒棄了漢語。 朝鮮世宗國王在1446年正式公布了新創製的朝鮮文字,在當時被稱為「訓民正音」,大意就是教授百姓正確的字音。新文字發布以後,政府在政府機關、經濟、教育等領域推廣使用「訓民正音」。比如,政府機關公文要使用新文字書寫,科舉考試中要考「訓民正音」,錢幣上的文字也要使用「訓民正音」印刷。這算是朝鮮半島第一次去漢語化運動吧。
  • 韓國人無限敬仰的世宗大王,究竟有何成就?
    韓國人的確是無限敬仰他們的「世宗大王」。現在韓國發行的一萬韓元正面圖案裡,就有李祹的頭像。另外,韓國人為了紀念這位「世宗大王」,不但在韓國首爾國會門外矗立起一座高大雄偉的李裪雕像,還決定在忠清南道大田廣域市修建世宗特別自治市,並定位為韓國未來行政首都。韓國的很多城市,都有「世宗文化中心」、「世宗路」。就連韓國的南極科學考察站也被命名為「世宗王站」。
  • 韓國人說:「韓字」是人類創造的文字中最優秀的文字
    文章稱「韓文是人類創造的文字中最優秀的文字,但韓國人往往說不出韓文真正的優秀性」。他還說「韓字書寫起來既簡潔又美觀,所以韓國的文盲是世界上最少的」。KBS(韓國廣播公司電視臺),是韓國最大的國營電視臺,地位等同於中國的央視,也是韓國三大主流電視臺之一。
  • 為什麼韓國人要在身份證上,用括號額外再寫個中文名字?
    至於現在所謂的韓文,是15世紀時,由朝鮮國王李祹(也就是所謂的世宗大王)發明的拼音文字,叫做「訓民正音」,因為漢字極其難學,所以在朝鮮僅僅局限於士大夫階層,而廣大老百姓則都是文盲
  • 為什麼韓國人要在身份證上用括號額外再寫上一個中文名字
    之所以,在新版的韓國身份證上,韓國人都會用一個括號,在其中標註中文名字,這實在是無奈之,因為現行的韓國文字存在著巨大的缺陷。」,因為漢字極其難學,所以在朝鮮僅僅局限於士大夫階層,而廣大老百姓則都是文盲,李祹發明這種拼音文字,就是為了讓老百姓識字,教化老百姓,所以叫做「訓民正音」。
  • 李朝初期世宗大王就發明了「訓民正音」,為何常平通寶卻使用漢字
    導語:眾所周知,李氏朝鮮王朝的第四代君主——世宗大王(1418年~1450年),在位時期就已經發明了朝鮮的新文字「訓民正音」。而常平通寶是第十九代君主肅宗在位期間(1674年-1720年 )鑄造,為什麼兩百多年前就已經有了朝鮮文字,朝鮮王朝中期鑄行的錢幣卻還使用漢文字呢?
  • 為什麼韓國人非要在身份證上,用括號額外加一個中文名字?
    為什麼韓國人的身份證上,會用小括弧補充一個中文名字呢?直到1446年,朝鮮王朝第四代皇帝,世宗大王創建了朝鮮文字【訓民正音】韓語是一種字母文字,共有40個字母,其中21個元音,19個鋪音,由於是拼音字,存在許多重名,所以需要用漢字輔助來進行區分,也就出現了韓國人身份證上有漢字這種現象。因為如果不標註一個中文名字,可能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叫啥。
  • 熊出沒最開始的初心在哪裡?第一集就告訴你了,還記得嗎?
    那今天我們就來講講熊出沒最開始的初心在哪裡,第一集就告訴你了,你還記得嗎? 這真的是我們想看到的嗎?其實並不是我們想看到的動畫片,其實就是弘揚正能量的,而不是這種過於糾正的動畫片。
  • 別讓考研「變了味兒」,還記得你考研的初心嗎?
    距離2021年的考研還有三個多月,近年以來,「考研」也成了許多畢業生選擇的道路,「碩士」學歷似乎在社會上也沒有以前那麼搶手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時的專科學歷的畢業生在社會上還特別稀少。那,還記得你當初報考的初心嗎?
  • 解說記得:今年dade獎好像只能給kanavi,他們韓國人都看不下去了
    這個傳統今年S10自然是不會可能落下的,LPL知名解說記得就在不久前的直播中談了談他對於今年Dade獎的看法。 看完這個名單後記得就有點暈了:韓國人最懂韓國人,這..感覺只能給kanavi了呀兄弟,這四個名單一看完,對吧,都有一個內鬼,這個人,我只能給他了呀。
  • 還記得喜歡他的初心嗎?蘆葦們該回歸了
    現在鹿晗的超話已經掉到第十了,你以前想過嗎,是不是以為他會一直保持著第一?很多蘆葦都脫粉了,還記得我們當初為什麼會喜歡他麼,這世界在變人都會變,這世界上的人不都是聖人,也不可能時時刻刻滿足自己的願望!試想一下,如果你父母反對你和一個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你會順從嗎,如果你是個女生,你男朋友對外宣稱和你只是朋友你會接受嗎?鹿晗應該可以說是事業巔峰巔峰巔峰時期公布戀情的第一人了吧!作為真正的老粉剛開始是不能接受的,慢慢的也就理解祝福了,鹿晗他即使長的再小巧也已經快30了,而且他很勇敢!
  • 朝鮮世宗大王: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故創訓民正音
    在創製本民族文字「訓民正音」之前,朝鮮半島內無論是官方史書,還是私人筆記,一直以漢字作為記錄載體。但是,由於漢字是象形、表意文字,無論從形體還是從讀音上都很難把握,更遑論用其來表達朝鮮語言。漢字雖然是良好的文化載體,但漢字漢語與朝鮮語語法殊異的矛盾從漢字傳入半島之後就一直存在。朝鮮民族亦一直致力於解決此問題,但是長久以來收效甚微。儘管朝鮮三國時代創造了吏讀文,即用漢字的音和義來標記朝鮮語。
  • 韓國取消漢字後,為何份身份證還加中文名字?日本人:他們後悔了
    韓國專家並不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他們認為,箕子朝鮮是屬於中國的範圍,而不是韓國人的祖先,當然也就不屬於韓國歷史的政權,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對韓國的影響之大,在文化方面,韓國人非常喜歡中國文化,在《左傳》中有所提及,比如荊山等等。
  • 漢語對韓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固有詞是指自15世紀世宗大王「訓民正音」創造出的、純粹屬於韓國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固有詞是韓語的重要基礎之一,具有豐富的詞義體系。韓語的日常生活用語絕大多數是固有詞,比如一些基本事物和基本概念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