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被「私房菜」刷屏 微商售食品監管真空存隱患

2020-12-23 中國經濟網

  

  

  「私家秘制豆乾,自家做的特色小吃,現做現賣,今天還有少量現貨,懂吃的吃貨快來買,數量不多,不一定天天有。」

  這樣的朋友圈廣告你見過沒? 朋友圈賣食品正火熱,而這樣售賣食品的方式是否合法?食品有無安全保證?

  朋友圈自製美食被刷屏

  自微信誕生那天起,人們便開始了在朋友圈中各種曬。除了曬幸福曬甜蜜外,有人還靠「曬」走出了一條生財之道:賣化妝品、賣衣服、賣鞋,朋友圈已經被各種代購刷屏,而最近最火的應該是賣吃的,從麵包蛋糕等面點到小龍蝦、螃蟹,「私房菜」在朋友圈裡越來越走俏。很多網友覺得這種方式挺新潮,坐在家裡就能吃到不同美食。

  微信朋友圈裡的美食店,主要售賣途徑便是靠朋友圈裡朋友的轉發和顧客的口碑。而顧客了解這些美食店的途徑,也只有店主的自我描述和朋友的「廣告語」。除了微店店主們口頭承諾安全外,還有不少微店店主每天都會在微信上發自己去採購食材、製作過程、成品等圖片,並配上文字介紹過程和心得,以增加親切感和可信度。

  「現在不都流行私人訂製和送貨上門嗎?比起工業化的量產食品,這種私人生產製作的食品帶著一種人情味。」經常用微信買東西的小劉說,大家都說好的,肯定錯不了,他相信朋友們親身體驗過之後的評價,比淘寶賣家刷好評那些人的評價要真實得多。

  這些家庭作坊監管上存在著多方面的安全問題:首先產品原材料的優劣無法溯源;其次在流通環節,由於混合配送,存在汙染的高風險;另外銷售過程沒有發票、單據,使得消費者維權困難。

  網售美食監管有真空

  目前這類藉助微信平臺銷售食品的微店,其經營模式基本依賴於朋友圈的的口碑相傳。雖然有不少店家自詡對食品質量及衛生成竹在胸,銷售業績也相當可觀。

  如果朋友圈裡銷售食品的微店擁有實體店,依照相關法律,消費者舉報後,食藥監部門就可以先考察其資質及相關證件,然後再根據事實作出處理。但由於朋友圈的微店多沒有實體店,而且銷售的食品也多是在家中製作,調查取證相當困難。一旦食品安全出現問題,那些沒有執照的賣家們,只需要關閉虛擬世界中的店鋪或者註銷微信號,就能徹底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面對正在興起的自製美食網售浪潮,相應的監管幾乎是空白。據了解,我國針對第三方平臺銷售食品問題暫無明確監管部門。工商負責對外經營商戶的監管工作,但是家庭經營不在他們的管理範疇之內;而食品衛生監督部門負責稽查的是有實體門店的餐飲單位,而通過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進行銷售的虛擬店家並不在列;質檢也只對具有一定生產經營規模,並已取得許可證的經營者進行監管。因此目前這類專賣食品的朋友圈微店暫時都還處於無監管的「真空」地帶。

  雖然沒有具體監管部門,但我國法律早已明確規定,在我國境內從事食品生產加工,食品流通和餐飲服務活動,應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依法取得食品生產許可、食品流通許可、餐飲服務許可。

  朋友圈網購自製食品是一種趨勢,而正規食品加工企業要通過採用動態殺菌技術、危害因子攔截技術、雙核臭氧殺菌設備,合理設置生產工藝,才能預防微生物對食品的汙染、杜絕烘焙食品的微生物超標問題。「家庭作坊」般的朋友圈食品卻並不具備這些生產環境、生產條件。

  但是朋友圈售賣食品的行為,本身很難界定是經營行為還是僅僅和朋友分享食品。如果確實是經營行為就違法了,但由於朋友圈的私密性和隱秘性,這方面的監管會有一定困難,執法人員在執法處理中也不容易找到相關證據。而一旦這些食品出了問題,維權也會相當麻煩。因此,朋友圈售賣的一些食品質量難保,維權困難,應謹慎購買。

  針對以朋友圈為例的網絡食品代購、銷售行為,我國各地區已將這一現象重視起來,以各種方式加強監督管理。尤以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最為積極。

  英國如何管理

  在英國,華人「家庭製造」美味搖擺入市,反響不俗。

  據了解,在英國,個人如果想要獲得食品生產許可、了解相關培訓可以聯絡當地政府的環境衛生服務中心(Environmental Health Service)。各地政府的環境衛生服務中心負責控制和監管所在地的食品行業服務,這包括了從事在家自製食品出售等情況。目前而言,就家庭自製食品銷售方面沒有相關確切的法律規定,不同的當地政府可能會對其做出不同的要求。

  英國食品標準管理局(FSA)Business Operator Team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就英格蘭地區而言,對於家庭自製食品銷售沒有明文規定要求食品製造者及銷售者持有食品衛生課程的證書,但是從事家庭自製食品銷售的個人或者商家在營業前必須向所在地政府的環境衛生服務中心登記註冊,由環境衛生服務中心派官員對其進行一系列的檢查,並予以頒發相關許可證。

  美國如何管理

  2013新年伊始美國加州州長傑裡·布朗(Jerry Brown)籤署了《家庭自製食品法案》,使得該法案升級為加州法律。

  《家庭自製食品法案》覆蓋加州1150萬家庭廚房,家庭自製食品包括烘焙製品、果醬、果膠、果泥、蜜餞、糖果等。

  按照最新法令的要求,食品私營業主可以將自製的烘焙製品、果醬、蜜餞等「無潛在風險的食品」推向市場,經營過程中需滿足包括衛生條件等在內的少許要求即可。

  整理/楊菲

(責任編輯:韓肖)

相關焦點

  • 一個8寸的私家烘焙蛋糕售價260元 微商售自製食品監管有真空
    一個8寸的私家烘焙蛋糕售價260元私房美食暴利背後存食品安全隱患  有關部門:微商售自製食品監管有真空,遇糾紛維權難  微商朋友圈出售的小汽車造型蛋糕。  記者張寅  「私房奶油蛋糕,純手工打造,原料保障,現做現賣,數量不多,趕緊下單哦!」
  • 微商食品監管存真空 有針對性法規
    微商食品銷售門檻低 出了問題難維權利用朋友圈做美食生意的例子屢見不鮮。周建玲說,微信是基於熟人關係的社交平臺,這種以情感為支撐的關係更容易產生信任,引發購物衝動。不過,這種更為私密、個人化的購買,也意味著維權難以實現。
  • 微信朋友圈賣的不是商品是人品 消法管不了微商怎麼辦
    2015年是微商的爆發年,但由於接連曝出各種問題以及存在諸多法律空白,「微商」在大眾心中的形象也越來越暗淡,嚴重地影響了未來的發展。  問題1  買到微商假貨能否用消法維權?  職業打假人王海最近接連發出微博警示:「微商就是騙子和傳銷,面膜等化妝品加激素、減肥食品加毒藥都是公開的秘密!」
  • 朋友圈買到三無產品零食 微商套路多小心中招
    3朋友圈買食品吃過才發現是「三無」微商的出現給了小作坊「創業」的舞臺,一些沒有實體店,沒有營業執照的個體,開始在朋友圈、微店售賣自製的產品。打著天然無添加的口號,包裝上看似精美,卻暗藏食品安全隱患。「本次草案三審稿擬將微商納入電子商務法的監管範圍,是基於食品安全、消費者權益保護考慮。」沈紅兵說,一些大的第三方平臺對於售賣食品有嚴格的要求,比如提供檢驗報告等,對於消費者權益有一定保障,但微信朋友圈售賣的東西很多都是三無,若消費者和賣家發生糾紛,賣家可直接刪除消費者,消費者後期追責、維權都很困難。
  • 朋友圈成兜售圈,買東西心裡不踏實 微商有靠譜的嗎?
    作為社交化電商的主要模式,微商的發展引人注目,但也存在門檻低、欠規範、商品質量差等問題。微商的市場到底有多大?社交化電商能走多遠?      「微商泛濫,朋友圈還是社交圈嗎?」   個人做微商,不需要註冊審核,商品的簡介、價格、種類,都是通過朋友圈分享,形成「信息轟炸」。
  • 評論:「微商」亂象並非無法可治
    觀察家  針對微信朋友圈裡售賣劣質化妝品、醫藥、食品等行為,必須及時予以重點打擊,藉以產生示範效應,而在這一過程中,新產生的法律空白地帶也應加以填補。  最近關於「微商亂象」的報導逐漸多了起來,大量媒體曝微商「瘋狂的面膜」:多雜牌,利潤達數十倍,消費者難以維權,銷售手段類似傳銷等等,媒體呼籲,實現「微商」規範有序而非野蠻生長,避免朋友圈成為三無產品、傳銷的「法外之地」,已成為擺在社會和有關部門面前的重要考題。
  • 朋友圈裡的代購、微商要涼涼了?
    1微商告別野蠻生長,開啟正規軍時代你們或周圍人平時喜歡代購和微商嗎?如今許多人就算自己沒做過代購微商,也會在朋友圈裡看到他們的身影。由於長期刷屏、質量參差不齊等原因,不少人對代購和微商抱有不滿。網上很多人唏噓,做代購和微商的朋友估計要「涼涼」了!2018年8月31日,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規定不論是電商平臺的代購、朋友圈的微商還是網絡直播賣東西的博主,現在都統一有了一個專業名詞稱呼——電子商務經營者。
  • 網售電子菸煙油存監管真空地帶 衛生安全無從保障
    網售電子菸煙油 存監管真空地帶   業內人士稱進口煙油價格不菲 國產貨很多為小作坊勾兌 衛生及安全無從保障   近年來,隨著國內控煙力度增強,以及吸菸有害健康觀念的普及,以輔助戒菸、對身體傷害遠低於普通菸草等為噱頭的電子菸售賣火爆,而在網絡上,電子菸甚至成為了一種流行文化,青少年使用電子菸產品的情況也不少見
  • 國家針對微商,代購出臺新政,可能要跟朋友圈的微商說再見了
    國家針對微商,代購出臺新政,可能要跟朋友圈的微商說再見了現在的朋友圈沒有幾個微商都不好意思說你是有朋友圈的。不過對微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他們的產品不能說不好,只能說好壞不一。還有就是,他們要從事相應的經營活動,就必須要在工商局辦理營業執照,要是特殊類的商品,比如食品,嬰幼兒產品等等還必須要具備相應部門的許可證。否則將面臨罰款的危險。同時,對平臺提供方也有了相應的規定,如果平臺沒有起到相應的審核義務和監管義務,也是需要承擔相應責任的。
  • 「三無產品刷屏」,消費者也有責任
    近年來朋友圈颳起了微商風,霸屏的同時也帶來了消費隱患,2016年中國網絡消費不滿意率排行中,微商佔比位居首位。3月9日上午,北京市消協發布了《2017年微商行業發展狀況調查報告》,其中顯示微商「三無」產品情況嚴重。
  • 權健「神藥」仍在售:轉戰微商 改換品牌包裝不再出現權健字樣
    權健事發後,傳統拉人頭、入會員、拿提成的傳銷模式有所收斂,但不少權健經銷商把生意轉回了更加隱秘的微信朋友圈。在微商朋友圈,虛假宣傳這一問題絲毫不減。權健負離子衛生巾,宣稱能治療男性的前列腺疾病,對女性更有「消滅厭氧菌」「活血化淤」「增強免疫力」的作用。相比公開張貼的廣告或線下集會交易活動,朋友圈廣告的隱蔽性,確實讓市場監管部門更難查處。
  • 古方減肥藥「一天瘦一斤」 微商賣假藥凸顯監管漏洞
    微商朋友圈裡「讓人一天瘦一斤」的古方減肥藥「燃脂減肥膠囊」,被警方認定是無國藥準字號、無藥監局批文的假藥。經權威部門檢測,其中竟還含有對人體有毒有害的禁藥——西布曲明。記者調查發現,與傳統的銷售渠道不同的是,這種有毒的三無產品正通過微信朋友圈銷售給熟人,包括微商在內的社交電商銷售渠道不但避開了市場監管環節,而且給受害人維權造成了很大困難。
  • 問題微商倆月造出一款「朋友圈」面膜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通過網絡代辦公司,打造一款全新的「朋友圈」面膜,從公司註冊、產品設計到最終成品出廠上市銷售,最快的流程不到兩個月時間。一些沒聽過名字的「國際大牌」通過炫功能、造概念、搏出位、再通過層層代理加價賣給消費者。  面對魚龍混雜的微商產品,北京市食藥監局食品藥品稽查總隊網監大隊隊長李旼建議,微信平臺方應加強對微商的把控,如實施嚴格的審核機制,制定相關規則,增加消費透明度。
  • 購買朋友圈裡的"三無產品",消費者任性也是一種病
    近年來朋友圈颳起了微商風,霸屏的同時也帶來了消費隱患,2016年中國網絡消費不滿意率排行中,微商佔比位居首位。3月9日上午,北京市消協發布了《2017年微商行業發展狀況調查報告》,其中顯示微商「三無」產品情況嚴重。
  • 電商平臺食品監管不能成為真空地帶
    而目前的現狀卻是業界人士所說「七成以上的『超市下架』食品流入電商平臺」,儘管「超市下架」並不意味著食品過期,但大部分臨近過期的食品卻會因物流等因素,抵達消費者手中時成為到期或過期食品。網絡食品經營活動是依託網絡技術發展的產物,這就要求監管要因勢利導,充分依據科學的手段強化行政監管的信息技術成分。無論是現有的網絡食品監管辦法,還是早已有之的食品安全法,都明確了執法部門的義務和責任。
  • 揭秘朋友圈裡面膜微商:最火月掙5千如今僅幾百元
    追訪  微商亂象該如何監管  朋友圈賣面膜只是微商亂象的一個縮影。誇大或造假的宣傳手法、產品質量問題、打傳銷擦邊球等各種問題,廣受外界質疑。不少消費者抱怨,現在的微商不少都是「殺熟」,礙於朋友面子,加上投訴無門,很少會去追究。
  • 北京消協微商調查報告:三無產品多 退貨難
    不少市民認為微商商品便宜,選擇在微商處購物,事實上果真如此嗎?3月9日上午,北京市消協發布了《2017年微商行業發展狀況調查報告》。在體驗調查方面,微商所售的產品與電商比價後,部分企業微商產品存在價格過高情況,其中一款養生足貼的價格是同類產品的14倍。
  • 網購自製糕點存安全隱患?品質還需食品機械「守護」
    在新零售模式的影響下,網購食品呈逐年上升趨勢,僅去年一年我國食品電子商務總交易金額300多億元。據筆者了解,在網售食品中,一些主打「無添加」「純綠色」「純手工」「獨家秘制」概念的自製食品,引得各路吃貨食慾大開,銷量甚好。
  • 2014年最火的是什麼,朋友圈裡的微商賣面膜!
    在2014年年初,微信朋友圈裡售賣的產品還比較多元化,有賣服飾的、賣包包的、賣奶粉的等等,但到了2014年年中,80%的微商都轉而銷售面膜,甚至每10條朋友圈就有3條是面膜。那麼,面膜為何能火爆微商呢?1、需求大。2003年,一個叫美即的品牌橫空出世,把面膜這個護膚概念深入到眾多愛美女士的心裡。此後的10年,面膜行業每年均保持30%左右的瘋狂增長率。
  • 微商朋友圈洗腦語錄,不發幾條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微商
    隨著網際網路移動端的發展,微信順勢而為盤踞APP設備數榜首,作為使用人數最多的APP的社交功能,朋友圈所帶來的價值,被商家不斷開發。人人微商已經成為了一種潮流,好友裡沒幾個微商,不好意思說用過微信。想要做微商,發發朋友圈是成為必備的手段,今天為大家分享下,那些比較洗腦的微商朋友圈文案,供各位老闆鑑賞。1、有人問我,當看到別人做微商自己還在猶豫不決怎麼辦,我只能說,猶豫和墨跡永遠不會成功,永遠都是失敗者。當別人已經起床進貨的時候你在幹嗎?別人在宣傳的時候你在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