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是簡單又日常的食材,因其營養豐富全面、容易消化吸收(當然對於乳糖不耐受的人而言就比較痛苦了),是廣受歡迎的天然飲料。除了直接飲用,牛奶還可以加工成其他形式的乳製品,不僅可以變身成常吃的酸奶、奶粉、奶片、煉乳等,還能經過進一步加工變為烘焙、烹飪必不可少的原料。
奶油(Cream)
奶油是從牛奶中分離出來的脂肪部分,它的別稱很多,凡是在菜譜上看到淡奶油、稀奶油、奶油,那都是它。
將奶油不斷攪打,混入大量空氣後,奶油會被「打發」,呈現比較穩定的固體狀態,可以配合裱花嘴做出各種形狀,這便是平日蛋糕上吃到的奶油。
製取奶油的歷史,可以推及到公元前3000多年前,那時古印度人已經發現靜置牛奶後會出現一層奶皮,再將奶皮取出通過拍打、揉搓,做成奶油。
不過蛋糕店裡售賣的不一定是牛奶裡提煉的動物奶油,不少店裡還在使用植物奶油。植物奶油的主要成分是氫化植物油,以大豆植物油為原料,添加鹽、水、穩定劑、乳化劑等製成,其中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和氫化油,無法被人體代謝。植物奶油打發後穩定性比動物奶油更好,不易融化,但口感和味道上的奶香味遠不及真正的牛奶製品。
製作奶油蛋糕、慕斯蛋糕、蛋撻、泡芙等甜品都離不開奶油。市售奶油品牌繁多,其乳脂含量、易打發程度、穩定性、售賣價格都有著明顯差距,選擇時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性價比最高的即可。
奶酪(Cheese)
奶酪就是起司、芝士,又名乾酪,是牛奶通過發酵和凝乳後製作而成,它是固體食物,濃度高,通常10公斤牛奶才能做出1公斤的奶酪。
奶酪自身也有著多種形態和品種,在我國,奶酪是一些遊牧民族的傳統食物,奶豆腐、奶疙瘩都是奶酪製品,這些奶酪製品通常發酵時間短,符合不常吃奶酪的人的胃口,而西方製造奶酪的發酵期要長上許多,製品的發酵程度高(譬如切達奶酪的發酵時間可長達十年),味道會更加濃烈。
有名的「藍紋奶酪」味道極其濃烈,它的表面布滿藍綠色的黴菌紋理,故以得名。即便在餐餐都要加奶酪食用的國家,也有很多當地人無法接受藍紋奶酪的味道。
藍紋奶酪
義大利最具代表性的帕爾瑪奶酪,風味上則會偏甜,還有著強烈的水果味。而同樣產自義大利的馬蘇裡拉奶酪可能烘焙者最熟悉的一種奶酪,它的奶香氣在烘焙後更重,用來製作披薩拉絲效果更好。
超市裡最常見的片狀芝士/片狀奶酪,屬於再制奶酪,它以天然奶酪為原料進行了再次加工,使得它穩定性更好,口味也更溫和,可以夾在麵包片裡直接食用。
奶油奶酪(Cream Cheese)
奶油奶酪(也叫奶油芝士)其實算是奶酪的一種。在不少烘焙菜譜中,都會點名要「奶油奶酪」。它是一種新鮮奶酪,發酵期極短,還未全熟,質感柔軟類似於高濃度的奶油,保質期也很短,拆封后需要趕快用完。
除了可以用來製作慕斯蛋糕、小餐包,奶油奶酪是製作半熟芝士蛋糕的不二選擇。
半熟芝士蛋糕
黃油(Butter)
黃油是從牛奶裡提取出來的固態油脂,它可以從牛奶直接提煉,也可以從奶油中再次提煉,它的脂肪含量最高可以達到90%。
製作餅乾、點心時,都需要用到黃油,做菜時偶爾也可以用黃油替代植物油,譬如煎牛排或是蘑菇時,黃油可以讓食材迸發出完全不一樣的迷人香氣。不過黃油裡大部分是飽和脂肪,膽固醇也比較高,不適合完全替代日常用油。
黃油有有鹽和無鹽兩種。有鹽黃油(Salted Butter)與可以直接抹麵包食用,無鹽黃油(Unsalted Butter)多用於烘焙。
和奶油相似的是,市面上也有售賣「植物黃油」,原料和植物奶油也大同小異,它的口感和營養也同樣遠遠不及真正的動物黃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