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筆記九:社會心理學中的社會影響和從眾服從依從的心理

2020-12-17 繁花與木

從眾、服從、依從:個人接受社會影響的主要方式。從眾涉及群體對個人的影響 服從涉及個人由於社會角色關係連帶發生的影響作用, 依從涉及一般的人際影響社會影響的焦點多表現為多數人對少數人的影響,但也存在少數人對多數人的影響,如歷史上進步的思想家引導了整個社會的發展。

01從眾conformity

1 從眾:指當人們對真實或想像的社會壓力屈服的時候或者由於群體的引導,個體向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個人用從眾的方式,在最大程度上使自己迅速適應未知的世界,是一種個人適應與生存的必要方式。

2 影響從眾的5個因素:

(1)規範性影響normative influence:由於畏懼被批評或拒絕等消極的社會後果而選擇服從社會規範,與是否讓他人喜歡有關。

(2)信息性影響informational influence:在不明確的情況下,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來為自己的行為提供指導,作為一種行為參照,與行為是否正確有關,如在西餐廳觀看他人刀叉的使用或者在逛街時選擇到人多的商店購物。

(3)群體融合群體融合的需要使個體通過模仿他人來發展和增進社會關係,這種無意識的行為模仿機制稱為知覺-行為聯結,個體在知覺到對方的行為後會無意識地採取同樣的行為,也稱為變色龍效應chameleon effect。

個體還會有意識地做出努力去贏得他人的讚許,群體融合與群體規模和群體凝聚力相關。群體規模越大,與背景區分越明顯,群體越有吸引力,引發的融合需求和從眾越強。個體對群體的隸屬關係是個體自我價值感的重要來源,群體的凝聚力越大,與個人的關係越密切,個體也越願意採取與群體一致的行為,引發的融合需求和從眾越強。所羅門·阿希的研究發現,比起個人主義文化,集體主義文化中有著更高的從眾性。

(4)性別差異:從眾在異性吸引力上存在差異,順從別人使女性看上去更可愛,而不從眾使男性顯得更加獨特。

(5)權利:權利包含了一種不被他人影響的獨立性,有權利的人更能抗拒從眾的壓力,在表達觀點時也更少受到同輩主流觀點的影響。

02服從obedience

1 服從:指的是個體服從權威人物的命令而產生行動的行為,是一種命令-服從模式,服從權威和責任轉移是解釋服從行為的兩大心理機制。

社會角色social role:指特定情境中被廣泛接受的角色期望穩定的社會角色關係使一部分人獲得指導另一部分人的合法權利,而被指揮者又有服從的義務,如老闆與僱員,上級與下級。臨時性的社會角色關係,也會使在社會結構上處於有利位置的人獲得指揮別人的權利,而被指揮者又有義務服從指揮。

阿希和米爾格拉姆的研究描述了情境因素對社會行為的潛在影響,米爾格拉姆的電擊服從實驗以社會普通人作為被試,研究結果具有更廣泛的意義。菲利普·津巴多的斯坦福監獄模擬實驗證實了情境因素的強大力量。研究表明,情境的力量可以壓倒人們並激發意想不到的殘忍和適應情境的行為,任何人在特定的環境下都可能服從命令,對無辜的陌生人實行迫害。行為在相當大的程度由情境力量所塑造。

2 影響服從的3個因素

(1)社會支持顯著增加人們對權威的反抗,在群體背景中人們會轉向同樣的行為作為自己行為的參照。

(2)行為後果的反饋越直接越充分,如聲音反饋和身體接觸,人們服從權威去傷害他人的可能性越小。

(3)道德發展水平越高,越傾向於按自己的獨立價值行事,從而拒絕服從權威。

03依從compliance

1 依從:個體接受他人請求而做出的行為,使別人的請求得到滿足的行為。日常生活中,人際影響更多的不是命令-服從模式,而是請求-依從模式。

服從與從不同,服從的對象往往是來自於一個權威的命令,服從的理由是外在的。對於服從,個體相信自己沒有選擇。對於從,個體存在選擇權依從的理由是內在的。

2 引發依從的三類社會影響策略:依據「一致」原則的依從策略、依據「互惠」原則的依從策略、誘導依從行為的其他策略。

(1)依據「一致」原則的依從策略登門檻策略、低球技術。

登門檻策略foot-in-the-door technique在提出一個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個小要求,從而使別人對較大要求的接受性增大的現象,人們通過近期的行為反映自我,在同意第一個要求後,為了保證自我同一性,他們可能進一步依從他人。誘發人們依從的方法稱為登門檻策略,是一種有效的態度或行為改變方法。化妝品試用,讓人們先通過一個小要求,從而增加他們答應一個更大要求的可能性。低球技術lowballtechnique先提出一個小要求,別人接受後馬上提出一個更大要求。登門檻策略與低球技術同為兩步式漸進策略,但存在區別:登門檻策略的兩步操作中間有時間間隔,兩步要求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繫;低球技術的兩步操作是接在一起,沒有較長的時間間隔,兩步要求是直接相聯繫的。利用吸引的條件先讓某人做出承諾,然後揭露隱藏的代價。

2依據「互惠」原則的依從策略:「互惠」原則reciprocity norm指在接受別人的某些恩惠或某些情感需要後,促使個體傾向於作出回報行為的策略,包括留面子策略、附加價值策略、破壞-重構策略、相同處境策略。

留面子策略door-in-the-face:使個體在拒絕較大要求後,會增加接受較小請求可能性的策略。在交往中,人會自然傾向於選擇給交往雙方都帶來最大滿足的行為,出於補償心理,拒絕別人後對人的接受性往往會增加

附加價值策略that’s-not-all:向對方提出要求,在對方考慮是否答應時馬上提出較小誘因,以增加對方答應提出要求的附加價值,增加對方依從的機率,如打折扣或提供其他好處。

破壞-重構策略disrupt-then-reference:破壞對方對遊說行為的理解和抵抗,並且重構說服性的信息或要求的內容,以使個體更容易被打動。

相同處境策略:當人們覺得與對方有關係或感知到與對方在某些方面相似時,無論關係和相似性多麼微不足道,人們都會因此而接受要求。

3依從誘導的其他策略:過度理由策略、讓對方有好心情、阿諛奉承、偽造稀缺性。

過度理由策略over-justification effect: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們行為原有的內在理由而成為行為的支持力量,從而使行為由內部控制轉向外部控制的現象。受外在獎勵而學習的人,沒有了獎勵就不再願意學習,一種行為的外在理由越多,相應的內在理由越少。

讓對方有好心情:當人處於好的情緒狀態下比在中性或負性情緒狀態時更可能依從他人所提及的要求。改變自己外表、贊同對方、表達對對方的興趣、將自己與對方的喜歡相關聯、表達小善意等都能使對方有好心情或使他人對自己產生好感,從而增加依從的可能性。

阿諛奉承:通過奉承使自己被喜歡,即使是微小的討好行為,如記住對方的名字,也可以改變對方對提出要求的反應

偽造稀缺性scarcity為產品營造出一種限量供應的形象,提高個體對於稀有商品強烈的欲求。

【完】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筆記二:社會心理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
    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個體與群體在社會交互作用中的社會心理現象及其從屬社會行為的學科,關注個體的想法、感受、行為如何受到他人的影響。社會心理學的學習有助於群體和社會對社會事件的預測、調控和疏導,有助於個體對自身某些心理活動的理解和調節。
  • 心理學|服從還是拒絕?從眾的社會壓力不可小視
    社會心理學家坦利.米爾格拉姆的經典服從實驗,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和反思。米爾格拉姆服從實驗這個社會心理學上最著名且最有爭議的實驗是這樣的實驗結果讓人震驚,40個志願者中,有26位將電擊一直進行到了450伏,這些人同時又服從主持人的命令繼續做了兩次進一步的測試,直到主持人停止了實驗。這個實驗揭示了社會影響和情境的能量,罪惡也許不止是壞人所為,也有可能是強有力的情境誘使人們從眾或向殘忍屈服投降。
  • 心理學中的群體影響 | 社會心理學
    從眾心理(herd mentality)即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通俗的說就是「隨大流」。學者阿希曾進行過從眾心理實驗,結果在測試人群中僅有1/4~1/3的被試者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保持了獨立性。可見從眾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
  • 「一讀社會心理學」什麼是社會心理學?——導論
    由這章,我才算是真正的開始了解社會心理學,以總結、概括我過往多年的疑惑與認知。如書言:我們的社會行為更多地取決於所處的客觀環境還是我們對情境的解釋?提示:本系列並非是真正的研究本書內容,而是以個人理解與社會現實結合的一家之言,如有不符心意之處,請各位來者見諒。且網絡中的「異見」同樣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一部分,「態度與信念,從眾與獨立,愛與恨」。
  • 《社會心理學》讀書筆記(一)
    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和社會學的一門交叉學科,與社會學相比社會心理學更側重於用實驗的方法對個體進行研究,與人格心理學相比,社會心理學對個體之間的差異關注較少,而側重於研究不同個體之間如何相互看待和彼此影響。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在知覺、判斷、行為等方面與大眾趨於一致的心理現象。「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通俗地解釋就是「人云亦云」、「隨大流」。一般而言,大多數人的意見比個人的更具有科學性,少數服從多數,也有可取之處。但是,若不加思考便盲目地服從多數,隨大流,則是消極的「盲目從眾」,這是不可取的。美國人詹姆斯?
  • 社會心理學之從眾心理:我們為什麼會從眾?
    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社會心理:從眾心理。簡單來說,從眾是人受到群體壓力而跟從群體選擇的一種社會心理。我們思維裡有這種潛意識「別人是這麼做的,我也這麼做,就不會錯,或者不會收到傷害」,從眾能夠給我們帶來一種安全感。
  • 心理學:從眾心理到底好不好?
    當我們批評人們追趕潮流,沒有自己的判斷和主見,別人有什麼自己也要什麼的時候,往往說這是從眾心理在起作用,甚至將之描繪於盲從。但我們在群體中生活,要融入群體中,得到群體的接納,開展群體間的合作與交往,難免在很多場景下要「從眾」的,實際上,主要的衝突在於個人的信念和群體的信念是否一致。我們先從心理學上,認識一下什麼是從眾。從眾,是指由於群體的壓力而改變個體自己的行為或信念,其表現形式有兩種。
  • 從從眾社會心理學理論解讀用戶引導
    首頁 > 評論 > 關鍵詞 > UCD最新資訊 > 正文 從從眾社會心理學理論解讀用戶引導
  • 黨國英:為何亞洲人容易從眾?
    歷史上有集權的方式,也有少數服從多數方式。後一種方式我們看似熟悉,但其實在政治領域運用得還不嫻熟。這幾年,許多公共領域的事情單由經濟學家也不能說清楚,但偏偏到處充盈經濟學家關於宏觀經濟的各種聲音。枕邊有一本社會心理學教科書,在美國很流行,已經再版了10版以上,作者是S.E.Taylor等人。讀完這本書,特別是書中關於「從眾」等行為的討論,讓我對於當今很多公共話題有了更好的理解。
  • 學習社會心理學的意義是什麼 社會心理學有用嗎
    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早從遠古時期開始就已經有人類探索自己心理現象的記載了,而流傳至今逐漸發展成一門完整的社會心理學學科,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那學習社會心理學的意義是什麼?社會心理學有用嗎?下面我們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   學習社會心理學的意義是什麼?
  • 醫學英語:心理學詞彙7
    女性化 femininity   社會定型 social stereotype   國民性 national character   從眾 conformity   群體規範 group norm   群體壓力 group pressure   服從權威 obedience to
  • 社會心理學——從眾心理讀後感
    在高中政治課本中,有一本書叫做經濟生活,其中介紹了幾種消費心理:從眾心理、求異心理、求實心理等等。每一種心理都有其好處與壞處,從眾心理為某一產品帶來的大量訂單可以促進某一行業或產品的壯大,但盲目從眾一定是不可取的;求異心理可以為社會帶來新的潮流趨勢,甚至可以產生新的技術,但過分前衛可能會被社會接受不了;求實心理讓大家理性消費,但過分求實,可能或造成消費欲望不強。但是對於現在來說,佔據主流的一種消費心理就是從眾心理,從眾,是指改變自己的信念或行為,以符合其他人行為的傾向。
  • 《社會心理學》有感
    更確切地說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們如何看待他人,如何互相影響,以及如何與他人互相關聯的科學。主要包括:社會思維:我們如何覺知自我和他人、我們相信什麼、我們所做的判斷、我們的態度。社會影響:文化、從眾的壓力、說服、群體。社會關係:偏見、攻擊、吸引力與親密關係、幫助。
  • 社會心理學讀書筆記(8)
    ●服從:順從的行為是由明確的命令所引起的。●接納: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從眾行為。●從眾即由於群體的壓力而改變個體自己的行為和信念,其表現形式有兩種。順從是迫於外部壓力而與群體趨同但內心並不贊同;服從是順從的一種,是指對直接命令的順從。接納是指內心認可社會壓力並在行動上保持一致。●有時接納會緊跟著順從出現。態度會緊跟著行為發生變化。
  • 從眾心理:影響從眾心理的5個因素,掌握後再也不被操縱了!
    從眾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在很多場景下我們的決策都會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我們經常會看到某家餐廳外面,等候用餐的人排著長長的隊伍,讓來來往往的路人會駐足停留,這家店生意真好,「我也想試一下」,於是也跟著排隊去,等候兩小時,終於吃上這家「網紅」餐廳的招牌菜,結果卻大失所望。過兩天這家網紅店被爆出排隊的人都是老闆親自僱的。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偏見的社會根源之社會化
    偏見起源於不平等的社會經濟地位以及其他社會原因,包括我們習得的價值觀和態度。家庭社會化對兒童偏見有影響,這往往與母親對他們的教育有關。甚至兒童的內隱種族態度反映的是父母外顯的偏見。我們的家庭和文化向我們傳遞著各種信息——如何交朋友、如何開車,如何分配家務勞動,以及誰不受信任和不招人待見。
  • 心理學|從眾,我們被無形的力量改變著
    社會心理學家坦利.米爾格拉姆的經典服從實驗,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和反思。米爾格拉姆服從實驗人員分布米爾格拉姆服從實驗這個社會心理學上最著名且最有爭議的實驗是這樣的:40名身份各異的志願者要作為提問者對選手(由研究人員假扮的
  • 社會心理學實驗
    在客觀揭示人的社會心理現象與心理影響機制及規律方面,實驗發揮著 舉足輕重的獨特作用,成為社會心理學的科學研究與學科發展不可或缺 的工具與方法。社會心理學家一直以來採用實驗等手段與技術,探討人 們如何認識自我、知覺與評價他人,人際關係及交往,群體接觸與互動, 他人與社會對個體心理與行為的影響等問題。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個體對群體的影響
    • 從中壓力有時會戰勝我們更好的判斷,但公然的壓力會激起逆反心理,從而堅持自己的個性與自由。• 說服的力量確實很強,但我們可以通過公開承諾和預估說服的感染力來抵制被說服。科技發展史往往是由一小部分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所譜寫的,事實上,如果少數人的觀點從來都沒能佔據上風,歷史將是一潭死水,什麼也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