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權威的命令與良知的衝突,你是否選擇服從?

2020-12-15 殘疾人的副業生活

《對權威的服從》這本書的作者斯坦利·米爾格拉姆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這本書記錄了他在上世紀60年代做的一系列服從實驗。這個實驗在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歷史上都極具影響力,甚至可以說是顛覆性的。因為它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根深蒂固的心理現象:人不僅會服從權威,而且會違背良心盲從權威。

第一,實驗過程。

從1960年到1963年,米爾格拉姆和他的研究團隊在耶魯大學做了一系列服從實驗,看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服從權威。因為這些實驗涉及到了電擊,所以它們也常常被稱作米爾格拉姆電擊實驗。

在實驗的基準場景中,受試者需要在實驗中扮演老師的角色,向另一個扮演學生角色的人提問。如果對方回答錯誤,則要對學生進行電擊懲罰。結果,參加這一基準實驗的一共有40個受試者。他們中有25個人,也就是62.5%的人,給出了最高的450伏電擊懲罰。

之後米爾格萊姆還改變了實驗的一些步驟和設置,來看看在不同的情境下,人們的服從行為有何差別。他一共做了19組這樣的服從實驗,受試者的人數達到了1000人。結果差別很大。在有的實驗組中,有高達92.5%的受試者給出了450伏的電擊。而在另一些實驗組裡,沒有任何人給出最高伏特的電擊。

第二,服從和人的「代理狀態」心理特徵有關。

米爾格拉姆認為,當一個人放棄自己做決定的權利的時候,他就進入到了一種「代理狀態」,允許由別人來代你做決定,向你發號施令。這個時候,你的行為模式就有可能改變,你的道德良知也可能不起作用了,別人會替你決定,你做什麼才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就像在這個實驗裡,來參加實驗的受試者認為工作人員是權威,所以既然工作人員要求自己去懲罰對面的學生,那我就去懲罰。雖然我的內心是不願意的,但我自己沒權力決定,工作人員告訴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

米爾格拉姆分析說,這是因為當人們進入代理狀態之後,就會從權威的角度來確定自己的價值。也就是說,你這個人有沒有價值,不是由你自己來決定的,而是由領導的評價來決定的。因此,讓領導滿意是你的職責。如果你讓領導失望了,就意味著你很糟糕,沒有價值了。

在這種心理的作用下,人們會表現出很多當他們獨自一人時不存在的性格特徵。

1,一旦你把對方看成一個權威,就會試圖在權威面前留下一個好印象,跟權威保持良好的關係。

2,人們認為自己對上司負有責任,但他們不認為自己應該對上司下達的命令內容承擔責任。

第三,很多環境因素會影響最後的實驗結果。

1,受試者和受害人之間的距離。當受試者和受害人的距離比較近,受試者可以親眼看到受害人的痛苦反應之後,會更關切對方的身體狀況。實驗結果發現,相比基準實驗裡有62.5%的人給出了最高級別的懲罰,在這種情境下,只有40%的人給出了最高級別的懲罰。

2,受試者和權威之間的距離。米爾格拉姆的假設是,如果權威和受試者之間的距離拉遠了,權威的力量會減弱。在另一個新的場景裡,扮演權威角色的心理學專家在一開始對受試者作了初步指導之後,就離開了實驗室,然後再通過電話來下指令。結果,在這組實驗中,只有20%的人給出了最高的450伏電擊,其他人都中途退出了。

3,所謂的「權威」的身份。前面我們講的這些情況裡,這個權威的身份都是耶魯大學心理學系的科學家,所以會給受試者一種感覺,就是下達命令的人是科學權威。但是當下達命令的人變成普通人之後,只有20%的人服從了權威,給出了最高450伏的電擊。可見人們服從的並不是這個命令本身,而是下達命令的那個人。

第四,仍然有人可以依靠自己的良知做出反抗,沒有選擇服從。

反抗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只有很少數的受試者可以堅持走完這一步。但是和消極的服從相比,在這裡反抗其實是一個積極的行為,是人們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用自己的信念和意志力,對強大力量進行的反擊。

總的來說,反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多數人在內心道德衝突的時候,會使用掩耳盜鈴或者譴責受害者的方式,幫助自己緩解緊張心情。只有少部分人會一步步地走向反抗。

感想:

因為一種形式的轉化,對別人的傷害就變得理所當然了起來,因為權威在叫你這樣做。

環境,氛圍,狀態對人的影響遠遠比自己所能想像的要大得多(例如軍隊)。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不管什麼時候,在幹什麼事情,都跳出棋局審視一下自己。

對於任何權威,書本,老師,上司等等,都要有一種批判和質疑的精神。(具體做法可以是反覆琢磨)

由此而引發的聯想,對於網絡上的一切東西,都應有懷疑的態度或想法,萬萬不可人云亦云,複讀機式的跟風,亦不可對網上或他人的觀念不加思索地接受(如知乎豆瓣),只是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就信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總之,時常有質疑的精神,對於現實的問問可信度,對於理論的問問邏輯道理,質疑就是去辨明真假,這是一種很難得的能力。

就此實驗來說,如果一個人真的有信仰,有底線,有原則,並且持之以恆地貫徹著,那麼不論是對權威的服從還是出於所謂的研究責任,都不會讓他繼續下去。

然而事實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堅持並貫徹自己的信仰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更何況社會還需要有人以服從權威為信仰。

總而論之,對於當下社會來說,最適合的是既服從又質疑,依據事件形勢,聯想到最可能的和最壞的後果,而後做出判斷和選擇。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一個逼近人性真相的實驗——對權威的服從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文/老K你是否都覺得自己是正義並且具有道德的呢?在隨意指責他人的同時,有沒有想過一個事情,這些所謂道德和正義又是從何而來?1960年代,在耶魯大學任教的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進行了一系列著名的實驗,也許會顛覆你對個人道德和自由意志的看法。當你大肆譴責和審判他人時,也許並不是因為你有多高尚,而是足夠幸運地沒有被裹挾進對邪惡權威的服從中。
  • 你會潛移默化地聽從他人命令——服從權威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已經習慣於相信在某一方面具有權威或者富有聲望的人說的話或做的事。比如,學生會將老師的話當做權威,無條件的信任。長大了,我們又會選擇相信有權威的著作或者人,相信他們不會出錯。即使是這些人權威有可能對他人造成了痛苦和傷害,大多數人也依舊會服從。
  • 衝突與和平:人類服從權威的偏執,最受爭議的現象
    是人格的缺陷促使他們去,盲目地執行命令嗎?莫非他們沒有道德準則?我們又如何解釋那些狂熱的宗教信徒心甘情願地獻出自己的生命並奪取他人的姓名呢?有沒有什麼情況會使你盲從於你的教主,去殺害別人然後自殺呢?你能否想像自己身臨其境,目睹發生在越南梅裡的暴行——數以百計的無辜村民慘遭美國大兵的屠殺,而後者僅是執行上級的命令?
  • 65%的人會服從權威做壞事?米爾格拉姆實驗告訴你,不要挑戰人性
    不過在其接受公開審判的時候,為了給自己辯護,他一再聲稱自己的所作所為不過是執行上級的命令。這樣的自我辯護在我們平常人看來就是為了脫罪的詭辯,但是美國的一位名叫米爾格倫(也有翻譯為米爾格拉姆的)的社會心理學家卻並不這麼認為,他專門設計了一個實驗來研究服從權威會不會令好人去作惡。這個實驗就是非常著名也頗受爭議的米爾格倫實驗(也有翻譯成米爾格拉姆實驗的)。
  • 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學實驗:對權威的服從
    【一】 你會怎麼做? 微博上曾經有過這樣一個話題:你的上司對你特別好,所有的福利都有,假期都給足,加班都有加班費,工資獎金從來不少,請假什麼的都問題不大,可以說是一個對屬下非常好的領導。但是有一個問題:他貪汙。
  • 新華經典·每周一書|《對權威的服從》:一場實驗,揭露人性差異
    服從無處不在。在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這個主題很容易被人們所忽略。但是,服從在塑造人類行為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如果不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多重要的行為就無從解釋。因為從心理學角度而言,與自發行為相比,根據命令做出的行為具有完全不同而又非常複雜的特徵。
  • 心理學實驗:服從權威實驗,天使和魔鬼有時只有一步之遙
    現在請你來想一想,你是否願意聽從老師的話,對犯錯誤的同學進行不同等級的懲罰,不管他人所犯的錯誤在你看來是是大小,老師都會根據他自己的判斷對所犯錯誤進行懲罰的等級進行確定。終於,有一次你的老師對一個隨地亂丟垃圾的行為進行了5級懲罰的界定,你可以選擇用拳頭使勁毆打,可以用木棍使用較大的力進行擊打,也可以選擇使用120伏的點擊強度進行電擊,那麼,你是否會聽從老師的話對他人進行懲罰?
  • 服從命令會降低涉入感
    涉入感:服從效應可能的認知基礎當決策者因命令而做出了違心的選擇後,其認知有何變化?服從命令未必無罪從這項研究上看,「一切都是服從命令」可能不完全是一種託詞,命令會降低涉入感,讓人們覺得自己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的距離非常遙遠,因此才讓他們拒絕為這些結果「買單」。雖然「服從命令」引起的認知變化(涉入感降低)會很輕易地就讓人們做壞事,但這並不意味著服從者們可以將責任完全推給「命令」。
  • 關於對權威的服從的實驗分析
    一、實驗主題這個實驗的主題是討論對權威的服從與個人自我意識之間的關係。潛在的驗證性主題是,個體會在權威之下會喪失個體的意識嗎?如是非判斷意識,道德意識,同情、共情等意識。人會一味地服從權威,甚至用權威的意志代替自我意識嗎?在來自權威的命令會損害他人的合法利益時,人會在多大程度上服從這個命令?普通人到底有多容易在權威的影響下去實施暴行?
  • 心理學實驗之四服從權威實驗
    心理學實驗之四服從權威實驗服從權威實驗服從權威實驗是1961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做的心理學實驗
  • 米爾格拉姆的實驗:如果希特勒叫你電擊一個陌生人,你會服從嗎
    好,你開始有點兒想服從了,不過就誰為那個傢伙負責這一問題你提出了疑問。而你被說服去相信實驗者將承擔所有的責任。「老師,請繼續下去!」你會嗎?你會繼續下去嗎?到了何種地步這一切才會全部結束呢?僅僅在一個權威的命令下,比如你這樣一個普通人,在450伏特電壓的範圍內,究竟能實施這種殘忍的甚至是致命的電擊到怎樣的程度呢?
  • 大人說的都是對的,孩子為何總服從權威?應對症下藥!
    大人說的都是對的,孩子為何總服從權威?應對症下藥許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聽話,更乖巧懂事,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行事。在家長眼中,孩子就是不懂事的個體,這麼小就應該聽從家長的安排,於是他們把「好孩子」的標準固定成了--聽話。
  • 《服從權威》:服從是人性嗎?1960年代直揭人性真相的電擊實驗
    因此,在強調人權保障的民主國家,所謂支配服從的關係,很難不被檢視其正當性的基礎,如法國哲學家卡謬所主張:「我反抗,故我們存在。」反抗即代表著一種新的存在抉擇,而不是默默地服從各種既存的倫理價值。要避免邪惡的平庸,端視我們是否能針對各種支配服從關係,進行思辨,若認為邪惡即須反抗,才有新的存在可能性。
  • 解決衝突的幾種策略
    組織內部會不可避免地產生各種各樣的衝突,解決它時可參考以下幾種策略。(1)做大餡餅。雙方如何各取所需?是否存在資源短缺?如何擴大關鍵性資源?創造性地將原先衝突的資源擴大,產生更多的資源。(2)滾木法。我方的重要和次要問題是什麼?雙方的重要和次要問題是什麼?
  • 《馴兔記》:荒誕的童話故事背後,隱藏著「服從權威」的魔咒現實
    整個故事的脈絡就是圍繞"權威壓制"、"應試馴服"的話題講述下去,令人汗毛瞬間立起。二、"服從權威"背後是教育可怕的現實面對老師的壓制、同學的霸凌,皮皮魯深感疑惑和不解,他回家講給爸媽聽,但是沒想到爸媽卻站在了學校的一邊。
  • 心理學|服從還是拒絕?從眾的社會壓力不可小視
    生活中我們都會遵守各種規範,它們來自權威的機構或者權威的個人。比如不要踐踏草坪,不要在公共場所吸菸,去幫助一下那位走路不方便的老人等等……如果一個權威的聲音讓你去傷害別人,你會拒絕嗎?也許我們內心會認為,道德準則不允許我去傷害別人,我肯定會拒絕的。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 心理學筆記九:社會心理學中的社會影響和從眾服從依從的心理
    2 影響從眾的5個因素:(1)規範性影響normative influence:由於畏懼被批評或拒絕等消極的社會後果而選擇服從社會規範,與是否讓他人喜歡有關。(2)信息性影響informational influence:在不明確的情況下,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來為自己的行為提供指導,作為一種行為參照,與行為是否正確有關,如在西餐廳觀看他人刀叉的使用或者在逛街時選擇到人多的商店購物。
  • 每日英語: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每日英語: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 2013-02-20 16:09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 普通人相當於在主人或國王的統治下生活並服從他們的命令
    我們曾概略地追述了若干大河流域的這些帝國的出現、衝突和更替。我們還特別注意到諸如那波尼德和阿米諾菲斯四世這類人物的言行所表露出來的較為遠大的政治思想。這已是1萬或1.5萬年人類經驗累積而成的概況,這段時間和以後的整個歷史相比,誠然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但如果和更新世黎明期最初使用燧石的人類和介在我們之間無窮的世代相比較,則不過是一段很短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