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閒適詩:矛盾的人生觀,隱含4種佛教意境,人生不過如此

2020-12-11 書友文心

編者按:古詩中有很多流派。其中閒適詩為古詩中注重詩歌的精神愉悅和心靈超越的一種流派,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的特點。要了解白居易其人,就不可不讀他的閒適詩。歡迎關注「書友文心」,共同交流。

引 子:說起閒適詩,就不得不提及白居易。 閒適詩是白居易自編詩文四類之一,是詩人矛盾人生觀的產物。它表現出來的人生態度是獨善與兼濟相交織,知足與保和相融合,伴隨著儒家本色的褪失與佛道方向的漸進。通過白居易閒適詩中所體現的佛教意境,我們可以從中深刻地了解一個日常生活中,性情之中的白居易,進而了解其知足常樂、自然清淨、恬然適意為特點的人生哲學。

白居易是唐代李白、杜甫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詩人,被稱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他的詩歌在當時廣為流傳,譽滿天下。白居易的偉大很大程度上緣於他創作的關注民生、同情百姓、激憤仕宦貴族的諷喻性詩歌以及一些感傷詩,而閒適詩長期以來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

白居易的閒適詩缺乏諷喻詩蘊涵的批判力量,也沒有《琵琶行》等感傷詩為後人所熟知,然而詩人對它們卻是情有獨鍾。

閒適詩是白居易自編詩文四類之一,諷喻詩長於抒發激憤,閒適詩則長於遣情,司馬自述中亦有「世間好物黃醅酒,天下閒人白居易」的自詡。白居易自己也曾解釋閒適詩的涵義是「或退公獨處,或臥病閒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

白居易不僅在分類的行文次序上將閒適詩列為第二,而且進一步強調自己對閒適詩的看重:「今僕之詩,人所愛者。悉不過雜律詩與《長恨歌》已下耳。時之所重,僕之所輕。至於諷喻者,意激而言質;閒適詩,思澹而辭迂」,還表達了閒適詩的獨善之義。作者的「獨」和「閒」兩種生活狀態對其詩的內容、風格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故而能夠表白作者知足保和的心理。

白居易的閒適詩一般以元和十年(815年)詩人被貶江州司馬為界,分前後兩期。前期詩作,多寫作者從政之餘的悠閒之樂,也不時夾雜仕途險惡的憂憤。後期的閒適詩則多寫樂天知命和明哲保身的觀念。表現在題材上,詩人不再是把視野投向社會,而主要轉向了個人生活的小天地,春花秋月、池草菊園、接往賓客、遊山玩水、彈琴飲酒,以及由此生發的生活理趣,人生感慨成為了閒適詩的主要創作內容。白居易的閒適詩幽淡平和,淡雅秀朗,詞迂意蘊。

閒適詩是詩人矛盾人生觀的產物,表現出來的人生態度是獨善與兼濟相交織,知足與保和相融合,伴隨著儒家本色的褪失與佛道方向的漸進。通過閒適詩的解讀,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一個日常生活之中的、性情中的以及具有各種人性弱點的白居易。

白居易早期,以「儒家子」自命,儒家的門戶之見甚深,以攻乎異端的批判態度對待佛道二教,特別是佛教。因為白居易出生於一個「世敦儒業」的書香門第,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其祖父、父親和外祖父都是明經出身,能詩能文,諳熟儒家經典,白居易自幼受到他們直接或間接的沾溉。無論是少年時代,還是晚年「中隱」生涯,都可以清晰映照出白居易身上未曾改變過的深入骨髓的儒家精神,儒家修齊治平的理想無疑貫徹影響著他的一生。

當白居易遭到元和十年貶謫江州的挫折之後,隨著其政治態度的日益消沉,宦情日益淡泊,精神日益頹喪,他對三教的態度也逐漸起了變化。他把儒家的入世、佛教的解脫和道教的超越結合到一起,熔鑄而為「三教合一」的安身立命的人生觀。

白居易的一生中,「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釋教治其心,旁以山水詩琴酒樂其志。」儒釋道三教和諧地統一在一起,引導他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人生哲學。

一方面,白居易體味到佛教所謂的人生虛幻,既然浮生短於夢,榮華瞬息間,他又何須戀世常憂死呢,他的生死觀非常超脫,自稱是「死生無可無不可,達哉達哉白樂天。」

另一方面,老莊玄學有「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知足不辱」,「自然適意」的處世之道也被他吸收,並與禪宗「即事而真」,「平常心是道」的人生理論糅合起來,形成了他知足常樂、自然清淨、恬然適意為特點的人生哲學。

閒適詩也就將詩人這種人生哲學體現得淋漓盡致。從白居易的閒適詩中我們不難發現其詩中所隱含的佛教意境:生活境、審美境、曠達境、天然境。

「佛法在日用」的生活境

白居易生活的時代,正是禪宗中馬祖道一「洪州禪」興盛的時期。他和洪州一派的禪師有密切的接觸。禪宗奉行「平常心是道」,主張從凡境來體驗禪理,認為日常生活是建立禪悟生命的基礎,禪的體驗離不開日常生活,要在日常生活中如吃飯、洗缽中都感悟到真實才是修行。白居易接受了洪州禪中的「平常心」,把平凡的生活轉化為安詳愜意,充滿詩意,情趣盎然的閒適人生。他的很多閒適詩鋪敘諸如衣食俸祿等身邊瑣事,渲染著日常生活的安閒和身體的快適,藉此寄託自己心靈的愉悅,以此達到心裡的平衡和安適。如「置身世事外,無喜亦無憂。終日一蔬食,終年一布裘。寒來彌懶放,數日一梳頭。朝睡足始起,夜酌醉即休。人心不過適,適外復何求」,「食飽拂枕臥,睡足起閒吟。淺酌一杯酒,緩彈數弄琴。」看起來都是有關吃穿住行,微不足道而瑣碎的日常世俗生活,白居易以自足自適的心理化解了現實的憂患,在現實生活中完成了超越,正是體現了他隨緣任運,知足保和的佛教生活境。

「觸目皆菩提」的審美境

禪棲息於大自然,自然處處皆是禪機的啟悟。「無情有佛性」,佛性不止於眾生有情,而且也蘊含在一切有情,無情的「萬法」之中,所謂「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白居易有不少寫景的「閒適」之作,「湛湛玉泉色,悠悠浮雲身。閒心對定水,清淨兩無塵。手把青竹杖,頭戴白綸巾。興盡下山去,知我是誰人。」真是心與境諧,其樂已極。又如「渭水綠溶溶,華山青崇崇。山水一何麗,君子在其中。」自然景物有時也成為自己情感的外在表現形式,具有了人性和人格,一切莫不顯露出活潑的禪的生命,物我交融,呈現出佛教「觸目皆菩提」的審美境。「雪消冰又釋,景和風復暄。滿庭田地溼,芥葉生牆根。官舍悄無事,日西斜掩門。不開莊老卷,欲與何人言?」,此時,他的視野已經轉向自然界,經過了審美的自然景觀充滿了「和」的氣息,他已經開始進入道家的境界。

「昨夜鳳池頭,今夜藍溪口。明月本無心,行人自回首。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後。清影不宜昏,聊將茶代酒。」清和的自然風光將他內心的塵俗之氣衝洗乾淨,在松影和鐘聲之中,啜幾口香茗,此時日醉昏昏的生活,又是何等的雅興悠然。

當然,這種美景也只擁有禪的意識和眼光的人呈現。白居易感嘆過:「雪盡終南又欲春,遙憐翠色對紅塵。千車萬馬九衢上,回首看山無一人。」詩人面對澄明鮮活的大自然的時候,面對一花一葉,一山一水時,都能寄託學佛參禪的心得。他說:「步月憐清景,眠松愛綠蔭。早年詩思苦,晚年道情深。夜學禪多坐,秋牽興暫吟。悠然兩事外,無處更留心。」他喜歡養鶴,也偏愛那種閒然安適的意趣,他說:「人各有所好,物固無常宜。誰謂爾能舞,不如閒立時。」真可謂萬類都是佛了。

「心安是歸處」的曠達境

《舊唐書·本傳》說白居易「以忘懷處順為事」,「放心於自得之場」。蘇轍在其《書白樂天集後二首》中這樣評論白居易:「樂天少年知讀佛書,習禪定。既涉世,履憂患,胸中瞭然照諸患之空也。故其還朝為從官,小不合,即捨去,分司東洛,優遊終老,蓋唐世士大夫達者如樂天寡矣」。「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確實是白居易的人生態度,白居易一生為官,不論是升還是被貶,也不論是留京還是外放,他都處之泰然,心情平靜,以「吾道尋知止」的知足心理排除現實厄運,獲得精神自由。白居易致仕後,親友都為他俸祿減半而憂心,他卻很達觀。他在《少年問》詩中說:「號作樂天應不錯,憂愁時少樂時多。」他晚年過著「身閒當貴真天爵,官散無憂即地仙」的中隱生活,卻始終能保持心靈的安然自適。他說「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心泰身寧是歸處,故鄉可獨在長安?」「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具有觸境隨緣,飄然無礙之神髓。到了後期,白居易潛心佛道,從而找到了真正的心理歸宿,他的注意力已經從日常生活中瑣碎的舒適轉到了心靈的真正愉悅上來,過著一種形神兼備的閒適隱逸的居士生活。

有人把白居易比作陶淵明,他自己也以「異世陶元亮,前生劉伯倫」。他退居渭上時,還意味深長地寫過《效陶潛體十六首》。雖然二人的人生經歷並不相同,但白居易身上確實也有陶淵明式的曠達閒適,雖異代相隔而靈犀相通。這歸根結底還是由其不以得失為懷的曠達超脫的心境造成的。「江城寒角動,沙洲夕鳥遠。獨在高亭上,西南望遠山。」寥寥四句十二字,自然景觀歷歷在目,孤絕的心情顯而易見,而細察其心境,又是相當平和的,並沒有帶半點怨艾,此時作者的心胸之闊大已非昔日可比,其審美情趣已經趨向了隱趣。正是這種閒適曠達的心境構成了白居易閒適詩總體格調的幽淡平和。

「春來草自青」的天然境

白居易的詩以語言通俗平易,情調淡泊悠閒而見稱。他自稱「詩成淡無味,多被眾人嗤;上怪落聲韻,下嫌拙言詞」,與中唐崇尚雄奇怪異的審美取向大相逕庭。從白居易的《長恨歌》和《琵琶行》兩詩來看,語言清麗,音韻瀏亮,可見白居易駕馭語言的水平很高。他的閒適詩則平易淺俗,本色自然,隨見隨感,滿心而發,脫口而出,用詩的節奏、韻律表達,這種「春來草自青」的天然境正是禪宗審美境界的表現。

據《五燈會元》記載,「問:『如何是學人著力處』師曰:『春來草自青,月上已天明。』」又云:「僧問:『如何是學人用心處?』師曰『用心即錯』」意思是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像春天到來,草色自然而然變青;夜色降臨,月亮自然而然會升起一樣,不可用心著力。禪即主張自在任運,隨處領悟,反對拘執束縛,更反對雕琢藻飾,一切都在本然之中,一切都是淡然無為,而不應是牽強著力的,才能直接本來面目。白居易說事情偶然合乎己意就是最佳境界,東西出乎以恬然才能看出造物者的天工。多一份人工修飾,便少一份恬然趣味。可見出自天然,不假雕琢正是白居易自覺的審美追求。

白居易鍾情於本色自然的審美境界,不光表現在詩歌的語言風格上,同時也體現在對音樂等藝術的描寫上。白居易晚年的詩中有很多對琴曲的描寫。同樣喜歡淡遠平和,清冷瀏亮的樂曲,可作為其趣味的印證。如「清冷由木性,恬澹隨人心。心積和平氣,木應正始音。」在清冷、恬淡、平和、韻清的音樂聲中,我們儼然可以看到本色自然,不假雕飾的詩人,陶然自得于格高韻古的旋律,流露出俯仰自得的禪悅之情。

白居易的閒適詩所體現的四種佛教意境,也正說明了白居易將閒適詩作為洩導情緒的一個途徑。閒適詩不像諷喻詩必須關注時代政事有益民生,它具備比較隨意和自適的色彩,題材包括在日常生活裡面,抒情表意的功能使白居易能夠在官場外林泉下田園中遣興娛心寄寓情懷,得以自由地表達意願和記述瑣事,或者曲折的宣洩自己的主觀性情和客觀感受。

在閒適詩中,我們看到一個性情中的白居易,他也有各種各樣的人性的弱點,同時也有著優雅的情致,使一個普通的文化人,舉手投足中顯示出特殊的文化素養,展示了他多面性中的主要的一個方面,要了解白居易其人,不可不讀他的閒適詩。

(聲明:以書為友,以文沁心,讀書寫文,記錄所思所感。歡迎關注「書友文心」,共同交流!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齊名李杜,詩王白居易的傳奇人生(四):樂天知命,獨善其身!
    導語: 經歷過命運的大起大落,愛情迷夢的無情破滅,老來喪子的人生悲劇,白居易的思想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一改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過起了隱居閒適的生活。晚年的白居易篤信佛教,常常與僧人往來,在為人處事上也表現得極為超脫。那麼,此時的白居易到底找到了怎樣的人生道路呢?
  • 「詩視點」郎曉梅:閒適詩審美理想的當下表達特徵
    之後經歷陶淵明的東籬菊酒,王維的輞川琴禪,至於白居易《與元九書》所言,「又或退公獨處,或移病閒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謂之閒適詩」①P70,提出概念,至今又一千餘年。「溱與洧,瀏其清矣」,閒適詩真可謂亙古未衰,清流不絕。關於「閒」,許慎《說文解字》說:「閒,隙也。」段玉裁注曰:「閒者、稍暇也,故曰閒暇。」引申為空閒無事之意,與「忙」相對。
  • 白居易的「佛系樂天」,平淡瀟灑走一生
    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時期,此時的唐朝已經盛世不在,白居易從仕途到晚年這幾十年中,從校書郎到江州司馬又到貶謫再到任刺史一職,在這些經歷中白居易逐漸真正詮釋了他的「樂天」性格。也許這是詩人在人生變化之後對自己的無奈自嘲,也許是經歷仕途坎坷之後心靈的衝淡和平和。
  •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佛系白居易和中二劉禹錫的不同人生觀
    這句話形容的是一種怎樣的意境?這句詩來自劉禹錫回贈白居易的作品,劉禹錫與白居易都是中唐第一流的詩人,時稱「劉白」。從兩首詩的言語和立意能看出劉禹錫與白居易的不同之處。兩個人的詩都比較通俗易懂,流暢上口,但是反映出兩個人的對於人生的態度卻大有不同。
  • 以「樂天」自許者白居易
    在唐代詩中,對自己的立身處世有著明確的思考,並通過詩文創作將自己的人生觀點、生活態度加以多方表述的並不多,而白居易卻正是這樣一位有這方面的特色的詩人。白居易以畢生精力從事創作,一生留下了300多篇詩文,「凡平生所慕所感,所得所喪,所經所遇所通,一事一物以上,布在文集中,開卷而盡可知也。」(醉吟先生墓志銘並序)這就是說,白居易一生的經歷遭際、窮通得失以及他的「所慕」(人生理想和價值取向)、「所感」(對生活的體驗和思考),均記錄、表述在他的詩文中了。
  • 白居易講人生的一首詩,短短8句話充滿哲理,值得一讀再讀
    文/顧無【引觴漫談】唐代之前的古人,對於人生並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觀念,他們唯一的想法就是活著,多活一會兒。後來佛教傳入,人們的思想也慢慢發展,走出了樂生惡死這個圈子。這一組詩主要是抒發白居易自己一些關於世界和人生的觀點,比較著名的如「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在第五首詩中,白居易闡述了自己心中的人生觀,大詩人眼中的人生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又該如何過好這一生呢?在這首詩中,你能夠找到答案。
  • 白居易冬天曬太陽,這首禪詩充滿禪意,讀完了大呼過癮
    白居易是中唐著名詩人,其交遊廣泛、思想深邃、詩文精深。但終生服膺儒教的白居易,也深受佛禪思想的影響。他經歷了人生的坎坷,像古代其他失意文人一樣,便主動地去佛教中尋找精神寄託,但又與眾不同。他整個人生思想的變化、為人處世和詩歌創作都盡濡禪宗思想,並且他的禪詩和閒適詩所體現出的禪意,讓我們認識到人生不僅需要努力奮鬥,還要懂得休閒感悟。下面介紹的是白居易冬天曬太陽,這首禪詩充滿禪意,讀完了大呼過癮。
  • 佛教的人生觀一一智者學佛
    四、佛教人生觀的方法。人生,就是人類從出生至死亡所經歷的過程,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必將經歷波折坎坷,經歷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人生。人生中尤其是親情、愛情是最難以忘記。我們活在世上,應該活得有價值、有意義,不能醉生夢死空過一生,更不能造作惡業過一生。
  • 白居易從兼濟到獨善的轉折-光明日報-光明網
    白居易從鋒芒畢露的朝官一貶而為默默無聞的江州司馬,繼而來到更為荒涼的忠州,所處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而引起他思想意識的變化,其忠州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成的。這些詩也記錄了白居易思想意識的變化過程。
  • 白居易的禪茶生活
    白居易作詩講求通俗淺白,平易近人,哪怕會被人說成「俚俗」。宋人惠洪《冷齋夜話》載:「白樂天每作詩,令老嫗解之,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可見他不僅提倡白話詩歌,同時也是個實踐者。他將《白氏長慶集》的近三千首詩,分為四類:諷諭詩、閒適詩、感傷詩、雜律詩。他自認為諷諭、閒適兩類最具價值,諷諭詩「上可補察時政,下可洩導人情」,反映出社會現象,而閒適詩則表現出他生活中較閒適的一部分。
  • 年少成名的白居易不解「色即是空」,看見開花的樹後,寫千年絕句
    白居易年少成名,才華橫溢,十六歲就以《賦得古原草送別》名滿京城。當時的名士顧況還以他的名字打趣:如此本事,在京城定居確實很容易啊!白居易好禮佛,但卻一直不解「色即是空」的道理,後來他種了一棵樹,一日他於風中看這棵樹花開後,突然就頓悟了。於是便欣喜地寫下了首七言絕句,全詩短短28個字流傳了千年:《僧院花》唐.白居易欲悟色空為佛事,故栽芳樹在僧家。
  • 什麼是人生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人生的意義
    人生觀與人生第一,什麼是人生觀?人生觀就是一個人對世界的根本看法與觀點。
  • 菱花鏡上行:白居易的鏡中人生
    根據鏡詩內容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五種,包括諷諭、贈友、寫景、狀物、對鏡,以最後一種詩歌數量最多,映照出白居易的鏡中人生。諷諭:乃知天子別有鏡    「諷諭」是白居易自定的一種體裁。對鏡:顏衰訝鏡明    「對鏡」一詞源於白居易以鏡為題的詩歌。在13首以鏡為題的詩中,有4首以「對鏡」為題,分別是《對鏡》《對鏡偶吟贈張道士抱元》各一首,兩首《對鏡吟》。這種詩歌是白樂天通過對鏡觀察,以詩的形式記錄自己不同年齡段體貌特徵與心路歷程的變化。
  • 原來這三個意境美好的成語來自佛教,看完心境都美了
    一說到佛教,很多人就會想到深山古寺,想到一卷經書,一盞青燈,僧人漫長艱苦的修行。也有人會想到晦澀的經文,高深的禪理,還有晨鐘暮鼓的意境。人們對佛教總是抱著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因果」和「萬物皆空」等等言論,慈悲善目的高僧禪師,都增加了佛教在人們心中的神秘感。
  • 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淺談白居易
    如果說要論盛唐詩詞我們繞不來李白杜甫,那麼要說中唐詩詞也一定繞不過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太原(今屬山西)人。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作為中唐時期重要的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風格創作,他的政治主張以及體現其主張的諷喻詩,和其對詩歌創作過程中通俗性、寫實性風格的突出強調和表現,為後世文學作出推動作用的同時,也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白居易一生作詩2800餘首,有「詩王」之稱。他將自己的詩歌分為四類,除諷諭詩之外,還有閒適詩、感傷詩、雜律詩。
  • 如何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會4個方法,做孩子的人生導師
    人生觀是每個人對自己整個人生意義的理解及採取的相應態度,決定人一生的行為取向。錯誤的人生觀會把一個人帶入社會的對立面,難以實現人生價值。因此,父母必須正確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不消極面對人生,不敵對他人和社會。那麼,應該如何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呢?教你4個方法,做好孩子的人生導師。
  • 白居易的一首古詩,閒逸悠然,讀了兩遍,一種喜悅感撲面而來
    白居易是中唐時代的偉大詩人,他的作品大多淺顯易懂,卻又常以淺白之句寄託諷喻之意,從而可以取得怵目驚心的藝術效果。比如他的《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還有《琵琶行》,「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書寫人生輝煌
    那麼一個人要想獲得人生的成功,也要有一個正確的方向,也就是要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人從哭叫著降生到人間起就開始了自己的人生之旅。而有的人在那一刻卻是面帶微笑,欣慰離去,也許他的人生是成功的,至少可以說他對自己的一生是認可的。概括總結,人在行將離世時,有著不一樣的表情,這也就注釋著人生有千姿百態,人生有不一樣的徵途和收穫,而在這個人生的徵途中,人生觀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 白居易的詩:與夢得沽酒閒飲且約後期
    在兩人閒飲的十多年前,劉禹錫酬答白居易的詩中曾有「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之豪句。兩位性情趣味相投的朋友詩酒相娛,將生平不快之事盡拋腦後,縱情享樂人生,「共君一醉一陶然」,純然閒雅情懷。超脫如陶淵明,而愜意更在陶淵明之上。  《與夢得沽酒閒飲且約後期》 - 作品賞析  詩題中「閒飲」二字透露出詩人寂寞而又閒愁難遣的心境。
  • 複習33:第七章 白居易與元白詩派|中國古代文學考研複習
    元稹、白居易都對杜甫的寫實之作全力推崇,白居易說得更為具體:「杜詩最多,可傳者千餘首,……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塞蘆子》、《留花門》之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句,亦不過叄四十首。杜尚如此,況不逮杜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