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權威的服從》這本書的作者斯坦利·米爾格拉姆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這本書記錄了他在上世紀60年代做的一系列服從實驗。這個實驗在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歷史上都極具影響力,甚至可以說是顛覆性的。因為它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根深蒂固的心理現象:人不僅會服從權威,而且會違背良心盲從權威。
第一,實驗過程。
從1960年到1963年,米爾格拉姆和他的研究團隊在耶魯大學做了一系列服從實驗,看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服從權威。因為這些實驗涉及到了電擊,所以它們也常常被稱作米爾格拉姆電擊實驗。
在實驗的基準場景中,受試者需要在實驗中扮演老師的角色,向另一個扮演學生角色的人提問。如果對方回答錯誤,則要對學生進行電擊懲罰。結果,參加這一基準實驗的一共有40個受試者。他們中有25個人,也就是62.5%的人,給出了最高的450伏電擊懲罰。
之後米爾格萊姆還改變了實驗的一些步驟和設置,來看看在不同的情境下,人們的服從行為有何差別。他一共做了19組這樣的服從實驗,受試者的人數達到了1000人。結果差別很大。在有的實驗組中,有高達92.5%的受試者給出了450伏的電擊。而在另一些實驗組裡,沒有任何人給出最高伏特的電擊。
第二,服從和人的「代理狀態」心理特徵有關。
米爾格拉姆認為,當一個人放棄自己做決定的權利的時候,他就進入到了一種「代理狀態」,允許由別人來代你做決定,向你發號施令。這個時候,你的行為模式就有可能改變,你的道德良知也可能不起作用了,別人會替你決定,你做什麼才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就像在這個實驗裡,來參加實驗的受試者認為工作人員是權威,所以既然工作人員要求自己去懲罰對面的學生,那我就去懲罰。雖然我的內心是不願意的,但我自己沒權力決定,工作人員告訴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
米爾格拉姆分析說,這是因為當人們進入代理狀態之後,就會從權威的角度來確定自己的價值。也就是說,你這個人有沒有價值,不是由你自己來決定的,而是由領導的評價來決定的。因此,讓領導滿意是你的職責。如果你讓領導失望了,就意味著你很糟糕,沒有價值了。
在這種心理的作用下,人們會表現出很多當他們獨自一人時不存在的性格特徵。
1,一旦你把對方看成一個權威,就會試圖在權威面前留下一個好印象,跟權威保持良好的關係。
2,人們認為自己對上司負有責任,但他們不認為自己應該對上司下達的命令內容承擔責任。
第三,很多環境因素會影響最後的實驗結果。
1,受試者和受害人之間的距離。當受試者和受害人的距離比較近,受試者可以親眼看到受害人的痛苦反應之後,會更關切對方的身體狀況。實驗結果發現,相比基準實驗裡有62.5%的人給出了最高級別的懲罰,在這種情境下,只有40%的人給出了最高級別的懲罰。
2,受試者和權威之間的距離。米爾格拉姆的假設是,如果權威和受試者之間的距離拉遠了,權威的力量會減弱。在另一個新的場景裡,扮演權威角色的心理學專家在一開始對受試者作了初步指導之後,就離開了實驗室,然後再通過電話來下指令。結果,在這組實驗中,只有20%的人給出了最高的450伏電擊,其他人都中途退出了。
3,所謂的「權威」的身份。前面我們講的這些情況裡,這個權威的身份都是耶魯大學心理學系的科學家,所以會給受試者一種感覺,就是下達命令的人是科學權威。但是當下達命令的人變成普通人之後,只有20%的人服從了權威,給出了最高450伏的電擊。可見人們服從的並不是這個命令本身,而是下達命令的那個人。
第四,仍然有人可以依靠自己的良知做出反抗,沒有選擇服從。
反抗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只有很少數的受試者可以堅持走完這一步。但是和消極的服從相比,在這裡反抗其實是一個積極的行為,是人們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用自己的信念和意志力,對強大力量進行的反擊。
總的來說,反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多數人在內心道德衝突的時候,會使用掩耳盜鈴或者譴責受害者的方式,幫助自己緩解緊張心情。只有少部分人會一步步地走向反抗。
感想:
因為一種形式的轉化,對別人的傷害就變得理所當然了起來,因為權威在叫你這樣做。
環境,氛圍,狀態對人的影響遠遠比自己所能想像的要大得多(例如軍隊)。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不管什麼時候,在幹什麼事情,都跳出棋局審視一下自己。
對於任何權威,書本,老師,上司等等,都要有一種批判和質疑的精神。(具體做法可以是反覆琢磨)
由此而引發的聯想,對於網絡上的一切東西,都應有懷疑的態度或想法,萬萬不可人云亦云,複讀機式的跟風,亦不可對網上或他人的觀念不加思索地接受(如知乎豆瓣),只是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就信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總之,時常有質疑的精神,對於現實的問問可信度,對於理論的問問邏輯道理,質疑就是去辨明真假,這是一種很難得的能力。
就此實驗來說,如果一個人真的有信仰,有底線,有原則,並且持之以恆地貫徹著,那麼不論是對權威的服從還是出於所謂的研究責任,都不會讓他繼續下去。
然而事實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堅持並貫徹自己的信仰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更何況社會還需要有人以服從權威為信仰。
總而論之,對於當下社會來說,最適合的是既服從又質疑,依據事件形勢,聯想到最可能的和最壞的後果,而後做出判斷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