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閱讀不等於真正「掌握知識」,需要理解大腦處理信息的機制

2020-12-16 蜂窩兒童大學

蜂窩兒童大學翻譯推薦

讓每一個家長了解國際前沿教育變革

01關於「掌握知識的錯覺」

有的時候我在網上看一個很有趣的視頻,視頻作者綜合了各種各樣的想法,得出了一個有趣的結論。然後我就會想:「哇!真的賺到了!視頻裡說的我全都知道了!」

但是,幾個小時以後,我好像只能記得其中的主要觀點,如果其他人讓我給他們解釋的話,我就會找不到合適的詞。

我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當我讀完一本書,看完一部電視劇或者電影,聽完一個播客,或者看完一篇文章以後,這種情況就十分有可能會發生。

每當我完成任何的閱讀、觀看或者聆聽以後,我總是感覺我知道它在說什麼了,但事實上,我並不知道。我的大腦好像在欺騙我說我已經完全掌握(competent) 了。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芭芭拉 · 奧克利(Barbara Oakley)教授在她的一門名為「學習如何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的課程中,提出了有關「掌握知識的錯覺(Illusions of Competence)」的觀點。

第一,當你看見或者聽見信息時(比如,在閱讀的時候),並不意味著你知道了(know)這些信息。

第二,看見或者聽見別人的一個結論,並不意味著你知道這個結論是如何得出的,也不意味著你可以解釋清楚他們的論證過程。

第三,在谷歌上搜索會給你一種這些信息都在你大腦中的錯覺。

第四,在瀏覽各種材料上花了許多時間並不意味著你知道了其中的內容。

哲學家莫蒂默 · 阿德勒(Mortimer Adler)曾經說過,「如果一個人說他知道自己的想法,但是卻不能表達出來,他通常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這就是「感覺知情了(feeling informed)」和「真正領悟了(truly understanding)」之間的區別。

我們比任何時候都「知情」更多的信息,我可以隨意地複述我看到的一個觀點,或者引用一個我知道的事實。但是當我需要來解釋一個東西到底是什麼,它為什麼是這樣,它與其他的理論和證據有什麼聯繫,或者要把它如何放在語境中時,我完全懵了。

02「掌握知識的錯覺」的形成和後果

我發現,當我讓這些關於「掌握知識的錯覺」溜進我的腦子裡時,這是非常危險的。比如,有的時候我真的非常認可一個觀點,但是我發現我卻不能很好地為這個觀點提供辯護。

現在,各種新聞媒體的主要任務似乎就是要讓我們相信我們知道的那一些東西都已經過時了。所以把那些知識精英的立場和觀點打包傳播出去似乎成為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產業。受眾們會被十分有說服力的視聽呈現方式,以及被精心挑選過的數據所吸引。

所有的信息都被打包成了可以讓受眾以最少的思考就能理解的內容包,事實上,現在的很多內容都被打包成了根本不需要任何的思考就能被受眾理解的那種類型。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實際上成為了一個「播放列表」,即把別人的漂亮的觀點全部拿來放在一個列表裡,但實際上並沒有真的理解這些觀點。用阿德勒的話來說就是,「 所以,人文科學才十分有意義。」

如果我不能說清楚我的觀點或者解釋清楚我認同的別人的觀點,那很可能就說明我根本就沒有思考。

如果我能真的理解我的大腦認為已經知道的一切的話,我的生活一定會更加充實。

傳奇投資家沃倫 · 巴菲特的長期商業夥伴查理 · 芒格 (Charile Munger),在這個問題上是出了名的自律。他說:「當我不能比反對一個觀點的人更了解他們的立場時,我就不允許自己對那個觀點發表任何意見。」

截圖自How To Remember Everything You Learn

所以為了能讓我真正地掌握一些東西,就像所有的精進一樣,它要求你必須付出一些努力,我會做大量的主動性閱讀 (active reading),儘量多地去看各種各樣的論證,試圖在那些比我更厲害的人面前闡述我的論點,與自己的情感偏見作鬥爭,以及儘可能多地考慮所有的變量……

這些真的很難,因為就像是文章一開始提到的那樣:在我一直忘記我看到的那些信息的情況下,我該怎麼真的掌握那些信息並形成我的觀點呢?

03大腦處理和記憶信息的機制

人們無法在解釋剛剛看過的視頻、書籍或者文章中內容的一個很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就是不記得視頻、書籍或者文章中說了什麼了。那麼這種情況下,了解我們的記憶是如何工作的就非常有用了。

目前有一種理論認為,我們的記憶分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在最近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長期記憶是領悟的基礎。長期記憶不僅會儲存事實,還會儲存複雜的概念和圖式(schema)。

《膚淺——網際網路對我們的大腦做了什麼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一書的作者尼古拉斯 · 卡爾 (Nicholas Carr) 寫道,「圖式是通過處理零碎的信息形成的知識模型,這種模式賦予了我們思維的深度和豐富性。真正的領悟和智能 (intelligence) 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我們通過長時間積累獲得的知識圖式。」

你可以把你形成的知識圖式看作是一個投資組合,當你積累了越多的知識圖式時,你獲得的受益,即真正的智能,也會越來越多。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知識圖式和你的智能也會彼此聯繫起來,以指數倍的速度加速你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

雖然這個過程是讓信息進入長期記憶的關鍵,但是它還是需要經過一部分被稱為工作記憶 (working memory) 的短期記憶。

工作記憶大概有二到四個「位置 (slots)」可以讓我們放置信息並處理它們,這就是無限量的信息進入我們長期記憶的瓶頸。工作記憶的問題在於,如果我們不在大腦裡多次地處理它們,它們很快就會被忘記,更別說進入長期記憶了。

截圖自How To Remember Everything You Learn

但我們目前的文化環境讓這個過程變得更難了。各種各樣的信息時時刻刻都像高壓水槍中噴出來的水流一樣衝擊著我們,這對我們的記憶來說再糟糕不過了。

一旦我們放在工作記憶中的信息超過了兩到四個,我們就會進入信息過載的狀態並開始分心,我們處理和記憶信息的能力開始急劇下降。

這就是為什麼我感覺我知道很多東西卻真正理解很少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在刷推特但是卻沒有什麼信息能真正進入我的長期記憶。因為那些剛剛進入我的工作記憶的信息很快就會被下一個新的信息取代,所以他們很難進入我的長期記憶。

正如卡爾所寫的那樣:「當我們達到我們工作記憶的極限時,區分相關信息和無關信息就變得更為困難」,我們成了盲目的數據消費者。」

04怎麼避免糟糕的一心多用

影響我們記憶能力的不僅僅是信息超載,多任務處理(multitasking)同樣糟糕。

我們大部分人的大腦被設計成一次只關注一件事情。

當我們同時處理多個任務時,我們的大腦實際是在從一個任務迅速地切換到另一個任務。當我們不停地切換任務或者檢查不同的消息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就很難進行信息處理並把它們記錄進長期記憶中。

每一次切換就像是給我們的大腦按下了初始化按鈕,它沒有時間對信息進行更深層次的處理。

那麼解決辦法是什麼呢?

你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拒絕多任務處理、幹擾和容易導致過載的信息流。

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都知道現在的信息服務是如何利用了我們的心理,讓我們難以抵抗不停地刷信息所產生的多巴胺飆升。

但是,假設你成功地拒絕了所有額外的信息源和幹擾,一旦你已經有了一個信息來源(比如一本書),並且你決定專注於它,那你該怎麼記住它傳遞給你的信息呢?你該怎麼讓這本書裡的觀點進入你的長期記憶,並且能夠給別人解釋這本書裡的內容呢?

下面我將介紹三種方法。

1. 回憶 (Recall)

我們繼續用讀書來舉例,回憶是指當你讀了一部分內容以後,你可以把書合起來,試著回憶一下你剛剛看的內容。

在一項研究[1]中,那些在學習了一段材料之後反覆回憶所學內容的學生要比那些讀完了一段材料之後就去讀新的材料,然後再重讀所有內容的學生真正掌握的內容多得多。

截圖自How To Remember Everything You Learn

練習回憶對於大多數內容消費者來說是違反直覺的,因為我們習慣了在讀完一章以後就去讀下一章,看完一個視頻以後就自動播放下一個視頻。

但是,如果你在讀完了一章或者看完了一個視頻之後,哪怕只花30秒的時間回憶一下你剛剛看的內容,就可以極大地提高你對一個話題的理解,並且使你對這個話題的長期記憶能力得到提高。

2. 費曼技巧(The Feynman Technique)

就像名字所暗示的那樣,這是著名的物理學家和教師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發明的學習方法。如果你想要真正理解某些東西,這可能是最好的方法,但它也是工作量最大的方法。

具體的做法是:

1. 找到你想要真正理解的一份材料;2. 想像你要把這個東西教給一個完全不知道這個主題的任何知識的人,寫下你要怎麼向他教這個東西的解釋內容;3. 當你卡住的時候,就回去重新學習那份材料,然後填上你卡住的那個部分的內容。重複這個步驟,直到你可以不用回去重新學習材料就可以寫出所有的解釋為止;4. 試著簡化你的解釋,刪掉所有的專業術語和複雜的語言,最好能讓一個孩子都很輕鬆地理解你的解釋。

在簡化你的解釋的時候,費曼推薦使用類比的方式,把複雜的想法和其他類似的更容易理解的內容聯繫起來

3. 有間隔的重複(Spaced Repetition)

我之前提到,建立在理解信息基礎上形成的知識圖式和智能是一種投資組合,當你積累了越多的知識圖式時,你獲得的智能,也會越來越多。

同時,我們的工作記憶是信息進入長期記憶的瓶頸。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大腦工作的特性來使用有間隔的重複的方法來幫助我們記憶信息。

正如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多年來投入了數千小時的時間練習投籃;披頭四樂隊在成名之前也已經和音樂打了很多年交道一樣,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方式用在處理信息和解釋觀點上。

人們往往認為人的大腦是一臺計算機,一旦你輸入某個信息它就會一直在那裡了。

但實際上,大腦的功能更像一塊肌肉,就像任何肌肉一樣,它需要鍛鍊,這樣它的神經連接才會變得更強。

正像有句話說的:「腦袋越用越靈 (Neuron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當你越頻繁地使用神經元去抓取你想要記憶的信息,神經元之間的聯繫就會變得越強,你的記憶力也就越強。

有間隔的重複就是通過刺激神經元來達到這個目的。

比方說,在一段時間內,你每隔三天就使用「閱讀—回憶—費曼技巧」的方式來學習康德的哲學,這樣你對康德哲學的理解肯定要比花一天的時間「臨時抱佛腳 (cramming)」要好。

截圖自How To Remember Everything You Learn

05學習和思考確實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當然了,你可能會想:我得在一段時間內不停地讀同一個東西,不停地回憶同一個東西,不停地對同一個東西使用費曼技巧?

對,沒錯,如果你想要真正理解什麼東西,並且能長期地記住這些東西的話, 這就是現實。

特別是當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其他的責任和義務的時候,這個過程聽起來真的是挺恐怖的,所以我們自然會希望有其他人為我們做這些事,而這正是那些信息媒體們正在做的事。所以,媒體們這麼做也是有道理的。

我還要補充一點,生活不是讀書報告。

你不需要去記憶和理解每一件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這太荒謬了。但我希望我能花更多的時間思考一件重要的事情,而不是試圖吸收儘可能多的信息,然後忘記大部分。

正如查理 · 芒格所說,「我們的任務是找到一些明智的事情去做,而不是跟進世界上每一件事情。」這要求你提高接收信息的質量而不是數量。

聯合學院 (Union College) 的心理學家和諾貝爾獎獲獎者克里斯多福·沙布裡(Christopher Chabris)說,網際網路利用了我們的心理讓我們「過度地高估此刻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這讓我們偏向關注那些新奇的東西,並迫使我們走向無限的瑣碎而不是本質。所以,無論一個人在一個觀點上投入了多少時間和精力,人們總是會提出不同的意見。

因而,擁有「理智的謙虛(intellectual humility)」就變得重要了。

能夠認識到自己的知識局限性,並且能夠欣賞他人的智慧成果是這個時代一個人最好的特質之一。因為這不僅是學習發生的方式,也是讓分歧變得更有建設性的地方。

Reddit的創始人卡爾·特恩布爾(Kal Turnbull)對此做了很好的總結,「似乎我們的天性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錯誤上,而忽略了我們可以變得聰明的事實(因為我們可以在工作的過程中學習和進步),而且我們總是把我們的自我附加在我們相信的事情上。一個觀點只是你怎麼看待一件事而已,它並不能夠定義你。試圖把你的觀點和你自己區分開可能是一件很有幫助的事。」

正如孔子所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所以,獲得真正的知識的秘訣就在於不要被幻想和那種自我的優越感所愚弄,要不斷地自察我們對知識的掌握。因為就像阿德勒所說:「如果不能用自律來解放我們的思想,那麼真正的自由是不可能的。」

我們要不斷自察的,不僅僅是對某一個觀點的理解,還有我們對整個世界的理解。

本文譯自Will Schoder頻道的視頻論文:How To Remember Everything You Learn

源視頻可在Youtube上搜索標題查看。

參考資料

[1] Karpicke, J. D., & Roediger, H. L. (2008).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retrieval for learning. science, 319(5865), 966-968.

[2] Adler, M. J., & Van Doren, C. (2014). How to read a book: The classic guide to intelligent reading. Simon and Schuster.

[3] Barbara Oakley: Learning How To Learn. Link: https://barbaraoakley.com/books/learning-how-to-learn/

翻譯 | 李豐

編輯 | 阿維

相關焦點

  • 變態「三角戀」?世界知識、大腦和計算是AGI的新「三駕馬車」
    最近在《神經科學前沿》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框架來闡述人類大腦提取和處理信息的機制,更有趣。智能來自「偏見」?人腦中有一個歸納偏見的世界模型人類大腦是如何學習的?目前的人工智慧方法要麼需要大量的數據,要麼需要大量的手工編碼規則,而且它們只適用於非常狹窄的領域。另一方面,AGI 應該能夠用很少的數據和特定的指令執行多個任務。儘管製造AGI 的方法已經發生了改變和進化,但有一件事情始終沒有改變: 還遠不及人類大腦。
  • 「思維圖」讀書多≠懂得多,如何讓大腦真正高效閱讀、學習?
    信息知識的不需要多,關鍵在於能吸收、內化的底層知識(心理學、認知行為學、神經科學等元理論)有多少。所以今天分享的就是我上完L先生智識營第一課的「高效閱讀、學習法」後,對於信息接受和知識獲取的延伸思考、更多領域應用。
  • 你會用印象筆記,打造「知識管理+行動系統」的第二大腦嗎?
    當有了一套系統去管理以後,我們等於擁有了另外一個大腦,把我們大腦不擅長的東西,全部扔給這個外腦,讓它幫助我們記憶、整理、抽取調用......  用印象筆記,你也可以建立一個這樣的知識管理系統。  試圖把它們硬湊起來,那你無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須依靠模型組成的框架來安排你的經驗。」
  • 你可能患上了知識焦慮症
    而如果把知識焦慮症拆開成「知識」和「焦慮症」兩個部分的話,相信你會有個更好的理解。首先,「知識」其實可以理解成為一種有效的信息:因為獲取「知識」的過程就是一個從外界接收信息的一個過程。比方說:最常見的一種做法就是讀書,從書籍上接收一些「信息」,然後大腦再把它加工變成自己的知識。
  • NEAT冬測「閱讀理解」滿分攻略
    語法課內容設置為五大句型掌握、詞法與句法梳理,直擊neat冬測題型,包括詞語拼寫基礎、句型轉換和詞彙的活用。我們在課堂上的詞彙語法講解不走「生搬硬套」路線,每個知識點都會融到具體的案例句型中,讓孩子們習得「用法」,並舉一反三運用到做題中。並且通過大量的訓練,在頭腦中建立流程化的思維--解題步驟,語言學科也是有邏輯的。
  • 大腦告訴你「記住」知識和形成「思考」沒那麼簡單
    所以把那些知識精英的立場和觀點打包傳播出去似乎成為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產業。受眾們會被十分有說服力的視聽呈現方式,以及被精心挑選過的數據所吸引。所有的信息都被打包成了可以讓受眾以最少的思考就能理解的內容包,事實上,現在的很多內容都被打包成了根本不需要任何的思考就能被受眾理解的那種類型。
  • 26年教齡,名校語文專家,告訴你什麼才是真正的閱讀理解?
    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說一下「閱」、「讀」、「理」、「解」分別代表的含義。閱:就是用眼睛看,過目,起到靈魂和統帥的作用憑直覺聽起來不錯,但專家的研究表明,朗讀的學習效果非常差,因為大腦這時的注意力放在了朗讀這項「任務」上,此時並沒有什麼信息「輸入」的效果,只是徒增噪音而已。在大聲朗讀的時候,朗讀者基本上是忽略所朗讀內容的含義的,大腦只是在執行單一的將字形轉為語音的處理工作。所以大聲朗讀式的學習,從50年代起就受到西方教育專家的廣泛批判。
  • 李飛飛對話頂級神經學家:大腦做「微積分」,最高效GPU但很浪費
    紐瑟姆對於理解視知覺和簡單決策形式背後的神經機製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Wu Tsai研究所的負責人,他致力於多學科的研究,幫助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大腦,為腦部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療方法。」紐瑟姆很高興再次見到李飛飛,一番寒暄之後進入正題。
  • 關於「報廢汽摩」的意義解析,以及處理方式需要掌握的知識-詳解
    而連續三次檢測不達標就要強制報廢了,面對強制報廢有沒有什麼「曲線方式」可以銷戶留車呢?曾經還是有些辦法的,比如將車輛過戶到不開車的人的名下,且多以老人為主;但是報廢汽車的信息很有可能要關聯【個人徵信】,車輛信息不註銷的話,影響的就不單純是是交通類的業務了哦。
  • 大腦與閱讀:如何從小培養孩子喜歡閱讀
    大腦不只是思考認知的器官,許多行動也是由大腦中控處理。孩子可能會在反覆練習後仍然無法把字寫好、孩子考試不是重複閱讀同一段文字、就是漏看字了……這可能是腦部的特定區域有狀況,使得孩子無法好好處理這些訊息,並不是孩子故意粗心、不乖、懶惰。
  • 心理學:如何使用大腦結構,合理消除「沒有自信」的方法
    「自信」這件事,沒有必要等待老師等他人的許可。「自信」是對自己的自我評價,所以登場人物只有自己。因此,如果你有正確的知識,你就能立即改變自己「有沒有自信」。但是,即使意識到「自信很快就能改變」,也很難繼續意識到這一點,過了幾天可能就忘記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知道怎樣才能改變自己的「自信」。
  • 「閱讀英文原版書」的能力
    在BOX定投踐行群生存,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反覆閱讀《定投改變命運》第三版。為什麼要反覆閱讀本書?因為本書的乾貨信息密度太大,以至於一個聰明人要完整理解字面意思也需要很多次。這背後的原理是大腦內存有限,能量也有限。掃描信息會自動屏蔽它認為不重要的80%部分,把有限的精力用於處理它認為重要的20%部分。
  • 中科院自動化所餘山:對大腦的未知,並不阻礙借鑑大腦,成就智能
    但新增層必然會帶來額外的計算負擔。大腦就沒有這種額外層。能否借鑑大腦的機制,通過某種方式,在不使用額外層的情況下,同時還能夠保持網絡的信息傳播平衡呢?上圖中顯示在3755個類(漢字)上,僅需要在10個類上進行連續學習,便能夠達到90%以上的性能。OWM算法有效地克服了災難性遺忘的難題,使得單個神經網絡不僅可以先學「狗」再學「貓」,而且可以逐漸的學習多達數千個類型的識別。這一新型學習算法和前面介紹的情境依賴處理 (CDP) 模塊配合,能夠使人工神經網絡具備強大的連續學習和情境依賴學習能力。
  • BERT是否完美,語言模型又是否真正地「理解了語言」呢?
    機器之心發布作者:追一科技 AI Lab 研究員 Tony大家都知道,BERT等語言模型在自然語言處理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有時也會出現一個疑問,這些語言模型是否真正地理解了語言呢?專家學者對此也會有不同的見解。
  • 產品分析|你的第二大腦——印象筆記
    本文將通過調研探尋用戶產生「知識囤積」問題背後的真正問題所在,確認了核心問題後從目的出發」掌握知識」,最後以終為始,挖掘新需求:「結構化功能」為用戶解決知識囤積問題。」對解決囤積問題的作用據數據顯示,接近一半的用戶在不斷使用」整理功能「處理筆記囤積問題之後認為:解決囤積問題的方向錯誤,筆記本就不該大量堆積後逐一處理,而應該按自身知識框架的需要有目的地獲取,其餘則應當捨棄。
  • 如何理解世界的複雜性?我用抽樣法進行了這一主題的閱讀學習
    如果你長期沉浸在開智學習,應該知道這兩種方法:抽樣閱讀法,提高閱讀效率;主題學習,搭建知識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複雜性的興趣,誕生「整體論」(holism)概念,熱衷於「格式塔」和「創造性進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複雜性相關研究,產生熱門詞彙「信息」、「反饋」、「控制論」和「一般系統」;  20 世紀 70-80 年代,經常與複雜性聯繫的詞語是「混沌」、「自適應系統」、「遺傳算法」和「元胞自動機」。
  • 大腦是可塑的,「育腦」不存在「晚」的問題
    她的動作變得迅速起來,體育成績是最高分,而且玩奧賽羅棋一點不輸給成人。這有力地證明了她認知空間、預測未知這樣一種「空間認知能力」取得了長足進步。她上學之後,在第一次運動會上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她在開彩球的時候,投出了兩個球,這時她指了指彩球說:「這個打不開,膠帶數量有點不對勁。」於是老師急忙去確認,果然發現膠帶的數量比其他彩球多,確實很難打破。
  • 百度CTO王海峰詳解知識圖譜與語義理解
    CCKS 2019 由中國中文信息學會語言與知識計算專業委員會主辦,浙江大學承辦,以「知識智能」為主題,吸引了來自海內外的八百多名科研學者、工業界專家和知名企業代表參加。 對知識的研究貫穿於整個人工智慧的發展史,知識圖譜在人工智慧技術領域的熱度也逐年上升。王海峰認為,知識圖譜是讓機器像人類一樣理解客觀世界的基石。
  • 一讀書就犯困, 是大腦在保護你?
    認知科學發現:我們對於那些語言組織方式不那麼流暢的書,「信息轉換」的效率更差。史丹福大學心理學院的 Harviland 和 Clark 曾在 1974 年進行過一個閱讀理解測試,參與者們要讀 68 個短句,其中:一半的句子的前後文內容是直接匹配的,如「我們從車廂裡拿出了一些啤酒,啤酒是溫的」;另一半的句子則是間接匹配的,如「我們檢查了野餐盒,啤酒是溫的」,中間欠缺了一個邏輯銜接,即「野餐盒裡有啤酒
  • 大腦可以有多蠢?
    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條常識:暈車是因為你在靜坐時高速行進,大腦從不同部位得到的信號不一致。一部分感官認為你正處於靜止狀態,而內耳中的前庭系統通過前庭液的流向感知到了你在高速移動,大腦沒法處理兩部分矛盾的信息,就暈了。不過還可以多問一步:為什麼收到兩部分矛盾的信息,你就會感覺噁心,難受,想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