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書籍內容從心中「流過」,只要「流過」便有意義。」
這是印南敦史《快速閱讀術》中一句非常有溫度的話,它如同清晨的溫開水一般,撫慰著我的心靈。
這就是作者在書中著重介紹的「流水式閱讀法」的理念,可以幫助我們從存儲式閱讀方法中跳出來,不必跟著作者的思路亦步亦趨,而是以自己的需求為出發點,選擇性地跳讀。
有人會疑惑:書不是用來讀的嗎,為什麼要跳讀呀?
如果讀書就是一定要一個字一個字地看,那一本書什麼時候才看得完?就算看完了,你又能記住多少?
有人又會說,讀得快就能記得住嗎?那些職業讀書人(書評人)會告訴你:如果花六小時讀一本書,不如花六小時把一本書讀六遍,誰的效率更高,不言而喻。學習本來就是一個不斷復盤的過程。
但是作為一本書的作者,理所當然會認為書中的所有內容都是自己的心血,都值得一看,但是在這個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而且信息的重複性非常高,人們缺的不是信息而是時間和耐心,所以跳讀就非常有必要了。
該怎麼篩選跳度的內容呢?作者建議從三個方面著手:
01.自序中冗長的自我描述
當然不是所有自序都可以跳讀,自序中常常概括了文章的重點內容,我們從中可以發現,哪些是可以跳讀的,哪些是可以快速閱讀的,哪些是需要深度閱讀的的。
作者所指的是,自序中那些冗長的自我描述,還有「他」序,對作者無止境的吹捧和誇讚,有的自序長達十頁,給人感覺就像竹筒倒豆子一樣,全都一股腦地蹦了出來,也不管你需不需要,全都塞給你。
02.
印證理論或主張的事例、故事和經歷
大多數事例和故事都是平平無奇的,作者只是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而寫的,除非特別精彩、讓人眼前一亮的鮮活事例,可以引用在筆記、書評或者作為談資的內容。
03
誇張的表達指的是過分的渲染情緒的一些表達
以上三點可以幫助我們鑑定跳讀內容,接下來介紹的是可以提高閱讀效率的四個步驟:
步驟一:仔細閱讀序言和目錄
通常序言和目錄代表著一本書的全貌,我們到了一個景點,會有一個景點的分布圖,我們可以通過提示找到我們最想去的地方。
我們可以通過序言和目錄來判斷一本書值不值得買?哪些部分是自己需要的?書中哪些需要快速閱讀?哪些需要深度閱讀?哪些需要跳讀?
步驟二:僅讀開頭或者結尾的5行正文部分
一般都是對觀點的闡述、分析、解釋,結構如下:
①開局——提出主題或觀點
②中局——舉例展開說明主題,用論據論證觀點。
③結局——基於事例及論據,再次確認主題或觀點正文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開頭和結尾的5行。
一般開頭和結尾的5行是概括性的內容,中間部分則可以根據情況進行跳讀。
這就好比一隻長頸鹿,它的中間部分被遮住了,我們只需要看到它的頭和腳就能判定它是一隻長頸鹿。
步驟三:確定關鍵詞再讀
關鍵詞怎麼找?
一本書的結構通常是以章、節、段來進行劃分,在這些部分基本都會有加粗、加黑的字,那就是關鍵詞,代表著作者的主要觀點。
這些關鍵詞就是文中提到的「一行採集」法的素材來源。
步驟四:隨時換擋,把握節奏
就好比我們在開車的時候,如果總是勻速前進,很容易感到疲勞和單調,在上坡的時候,我們要發動馬力,下坡的時候控制速度,寬闊的路上加速行駛……
突然發現,高速公路為什麼並不是一條直線的秘訣之一了。
當然,學會了鑑定跳讀的內容後,我們就可以自如地控制自己的閱讀速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