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國教中文六七年了學生能從我的熱情中感受到我對這個工作的喜愛。我對學生們也仔細觀察,按他們不同的長處、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喜好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喜歡畫畫的不一定喜歡學歌曲,我就對這樣的學生少用中文歌曲,多採用塗色、連點等與藝術有關的手段來教學;喜歡唱歌的不一定對塗色有耐心,對這樣的學生我就多教歌曲。
這樣讓孩子們在幹自己喜歡的事情中學習中文,孩子們的興趣也明顯增加。
今天想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談一談我所認為的海外中文教學中存在的幾個誤區,以供大家參考。
(一)只教音不教文
這種做法在中國人中不常見,但在美國人中大有人在。
與西語不同,漢語是圖像性文字,漢字是我們語言的精華所在。只學音不學字無異於鸚鵡學話,可鸚鵡會說的話再多,誰又能說它懂中文呢?再者,學字看似難,其實是幫助記憶的一大工具。我們知道,記憶可以通過幾個渠道進行:音的聯想,如貓的讀音使我們想到貓的叫聲;圖像的聯想,如「森」字是由3個木字拼在一起。不學字就失去了圖像聯想這一記憶工具。所以,我認為只有學漢字才能算學中文。
(二)有時過分強調語音和音調的正確
這似乎是我看到的較為普遍的現象。的確,漢語的四聲用錯了,意思會大相逕庭。因此,糾正學生的音調對學習正確的發音是非常必要的。然而,音調也是西方人學中文時最難掌握的一點。有的教師在教學時,學生稍一發錯音調,就很乾脆地說:「不對」!然後一個勁兒地糾正,結果使得學生信心大減,覺得掌握中文比登天還難。我接觸過的學過中文而又放棄的人中,許多就是因為他們覺得漢語語音音調無法掌握。
我在教學時,首先告訴學生千萬不要擔心音調是否正確。原因很簡單:大部分中國人音調都發不準,作為外國人有什麼可擔心的呢?普通話是以北京話為基礎的,也就是說,全國只有一個城市及區域發音正確,其它地區的人都要像我的學生一樣通過學習才能掌握正確發音。這一下大家都鬆了一口氣。學生們知道了,音發錯了被糾正只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有時學生讀一篇課文,我並不糾正所有音調讀錯的字,以保證他們能享受讀書時感到的語言的流暢美。從總體上考慮,為讓學生知道某個字的準確發音而破壞了他朗讀的情趣和自信心是很不值得的。
講中文對母語為非中文的學生來說也像唱歌一樣,需要一定的勇氣和極大的興趣,過度的糾正可能會適得其反。畢竟絕大多數學生學中文並不是為了去聯合國當中文翻譯,少糾正幾個音調對他們學中文不會有致命危害。對兒童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學中文的興趣和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對成人學生來說,則是要增長他們的興趣,保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若使學生覺得中文難得無法學好而放棄,那矯正的幾個語音音調也就毫無意義了。
當然,這並不等於教師在學生說錯時對其放任自流,不聞不問。我的觀點是:第一,一開始要講明白,音調不準不是什麼大問題。第二,把糾正語音語調儘量放在教生字的時候進行,那時可以反覆教,反覆練。第三,若學生讀課文或對話時,某個音讀錯了,教師又覺得糾正很必要的話,可以在完成閱讀或對話後再指出來。
(三)按部就班,過於看重進度
一些教師布置作業時,該背的、該寫的留了一大堆,並通知下周考試。結果常常是到下周上課時,一半學生該背的沒背、該寫的沒寫。教師則照考不誤,成績自然是一半人不及格。當然,不做作業完全是學生和家長的責任,而考試不及格則是不做作業的結果。但問題的關鍵是,對這些不及格的結果怎麼辦。
大部分周末來上中文學校的孩子是很優秀的學生否則就不會聽家長的話把周末用在學中文上了。但越是好學生其校內作業越花時間,其課外活動也越多。我的看法是,只要這些孩子能堅持每個周末來中文學校上兩小時的中文課,那麼即使在一學年中有幾周沒完成作業也不是什麼大問題他也還是能多多少少學到不少中文。
我教的中文班是這樣做的:作業照留,有寫的內容,也有背的內容。下次上課時,我要先考生字默寫。(我認為背生字是學中文裡最重要的一項,不能草草了事。)首先我問問誰準備好了。總有幾個作業做得齊全的,躍躍欲試。我就先考這部分學生,並給予獎勵。在我考別人時,那些沒準備好的學生可以跟著考,並把這作為預考,不算成績。對於第一批參加考試並考得好的學生,我給他們「吃小灶」,或是給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或是給他們額外的學習內容。這樣跑得快的永遠不會被拖住。其他的學生(一般會有多一半)我給他們10到20分鐘時間背生字來準備考試。因為若是不記生字,我下面的課文講起來也沒什麼意義。等我再考試時,大部分學生都可以滿分通過。這時我再為他們發些獎勵。沒考滿分但有進步的,也有獎勵。
(寄自美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