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林衝被逼上梁山水泊當反賊的經歷,毫無疑問,大家都一致地認為高俅是罪魁禍首。因為高俅主導了這一切,精心策劃了一條毒計,陷林衝於不義,試圖將一項「手執利刃,故入白虎節堂,刺殺本官」的罪名強加在林衝的頭上。在宋朝時,節堂即是商量軍機大事的地方,便相當於今天的軍事司令部一樣,平時等閒人物絕不允許隨意進入,尤其攜帶兵器者,更是罪加一等。高俅這分明是想將林衝往死裡弄。可別忘了,號稱八十萬禁軍教頭的林衝雖則是一介武夫,也當然不會頭腦發熱到,配合你抄傢伙進入白虎節堂禁地,幹出這等知法犯法的蠢事出來。那怎麼辦呢?這就需要頗費一番心思了。
高太尉是林衝的頂頭上司。所謂,「不怕官最怕管」,合著林衝該倒黴。領導的話就是聖旨,尤其在那個官僚主義盛行的年代,官大一級壓死人,上級有事無事對你呼來喝去是常有的事情。那麼,要想騙林衝踏入節堂也就是高俅的一句話就行。事實也如此,林衝就是在兩個自稱太尉鈞旨的帶領下,稀裡糊塗地踏入了節堂重地落入圈套。所以,執行這條毒計的關鍵在於林衝是否配合手執利刃作故意刺殺狀,好坐實死罪。
考慮到自古以來英雄都是愛寶刀的,高俅家裡就有一柄,於是暗地裡安排人拿著寶刀在林衝面前晃來晃去,並以低價錢賤賣給林衝。按說,如此近乎硬塞的方式未免形跡過重。但未及林衝細想,第二天高俅就派人叫他拿寶刀過府上比看。就這樣,林衝手提寶刀一步步進入別人為他設計的陷阱之中而不自知。其實,只要林衝稍存戒心,留意這些疑點,想想高俅居然能在第一時間知道自己剛到手一口寶刀,也不至於被別人安排得明明白白了。可惜,在高俅面前,林衝幾乎丟掉了所有的戒心,完全處於不設防狀態。而這一切都將歸因於林衝性格上的一大缺陷。
且說,高俅為何非要構陷林衝呢?很顯然,為的是幫他乾兒子高衙內報復林衝。林衝也並非得罪過高衙內,反而是高衙內曾得罪過林衝。仗著自己乾爹的庇護,高衙內活脫脫一個壞事幹盡的花花太歲。無意間,高衙內曾在大街上公然當眾調戲林衝的妻子,簡直是色膽包天。當然,花花太歲才不當一回事,可於林衝而言,簡直是奇恥大辱。是可忍,孰不可忍。但林衝第一時間還是強行忍了下來,選擇了妥協。理由很簡單,得罪了高衙內就等於得罪了高領導,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可是歷史的無數次教訓都曾告訴過我們,妥協只會讓敵人得寸進尺。高衙內再一次向林衝證明了這一真理。陸虞候和富安兩個小人,為了討好高衙內,合謀出一條奸計。由陸虞候假意請林衝吃酒支使開他,好讓高衙內趁機誘騙他的娘子就犯。幸而,林衝及時得知情況,第一時間趕過去再一次將妻子救出了龍潭虎穴之中。事後,林衝終於忍無可忍,怒氣衝衝地拿著解腕尖刀去找陸虞候算帳。本來林衝最該找的人是高衙內,而不是陸虞候,可林衝依然對高衙內不聞不問,一聲不吭。說明林衝再一次選擇了妥協。
如果說第一次林衝還能以「高衙內不認識自己妻子故而無意冒犯」略微自我安慰一下,那這一次林衝完全就是在自欺欺人,妥協得很徹底,徹底到不願意正視目前的問題,直接忽視掉當前的處境。故此,林衝才會毫無戒備地面對高俅,輕而易舉地被陷害。假如林衝能直視已發生的一切,不妥協,不逃避,也許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甚至,林衝大可以向自己的前任教頭王進學習,攜家帶口遠離東京這個是非之地,或許能逃過這一劫,也不至於最後弄得家破妻亡,自己被逼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