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沂:重建中國哲學的迫切性、任務與途徑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道哲學 

  ——重建中國哲學的新嘗試

  編者按:

  本文為作者在「第21屆德國哲學大會」上演講的提綱,文章試圖通過對「道」的重新詮釋來重建中國哲學(作者名之為「道哲學」)。德國哲學界人士認為,文中有關論述涉及自柏拉圖以來西方哲學中的若干核心問題,同德國古典哲學,尤其康德、費希特、謝林等觀點也有一定關聯。科隆大學Morphomata國際學院和哲學繫於今年6月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對這套來自古老東方的新哲學觀作出回應。

  演講人:郭沂

  簡 介: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哲學博士,國際儒學聯合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德國科隆大學客座教授、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兼職教授、中國孔子基金會副秘書長。研究方向為儒家哲學、道家哲學、先秦典籍、出土文獻、中國哲學史。主要著述《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儒學與現代精神文明》等。

  閱讀提示:

  □歷史上種種作為宇宙本根、世界本原的範疇,都是哲學家們先由物觀道,再以道知物,然後「上下察也」得出來的。

  □達到生命巔峰狀態的途徑大致可以分為五種。一是自心了悟的路徑,二是各種身心修行的路徑,三是道德的路徑,四是審美的路徑,五是神靈的路徑。

  □人的目的和存在意義最終在於以其所特有的覺知心去實現其值之性、值之心,從而創造價值文化、價值知識。

  □在儒家學說中,達到終極價值的途徑可以用「道」字來概括。道是事物的規律、原理、準則,人當行之道,是行為準則,也就是人道。所謂道統,就是古往今來的聖賢探尋、繼承、弘揚人類當行之道和終極價值的傳統。

  重建中國哲學的迫切性、任務與途徑

  為什麼要重建中國哲學?因為這是當前文化發展的迫切需要。從縱向看,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哲學的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哲學一直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所以中華文明的復興,首先是中國哲學的重建和復興。從橫向看,在整個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的標記,而中國哲學則是中華價值觀的基石。

  重建中國哲學的任務是什麼?當然是解決當前人類所面臨的主要問題。近代以來,資本主義和現代化雖然不斷地給我們帶來劇變,使我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物質文化,但並沒有像人們所希望的那樣將人類帶到一個自由世界,隨之而來的是環境破壞、核彈威脅、文明衝突、精神沉淪、物慾橫流。一句話,價值悄然離去。就是說,這場人類危機的實質,正是價值危機。所以,整合知識論和價值論,維護價值論在哲學中應有的地位,重建人類的精神家園,是當今整個世界重建哲學的根本任務。當然這個任務落實到不同文明又各有側重。由於中國哲學的缺陷在於知識論的缺失,現代西方哲學的不足則是價值論的淡化,因而中國哲學的使命是建立知識論以輔助價值論,西方哲學的使命則是重構價值論以主導知識論。

  那麼,應該如何重建中國哲學呢?形上學不僅是中國哲學的命脈,在西方哲學傳統中也有「第一哲學」的美譽。只是本體與現象相分離的基本特徵,導致西方傳統形上學產生種種弊端,最終積重難返。恰恰相反,中國形上學的基本特徵是體用一如,上下一貫,這充分表現在宇宙論與本體論的合一。所謂天人合一、體用一如、內聖外王等等,都是以此為基礎的。通過形上學來開出種種有關人生、倫理、社會、政治的學說,是包括儒道釋三家在內的中國哲學各流派的基本路徑。這樣就避免了西方哲學本體與現象脫節的弊病。由此可見,以現代宇宙學和中國古代哲學宇宙論為基礎,以中國古代形上學為典範,綜合中西古今的哲學意識,重建一套新的宇宙論和本體論合一的形上學,就成了開闢未來哲學的一條可靠道路。

  道體——萬物從何而來

  應該用什麼概念來表達宇宙之本原、世界之本體?先民認為,萬物皆為天所生,這樣「天」就成了中國最早的表達宇宙本原的概念。春秋末年,老子和孔子分別提出了更具哲學意味的「道」和「易」兩個概念。儘管如此,人們仍然認為「天」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所以戰國至漢唐的儒家既沒有接受「道」,也沒有採用「易」,而是繼續沿用了「天」作為本原、本體概念。魏晉時期,玄學大盛,老子的「道」逐漸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以至於連宋明理學家們都大談「道體」。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隔閡,我採用「道」這個概念來表達宇宙之本原、世界之本體,把下面將要討論的哲學和形上學分別稱為「道哲學」和「道形上學」。

  「道哲學」和「道形上學」既吸收儒道兩家有關「道」的思想,又有所超越,所以不能理解為某種「道家哲學」和「道家形上學」。就其基本價值取向而言,反倒可以列入儒家的譜系。

  「道哲學」和「道形上學」是一種在「道」的基礎之上或者說沿著「道」的進路而建立起來的哲學和形上學(Daoicphi l osophy,Daoicmetaphysi cs),而不是為了「道」而建立的哲學和形上學,也不是對「道」所作的哲學和形上學的解釋(phi l osophy of Dao,metaphysi cs of Dao)。

  道體是一個超越的和絕對的本體世界。它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無所不包、不生不滅,是一個絕對的「大全」和一切存在者之母。

  歷史上種種作為宇宙本根、世界本原的範疇,都是哲學家們先由物觀道,再以道知物,然後「上下察也」得出來的。換言之,他們所構建的超驗世界,歸根結底,源自經驗世界。不過,他們對這些範疇只是籠統地肯定,而沒有對其構成作進一步的分辨。在我看來,經驗世界可以歸納為三種基本元素,它們是物質、價值和知識。由此推知,道體界也由三種基本元素構成,我分別稱之為值、氣和理,統謂之「三元」。值是「價值元」,乃價值的存有、意義的存有。氣是「質料元」,乃質料的存有,為物質世界的本原,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氣之本體。理是「形式元」,乃理則的存有、知識的存有。其中,理無自體,而是寓於值和氣之中的,故分為兩類。一類與值相對應,乃值所含之理,可謂之值理。如作為一種價值,仁本身屬於值,但仁之為仁,當有其理,此即值理。另一類與氣相對應,乃氣所含之理,是自然界的法則、規律,即古人所說的「物理」,可謂之氣理。

  三者的特性各有不同。值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或者說是純真、純善、純美的。氣本身雖然是無所謂真、善、美或假、惡、醜的,但又包含著導致真、善、美和假、惡、醜的可能性。雖然理本身也是無所謂真、善、美或假、惡、醜的,卻包含著真、善、美和假、惡、醜之理則。

  在道體界,值、理、氣是永恆的,也是自在的、散在的。自其永恆性而言,可分別謂之「恆值」、「恆理」、「恆氣」。從其自在的、散在的狀態而言,即是「無極」。恆值、恆理、恆氣三者相搏聚形成太極,也就是被現代天體物理學家稱為「奇點」的原始原子。宇宙由太極裂變而成,就是說太極是宇宙萬物的直接源頭。所以,道猶如母體,太極就像母體孕育出來的卵子,而宇宙則是由卵子演變而成的孩子。當太極演變為宇宙萬物以後,它自身便存在於宇宙萬物之中了。這樣,太極便有兩個層面。一是作為萬物產生者的太極,是為本原太極;二是萬物所具的太極,是為次生太極。

  人性——我們是誰

  次生太極,也就是萬物之性。太極本由值、理、氣三者組成,故作為次生太極的性,亦存在三類,即值之性、理之性和氣之性。

  萬物對氣之本體的稟受是千差萬別的,亦即萬物的氣之性是千差萬別的。荀子將萬物分為四類,可分別稱為有氣之物(礦物質)、有生之物(植物)、有知之物(動物)和有義之物(人)。籠統地說,所謂性就是各種事物所具有的各種素質的總和。其中,最能代表一類事物的本質並以之同其他事物相區別的素質,我稱為「本質的性」,其他素質則為「非本質的性」。有生之物的本質的性體現在生命中,有知之物的本質的性便體現在動物之心中,而有義之物的本質的性則體現在人心中。在這個意義上,甚至毋寧說這些不同層次的素質,就是不同事物的性。非生命是諸如水火等非生命物質的氣之性,生命是生物的氣之性,動物之心是動物的氣之性,人心則是人的氣之性。因此,所謂獸心就是獸性,人心就是人性,心即性也。萬物氣之性的不同直接決定了值之性的差異,甚至可以說氣之性與值之性是相應的、同構的。在荀子據以分辨萬物的四種素質中,氣、生、知皆非價值,只有義才屬價值。荀子認為,只有人才能發現價值,這其實意味著只有人才具有值之性。萬物氣之性和值之性的差異,決定了其理之性的不同。概而言之,有氣之物、有生之物、有知之物和有義之物皆具有各自的、處在不同層面的氣理性,但唯有作為有義之物的人才擁有值理性。

  每個人對氣之本體的稟受,是千差萬別的。氣之性的差異,一方面決定了人人值之性和理之性的差別。因此,在人類中,每一個個體的先天稟賦是色彩斑斕的,世界上不存在先天稟賦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就像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這是否意味著有的人天生就是善人,有的人天生就是惡棍呢?關於這個問題,讓我們回到值、理、氣三者的善惡特性來討論。如果單從值性和值理性來看,一方面,人性是至真、至善、至美或純真、純善、純美的,這是聖人和芸芸眾生之所同。另一方面,受作為「器量」的氣性之所拘,人人所秉之值性和值理性又有大小多少強弱等差別,這是聖人和芸芸眾生之所異。據此,雖人性皆美,然美亦分大小。或如大海之美,或如江河之美,或如溪流之美,或如露珠之美。

  如果單從氣理和氣理性來看,則人性本身雖無所謂善惡,卻蘊含著善惡的機理與為善、作惡的可能性。一方面,人人都有氣性和氣理性,故人人都有為善、作惡的可能性。這是聖賢與芸芸眾生之所同。另一方面,人人的氣性和氣理性千差萬別,故人人為善、作惡的可能性亦千差萬別。順其自然情勢,稟氣之清者,其為善的可能性最大,作惡的可能性最小,故成聖最易;得氣之濁者,其為善的可能性最小,作惡的可能性最大,故多為愚、不肖,成聖最難;佔絕大多數的普通人,則居於二者之間。這是聖賢與芸芸眾生之不同。因此,氣稟本身雖無所謂善惡,但隱含著行善作惡之機緣和功用。不同的氣稟在行善作惡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有的更容易導致行善,而有的則更容易導致作惡。至於最終導致行善還是作惡,那就取決於後天的習染和教育之功了。今仿王陽明四句教,將氣性和氣理性的善惡問題歸結為以下四語:無善無惡性之體,可善可惡性之用;趨善趨惡賴氣稟,為善去惡靠教化。

  人心——我們能夠做什麼

  人心既然為性的實際承載者,那麼我們說人兼備氣之性、值之性和理之性,事實上可以具體落實為心兼備氣之性、值之性和理之性,或者說心具一太極。太極在萬物既為性,而心即性,故毋寧說心本身就是太極。以性言,心含值之性、理之性和氣之性三類;以心言,則心含值之心、理之心和氣之心三類。其中,只有氣之心是主觀的、能動的、具有知覺功能的,我們可稱之為主觀心、主宰心、能動心或知覺心。而值之心和理之心是客觀的、自在的,我們可稱之為客觀心、自在心。八百年來,中國哲學史的最大問題是程朱「性即理」與陸王「心即理」之爭。我以為,程朱的「性」就是陸王的「心」,二者都是指我所說的客觀心,而程朱和陸王兩派一致把客觀心當做理。因此,「性即理」和「心即理」,除了名稱之異外,是沒有什麼實質區別的。

  以現代科學的觀點看,所謂知覺心,就是大腦以及整個神經系統。它有三種基本功能,可以分別用「知」、「情」、「意」三個概念來表達。

  知是知覺心的認識功能,它包含三種形式,我分別稱之為「認知」、「感知」、「覺知」,三者的主體可分別成為「認知心」、「感知心」、「覺知心」。認知是對理世界,包括恆理、太理、理之性、理之心的認識,是心對事物的理則和知識獲取的方式。感知是對氣世界,包括恆氣、太氣、氣之性、氣之心的認

  識,是心對事物本身的物理和生物特性的感觸方式。覺知是對值世界,包括恆值、太值、值之性、值之心的認識,是心對宇宙價值和生命意義的體驗、感悟和了解的方式。

  情感是人和動物生物特性的體現形式,為感知的內在對象。在這個意義上,感知和情感之間是主體和客體的關係,二者相輔相成,組成感知-情感結構。情感包含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我稱之為情愛本能,包括人和某些動物生而即有的同情心、人類嬰兒和某些動物幼崽對母親的愛戀等等。第二個層面是欲望,即食色,現代科學歸之於生理因素。第三個層面為情緒,現代心理學歸之於心理因素。情的這三個層面都屬於生物本能,其本身是無所謂善惡的,卻含有導致善惡的機理和可能性。就其自然情勢而言,第一層面易於導致利他主義,第二層面易於導致利己主義,至於第三層面是走向利己主義還是利他主義,則完全取決於其「發而皆中節」與否。如果可以把這種趨善趨惡的可能性當作善惡的話,那麼我們或許可以說第一層面是善的,第二層面是惡的,第三層面是善惡相混的。

  生命心的第三項功能為意。我以為意兼心之靈明、心之主宰、心之定向、心之狀態諸義,它是知覺心的另外兩個基本內涵即知和情的主導者。

  在心的各項功能中,除認知心之外,其他諸項,包括覺知心、感知心、情、意,皆為生命體驗的形式,所以可以統稱之為「生命心」。認知心和生命心對人的生存狀態以及生命的意義是不同的。生命心是生命意義的真正承載者,而認知心不過是實現存在價值和生命意義的一個途徑和手段。換言之,生命體驗是人的存在的目的,而認知只是實現這一目的的一個工具。

  在生命心的四項功能即覺知、感知、情、意中,意扮演著指揮官的角色,覺知、感知和情才是生命體驗的具體執行者。所以,覺知與感知-情感結構是生命存在的兩種基本狀態。由於覺所指向的是值世界,而感知-情感結構源於氣,亦指向氣,為生物本能,所以我稱由覺知所體現的生命形式為價值生命,由感知-情感結構所體現的生命形式為生物生命。

  萬物之性的不同,決定了萬物之目的和存在之意義有所不同。對各類事物而言,盡其非本質的性為低級目標,盡其本質的性則為高級目標。如果說高級目標決定事物的意義的話,那麼有氣之物的意義在於實現其作為物質的存在,有生之物的意義在於實現其植物生命,有知之物的意義在於實現其生物生命,有義之物的意義在於實現其價值生命。顯然,對於人來說,價值生命決定著生命的意義,是生命存在的高級形式,而生物生命本身無所謂真善美和假惡醜,不具有價值,所以是生命存在的低級形式。

  覺知能夠達到值世界的不同層面和高度,這就決定了價值生命本身也是存在不同層次的。覺知的最高目標是達至值世界的本原形態即處在道體無極狀態的恆值並與之相契合,從而獲得生命的最高自由、最高自在、最高快樂、最高滿足、最高安頓。我把這種狀態稱為生命顛峰狀態或顛峰體驗。可以說,它體現了生命的根本意義和終極關懷,是人類真正的精神家園。可見,覺知的不斷追求,是精神不斷解放的過程。

  達到生命巔峰狀態的途徑大致可以分為五種。一是自心了悟的路徑,二是各種身心修行的路徑,三是道德的路徑,四是審美的路徑,五是神靈的路徑。其中,第一種路徑是生命心無所憑藉、直截了當地對道的徹悟和洞察,是最高超的體道路徑。第二、三、四種路徑雖然分別藉助於修行、道德和審美,但仍然是依賴生命心自身的認識能力。第五種則主要靠外力的作用,是在依賴生命心自身的能力無法達到巔峰狀態的情況下不得不採用的路徑,是不得已的辦法。只是達到生命巔峰狀態的路徑不同,最終的目標則是一致的。好比從不同方向爬同一座山,雖然路徑不同,但最終所達到的是同一個頂點,正所謂道通為一。

  人道——我們應該怎麼做

  文化就是心體的呈現、心體的外化、心體的產品。由生命心所呈現的文化為生命文化或文化的生命系統,由認知心所呈現的是知識文化或文化的知識系統。鑑於覺知體現了價值生命,感知體現了生物生命,所以由覺知所呈現的文化為價值性生命文化,簡稱價值文化,諸如道德、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由感知所呈現的文化為生物性生命文化,簡稱生物文化,諸如體育、各種娛樂活動等等。

  在價值生命和覺知心中,生命巔峰狀態或巔峰體驗體現了生命的「終極價值」,我稱之為「安」,它在文化系統中表現為信仰和行為準則,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至於真善美三大範疇,乃是達到生命巔峰狀態各種途徑所體現的價值,而不是生命巔峰狀態本身所體現的價值。換言之,它們並不是價值的最高形式,並不是終極價值。因此,我將價值的三大範疇擴大為四大範疇:真善美安。其中,安與真善美不在同一個層面上,而是凌駕於真善美之上的終極價值。在價值系統,那些並非直接關涉終極關懷的價值,諸如倫理價值、社會價值、政治價值等等,我統統歸之於一般價值。

  各種文化系統對人的意義是不同的。作為有義之物,人的目的和存在意義最終在於以其所特有的覺知心去實現其值之性、值之心,從而創造價值文化、價值知識。至於感知心和生物生命,則不過是人實現其目的和存在意義的工具、手段和憑藉而已。

  在儒家學說中,達到終極價值的途徑可以用「道」字來概括。道是事物的規律、原理、準則,是人當行之道,是行為準則,也就是人道。所謂道統,就是古往今來的聖賢探尋、繼承、弘揚人類當行之道和終極價值的傳統,是中國遠古人文精神和孔子以來儒家道德精神薪火相傳的系統,是中國文化生生不息的命脈。我以為,道與道統作為儒家終極價值及其傳統的形成,具有普遍意義。雖然各種文明的價值觀不同,但其終極價值無不最終落實於一套行為準則,也就是人當行之道。道體是無限的,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價值源泉。正像儒家從中發展出儒家之道並形成其道統一樣,世界上所有價值體系都從中得出各自之道並形成其道統,道家、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乃至當今盛行的自由主義等等,都各有其道及其道統。到目前為止,形形色色的超越概念,諸如儒家的「天」、道家的「道」、佛學的「真如」、西方的「上帝」等等,無不是各種文化系統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從不同角度對道體的體認,最終它們無不落實於各自所持的人當行之道,來指導人們的行為。所以,我將人類達到終極價值的途徑籠統地稱為「道」。

  以上所論道體、性體、心體、人道等等構成了一個體用一如的鏈環。其中,道體為天地之大本,以下迭為體用。即道體為體,性體為用;性體為體,心體為用;心體為體,文化為用;生命為體,知識為用;價值為體,生物為用;人道為體,一般價值為用。就是說,道體、性體、心體、文化、價值、人道之間體用一如,上下融通,直如高山流水,一貫而下。

相關焦點

  • 史根東:後疫情時代的教育重建
    史根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全國工作委員會執行主任「後疫情時代的教育重建,是各國政府與教育系統面臨的嚴峻挑戰。同時,教育重建與學習重構也是走向後疫情時代的必由之路。」後疫情時代將是一個持續時間長又充滿普遍性與不確定性的歷史階段。後疫情時代的教育重建,是各國政府與教育系統面臨的嚴峻挑戰。同時,教育重建與學習重構也是走向後疫情時代的必由之路。什麼是後疫情時代下的新常態?
  • 中國當代哲學的哲學理解
    對哲學的自我理解這一問題,主要聚焦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西方哲學的學科研究之中。  從哲學教育的角度看,中國哲學界關於哲學的理解來源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關於哲學的一般性界定,以及古希臘關於哲學是「愛智之學」的一般性把握。中國哲學界對哲學的如此普泛化的把握,在中國當代哲學研究的初期,並不存在什麼問題。
  • 創新發展新時代中國教育哲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鑑於蘇聯高等學校教學計劃中沒有教育哲學,我國也取消了教育哲學,致使已初建成型的教育哲學被迫中斷30年。到1979年,教育部在高等學校教學計劃中恢復教育哲學,教育哲學迎來了重建的機遇。恢復重建的40多年來,中國教育哲學出現了第二個發展高峰。教育哲學從概論式教科書編寫到專題研究,學科發展不斷深入。
  • 社科院:「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成為國家規劃
    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建設,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這標誌著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醞釀多年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成為國家規劃。
  • 湖湘文化的現代使命:重建中國文化的主體性
    他們在兩種文化的雙向選擇中,完成中國文化的近代化轉型,實現中國文化的主體性重建。 由此可見,湖湘文化傳統的當代意義,首先在於湖湘士大夫將中國文化的近代化與主體性重建的結合。對於當代中國知識界來說,我們仍然應該沿著近代湖湘士大夫的文化道路繼續走下去,完成他們沒有完成的文化使命。
  • 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融合的途徑
    加快哲學家與認知科學家的聯盟,推進認知科學與哲學的學科建制化進程,探索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融合的實踐途徑,無疑是中國學者需要自覺擔當的學術責任,也是時代境遇和國際大勢所賦予的新的歷史使命。為此,我們的具體建議是:第一,借鑑國際經驗,加快哲學與認知科學學者間的聯盟,推進中國本土的學科建制化進程;第二,鼓勵創建高水平的跨學科教學和研究平臺,探索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融合的新途徑;第三,在中國大學體系中儘快打破二級學科的專業壁壘,使人文學術的理論研究與經驗研究相結合。
  • 哲學的困境與中國哲學的前景
    中國歷史更是如此。從先秦百家爭鳴時代,歷經魏晉、兩宋、明清,都有著名載史冊的傑出哲學家。在當代中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哲學,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如果缺位,是根本不可想像的。   當代哲學學科陷入某種困境是世界性的。只要我們把哲學地位演變放在人類歷史過程中來考察,我們就不會感到沮喪。社會主義中國前途光明,中國哲學的前途同樣光明。
  • 哲學可多途徑影響社會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他們認為,讓那些可能會被哲學影響到的受眾參與進來,不僅可以擴大哲學的影響力,也有助於改善學者的研究。影響途徑具有多樣性希克斯與霍爾布魯克在其研究中通過對REF 2014中的哲學案例進行解讀發現,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當屬英國哲學家們所獨創的將研究工作與社會相聯繫的方式,及其產生的效果。
  • 「面向中國問題的哲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
    12月1日,中央黨校哲學部召開「面向中國問題的哲學——中國哲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存山、陳霞、北京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中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宋志明、光明日報社國學版主編梁樞、中央黨校學員王海英教授、中央黨校哲學部侯才、喬清舉、王傑、陳中浙、任俊華等、王峰、曹潤青等以及中央黨校中青二班
  • 自我的尋求:中國教育哲學的自我認同
    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教育哲學的基本任務仍將是持續、深入地走向多元現代性。多元現代性、中國傳統思想的創造性轉化、中國特色的教育話語體系等問題仍將是教育哲學現代性研究的焦點。舊中國的教育哲學專著,無論是師從德國的古典哲學,還是師從美國的實用主義,都有自己的嚴謹的體系和明確的觀點,是移植而不是簡單的模寫,是學習又有個人的創見,是中國的而不是外國的,在其中滲透了他們的心血和創造性的勞動成果。」[6]作為學科的教育哲學從傳入中國那天起,就已經是教育哲學中國化的一種理性自覺,從恢復重建開始,中國教育哲學的發展就必須視為建構中國特色的教育哲學的學理追求。
  • 「味道與中國哲學的生成」筆談
    「古今中西之爭」是思考的前提——重建中國哲學需要重新認識中國傳統,而重新認識傳統離不開了解西方,需要以西方為借鑑,通過西方這面鏡子才能尋找到「中國」。   「尋找中國」這項工作,從上個世紀初就開始了。中國哲學家尋找中國哲學方法論找了百年。
  • 哲學的定義任務和形式指示
    選自海德格爾全集第61卷(1921-1922年冬季學期)第15-40頁,第52-62頁(朱錦良譯)定義任務的這兩種失誤——低估和高估,【作者在前文已約略提到對哲學的定義任務的兩種低估和兩種高估。兩種低估分別是:1. 以諸種科學為範例的具體研究,2. 哲學因其「深度」和「高度」而只能被「體驗」;兩種高估分別是:1.
  •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綱領性文獻
    講話充分肯定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學闡述了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極端重要性,明確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指導思想、根本要求和主要任務,深刻闡明了事關哲學社會科學性質、方向和前途的一系列重大原則問題。
  • 用英語撰寫中國哲學
    馮友蘭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講中國哲學的講義經過整理,就以《中國哲學簡史》為名,由美國麥克米倫公司出版。  就文化背景來說,《中國哲學簡史》原是講給西方人的。面對對中國哲學比較陌生的聽眾,講授紛繁複雜、源遠流長的中國哲學,確實有很大難度,非大家難以勝任。馮友蘭對此有高度自覺:「小史者,非徒巨著之節略,姓名、學派之清單也。譬猶畫圖,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
  • 「細胞重建學說」的提出與發展
    曾任中國動物學會、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長。從20年代起一直從事實驗生物學的研究。1932年通過對南京豐年蟲中間性生殖細胞的觀察,發現了生殖細胞的解體和重新形成,即細胞重建現象。在一系列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細胞重建學說。1988年出版了《細胞重建》論文集第一集。 細胞學說的建立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1838-1839年,德國的植物學家施萊登和動物學家施旺創立了細胞學說。
  • 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促進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研究的有效途徑
    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促進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研究的有效途徑 2018年04月03日 07:4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蘇新寧 謝靖 字號 內容摘要:
  • 現代西方哲學在中國的「解放」之路
    研討會後,劉放桐教授接受了早報記者專訪,回顧了自己的哲學生涯,尤其是《現代西方哲學》編寫與那個時代的特殊關係。在研討會上,反覆被提起的就是劉放桐的一本書——《現代西方哲學》和兩篇文章——《重新評價實用主義》(1987)、《西方哲學的近現代轉型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當代中國哲學發展的道路(論綱)》(1996)。
  • PNAS | 細菌多層水平操作子轉移重建酵母硫胺補救合成途徑
    本文報導了一組酵母菌(丟失維生B1生物合成途徑的部分基因),通過水平基因轉移(HGT)從細菌中捕獲後,成功地重建了維生素B1生物合成途徑。作者展示了一個由酵母和細菌基因組成的花葉病毒途徑,它們協同工作以完成一種必需營養素的合成。這涉及到細菌基因利用幾種不同的機制適應其新環境中非常不同的表達規則。結果表明HGT是真核生物進化適應的重要機制。
  • 以科學為師:哲學自然主義
    在哲學悠長的歷史上,本體論領域塞滿了歷代哲學家認定的各式各樣的「存在者」:柏拉圖關於形式的理念世界,中世紀哲學家所主張的共相,基督宗教哲學家的上帝,笛卡爾的自我,萊布尼茲的單子,康德的物自體,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等;而在中國古代哲學傳統中,也有關於天、理、心、氣等的本體論觀念和學說。
  • 哲學C刊2020年9月目錄速遞
    ;早期中國動物分類的形成和演變黃晨曦;論《國語》中佔筮的「世俗化」吳寶麟;自己講自己——漢語哲學的登場、進路與前景黃前程;養欲與成聖——荀子論人的實現張美宏;門戶是否必要?——《春秋》研究與中國哲學黎漢基;知言與養氣——儒家哲學話語之兩輪許家星;試論傳統儒家廉德的基本內涵、培育方法及其當代價值吳根友;崔海亮;醋意現象學——一項情感哲學與漢語哲學的個案研究盧盈華;範疇、這一個與個體——試論原聯想中的範疇化與時間意識中的個體化毛家驥;探索複雜性的系統哲學與系統思維範冬萍;義務論與道德運氣——一種康德式的視角董濱宇;實在謂詞一定是綜合命題的謂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