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2300字,閱讀需要4分鐘
上午帶鏘寶出門玩,下電梯時他急著出去,對同在電梯裡的王阿姨嚷嚷:「讓開讓開,我要下去。」
我批評他沒有禮貌:「你要有起碼的禮貌。」
沒想到他竟然回嘴:「我為什麼要騎馬?」
我忍不住笑了出來。又解釋了幾句,鏘寶嘟起小嘴說:「媽媽你別說了,我又沒有說臭話。」跟閨蜜訴說我的遭遇,她笑著說:「你這才是剛剛開始,我家娃才是懟人小天才。三五句話讓他爸無語。」
寶寶三歲後,媽媽們會發現之前聽話可愛的娃,突然變得很「有想法。」不僅喜歡跟大人對著幹,甚至還學會了頂嘴。往往孩子越頂嘴,爸爸媽媽的情緒越失控,最終本想教育孩子也變成親子之間的「鬥爭」,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該如何優雅的應對「頂嘴」。
孩子頂嘴的原因
或許在爸爸媽媽眼裡,孩子的「頂嘴」就是跟自己「對著幹」「不接受批評」的表現,但其實在「回懟」背後有著深層次的原因,想要優雅化解孩子頂嘴,了解這些原因就很有必要了。
1、維護自尊
對於許多孩子而言,頂嘴是為了尊嚴而戰。從兩三歲自我意識覺醒,到青春期真正成人的這段時間內。跟著自我意識成長的還有孩子的自尊心。比如一個朋友對我說,有一次她帶女兒出門,一再告訴她多穿一點,但是為了美,女兒還是只穿了一條裙子。結果凍得瑟瑟發抖。她嘮叨女兒:「早跟你說了要穿厚一點,是不是冷了?」
女兒馬上回懟:「我一點也不冷,你看你穿的跟個粽子似的,老年人!」
結果娘倆吵了起來。
其實小姑娘怎麼不知道自己穿得少會冷,事實已經給了她教訓,但媽媽的話則讓她感覺到被「攻擊」了,所以才會急著用語言來回擊。
2、尋求權力
心理學家認為:當家長控制孩子行為時,他們會覺得自己的權力被剝奪了,但是無力反抗,所以只能用頂嘴來找回權力。
有段時間,表妹發現她五歲的兒子非常喜歡說:「你別管我」「你煩不煩」「跟你有什麼關係?」一度她被氣得七竅生煙,就差點跟我哭訴兒子不再愛他了。然而我們回想,雖然男孩一直在「頂嘴」但是依然必須按照父母的安排去上輪滑班、英語班做許多自己本不想要去做的事情。在這裡,頂嘴其實是一種調劑,是孩子在用這樣的方式找回自己的「控制權」。
3、家長的溝通方式有問題
《非暴力溝通》中作者寫道: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說出口的評價和結論帶給我們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床上,甚至比肉體的創傷更令人痛苦。
然而在很多家庭中,這種錯誤的溝通方式一直都存在著,從父母之間的溝通,到親子溝通都有可能會出現「暴力溝通」。這一方面會讓孩子覺得收到了「攻擊」轉而用「頂嘴」的方式進行反抗。另一方面,他們也會從家人的溝通方式中,受到不良的影響,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不會好好說話。」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孩子某件玩具找不到了,他或許會問:「媽媽我的小汽車去哪兒了?」
正常的溝通可能是:「啊,我也沒看見,你會不會把他放在抽屜裡了?你再找找看吧!」
而暴力溝通者可能就會說:「你看你,讓你收拾好你不聽,找不到了吧?」
頂嘴也有好處
無論是出於上述何種原因,當爸爸媽媽受到頂撞後,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小小年紀就會頂嘴,簡直無法無天。」我們會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並且認為「頂嘴」是一個必須改正毛病。就像我媽媽總威脅我,在頂嘴就要打我的嘴。然而一位兒童心理學家卻勸告家長們:孩子頂嘴也許是件好事兒。
一方面,孩子會頂嘴,證明你們的親子關係十分親密。
在受到「攻擊」時,那些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會更加傾向於隱忍,把一切藏在心裡。在我們看來,這樣的孩子很乖,但是情緒不會無緣故的消失,久而久之容易形成自卑怯懦的人格。反而那些愛「懟人」的孩子,是對親子關係抱有極大信心,他們深知即便發生衝突,也不會影響和父母之間的聯結。
另一方面,頂嘴讓孩子更自信更獨立。
漢堡大學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表示:爭執能幫助兒童變得自信和獨立,在對抗中他們會學會如何通過溝通貫徹自己意志。
其實換一種角度理解「頂嘴」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頂嘴」的意義。在某種情況下,頂嘴就像是父母和孩子的一場機辯,需要孩子充滿自信,還要有機智的反應能力。甚至如果引導得好,擅長頂嘴的孩子還會成為厲害的辯手。
孩子頂嘴如何優雅應對
「頂嘴」有如此這般的好處,也並不代表面對孩子頻繁的「回懟」父母直接偃旗息鼓放棄教養。如果說頂嘴是一個語言能力和自我意識發展的成就點,從這裡出發,孩子或者會成為一個充滿自信懂得談判之術的人;或者會成為一個凡事抬槓的「槓精」只會通過語言來尋找存在感。作為父母如何優雅的引導,就非常關鍵了。
首先,處理好自己的「失控感」
一位朋友對我說,每次孩子頂嘴的時候,她本身可能只有三分怒火,但是聽到頂嘴,馬上火冒三丈,衝突升級。這是因為在頂嘴時,我們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覺得孩子在故意冒犯,自己無法「控制」孩子了,這種「失控感」會讓腎上腺素飆升,容易變得焦慮和憤怒。
因而在意識到孩子頂嘴時,爸爸媽媽應該首先處理好自己的「失控感」,意識到從根本上來講,我們無法控制孩子,然後再去判斷孩子究竟是因為受到冒犯進行反擊,還是為了奪回自主權?
其次,做出傾聽的榜樣
「頂嘴」雖然是不恰當的溝通方式,但也正是教會孩子學會「溝通協調」的好機會。當孩子表達自己觀點時,不妨先主動傾聽。
比如孩子在玩手機,媽媽說:「別玩手機了,趕緊去寫作業。」
孩子說:「我為什麼不能先玩手機,再寫作業?」
這時可能一般媽媽都會火冒三丈,但是仔細想想:為什麼先玩手機後寫作業?可以聽聽孩子的解釋,如果安排合理,也未嘗不可啊。
這樣主動傾聽,其實是在給孩子做示範,在聽到不同意見,或者別人好像在「懟」自己的時候,能克制住「還擊」的衝動,多聽別人的觀點,成為善於傾聽和溝通的人。
最後,將「頂嘴」引導成為辯論
我們上面說到,如果引導得當,「頂嘴」也能成為孩子的一種能力。回想一下我們在和伴侶超級時的心路歷程,其實跟孩子「回懟」時的心態很像,往往是憤怒的應激反應。如果這時父母也沿著情緒繼續回懟,那麼矛盾就會激化升級。但如果將頂嘴引導為充滿理性的辯論時,雙方的情緒也會得到平復,對孩子的表達和思維能力也是一種鍛鍊。
Cici有話說:
面對像鏘寶一樣無釐頭「懟人」的寶寶,不妨打開腦洞,跟他對答一番。雖然可能沒有結果,但是卻能從小建立「平等對話」的習慣,讓孩子知道無論什麼時候,我都可以自由和媽媽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