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蛋龍不偷蛋、三角龍為搶妹子打架,痕跡化石裡有多少恐龍八卦?

2020-12-11 澎湃新聞

原創 廖俊棋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每個平凡生命,都會在世間留下不平凡的痕跡。

一篇墓志銘、一件遺物、一段骸骨甚至哪怕一顆牙齒……看似微小,但是在考古人員的CT掃描下,都能推演出痕跡主人的生前瑣事,庸常而轟烈。

那麼,作為曾經的地球霸主,恐龍們可曾留下什麼痕跡,從而讓我們得知它曾經的生活點滴呢?

當然有。恐龍化石中有一個專門分類就叫「痕跡化石」,比如恐龍的足跡、糞便、巢穴等。只不過,痕跡化石雖常見,卻一般不會與那些醒目的實體化石(也就是恐龍大骨頭)同時被發現,就像散落的一封封沒有署名的恐龍遺書。

當然,罕見歸罕見,在長達1.6億年的歲月裡,恐龍們還是存留了一些痕跡化石與實體化石埋藏在一起的案例。這些供古生物學者們「八卦」恐龍生活史的珍貴材料,為我們揭示了恐龍生活中生動活潑的另一面——可能和你心目中的「大傢伙」不一樣!

掘奔龍可能是照顧寶寶的好家長?

首先出場的是一種會挖洞的恐龍。它們的痕跡化石來自美國蒙大拿州的白堊紀晚期地層,埋藏年代距今約9500萬年[1]。

這種恐龍被命名為掘奔龍(Oryctodromeus),意為「挖掘的奔跑者」,是一種小型的鳥腳類恐龍,分類上屬於稜齒龍科。掘奔龍是史上第一個被證明有挖洞能力的恐龍,證據就來自它們強化的前喙、增大的肩胛骨以及強健的骨盆[1]——這些特殊的身體結構,都呈現出「為挖洞而生」的特點。與此同時,它還保留了靈敏的後肢,有助于敏捷地運動或是靠後肢的支撐來推起前肢及吻部挖洞。

那掘奔龍挖出來的洞長什麼樣呢?長這樣——

掘奔龍的洞穴 | 參考文獻[1]

從上圖可以看出,洞穴內填充的沉積物和周圍的巖石質地明顯不同,所以能夠清晰地反映洞穴曾經的樣貌。科學家們注意到,這個洞穴除了會拐彎,還有一些小的分支,結構精巧複雜。

在這個案例中,掘奔龍挖掘的洞穴最後也成了自己的葬身之所。在洞穴中,科學家們不僅發現了沉積填充物,還找到了掘奔龍的骨骼化石,其中包括一隻成年恐龍,和兩隻幼體恐龍。這說明掘奔龍除了會挖洞以外,可能還是一個好家長,會保護家中幼小的兒童,挖洞可能也是掘奔龍照顧後代的手段,因為洞穴可以幫助躲避掠食者的攻擊。此外,洞穴有利於維持溫度,也是適應極地、沙漠或高山等極端環境的好辦法。

掘奔龍生活場景復原圖 | dinosaurpictures.org

竊蛋龍:是道德的淪喪,還是母愛的鑑證?

我們要講的第二類痕跡化石,則牽扯到了一樁歷史冤案。

1923年,探險家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Roy Chapman Andrews)在戈壁沙漠發現了一窩恐龍蛋。由於當時四周有許多原角龍化石,所以,他錯把這窩蛋當成了原角龍的孩子,並把窩上的一隻獸腳類恐龍當作偷蛋的竊賊,並為它冠名「竊蛋龍」(Oviraptor)[2]。

後來,更多高精度的研究分析了蛋殼裡的胚胎形態,發現它們其實不是原角龍,而是幼體竊蛋龍。現在我們知道了,竊蛋龍並不是小偷,反而是在那窩蛋真正的家長[3,4]。但可惜,受制於國際命名法規,除非最初的命名者主動勘誤,否則很難變動名稱,而最初的命名者早已不在人世了。所以,竊蛋龍的小偷汙名怕是改不過來了,真可謂是最冤枉的恐龍。

正在孵蛋的竊蛋龍化石 | 參考文獻[3]

順便說一下,這個標本也是痕跡化石和實體化石並存的經典案例。但少有人知道的是,竊蛋龍的這窩蛋還幫助科學家們還原了恐龍的生育過程。

通過研究蛋的排列方式,科學家們發現每隻竊蛋龍都是「成對下蛋」。也就是說,它們每次下蛋時,兩邊的輸卵管會各下一顆。成對的蛋呈同心圓狀排成一圈,在一層滿了後還會往上再堆砌一層,最多可達三層[5]。下蛋完成以後,竊蛋龍媽媽則會張開雙手趴在窩上,靜靜等待新生命的誕生。遺憾的是,化石標本中的這隻竊蛋龍沒能等到新生命到來,反而自己也送了命,最終與自己的孩子們一起葬身黃土。

除此之外,傷齒龍的化石也曾被發現和它們的蛋埋藏在一起。傷齒龍蛋是直直地插在土裡,排列方式就和竊蛋龍有明顯不同[6]。科學家們推測,傷齒龍媽媽在下蛋時會蹲下來,將剛出產的蛋插到土中並扭動一下臀部,這樣可以讓蛋可以更結實地固定在地上。

部分保存的傷齒龍骨骼及周邊保存的五顆蛋素描圖 | 參考文獻[6]

刻骨銘心的印記

前面介紹的兩種痕跡化石,與實體化石互相獨立存在。但有一類特殊的痕跡化石,則是留存在實體化石表面,例如恐龍打鬥、捕食時在骨骼上留下的傷痕、齒印。

先來說說大家最關注的明星霸王龍。

在北美地區,一些三角龍頸椎化石上就曾出現過霸王龍的齒痕。考慮到三角龍有頸盾的保護,這一部分在生前不易遭受攻擊,因此可以推斷這隻霸王龍吃的應該是屍體。但是,要斷言霸王龍是食腐者還言之過早,因為在另一批鴨嘴龍身上的霸王龍咬痕則顯示出了癒合的痕跡。屍體的傷口當然不會變化,只有活生生的恐龍才有機會癒合傷口,這說明它們曾經歷了一段可怕的「龍口逃生」並活了下來[7]。由此可見,霸王龍是「生鮮」和「腐食」通吃。

除了欺負「吃素的」恐龍,肉食恐龍偶爾也會同類相殘。

比如,馬達加斯加島出土的瑪君龍(Majungasaurus)身上就能找到許多齒痕,可能是當地資源匱乏所致[8]。霸王龍雖然也有同類相殘的跡象,但傷口多在腳或手指——實在難以想像霸王龍在打鬥時衝著對方的小短手或腳趾頭猛咬的「迷之場景」,畢竟打架應該針對腦袋脖子之類的要害部位才對,所以,這應該是屬於餓昏了吃同伴屍體的案例[7]。

另外在一些中華盜龍(Sinraptor)、暴龍類的蛇發女怪龍(Gorgosaurus)及艾伯塔龍(Albertosaurus)等肉食恐龍的臉上,也有些同類相殘並痊癒的咬痕。不過研究人員並不覺得這是在自相殘殺,更可能是在為了爭奪地盤而打鬥。

在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三角龍和霸王龍這一對「老冤家」的化石被擺在一起 | Matthew Dillon / Wikimedia Commons

當然,有些植食恐龍的攻擊力也很強,配有許多精良的裝備抵禦肉食恐龍,例如肉食性的異特龍身上就發現過植食性的劍龍尾刺攻擊的痕跡。而且「吃素」可並不代表它們性格溫和,在三角龍和腫頭龍身體上都出現過與同類雄性爭奪異性而激烈碰撞的傷痕,說明它們可能和現今的鹿一樣,會用犄角等特化的武器單挑[7,9]。

最後,我們來講講植物「反咬」恐龍的痕跡。

根據牛頓第三運動定律,物體受外力作用時必定會產生相同大小的反作用力——當恐龍咀嚼食物時,這些食物也在反過來磨損恐龍牙齒。例如,有學者曾用顯微鏡觀察鴨嘴龍牙齒,通過牙齒的嚴重磨損情況推測它生前吃進去了不少土中的礦物和矽質。由此,我們也知道了,鴨嘴龍是像牛、馬一般低頭尋覓食物,而不是抬起頭來咀嚼嫩葉[7]。

說到這,突然想問一個問題——

如果幾萬年後人類自己也變成了化石,你希望自己會保留什麼痕跡,向後人展示你的人生呢?

作者名片

作者:廖俊棋

編輯:Kamin、麥芽楊

排版:凝音

題圖來源:archosaurmusings.wordpress.com

參考文獻:

[1] Varricchio, David J.; Martin, Anthony J.; and Katsura, Yoshihiro. First trace and body fossil evidence of a burrowing, denning dinosaur.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7, 274: 1361–1368

[2] Osborn, H. F. (1924). Three new theropoda, protoceratops zone, central mongolia.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144, 1-12.

[3] Norell, M. A., Clark, J. M., Chiappe, L. M., &Dashzeveg, D. (1995). A nesting dinosaur. Nature, 378(6559), 774-776.

[4] Dong, Z. M., & Currie, P. J. (1996). On the discovery of an oviraptorid skeleton on a nest of eggs at bayan mandahu, inner mongolia,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evue Canadienne Des Sciences De La Terre, 33(4), 631-636.

[5] Varricchio, D.J. (2000). "Reproduction and Parenting," in Paul, G.S. (ed.). The Scientific American Book of Dinosaur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p. 279-293

[6] Varricchio, David J., Jackson, frankie, Borkowski, John J., Horner, John R. "Nest and egg clutches of the dinosaur Troodon formosus and the evolution of avian reproductive traits." "Nature" Vol. 385:247-250 16 January 1997.

[7] Anthony J. Martin (2014). Dinosaurs without bones.

[8] Rogers, Raymond R.; Krause, David W.; & Kristina Curry Rogers. Cannibalism in the Madagascan dinosaur Majungatholusatopus. Nature. 2007, 422 (6931): 515–518.

[9] Peterson, J. E., & Vittore, C. P. (2012). Cranial pathologies in a specimen of pachycephalosaurus. Plos One, 7(4), e36227.

原標題:《竊蛋龍不偷蛋、三角龍為搶妹子打架……痕跡化石裡有多少恐龍八卦?》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江西6600萬年前恐龍化石或為竊蛋龍 特徵與鳥類相似
    人民網北京12月4日電 (王鶴瑾)據中新社消息,江西贛州市章貢區一建築工地近日發現一具恐龍化石骨骼。據測量,該化石長約90釐米、高約70釐米,初步判斷為6600萬年前白堊紀的竊蛋龍化石,但它的年齡大小、是否具有科研價值等詳細信息還需進一步鑑定。目前,整塊化石由贛州市礦產資源管理局進行保護、鑑定。
  • 竊蛋龍:被冤枉70年的好爸媽
    竊蛋龍:被冤枉70年的好爸媽我們對於恐龍的認識依靠著古生物學家的發現和研究,本著是人就會犯錯的原則,古生物學家們在過往的研究中也造成了許多冤假錯案,其中最冤屈的莫過於竊蛋龍啦,因為竊蛋龍不僅不竊蛋,還是恐龍中的模範父母!
  • 世界最小竊蛋龍化石發掘於洛陽 身長僅60釐米
    幾天前,在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恐龍展廳,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室主任賈松海指著一塊「沉睡」在展櫃裡,異常完整的恐龍化石激動地說:「這就是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在洛陽欒川秋扒鄉蒿坪村發掘,幾乎是一塊都沒缺少。」  身為這個恐龍化石的發現者,2007年3月24日,是賈松海終生難忘的日子。「3月份就去挖掘化石,這並不多見,當時天兒還挺冷的。」
  • 科學家發現新竊蛋龍化石
    資料圖片  本報北京7月2日電(記者張蕾)繼在江西省贛州地區發現兩種竊蛋龍—江西龍和南康龍後,以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研究員蒲含勇為首的中外研究小組,再次在贛州地區的晚白堊世地層發現一種新的竊蛋龍化石—贛州華南龍。該項研究成果2日發表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上。
  • 竊蛋龍:我的名字可能是個誤會!
    因名字而被誤解的恐龍第一次聽到竊蛋龍這個名字的時候,我猜大家一定跟我一樣,這一定是一種偷蛋吃的恐龍。但是,竊蛋龍真的是像它名字一樣,會竊取恐龍蛋吃嗎?如果不是,那為什麼要用「竊蛋龍」這個名字呢?,在蒙古高原額仁大巴蘇的白堊紀紅色地層中發現一堆骨骼化石,讓考察隊興奮的是,在這堆化石中,有一個破碎的頭骨化石,當時考察隊就斷定,這是一種從未發現過的恐龍化石。
  • 被科學家冤枉的龍,起錯的龍名,竊蛋龍它並不偷蛋
    科學家們給恐龍命名的時候,有些會用發現者命名,讓自己的名字恆久遠流傳;也有用發現地命名的,比如科研團隊在某地發現某種新恐龍化石,就以此地為名;還有用恐龍特徵來命名,比如三角龍用其典型的外形特徵命名;以及行為特點,比如「竊蛋龍」。今天就來給大家講講,被人們冤枉、誤會了近70年的竊蛋龍。
  • 竊蛋龍類代表恐龍,竊蛋龍,葬火龍,巨盜龍,天青石龍等
    位置:恐龍\蜥臀目\獸腳亞目\堅尾龍類\虛骨龍類\手盜龍形態類\竊蛋龍類,也叫盜蛋龍類,他們和現在的不能飛的鳥類比較接近,比如鴕鳥,鴯鶓,鶴鴕。偷蛋龍的化石是一個部分骨骼(編號AMNH 6517),以及一個有15顆蛋(編號AMNH 6508)的蛋巢。竊蛋龍是最像鳥類的恐龍之一。天青石龍 Nomingia,身長約1.7米,體重約20公斤,生存於晚白堊紀的東亞,發現於蒙古。天青石龍的特徵是尾巴末端具有類似尾綜骨的固定脊椎骨,瑞欽·巴思缽等人認為該處可能有一叢羽毛,類似現代鳥類。
  • 河源龍:酷似鴕鳥的竊蛋龍
    河源恐龍博物館內的黃氏河源龍骨骼化石 1999年黃氏河源龍化石在廣東河源發現的時候,是除蒙古戈壁外,中國首個發現竊蛋龍科恐龍的地區,而二者一南一北
  • 為恐龍界的小偷正名,竊蛋龍並不偷蛋,反而母愛滿滿
    相信大家一定聽說過說過一種名聲很差的恐龍,他就是竊蛋龍,相信大家對它的第一印象肯定都是非常不好的。因為通過它的名字我們可以看出來,它是一個盜賊,經常投別人的蛋。但是事實上它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它並不是一個竊賊,而是一個非常愛護自己孩子的偉大的母親。
  • 方舟:喜歡偷蛋的竊蛋龍,加速生物生蛋速度!搖身一變養殖大戶!
    竊蛋龍是比較常見的生物,你經常可以看到它歡樂的從你附近跑過。雞冠頭,小小的手拿來偷蛋,雖然體型不大,但是跑得很快!暈倒後,如果竊蛋龍的背包裡沒有南方巨獸龍蛋、風神翼龍蛋、棘背龍蛋、雷龍蛋或者牛龍蛋,那麼竊蛋龍會優先吃背包裡的第一個蛋。
  • 竊蛋龍重達1.8噸 為什麼孵卵時壓不壞蛋?
    據竊蛋龍的化石巢穴顯示,這些像鳥一樣的恐龍能夠使用特殊的策略來保護恐龍蛋在孵化時不被壓壞。(圖/田中康平)想像一下,如果一隻蜂鳥待在巢穴裡,而巢穴中有放了一堆更小的蜂鳥蛋,這是不是很可愛?那麼,現在在想像另一個場景,一個像河馬一樣大的恐龍正坐在恐龍蛋上孵蛋,很多人應該會擔心恐龍蛋的安危了。但是一項關於恐龍巢穴的新研究顯示,體重很大的恐龍有自己的策略,它們能避免傷到恐龍蛋:它們會將自己周圍的恐龍蛋小心翼翼地擺成環狀。
  • 方舟生存進化竊蛋龍怎麼馴 竊蛋龍分布圖鑑
    方舟生存進化竊蛋龍怎麼馴,如果你主攻恐龍繁殖,那麼這個小東西絕對不能缺少,竊蛋龍擅長偷龍蛋,另外還能增加生物的產蛋效率。
  • 8000萬年前的竊蛋龍因一件事情被蒙冤70年,幸好現在已揭開
    根據國際動物的命名法規,當動物的名字一經確定,就無法修改,這樣一對比,我們人類的名字修改就顯得自由、簡單的多,就拿「竊蛋龍」來說吧,這是一種生存在距今大約8千萬年前的小型獸腳亞目恐龍,初次聽聞這個名字你一定會不由自主的想到這種恐龍一定是經常偷食別的恐龍的蛋。事實在20世紀90年代前,包括我們的科學家也是這樣認為的。
  • 河南發現最小恐龍化石 這個黑鍋背的冤
    幾天前,在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恐龍展廳,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室主任賈松海指著一塊「沉睡」在展櫃裡,異常完整的恐龍化石激動地說:「這就是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在洛陽欒川秋扒鄉蒿坪村發掘,幾乎是一塊都沒缺少。」身為這個恐龍化石的發現者,2007年3月24日,是賈松海終生難忘的日子。「3月份就去挖掘化石,這並不多見,當時天兒還挺冷的。」
  • 《方舟:生存進化》偷蛋龍代碼一覽
    18183首頁 方舟:生存進化 《方舟:生存進化》偷蛋龍代碼一覽 《方舟:生存進化》偷蛋龍代碼一覽 來源:網絡
  • 方舟生存進化:以蛋為食的竊蛋龍,它能讓生物加速生蛋
    今天要介紹的是以蛋為食的竊蛋龍,它能讓生物加速生蛋。竊蛋龍一般生活在海灘和叢林裡,它是一種以蛋為食的食肉生物,它能悄悄從生物身邊偷走它們的蛋而不被發現。竊蛋龍沒有什麼戰鬥能力,它的雖然是食肉生物,但是它的膽子很小,我們從它的身邊經過,它都會受到驚嚇,然後逃跑。
  • 美國發現霸王龍與三角龍打架化石,科學家試圖尋找決鬥背後的真相
    據外媒12月5日報導,科學家們正在競相尋找著名的「決鬥恐龍」化石背後的真相。2006年,美國蒙大拿州的一條小溪中發現了一具完整的霸王龍與三角龍的纏繞在一起的骨骼。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這兩隻恐龍死的時候在打架,後來被埋葬在一起,而且大量的證據也證明了這一結論。雖然這個化石已經發現了14年了,但專家們仍不能確定它們是在打架,還是由於數百萬年的地質運動被擠在一起的。詹姆斯庫克大學的一支精幹的科學家團隊正在努力揭開真相。
  • 《方舟》手遊竊蛋龍作用是什麼 竊蛋龍作用介紹
    導 讀 在方舟生存進化手遊中,竊蛋龍的特性是可以自動採集野生蛋,同時巡邏狀態下,促進周圍龍產卵效率。
  • 學習恐龍冷知識,小學生用石膏粉「復原」恐龍
    長江網12月20日訊(記者郭可瀅 通訊員吳利霞)恐龍有沒有可能擁有彩色的皮膚呢?20日,15個親子家庭走進武漢中華奇石館恐龍化石展區,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講解隊隊長王嘉坤、地球科學俱樂部任龍覺、李建威一起,學習恐龍的冷知識、用石膏粉和顏料「復活」恐龍。
  • 【中國恐龍的新家】第八站——「源來如此」 走進河源恐龍博物館
    以恐龍為代表的古生物形象往往一直陪伴著孩子們的童年時代,不斷激發著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值得我們驕傲的是,咱們中國才是世界上發現恐龍種類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恐龍研究的絕對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