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海外教中文:評估活動豐富了教學經驗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25日 08:1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回想我剛到丹華文化教育中心任教時,荷蘭的中文學校只有丹華一所學校教授簡體漢字,其他中文學校大都教授廣東話和繁體漢字。而且,中文學校的上課時間僅有周末一天,無論從時間上和教學規模上都無法與國內的正規學校教育相比。那時,海外的中文教育尚處在一種學多少算多少的非專業狀態。丹華學校的簡體字中文班,像一棵稚嫩的幼苗,在荒蕪的土壤裡破土而出。幾年過去了,這棵幼苗已經成長為一棵茁壯的大樹,當年的小學生也順利地進入到初中班。海外中文教育形勢更是不可同日而語,中文教育從最初的非專業水平逐漸發展並具有了一定的專業水準。
海外中文教育的這種變化,來自於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和熱心關懷。丹華的成長壯大,更是由於丹華學校領導的得力引導和教師們的辛勤耕耘,尤其是學校領導始終把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放在第一位,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經常為教師提供學習和培訓機會,讓教師的教學水平跟上形勢發展的需要。丹華在2006至2007年進行的兩次教學評估活動,就是提高教學水平的活動之一。
我參加了2007年的教學評估活動,評估活動對自己也是一次難得的學習和提高機會。從橫向方面來看,教師之間通過互相聽課,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共同切磋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從縱向方面來講,評估活動對自身的教學也是一次極好的回顧與總結。
下面就是我在這次評估活動中的做法,力爭在教學方法上有創新,有特點。
一、組詞的小訣竅:長腿的字。
我教的是五年級班,班上的學生年齡大都在10歲至12歲之間,這個年齡段學生的理解力主要是通過視覺形象獲得。根據這個特點,我在講解生字和詞組時,改變以往用口頭解釋和舉例的做法,把生字和詞語做成字卡和詞卡,在固定詞組前增加生字,移動一個字根,比如「藝術作品」的「品」字,學生以前學過「產品」一詞,我先寫出「產品」這個詞,再拿走「品」字,放在「工作」的後面,然後拿掉「工」字,變成了「作品」,再在作品前放「藝術」兩字,便成了「藝術作品」。通過一個字卡的前後移動,學生的視覺思維跟著字卡一起活動,像「藝術作品」這樣抽象的詞就不難理解了。其它詞語的組詞法也以此類推,字根前後挪動,學生學起來理解快、掌握也快,還能聯想到以前學過的詞語,任意發揮想像力。我把這種移動字根的方法稱為「長腿的字」。
二、課文學習,提問方式與板書形式相結合。
一般來說,學生朗讀一篇課文是沒有問題的,但完全理解課文就比較難了。上新課時我把課文的疑難詞和關鍵詞寫在教板上,講解之後對課文內容逐段進行提問,檢查學生是否理解了。如果回答正確,說明理解對了;如果答錯了,則說明沒有完全理解課文。學生為了答對問題,就必須認真閱讀課文,認真思考,自己尋找答案,這樣便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做完提問後,我把每段的中心大意用短句寫在教板上,讓學生找出該段相關的名詞,然後找出形容詞,我用紅筆寫在名詞前面。形容詞則先找課文裡的,然後學生再說出其它合適的詞,這樣做既擴大了詞彙量,也了解了詞與詞之間的搭配。所以,精心設計一個清晰有條理的板書格式,學生一看板書便一目了然,理解課文、掌握新詞都比較快,組詞和造句練習也就容易多了。
三、調動學生參與練習,鼓勵每一個學生。
我在進行課文提問時,搶答問題的都是平時學得好的學生,學習較差的學生很少有機會練習。所以我注意平衡學生之間的練習機會,儘量鼓勵學習水平稍差的學生回答問題,練習口語。在做課堂練習時,好幾個學生都積極舉手,有一個平時上課不太專心的學生也舉了手,我把機會給了他,他回答對了,我立刻給予表揚,這位學生受到鼓勵,造句練習時他說出一句話:我喜歡做練習。這使我非常驚訝,我以為他對中文學習一點兒不感興趣,這位學生的表現使我認識到,其實每一位學生都潛藏著學習熱情,就看教師如何去發掘學生的能動性。
以上是我在這次教學評估活動中做的一點嘗試,這對我今後的教學無疑也是很好的啟發,而且我將不斷地去嘗試新的教學方法。通過這次教學評估活動,我獲益匪淺,並深切體會到,教書是一個教學兼長的過程,真可謂學無止境,教亦無止境啊。(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06-25 第06版 / 孫逸勤)
責編:張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