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麥克·羅賓斯
表揚(recognition)與賞識(appreciation),我們常交替使用這兩個詞,以為它們的意思相同。但是,這兩者雖然都很重要,卻有很大的不同。企業領導者若想要團隊蓬勃成長,組織若想要營造認真投入、忠誠和高績效的文化,就應了解這兩者之間的區別。
表揚是根據工作成果或績效,給予正面的反饋意見。有時候是以正式的方式來進行,像是給予獎勵、獎金、晉升或加薪。有時候則是用較不正式的方式來表揚,例如口頭表示感謝,或是親筆寫的感謝語。所有這些方法都很有意義,尤其是及時以真誠的方式來表達。
表揚能夠激勵和振奮人心,畢竟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讚揚自己的好表現。
不過,表揚本身有一些局限。首先,要根據績效來決定是否表揚,所以這是有條件的。第二,它是根據過去的績效,所以看的是人們已經做過的事情。第三,它很稀有。表揚的機會有限,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拿到獎金,或是在備忘錄裡被提到名字,如果許多人都在競爭一些有限的表揚機會,這也會帶來壓力。第四,表揚通常來自最高層。許多組織設立一些計劃,讓同事強調彼此的努力成果,但表揚的主要方式(晉升、加薪等等)通常是由資深領導者給予。
雖然包含金錢獎勵的表揚方式很好,但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激勵員工方面,財務誘因實際上可能會有反效果。一項分析了51個實驗的研究指出:「這些誘因可能會降低員工完成某項工作、從完成的工作中獲得愉悅感受的天然傾向。」
另一方面,賞識指的是認可一個人天生擁有的價值。重點不在於他們完成的工作,而在於他們身為同事或身為一個人的價值。
簡單來說,表揚的重點在於一個人做了什麼,而賞識的重點在於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人。
這樣的區分很重要,因為表揚和賞識是基於不同的理由。人們即使成功了,未來仍難免會遇到失敗和挑戰;視項目的情況而定,你執行的某些項目可能無法產生具體的成果。你如果只專注讚美正面的成果,也就是只進行表揚,就會喪失與團隊成員建立關關係和支持他們的大量機會,也就是失去表達賞識他們的機會。
奧普拉·溫弗瑞(Oprah Winfrey)曾用強而有力的方式談到這一點,那是幾年前她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演講時所說的:
我必須要說,我這25年來,每天與人談話所學到最重要的一課,就是人們的經驗裡有一個共通點……我在每次訪談裡發現的共通點就是,我們都想被肯定。我們想要被理解。我在職涯當中已進行了超過35000次訪談,每次只要攝影機一關,每個人總是會轉向我,不可避免地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問我:「剛剛那樣還可以嗎?」。布希總統(Bush)這樣問我,歐巴馬總統(Obama)也這樣問我。無論來賓是英雄還是家庭主婦,是犯罪受害者或加害者,也都會這樣問我。我們都想要知道一件事:「剛剛那樣還可以嗎?」「你有聽到我說的嗎?」「你有看到我嗎?」、「你明白我剛剛所說的意思嗎?」
奧普拉所說的,就是賞識。
當我們對我們的同事、顧客、主管和合伙人表達賞識時,我們更可能建立起信任與密切關係。你可以用以下一些簡單方式對周遭的人表達賞識:
傾聽你能對共事的人做的最好的事情、也是最簡單的事情之一,就是放下你的電話,轉身不看電腦,然後認真聽他們說話。
告訴別人你重視他們的哪些地方你應主動這樣做,這並不是因為某個人做了某件好事,也不是因為你對他們有所求,你主動這麼做,會是很大的善意。對於同事對自己的看法、你與同事的關係、團隊的文化,這麼做都會帶來正面影響。
詢問近況有句話我很喜歡,許多人說這齣自老羅斯福總統(Teddy Roosevelt),是這麼說的:「人們要等到知道你有多關心之後,才會在意你知道多少。」無論這句話究竟出自於誰,這真的是一句很好的提醒。你應該詢問與你共事的人情況好不好。問候他們是否安好(而且是真心地問),以及他們目前面臨什麼挑戰,這樣就能讓他們知道你關心。
如果你是主管,對員工表達賞識特別重要。職場資訊平臺Glassdoor的「員工賞識調查」(Employee Appreciation Survey)當中,53%的人表示,感受到上司的更多賞識,會讓他們在公司任職更久,即使有68%的人覺得上司已經夠賞識他們了。這當中的啟示是什麼?賞識越多越好。
正如我針對這個主題發表的TEDx演說裡所提到的,傑出的領導者必須成功地關注和培養對員工的表揚和賞識。了解兩者在商業情境(和在生活中)的不同,對所有人都有好處。如果人們努力的成果足以贏得表揚,而且那是他們應得的成果,那麼表揚他們就是恰當的,也是必要的。然而,賞識在任何時候都很重要。
(作者是演講人和顧問,與《財富》500大企業有20年的合作經驗,著有四本暢銷書,最新著作是《把完整的自我帶進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