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個原因》把校園霸凌放到檯面上

2020-12-14 Mtime時光網
  時光網訊

 Netflix今年最熱美劇《十三個原因》已播完,拿下IMDb 9.1,爛番茄新鮮度93%的高口碑。該劇一播出就成為Twitter熱門話題,僅三周創下1100萬條博文,力壓《行屍走肉》,迅速成為今年最具話題性的美劇之一。


  播完後,爭議仍在繼續。多家心理健康組織批評該劇主角的自殺過程容易產生誤導;紐西蘭對該劇定級為18歲以下未成年人必須在父母陪同下才能觀看;加拿大學校也向學生的父母發出警告,並嚴禁老師與學生討論該劇。《十三個原因》到底講述了什麼?我們又在害怕什麼?


  《十三個原因》改編自Jay Asher 的同名小說,是校園青春題材劇集,與純愛青春片不同,它涉及了自殺、校園霸凌,可以說是相當暗黑的青春殘敗物語。


  劇情講述一個叫漢娜的女高中生,在自殺後,寄出自己錄製的13盤錄像,錄像帶的內容就是她自殺的原因。整部劇一開始,漢娜從一盤錄音帶的自白聲登場,校園裡充斥著悼念她的話題,而她的話裡行間都將觀眾帶入了這場「猜猜是誰把我弄死了」的遊戲。


  漢娜是轉校高中生,面對她的不是新生活的開始反而是噩耗的來臨。剛入學,有了喜歡的男孩,在第一次約會後,男孩把偷拍到漏底褲的照片和哥們炫耀。隨之,那張照片被發布到網上。我們印象中的的美國是開放、自由,似乎一張暴露的照片不會引起軒然大波。但這張照片讓全校的人都認為她是放蕩的碧池。


  一張圖片讓這個女孩被貼上有色標籤,原本的兩個朋友也背著她談戀愛,甚至女閨蜜指責她勾引自己的男朋友。隨之而來是被孤立,女同學對她發起語言攻擊,男同學個個覺得「碧池的便宜不佔白不佔」,常有人光明正大摸、拍她屁股。

  緊接著是追求她未遂反報復的男同學,這種心態是「為什麼別人能上我不行」。還有假意靠近她的女同性戀,事發後把鍋甩到她身上,反正「你已經那麼多標籤,多一個也無所謂」。「聲名在外」的她被流氓盯上,慘遭強姦。漢娜也試圖反抗,求助教導的失敗,讓她徹底絕望。


  沒有誰是這場悲劇的直接兇手,但每個人都是把漢娜推向死亡的幫兇。就像「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這部劇的意義在於把校園霸凌攤開,給所有人一個警示:是否還有大量的青少年正在遭遇校園凌霸而不知如何反抗?我們是否經歷過、參與過校園霸凌?


  校園霸凌(bully)這詞,又稱學校欺凌、欺負或欺凌,指的是一種長時間持續的、並對個人在心理造成恐懼、身體和言語遭受惡意的攻擊。細想我們的學生時代,長得醜的會被嘲笑,長得稍微成熟和好看,也會被言語凌辱...這樣的校園凌霸在過去、現在、甚至以後,都會存在,而我們一直在忽視這些行為背後的傷害。


  關於這部劇在國內的評論,被頂到最前面的竟然是下面幾條:


  「外國人就是課太少了搞出這麼多抓馬」


  「這女的就是太作了」


  「小題大做,高中生果然是太閒了」


  局外的我們,和劇裡的幫兇本質上沒有區別。就好比在女性被性侵的新聞評論底下總有「穿那麼少活該被性侵」的聲音。總有人問為什麼國外有這麼多校園霸凌,真的不是因為他們作業比我們少,而是他們重視這個問題,會拍成影視劇來反思。


  2007年的比利時電影

《本X》

講述一個自閉症患者,在學校被扒開褲子拍成視頻發到網上的經歷。同樣是求助無門,他選擇了「死亡」。漢娜是用錄像帶提醒那些「兇手」,這部電影更加赤裸地把這些學生的罪惡撕開,在本尼的葬禮上,他們的行為被投在大屏幕上放映。


  對於校園霸凌,太多影片試圖想要探求出一個解決辦法。2010丹麥電影

《更好的世界》

中的孩子Elias在學校備受欺辱,同樣另一個家庭破碎的轉校生加入後,他們決定對校園霸凌以暴制暴。該影片與一般選擇沉默或者逃避的受害者不同,他們勇敢地把問題拋給觀眾:人在面對暴力時所處的困境,是寬容,任其為之還是以暴制暴?細想,兩種選擇都會釀成悲劇。


  大家較為熟悉的反映校園霸凌的影片應該是2003年的美國電影

《大象》

。電影講述了一所普通中學發生了惡性槍擊案件。從槍擊案件發生之前的幾個小時開始,一所中學的學生過著平凡的日子。但是在這個學校裡,流言蜚語、嘲笑嬉罵常常也會傷害一些敏感的孩子。其中,Eric 和 Alex是兩個好朋友,常常受到別人的欺負,無意間通過網際網路買到了槍枝,發起了恐怖報復。影片引起社會廣泛反思。


  還有熱愛討論校園暴力的日本,在2015年翻拍暢銷推理作家宮部美幸(又譯宮部美雪)的著作《所羅門偽證》。影片分上下兩篇,劇情用一句話就可以說完「一個人死了,然後同學們在學校裡開庭審判」。主角離家,像平常那樣去學校,驚訝地發現草地裡立著一隻手,然後發現了死屍,學校開始陷入這起「自殺」案風波中,到底誰是兇手?


  在學生自行發起審判前,為了掩飾醜聞的老師被推倒風尖浪口上,最後竟也成了霸凌的受害者,不得已辭掉職務。同學之間相互猜疑,猜疑產生孤立,看到報導的家長們也心生惶恐,全社會的謠傳越來越離奇。暴力和欺凌無處不在。


  引發這些鬧劇的告發信,是長期被霸凌的女生所寄出。因為自己臉上長了痘痘,那些官二代就在信箱裡塞恐嚇信,讓她「去死」、「不要再出現在學校裡」。他們不止一次扔掉她的書包,把臉踩在鞋底,並且要她為自己的容貌道歉。在審判過程中,雖然出現謊言,但也是每個人審視自己的過程,正視自己身上一些「無傷大雅」的罪惡。


  除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也會出現霸凌情況。以臺灣東部音樂學院為背景的影片

《不能說的夏天》

就是典範。郭採潔飾演的女大學生,被戴立忍飾演的教授性侵,發起訴訟時,被同學恥笑勾引老師。同樣遭遇性侵的女同學沒人敢出面指認,教授的老婆在法庭上甚至反咬一口,說她破壞自己的家庭,郭採潔的精神幾度崩潰並決定自殺。


  從社會意義上說,這些影片都反映了社會現實,並試圖讓觀眾進行反思。惡作劇、惡意中傷、網絡暴力、所有的這些看似無傷大雅的行為,哪怕沒有造成他人的人身安全,也會給他人留下心理陰影。


  有人會說:我沒有對她發起攻擊,只是不作為而已。不作為也是一種傷害,這和魯迅筆下的冷漠的看客毫無區別。在大陸,校園霸凌不是不存在,只是我們視而不見就像鴕鳥把頭埋在沙裡,哪怕有霸凌的新聞也常被小事化了,更別說把校園霸凌拍成影視搬上銀幕。


  在上月初的瀘縣學生死亡案,官方否認了網傳的校園暴力、拋屍、收保護費的謠言。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隨著死者的死去被封存了,可惜死者沒有像

《十三個原因》

中的漢娜一樣留下13卷錄像帶。


  校園霸凌不管在什麼年代一直存在,隨著網絡普及,隱性的傷害在不斷加劇。現實生活中你推我打的欺凌行為,轉化為網絡暴力,一個發送一個轉發,就能讓霸凌在網上發酵。不管國外也好,國內也罷,這一直是一個被忽略,又越發嚴重的問題。《十三個原因》裡的演員Dylan說「有必要發起一場大的討論,把校園霸凌放到臺面說」。如果每個人都不再沉默,或許霸凌會遠離美好的校園生活。希望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的當事人,都能更加勇敢。

相關焦點

  • 校園霸凌自救指南(上)
    根據教育部統計,2016年5~8月,共上報68起校園霸凌事件。而在世界範圍內,每5分鐘就有一名兒童死於暴力,三分之一的13至15歲的學生受到多次校園霸凌。我身邊的親人好友也好幾次向我諮詢過有關校園霸凌的問題。
  • 關於抵抗校園霸凌
    我們來想像一下,如果你只有十五歲或十三歲,因為某種原因,某種你不能控制的原因而被同學拎出來成了嘲笑和羞辱的對象。對你來說,在學校的每一天都是在地獄裡的一天。他們叫你」人渣」、」肥豬」,甚至很多更難聽的外號。他們故意撞向你,走廊裡故意把你的書從手裡打掉。午飯時沒有人和你坐在一起,即便有哪些人也會不斷找人家的麻煩直到再沒有人和你坐在一起。
  • 對「校園霸凌」說「NO」!
    小侄兒咬咬嘴唇更加小聲的湊到我耳邊說:「學校有個壞孩子老打我和其他同學,我想學搏擊可以保護大家!」我突然意識到小侄兒是遭遇了校園霸凌事件了。二、不想惡化事件為了不影響學校聲譽以及社會影響許多學校發生校園暴力事件後採取的解決方式都是比較「懷柔」的,只要學生不發生太過激的行為校方都會「壓下去」。這也是校園霸凌屢禁不止的一個原因。
  • 熱巴馬思純曾被霸凌,鄭爽談及一度哽咽,校園霸凌何時才能被正視
    近期,《悲傷逆流成河》電影版因其校園霸凌題材一度衝上熱搜,這個一直都有的校園黑暗問題如今終於撕裂開,擺在人們眼前,讓人不得不直視、思考。(其實「霸凌」這個詞是個舶來品,是英文bully的音譯,bully的中文意思是:倚強凌弱、仗勢欺人。)
  • 被隱匿的校園之惡——校園霸凌
    Bully可以有「暴力」「怖力」「霸力」等音譯法,但使用最廣泛的還是「霸凌」,意指由少數人帶領的群落,對個別人圍攻、羞辱、孤立、毀謗,並對對方的身心進行持久的傷害。第一類是「傳統霸凌」(Traditional Bully),即靠武力欺凌,通常是以大欺小,以多欺少,以強凌弱,採用打罵、恐嚇等方法,可能造成身體和精神傷害。
  • 校園霸凌所帶來的的傷害
    但現實生活中的校園霸凌又有幾次結局可以像電影中那麼溫暖的,也許比電影中更可怕,甚至孩子被欺負都沒發現在一次採訪中沈夢辰也提起了自己的校園時代,回憶說在校園中也經受過一次校園霸凌是有一天放學,有四個女孩向她迎面走來,這四個女孩過來幹嘛呢?她們是找沈夢辰來要錢的,是一種很典型的校園欺凌事件。
  • 美劇《十三個原因》:怎麼淹死一條魚?
    這就是美劇《十三個原因》講述的故事。netflix2017年度統計中,本片被入選「最過癮劇集」第三名,「最適合全家人觀看」第二名。國內豆瓣目前的評分是8.2。最過癮,是因為節奏感真的很強,13個原因,13集故事,勾著你不停的看下去。
  • 關於校園霸凌
    你遭遇過校園霸凌嗎?看到這裡,可能正在遭遇霸凌的孩子感同身受著,曾經被霸凌的孩子喚醒了多年前的記憶。曾經有個案例,2018一樁「攔路打老師」事件引起了社會的軒然大波,男子在路上偶遇初二班主任,想起上學時多次被老師體罰,於是心生惱怒,對著老師就是一通辱罵,扇巴掌,邊扇邊問老師還記不記得自己。
  • 孩子遭遇校園霸凌怎麼辦,如何正確應對校園霸凌
    近年來校園霸凌這個詞不斷出現在我們的耳邊,甚至因為校園霸凌導致的悲劇也屢有報導,讓人也十分惋惜。那麼,當孩子遭遇校園霸凌怎麼辦?如何正確應對校園霸凌呢?前幾天,看到一篇新聞報導,報導裡一名15歲的孩子被6名教職生打死,並被掩埋在當地的一處農田裡,當人們發現時,這名15歲的孩子已經死亡。
  • 對校園霸凌說不
    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校園霸凌事件高達61.2萬件,創下歷史最高紀錄,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為減少校園霸凌,日本學校採取了各種措施以抵制校園霸凌現象。 如今的校園霸凌現狀如何?日本的校園霸凌現象究竟有多嚴重?各國如何避免和應對校園霸凌現象?
  • 美劇《十三個原因》:賽琳娜·戈麥斯解釋她沒出演的原因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娛樂英語>影視英語>影視資訊>正文美劇《十三個原因》:賽琳娜·戈麥斯解釋她沒出演的原因 2017-04-13 09:56 來源:人人美劇 作者:
  • 全國人大代表建議「校園霸凌立法」,教育部答覆
    12月2日,教育部官網發布了《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4137號建議的答覆》(以下簡稱《答覆》),對全國人大代表提出的「關於校園霸凌立法的建議」予以答覆。您關於校園欺凌問題的分析和建議對教育部開展相關工作有借鑑意義。教育部高度重視中小學生欺凌防治,針對校園欺凌問題開展了一系列工作。」教育部在《答覆》中分別從「推動相關法律修訂」、「加強政策指導」、「強化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發揮家校協同作用」、「規範心理健康服務管理」以及「完善工作機制」六個方面介紹了已開展的相關工作。
  • 馨香智慧:孩子被校園霸凌,性格沉悶孤僻怎麼辦?蔣長英教你應對
    馨香智慧:孩子被校園霸凌,性格沉悶孤僻怎麼辦?蔣長英教你應對蔣長英:《聰慧父母》家庭教育導師;心理撫養倡導者;曾幫助500餘個家庭走出困境,擅長家庭教育、情感、育兒等。如今校園霸凌總是被搬到檯面上,青少年校園欺凌事件已經屢見不鮮了。
  • 那個被校園霸凌的女孩,後來怎麼樣了?
    正在遭受一場校園霸凌。霸凌者是我唯一僅有的研究生室友B(兩人間)。室友B家境優越,體格健壯,為人強勢。開學不久,大家便認可了她「大姐大」的位置。事情的起因非常簡單——她習慣晚睡晚起,我習慣早睡早起。其實,這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和而不同,大家找個折中的辦法即可。是的,彼時的我也這麼認為的。
  • 校園霸凌不容小覷,那些被霸凌的孩子,長大後都怎麼樣了?
    實際上並沒有,校園霸凌往往比這些事情更加惡毒,不少被校園霸凌的孩子輕則罹患抑鬱症,重則被打成重傷,更多的孩子即使身體上沒有受到嚴重的傷害,但心理往往會留下陰影。在此之前,已經有相關部門對校園霸凌的各種行為有所闡述,但具體了解的家長卻並不多,那麼校園霸凌的具體行為會有哪些呢?校園霸凌可以分為三種:語言上的凌辱;身體上的折磨;網絡上造謠辱罵。
  • 面對校園霸凌,應該如何做?掌握正確方法拯救脆弱的生命
    面對校園霸凌,應該如何做?掌握正確方法拯救脆弱的生命。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校園霸凌」這個詞被提上了臺面,越來越多的新聞媒體開始對其進行深挖報導,也有越來越多的影視娛樂開始直面這個話題。前兩天開始看《隱秘的角落》,看到朱朝陽在學校被人欺負卻選擇隱忍不敢反抗,這正為後面他參與犯罪活動埋下了伏筆,前幾年有個電影叫《悲傷逆流成河》,女主易遙跳河那段真的是看哭了廣大觀眾,任敏飾演了易遙這個角色,曾患上抑鬱有兩月之餘,一個扮演者都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更何況真真正正受到欺凌的人呢?
  • 美國校園霸凌及其控制
    每個上過學的人,可能自己都曾遇到過類似的事,或者曾從同學或老師的口中聽說過這樣的人或事。沒錯,「霸凌」雖是個外來詞,但霸凌本身,卻不是什麼外來的事件,而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只要是學校,就可能會發生校園霸凌,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我本人第一次有意識地去了解霸凌,是因為2010年的一件被廣為報導的案子。
  • 美國校園霸凌治理的有效對策
    當前,美國的校園霸凌治理主要是在社會生態系統理論框架下進行的,該框架有利於分析校園霸凌的形成原因、事先預防、過程演變、後期幹預以及效果評估等,在實踐中採用系統、互動、聯繫、整體的方法提升校園霸凌治理的實效性。針對當前校園霸凌的特點以及面臨的主要挑戰,美國在總結以往校園霸凌治理的經驗和教訓基礎上,主要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
  • 為什麼學霸很少遭遇校園霸凌?老師分析了3點原因,網友:很到位
    近年來,校園霸凌事件時有發生,給學生及其家庭、老師、學校、社會都造成了很惡劣的影響。政府和社會對於校園霸凌事件也越來越關注,影視圈也湧現了大量有關的電影,如《少年的你》《悲傷逆流成河》等。 經過很多老師和專家對於校園霸凌事件的研究發現,被霸凌的人大多數都是性格內向、成績較差的學生,學霸很少成為校園霸凌的目標,為什麼學霸很少遭遇校園霸凌?老師分析了3點原因,網友:很到位! 1.
  • 《少年的你》:從四個角色的不同維度,探討如何面對校園霸凌問題
    那到底應該怎樣面對校園霸凌?我們從學生、家長、老師與學校、執法者四個角色的不同維度,一起探討下這個問題。面對校園霸凌,學生往往充當這四種角色——施暴者、受害者、旁觀者、守護者。施暴者,是指校園霸凌事件中的始作俑者,如魏萊以及她的一群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