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食品職業技術學院 顧方宇
飲食文化是人文歷史的一大遺留產物,世界各地都有奇妙的飲食文化。不同的國家飲食文化有著各自的特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領略一下各國飲食的不同及樂趣!
一、用大吃大喝表示感謝。
這是阿富汗一些地區的習俗。這表示主人招待客人十分誠懇。如果你吃得差不多了,對主人說「夠了,我不想再吃了」,主人會不理睬你,你必須繼續吃下去,吃得越多,對方越高興,那才是禮貌。如果隨便吃幾口就停嘴,對方會不高興。
到這些地方去做客,需事先帶點助消化藥。
二、吃多吃少,隨你便。
這是汶萊人的待客習俗。在汶萊,家裡來了客人,不管認識不認識,只要向自己問好,主人就會笑臉相迎,熱情接待,把家中吃的東西都拿出來供客人享用。但是主人從不勸食,對方吃不吃、吃多吃少、好吃不好吃,從不過問。主人認為這樣問客人是不禮貌的。
三、我吃飯,你付錢。
在印度的一些地區,如果同商業談判對象和朋友共進晚餐,他們會自自然然地說:「你的資本比我的多,所以這筆餐費應該由你付。」 不熟悉情況或初來乍到的客人,常常會被這種場面鬧得啼笑皆非。錢多的人或是受歡迎的人應該付錢——他們認為這是對你的尊重,與摳門或挨宰不能相提並論。
四、吃定量,多吃自費。
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但瑞士人精打細算,節約成風。在這個國家承辦的世界性高層活動中,一日三餐固定供應每人一份,或是把這份餐費發給個人,讓你自己找地方去吃。除此之外,每人免費供應一杯茶。誰要是多吃多喝,得自己另外付錢,國內外客人一視同仁,概不例外。
五、先訂「協議」後吃飯。
與澳大利亞人共進午餐要特別注意記住哪一頓飯該由誰付錢,如果你付錢過於積極或忘記付錢都是不禮貌的。在一般情況下,你提議喝酒,通常由你付錢,不可各自付錢,除非事先說好。
六、吃多少要多少,嚴格「三光」。
德國人討厭浪費的人,所以一般人都沒有奢侈的習慣。與德國人相處,務必遵守這個習慣,才能跟他們打成一片。如與他們共進餐館,不能多要根本吃不了的東西,已要的飯菜必須吃光,即使是湯也要用麵包蘸著吃下去或喝光,用舌頭舔光碟子的場面也是司空見慣。
一個「大塊吃肉,大口喝酒」的民族,人均每年的豬肉消耗量為65公斤,居世界首位;啤酒遍布任何場合,也正因為他們愛喝又能喝啤酒,德國的啤酒品牌數不勝數……
由於偏好豬肉,大部分有名的德國菜都是豬肉製品。德國的食品最有名的是紅腸、香腸及火腿。他們製造的香腸種類起碼有1500種以上,並且都是豬肉製品。德國的國菜就是在酸捲心菜上鋪滿各式香腸及火腿;有時用一整隻豬後腿代替香腸和火腿,那燒得熟爛的一整隻豬腿,德國人可以面不改色地一人幹掉它。
德國人最講究、最豐盛的不是午餐、晚餐,而是早餐。在旅館或政府機構的餐廳,早餐大都是自助形式,而在普通百姓家,早餐的內容一般都大同小異:首先是飲料,包括咖啡、茶、各種果汁、牛奶等,主食為各種麵包以及與麵包相配的奶油、乾酪和果醬,外加香腸和火腿。德國菜以酸、鹹口味為主,調味較為濃重。德國人非常愛吃馬鈴薯,烹調的花樣千變萬化,除了炸薯條外,還有水煮馬鈴薯、火烤馬鈴薯、馬鈴薯泥以及炸馬鈴薯餅。相反的,在德國,米的種類就少得可憐,只是簡單的水煮米,米粒又大又硬,和我們習慣吃的白米飯大不相同。
德國人喜歡喝啤酒的程度到了讓人難以想像的程度。幾乎什麼場合都能來上一瓶。德國的啤酒品牌數不勝數,有些城市自己就有好幾個牌子。要是你從來沒有喝過啤酒,建議你先從一半啤酒加一半可樂、芬達、雪碧、蘋果汁等喝起,等習慣那清涼中略帶苦味的感覺後,就可轉到整瓶啤酒了。
七、堅持原味的法蘭西
法國料理的精神在於突出食物的原味,所以當法國師傅在做料理時,他所加進的任何調味料、配菜,甚至於搭配的酒,都只有一個目的:把主要食材的原味給襯託出來。
法國萊是西餐中最知名的菜系,講究憑藉其對材料的認知及靈活運用,創造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佳餚美食,這就是法國菜引以自豪的地方。
法國菜在材料的選用上較偏好牛肉、羊肉、家禽、海鮮、蔬菜、口螺、松露、鵝肝及魚子醬;而在配料方面採用大量的酒、牛油、鮮奶油及各式香料。
法國是世界上盛產葡萄酒、香檳和白蘭地的國家之一,法國人對於酒在餐飲上的搭配使用非常講究。如在飯前應飲用較淡的開胃酒;食用沙拉、湯及海鮮時,飲用白葡萄酒;食用肉類時飲用紅酒;而在飯後飲用少許白蘭地或甜酒等。據說法國人動脈硬化和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在歐洲國家中最低,就歸功於葡萄酒。
正統的法國餐有五、六道菜,但目前已有簡化的趨勢,一般來說,可以選擇沙拉、甜點或是湯、主菜、甜點,大概三到四道菜就差不多了。沙拉通常是在吃完主菜後才上的,目的是清除主菜殘留在口中的味道,另一方面是因為沙拉中通常會加些醋,沒有適合搭配它味道的酒。
近年來,法國菜不斷精益求精,將以往的古典菜餚推向新菜烹調法,並相互借鑑運用,調製的方式講究風味、天然性、技巧性、裝飾性和顏色的配合。
八、義大利餐,媽媽的味道
美食是義大利人生活中的一大樂趣,他們以最清楚的方式,來證明他們的味蕾是很挑剔的,他們的美食是令人垂涎的。按照比例來計算,他們的收入花在食品上的數額超過西歐其它任何一個國家。
天性浪漫的義大利人生活品質至上,因此他們擁有時尚的服裝、精湛的藝術和靈動的足球,還有帶給味蕾無限回味的義大利菜。公元1861年前義大利國土為各皇親貴族所割據,各地鄉土意識高漲,而當時的美食,就是當地的鄉土菜。時至今日,春天的嫩蘆筍,秋天肥美的松茸,都是義大利最令人垂涎的美食。義大利飲食烹調崇尚簡單、自然、質樸,地方菜按烹調方式不同而分成四個派系;北義大利菜系、中義大利菜系、南義大利菜系和小島菜系。一般而言,北義大利菜與法國菜相近,多用乳酪、鮮奶。南義大利則大多用番茄、橄欖油。
北義大利的美食「牛肉熬煮」,深受南斯拉夫影響;而蘋果派則有德國、奧地利的風味;南西西里島的「Cuscusu」則屬阿拉伯風味。
吃義大利餐,有很多講究,吃的程序、禮儀、餐具等,但你能想到還講究年份嗎?在義大利餐裡,火腿跟紅酒一樣,講究年份,放得越久味道越香濃。
品質好的火腿收藏得當可以保存10至12年,而用來做菜的火腿至少要3至4年份的,難怪火腿片都切得這麼薄,但味道卻恰如其分。義大利雖然不是最大的葡萄酒生產國,但他們與其他南歐人一樣,口味上獨嗜紅酒。
義大利麵包千變萬化,但從口感上大致可分為軟式和硬式兩種,軟式的有牛奶卷、蜂蜜麵包、優格麵包、玉米面包、香蕉麵包等,爽而不膩,特別適合在早餐食用。硬式麵包中除了麵粉外多加了麥麩、裸麥、燕麥、玉米面粉,做出健康高纖麵包,拿來當主食佐餐,尤能顯現其風味。
義大利大多數的母親,會在周日做手擀的義大利麵及調味醬,並留待冬天享用。義大利菜之所以有「媽媽的味道」,就是因為他們以自己庭院栽種的青菜、養的雞、捕獲的獵物,再加上母親的愛,才烹煮出如此好味道的人間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