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石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中國四大石窟」,其實,陝西才是中原石窟集中的地區。目前,全省已發現北魏至明清時期的石窟350餘處,是國內石窟寺、碑刻數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其中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佳縣的雲巖寺,雖知名度不高、卻在我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陝西佳縣,位於陝西省東北部、黃河中遊西岸,因地勢險要,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鐵佳州」之稱。宋宣和四年(公元1112年),僧人們在佳縣古城南門外虎頭山一突兀的巖石上,開鑿了這座佔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由八個石窟和古樸殿閣構成的雲巖寺。
雲巖寺東臨黃河天險,與呂梁山脈隔河相望,南面與白雲山相對峙,腳下是黃河與佳蘆河的交匯處,濤聲陣陣,山光水色相映成趣,自古為佳州八景之一。清光緒年間的佳州知府李壽昌還曾在此題寫了一首詩:「古寺雲巖畔,登臨覽八垓。河聲動天地,覽氣撲樓臺。佳節同心賞,清光滿眼來。群公試高唱,莫負菊花開。」
在國內,叫做「雲巖寺」的寺廟很多,而佳縣雲巖寺是根據寺院內一塊被風化成「雲」字的巖石而得名。值得一提的是,雲巖寺的殿宇與山巖緊密包裹在一起,寺內外山勢嵯峨、怪石嶙峋,年代久遠的殿閣、高底參差的石窟,以及宋代摩崖題刻隨處可見。
雲巖寺之所以在佛教史上有著重要地位,是因寺中開鑿於唐宋兩代的石窟和精彩的摩崖題刻,這些石刻造像按照山巖外形加工,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此外,寺內的石欄、石階、石柱等建築與洞窟渾然一體,宛若天成,充分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和獨具匠心。
在高低錯落的八個石窟中,尤以主窟大雄寶殿內的48尊摩崖石刻造像最為生動傳神。這些造像大小不一,神情各異,高度在25-149釐米之間,充分展示了從唐代豐滿圓潤到宋代清秀細膩的過度特徵,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研究價值。
最引人注目的一尊泥金妝彩觀音菩薩塑像,造型豐滿圓潤,清俊秀逸,她一改平常端坐蓮臺的模式,而是舒展自然的側身倚坐青石之上,姿態落落大方,宛如一位斜睇若笑、顧盼生輝的女子,極具藝術感染力,令人賞心悅目,堪稱難得的藝術珍品。
即使歷經近千年,這些造像看起來仍栩栩如生,連衣服上的褶皺、臉上的皺紋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被文物專家譽為「黃河古道上的小敦煌」。然而這些精美的石窟造像在當時並沒有保佑北宋王朝,據記載,在雲巖寺建成之後僅6年,佳縣就被金兵攻佔。
由於雲巖寺坐落在黃河岸邊,依黃河水而建,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因此雖僅是宋代的民間小石窟,千年來香火卻一直延續不斷。如今,雲巖寺更是因寺內文物的研究價值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成為一處重要的旅遊觀光景點,假如有機會的話,您也不妨來這裡走走轉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