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文化。如果您喜歡我的內容,歡迎關注、分享和留言。
文 ‖ 郭名高
在赴京途中,宋湘於惠州滯留數日。此際,這位「嶺南第一才子」盤纏將盡,舉步維艱。宋湘躲在客棧裡,皺著眉頭,舉杯小酌。客人愈來愈多,杯盞之間,一個叫伊秉綬的人被反覆提到。宋湘略作留意,這位伊知府的事跡便如倒豆子般從食客的嘴裡擴散開來:都說伊秉綬如何智擒7名強盜,怎樣懲治富豪仗勢欺人,其中一人忽而站起來,將桌子拍得啪啪響,唾液從嘴唇溢出,緊喊一句:伊知府是這個,隨即豎起大拇指,將眾人掃視一遍,掌聲就是在這個時候響起來的。又一個食客跟著附和,說知府大人怎樣清正廉明,如何興利除弊、勤政愛民。最後,還說伊大人甚是愛才,對後學獎掖頗多。這時,左側極胖的男子把碗裡的麵條撥拉兩下,將筷子啪地一聲摁在碗沿上,嘴唇蠕動幾下,念叨知府家一種極特別的麵食來。此面以雞蛋、麵粉加水和成,麵條盤曲細長,晾曬至幹,再擲油鍋中炸得金黃,待食用時配以佐料,回鍋稍煮即可,便捷、美味、耐儲存。有一次,伊知府為母親賀壽,以這種麵食招待客人,贏得滿庭喝彩。言罷,就見他吧咂了幾下嘴唇,喉嚨裡咕隆咕隆地發出響動。
乾隆四十九年,伊秉綬赴京趕考,舉中正榜,即留在北京。那時,他正是而立之年,受到大學士朱珪、紀曉嵐賞識和器重,常出入太子傅朱珪府第,一度住在紀曉嵐家中,為其孫子授課。後來,伊秉綬又拜久負盛名的書法家劉墉為師,學習書法。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伊秉綬會試及第,授刑部額外主事,補浙江司員外郎,開始步入仕途。嘉慶四年(1799年),伊秉綬升任刑部郎中,未幾,便出任廣東惠州知府。
這天,宋湘步入伊府正廳,茶點已備,他先坐下來,撥弄幾下衣袖,目光在廳堂裡遊走,正中是一張八仙桌,黑漆閃亮;桌後張掛一副中堂,寒梅傲雪,筆雄氣足;兩側置副對聯,語曰:「政成原竹素,心逸對梅清。」字大盈尺,拙樸清奇,力可扛鼎。宋湘見此甚是驚訝,捻須頷首。這時,身後傳來腳步聲。但見一中年男子款款而至,布衣長袍,長鬚若錐,拂拭之際平添幾分儒雅。二人拱手迎合,寒暄再三,論書吟哦自不在話下。末了,宋湘道明來意,伊秉綬不置可否,舉盞相讓。茶水的蒸汽嫋嫋升騰,伊秉綬輕輕一吹,品咂兩口,捋一把鬍鬚,客氣道:「素聞煥襄兄大才,可否以『東、南、西、北』四字嵌成一聯?」宋湘點頭,略作思忖,應道:「南海有人瞻北鬥,東坡此地即西湖。」伊秉綬復誦數遍,頷首大讚,慨然解囊,贈銀三百兩作為其赴京路費,又令下人速速備飯,以自家特色麵食款待宋湘。宋湘連食三大碗,額頭、鼻尖滲出汗來,他吧咂著嘴唇,感嘆道:真是聞名不如一見,此面甚好,真是美味!宋湘抬頭詢問麵食名稱,伊秉綬據實以告。宋湘道:「如此美食,竟無芳名,未免委屈,不若取名『伊府麵』如何?」從此,伊府麵流傳開來,再後來,又簡稱「伊面」,即今時所說的方便麵。
這一年,宋湘得中進士,名動京城,被譽為「廣東第一才子」。越二年,伊秉綬重修豐湖書院,欲聘宋湘主持書院事務,宋湘欣然應諾。
嘉慶十年前後,揚州連年水災。兩江總督鐵保薦舉伊秉綬,前往南河、高郵、寶應勘察災情。不久,伊秉綬奉命出任揚州知府。他深入民間,「飢咽脫粟飯,渴飲濁流水」,設置粥廠,安濟災民,又動員富商損資賑災。災民欲宰耕牛為食,伊秉綬按牛估值當質以貸,招僱專人牧養,準許災民來年春季取贖,以保證春耕生產。為了社會穩定,伊秉綬派兵剿滅北湖巨盜鐵褲子輩,嚴厲懲治地痞流氓。《清史稿》稱:「民雖濟困,安堵無惶惑。」次年,揚州風調雨順,百廢皆興,民眾無不稱頌伊秉綬。
嘉慶十二年(1807),伊秉綬調任兩淮鹽運使。不久,其父病故。他回寧化丁憂三年,或感疲憊,又滯留5載。期間,伊秉綬出資修葺城牆,捐糧救助災民,遊說商家平價糶米,為鄉親們留下不少手跡。
1815年,伊秉綬客居揚州。天氣轉涼,他不慎染上秋寒,猝得肺炎,於9月11日病逝揚州。揚州百姓感念前知府恩德,將其供奉在三賢祠,與歷代揚州太守歐陽修、蘇東坡、王士禎並祀。
嘉慶十六年,伊秉綬重訪惠州,見豐湖書院供奉自己的祀祠,令人即刻撤去。有一年,他到端溪隨硯工進入40餘丈地下坑洞,得一佳石,惟恐傷了硯石神韻,不肯下刀雕鐫,於石側刻下「留與子孫耕」數字。
日月流轉,200多年後的今天,歲月撫平了太多痕跡,在欣賞伊秉綬給後人留下的諸多墨跡時,有人苛責於它的筆墨技法太過直白,腹誹者亦眾。而他的大氣魄、真精神,卻被許多人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