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反應共振態的研究之路

2021-02-15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張東輝 楊學明

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的一個根本任務是認識反應過渡態如何控制化學反應的速率和產物分布,因此,長期以來直接觀察反應過渡態被認為是化學科學研究中的一個「聖杯」。

但對於多數化學反應來說,反應過渡態壽命非常短(飛秒數量級,1飛秒等於10-15秒),實驗上直接觀測這些短壽命化學反應過渡態是極其困難的。

反應共振態是化學反應體系在過渡態區域形成的具有一定壽命的準束縛態,類似於分子中的光譜特徵線所對應的振動轉動態。

它提供了一個實驗直接觀察化學反應在過渡態附近行為的契機,進而可以利用共振態對化學反應的一些細節開展詳細研究。

幾十年來,尋找反應共振態一直是反應動力學研究的一個備受關注的重要課題。

此外,化學反應共振態能極大地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和產物量子態分布,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提高對化學反應中動態過程的認識和理解。

在更深層次上,研究反應共振態還可以幫助我們認識量子力學是如何直接影響化學反應動態過程的,這對於我們從根本上如何理解化學反應過程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20世紀70年代,理論動力學家通過在模型勢能面上進行簡單量子動力學計算指出了反應共振態存在的可能性。

1984年,李遠哲等首次利用交叉分子束實驗裝置在F + H2反應中觀測到了HF(v=3)的前向散射現象。

當時人們普遍認為,直接反應中的前向散射就是共振態的充分證據,因此他們認為在該反應中觀測到了反應共振態存在,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1986年,李遠哲和Herschbach、Polanyi同獲諾貝爾化學獎,而F + H2 → HF + H反應則成為一個研究化學反應共振效應的經典教科書例子。但是,這一推測一直沒有被精確的動力學理論所證實。

相反地,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後,更為精確的理論研究發現直接反應中的前向散射並非一定是由共振態所引起的,並對F + H2體系的反應共振態推論提出了質疑。

2000年,中國臺灣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劉國平等首次在F + HD → HF + D反應中隨反應能變化的積分截面曲線上,觀察到一個由反應共振態所引起的明顯臺階,證實了該化學反應中確實存在反應共振態(Phys. Rev. Lett., 85(2000)1206)。

他和理論學家Skodje教授基於Stark-Werner勢能面對該反應共振態開展了詳細的研究,闡明了化學反應共振態對於該化學反應的作用。

2005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團隊在F+H2/HD(v=0)反應共振態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我們利用自行研製的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高分辨交叉分子束裝置;採用高水平量子化學方法,構建了高精度的勢能面,基於所發展的高精度的勢能面,開展了詳細的量子動力學反應散射理論計算,首先於2006年在F + H2 → HF + H反應中觀察到了由反應共振態所引起的HF(v=2)前向散射現象。

緊接著,在2008年成功解釋了李遠哲等首先發現的HF(v=3)前向散射的非反應共振動力學機制,並實現了在光譜精度上對F + HD → HF + D反應共振態的研究。

2010年通過理論預測,進而首次在F + HD → HF + D反應中觀察到了化學反應分波共振態,即反應共振態的轉動結構。

要嚴格證實反應共振態需要在較高精度的勢能面上開展量子動力學研究,在總反應機率與碰撞能關係上找到振蕩現象,並找出對應的共振態波函數。

在這一研究課題上,我們的研究團隊發展了一整套系統的實驗和理論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和尋找化學反應共振態。

同時,隨著上述共振態研究的不斷深入,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出現在我們面前:反應物振動激發對共振態有什麼影響?是否能在F+H2/HD這一特殊反應以外的三原子反應中找到共振態?

一個更有意義的科學問題是:化學反應共振態是否真的很稀有? 

2013年,我們通過自主研發窄線寬的OPO雷射,在利用Stark-induced Adiabatic Raman Passage (SARP)技術高效製備振動態激發分子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對D2分子從(v=0, j=0)到(v=1, j=0)的激發取得了高於90%的效率。

這個發展使我們掌握了利用Raman激發在分子束中高效製備振動激發態H2/HD的技術,使得在交叉分子束中研究振動激發H2/HD分子的反應散射動力學成為可能。

利用該實驗技術,我們首先對F+HD(v=1)反應進行高分辨交叉分子束研究,發現了一定的前向散射信號,並在後向散射信號隨碰撞能的變化曲線上存在振蕩現象。

進一步的理論研究發現,實驗所觀察到的振蕩現象是由束縛在產物HF(v=4) 絕熱振動曲線上的兩個全新的共振態所引起的。

更有意義的是,研究發現HF(v=4) 絕熱振動曲線在反應物端與HD(v=1)態相關聯,因而這些共振態只能通過HD的振動激發來經歷,而不能通過平動能的增加。

這些研究表明對於化學反應,分子振動激發不僅提供能量,也能開啟新的反應通道,從而使我們能觀察到在基態反應中所無法觀察到的共振現象。

這項研究同時證明了F + HD振動激發態反應中也有共振現象的存在。

據此,我們理解了F+H2的反應共振來自於反應勢壘後存在的量子共振態,是一種很特殊的量子動力學現象。而一個更有普遍意義的科學問題是:量子共振態是否存在於更多的反應體系中?它們的可能機理是什麼?

2015年,我們又利用該技術研究了Cl + HD(v=1) → DCl + H反應。實驗發現,產物DCl(v'=1)後向散射信號隨碰撞能的變化曲線上存在著明顯的振蕩現象,但前向散射信號非常小。

理論研究找到了反應共振態波函數,確認了該反應中共振態的存在,從而首次在F+H2體系以外的三原子反應中發現了反應共振態。

新發現的共振態兼有Feshbach共振態和Shape共振態的性質,因而壽命只有20fs左右,短於F+HD反應共振態的壽命(100fs)。

研究還發現共振顯著提升該化學反應的反應速率常數並且極大地影響了產物的振轉態分布,對於認識該化學反應有著重要的意義。 

進一步的理論分析表明,此類化學鍵「軟化」現象是由於反應過渡態附近的非諧性所導致的,而幾乎所有的化學反應的過渡態附近都存在非常大的非諧性,因而往往能在振動激發態絕熱勢能面上造成一定的勢阱,並有可能支持共振態。

這對於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從上述理論與實驗緊密相結合的研究中,我們揭示了物理化學家們長期尋找的化學反應共振態的「新機理」——化學鍵軟化,這項研究大大擴展了我們對化學反應共振現象的認識和理解,為今後的反應共振態研究指明了一個新的方向。

通過這個研究,我們發現產物量子態分辨的後向散射信號隨碰撞能的變化是實驗探測反應共振態的最有效方法,我們稱其為後向散射譜方法(BSS),該方法是實驗探測反應共振態的利器。

由於反應共振態對於化學反應機理研究的重要意義,在將來的研究中,我們相信會有更多反應體系和更多類型的反應共振態被發現並被詳細研究,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化學反應過程。

隨著實驗技術和理論計算方法的發展,反應共振態對於研究化學反應動力學過程的意義,將來勢必會在更廣泛的研究內容上被揭示出來,從而更加凸顯出研究反應共振態的重要作用。

張東輝,男,1967年1月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從事化學反應動力學理論研究。現任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楊學明,男,1962年10月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從事氣相及表面化學動力學研究。曾任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副所長。

《中國科學報》 (2019-12-31 第3版 國際)


 請按下方二維碼3秒識別

相關焦點

  • 化學反應共振態研究獲重大突破
    ,該研究工作極大地提高了科學家們對化學反應共振態的認識。這些研究都大大提升了對化學反應共振態的認識,並且得到了一些共振態研究普遍性的重要結論,如反應共振態往往能產生前向散射現象,並在後向散射隨碰撞能變化關係上呈現振蕩結構,但前向散射和振蕩現象現象並非只能由反應共振態所引起;因此,要嚴格證實反應共振態需要在高精度勢能面上開展量子動力學研究,在總反應機率與碰撞能關係上找到振蕩現象,並找出對應的共振態波函數。
  • 大連化物所F+HD(v=1)→HF+D反應共振態研究工作取得突破---中國...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工作獲得突破性進展。     分子振動對化學反應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長期以來一直是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H2以及它的同位素分子是分子反應動力學領域被最為廣泛研究的分子。
  • 《自然-化學》發表北大江穎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
    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人們利用雷射和掃描隧道顯微鏡,成功的對一些簡單分子實現了選鍵操縱,比如:甲烷、氧分子、一氧化碳、乙炔、苯分子等,從而調控和這些分子相關的化學反應。近年來,隨著分子納米科技(包括:分子電子學、分子傳感器、納米機器等)的迅速發展,如何在一個複雜功能化分子中實現化學鍵的選擇性操控變得愈加重要。
  • Science發表北大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
    雖然科學家們已經對近藤晶格體系的奇異物性研究了三十多年,但至今仍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物理圖像。近藤晶格體系的複雜性源於近藤效應、長程相干性和磁有序之間的競爭和關聯。周期晶格的長程相干性如何影響近藤屏蔽效應一直以來是近藤晶格研究領域的核心問題。尤其是當體系維度降低時,量子限域效應使得電子-電子之間的關聯大大增強,近藤效應與周期性晶格之間的內在關聯將會更加顯著。
  • 化學反應工程Ⅰ 化學反應動力學
    化學反應工程是研究化學反應器或包含化學反應過程的化工單元的課程。考慮一個化學反應,一定包括熱力學和動力學兩部分。熱力學只考慮反應的初態和終態,解決可能性的問題(反應的方向、限度及能量轉化);而動力學則考慮反應的速率以及反應的具體過程。
  • 從化學反應原理探究化學反應的本質
    從化學反應原理角度來揭示化學反應的規律、理解化學反應的本質,不僅能幫助學生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或離子方程式,還能促進學生化學反應知識的系統化和結構化。從個及類的思維發散和從類到個的思維的收斂,能幫助學生發展邏輯推理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 試題研究文章|化學反應速率的深度分析
    文章欣賞縱觀近五年全國卷在化學反應原理題中的考點內容分布,見表1、表2。其中化學反應速率的考查屬於高頻考點。而高中階段學生對什麼是平均化學反應速率與瞬時化學反應速率、瞬時化學反應淨速率等易混淆物理量的掌握情況不容樂觀,以及在c-t、P-t圖像或表格中能否通過斜率或平均反應速率來判斷溫度或壓強等的大小關係存在迷思。
  • 化學反應速率
    化學反應速率1. 定義: 化學反應速率是用來衡量化學反應進行快慢程度的,通常用單位時間內反應物濃度的減少或生成物濃度的增加來表示。單位:mol/(L·min)或mol/(L·s)2.計算公式v =Δc /Δt注意:①一般來說,隨著化學反應的進行,濃度等外界條件在不斷改變,因此在某一段時間內,化學反應的速率也在不斷變化。
  • 化學反應讓聲音看得見
    IBS研究團隊先前已報告過,可聽聲(audible sound)能持續向空氣-溶液界面提供能源,從而控制溶液中的化學反應。這種聲音控制的氣-液化學相互作用在溶液表面和塊體上「繪製出」頗具美感的有趣圖案。「《花衣吹笛手》(The Pied Piper of Hamelin)講述了一位花衣吹笛手吹奏魔笛,用音樂聲吸引全城的老鼠離開哈默林城的神奇故事。
  • 由化學反應的階段性認識化學反應的本質
    隨著化學反應的進行,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濃度、反應的溫度、反應體系的組成成分等因素都在發生變化,從而使化學反應也發生了改變。研究化學反應的階段性可以揭示化學反應的本質,加深學生對化學反應實質的理解,教會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 化學反應的方向——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化學反應的方向》是魯科版高中化學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第2章第1節的內容。本節以化學反應的方向問題為主線索,以學生熟悉的汽車尾氣治理反應為切入點,開門見山地提出化學反應存在方向問題。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初步接觸熱力學理論,從而初步了解熱力學理論研究的重要意義。(過渡: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 化學反應速率知識點總結
    化學反應速率1. 定義: 化學反應速率是用來衡量化學反應進行快慢程度的,通常用單位時間內反應物濃度的減少或生成物濃度的增加來表示。單位:mol/(L·min)或mol/(L·s)2.計算公式v =Δc /Δt注意:①一般來說,隨著化學反應的進行,濃度等外界條件在不斷改變,因此在某一段時間內,化學反應的速率也在不斷變化。
  • 化學反應的量子效應
    不知為什麼,處於超低溫的分子往往會偷偷升溫,所以研究人員很難持續追蹤這些分子——這種現象被物理學家稱為「超低溫分子損失」(ultracold molecule loss)。一篇刊登於《自然·物理學》(Nature Physics)的研究揭示了這個現象的具體過程。
  • 「多尺度模型」計算神秘化學反應
    他們的研究融合經典力學和量子力學領域,通過電腦程式模擬複雜的化學過程,讓科學家能夠了解和預測其中細節。  化學反應「可以計算」  化學反應以光速進行,電光火石之間,電子已經在原子核之間跳躍著躲避科學家們的窺探。藉助實驗方法描繪化學過程中每一步微小步驟,已經很難滿足科學探究的步伐。
  • 《化學反應速率》說課稿
    一、說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化學反應速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選修模塊《化學反應原理》第2章第1節的教學內容。在高中化學必修2中已經初步學習過化學反應速率和限度,從化學反應速率和限度兩個方面來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的認識化學反應,使學生在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工生產問題時,體會理論學習的重要性。
  • 複習化學反應速率
    一、基本知識1.化學反應速度表示的是平均速率,不是瞬時速度。2.化學反應速率都是正值。3.其定義式中的分子是濃度變化量,不是濃度,‍不是物質的量的變化。計算時經常有學生在此出現錯誤,直接用物質的量的變化除以時間,忘記考慮容器的體積。
  • 輕鬆學化學:快速掌握化學反應平衡精髓
    化學反應平衡是高中階段的又一重要知識點,也是高考常見考點之一。本文將帶給你快速掌握化學反應平衡知識點的方法,希望對於備戰高考的同學有所幫助。化學反應平衡研究的對象研究對象:化學反應平衡研究的是可逆反應,所以只要提及化學反應平衡移動的,必然都是可逆反應。化學反應平衡的條件:化學反應的平衡條件是正反應速率等於逆反應速率。
  • 科學家發現化學反應新型驅動力
    ,它可讓化學反應偏離傳統方向,獲得新的反應結果。 科學家們認為,這種物質會消失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發生了化學反應。但環繞在該化合物周圍的只有惰性氬氣原子,極低的溫度也無法提供所需的熱能,另外,得到的反應產物是乙醛——這是在科學家們構想的多種可能性中最不可能出現的一種。艾倫解釋道,發生這種變化的驅動力並不是傳統的驅動力——動力和熱力,而是所謂的量子力學隧道效應。
  • 《化學反應中的熱量》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化學反應中的熱量》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專題2第二單元的內容,第1課時主要介紹了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分析了化學能轉化為熱能的本質原因,並結合化學鍵內容了解了化學反應中吸收或放出熱量的計算方法及表示方法。同時在課堂內容設置上,讓學生在實驗探究中認識和感受化學能與熱能之間相互轉化及其研究過程,學會定性地研究化學反應中熱量變化的科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