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揭秘臺灣「川味」牛肉麵發展史:改變臺灣飲食文化

2020-12-20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月22日報導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月18日刊登臺灣媒體人威克的《翻轉本地口味的「川味」牛肉麵》一文,記述了「川味」牛肉麵在臺灣的發展歷程。文章稱,一個當初是為了謀生而想出來的料理,卻意外地讓臺灣的飲食習慣出現了改變,這背後有段辛酸的故事。

「養家之道」

文章稱,早年臺灣吃牛肉的風氣並不普遍,這是因為當時以農業為主的臺灣社會,農民因感念耕牛的辛苦極少屠宰牛隻,牛肉自然就不便宜,很難走上尋常百姓的餐桌。1949年之後,許多軍人隨著國民黨當局到臺灣,家裡食指浩繁,低微的薪水很難維持家計,因此紛紛經營副業貼補家用,有的作裁縫、有的做燙頭髮、還有許多就投入與吃有關的行業。打著「四川牛肉麵」的「川味」牛肉麵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以肉質較韌且耐煮的牛腱滷製作為主角、搭配牛骨頭熬煮的原湯。

為什麼是「川味」?這是因為當年食客並不習慣原味的牛湯,所以除了加入五香八角之類的香料、還在炒制牛骨頭準備熬湯的時候加入了因為想家而模仿做出來的「川味」豆瓣醬。

原先辣椒在臺灣料理中所扮演的不過是「配色」點綴的角色,基本上在1950和1960年代臺灣吃辣的人口就是以隨軍赴臺的士兵為主,臺灣本地人口幾乎都是吃不慣辣味。但是隨著「川味」牛肉麵的風行,臺灣吃辣的人口也就越來越多,當年為了思念家鄉所做的豆瓣醬如今成了臺灣南部岡山的「特產」,後來還衍生出了提味的辣牛油,將辣味導入了臺灣社會的飲食文化。

無心插柳

文章稱,牛肉麵能夠在臺灣成為平民料理,其實和美國也有相當大的關係,也可以算是美國和臺灣之間貿易角力下的「意外結果」,美國的貿易壓力不經意地成了普及「川味」牛肉麵的助力。

在上世紀70年代,臺灣以成衣紡織等輕工業出口為主,最大的出口對象就是美國,最大的貿易順差國也是美國,美國以「平衡貿易逆差」為由施加壓力要求臺灣開放牛肉進口。臺灣抵抗不住壓力,開放牛肉進口,但是開放的對象也包括了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美國的牛肉是以牛排之類的高級肉品聞名,但是牛腱之類比較低價的牛肉卻是澳、新的強項,開放進口之後,市場上牛肉的價格大幅度下跌。而牛肉麵店家原先只能買臺灣本地從農地淘汰下來的水牛或者黃牛,開放之後不但價格變低、選擇也變多、供應量也增加,這使得原本被看成是相對「高價」的牛肉麵變得較為「親民」。

美味傳承

文章稱,隨著兩岸交流的開始,當年的士兵成了帶著妻兒返鄉探親的老兵,不少人想要到「川味」牛肉麵的「故鄉」一嘗「正宗原味」,這才知道大陸有蘭州牛肉麵、粵式牛腩面,就是沒有「四川牛肉麵」。臺灣的這個「川味」牛肉麵在1980年代中期還漂洋過海登陸美國,搖身一變成了「美國加州牛肉麵」,雖然名稱不一樣,但是滿足了臺灣僑民的「思鄉老味道」。

如今,臺灣的「川味」牛肉麵在臺灣遍地開花,店家也各出奇招,臺北還曾經舉辦牛肉麵節、帶動了新一波的風潮,也讓新一代還有「傳統風味」的「川味」牛肉麵繼續在臺灣飄香。

資料圖片:現在臺灣的「川味」牛肉麵有了新的風貌和傳統一派分庭抗禮。(BBC)

相關焦點

  • 「川味牛肉麵」在臺發展史| 改變臺灣飲食文化
    現在臺灣的「川味」牛肉麵有了新的風貌和傳統一派分庭抗禮。英國廣播公司網站近日刊登臺灣媒體人威克的《翻轉本地口味的「川味」牛肉麵》一文,記述了「川味」牛肉麵在臺灣的發展歷程。文章稱,一個當初是為了謀生而想出來的料理,卻意外地讓臺灣的飲食習慣出現了改變,這背後有段辛酸的故事。  「養家之道」  文章稱,早年臺灣吃牛肉的風氣並不普遍,這是因為當時以農業為主的臺灣社會,農民因感念耕牛的辛苦極少屠宰牛隻,牛肉自然就不便宜,很難走上尋常百姓的餐桌。
  • 中國最好吃的牛肉麵,可能在臺灣
    臺灣學者、美食家焦桐說,牛肉麵本來是「歷史的偶然,成就了美麗的文化風景」,而如今已經成了「臺北的飲食鄉愁,召喚集體記憶,召喚我們的情感」。走進一家蘭州拉麵,坐下,點上一碗十幾塊的牛肉拉麵。據他猜測,川味小吃裡紅湯牛肉的吃法,或許是臺灣川味牛肉麵的源頭。說不定在歷史的某個不起眼的角落裡,一個流落臺灣的四川人,學著隔壁山東人的吃法,把麵條加在牛肉紅湯裡,臺灣牛肉麵即宣告誕生。
  • 探源:川味紅燒牛肉麵如何成為臺灣美食代表?
    圖為臺北市長郝龍斌(中)出席開幕式並現場推介臺灣牛肉麵。  由於臺灣居民有七成多是本省的閩南人,故充滿「臺味」的蚵仔煎、大腸面線、滷肉飯等臺式小吃能夠獨佔鰲頭,以川味紅燒牛肉麵為代表的「外省麵食」也被認同為最具代表性的臺灣美食之一,則反映了有趣的「族群文化互相融合」現象。  廣義地說,「牛肉麵」是泛指各種以燉煮過的牛肉塊為主要配料的麵食,其根源已難以追溯,一般認為起源於蘭州的牛肉拉麵,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 牛肉麵是一種庶民飲食文化,也是臺灣的名食,去看看美食
    大家好,今天小編分享給大家的美食是川味紅燒牛肉麵,希望大家喜歡。川味紅燒牛肉麵在大陸及海外常見「臺灣牛肉麵」招牌,此即紅燒牛肉麵,之所以成為臺灣名食,乃歷史的偶然。臺灣人從前並不吃牛肉,是隨國民黨來臺的軍人引進吃牛的習慣。
  • 鄒仲蘇評《「臺灣菜」的文化史》︱從高檔料理到珍珠奶茶
    但後來逯耀東卻覺得「在香港找不到好吃的味道」,而蘇州的味道又與少時相比讓自己「非常失望」,而視臺灣菜為自己的「家鄉味」,即使離開臺北,也對臺北的食物懷有依戀。而這種「家鄉味」的「臺灣菜」在逯耀東筆下的牛肉麵中,體現得非常明顯。牛肉麵在中國西部的食物中並不鮮見,如蘭州的代表便是當地的牛肉麵。但 「川味牛肉麵」卻是臺灣獨有的。
  • 談談8間正宗臺灣的牛肉麵
    多間臺灣牛肉麵進駐香港,最新進駐的有新竹著名牛肉麵段純貞,於12月在荃灣開設第一間海外分店,另外更有傅珮嘉夫婦掌舵的尚青商號,大賣臺灣本土味牛肉麵,趁冬日即刻吃一碗暖暖胃!【1】尚青商號——傅珮嘉夫婦掌舵【2】段純貞牛肉麵——新竹人氣過江龍段純貞牛肉麵是臺灣新竹人氣牛肉麵店,首間海外分店就選址香港的荃灣如心廣場!聲稱加入24種藥材慢火熬製的湯底,令這碗牛肉麵成為必試之選!招牌的段純貞三寶面、老火鍋鍵心牛肉麵都是不少人的推介!
  • 你知道牛肉麵在臺灣被發揚光大成什麼樣了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說到臺灣的吃,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牛肉麵。雖不至於臺灣滿街都是牛肉麵,但每條街至少都有一家,甚至還有條「牛肉麵街」。  大陸上不是有什麼「加州李先生牛肉麵大王」嗎?我不太懂吃,說不出有什麼不一樣,但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臺灣的牛肉麵就是有一種臺味,一吃就能感覺出來。  臺灣牛肉麵,號稱「川味」,但其實四川根本就沒有這號面,唯一勉強對得上號的,是成都小吃「小碗紅湯牛肉」──將小碗紅湯牛肉配上面,就成了傳說中的「川味紅燒牛肉麵」。這也就是為什麼臺灣牛肉麵絕大多數都是「紅燒」,清燉的很少。
  • 臺灣牛肉麵的歷史與作法!
    在90年代兩岸關係緩和後,臺灣牛肉麵漂洋過海來到大陸,成為我們眾多美食中博得絕大多數人喜愛的食物。       這一碗牛肉麵,便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小小的縮影。臺灣水田多,當時耕作的牛隻品種多是水牛,那些水牛大都服勞役到十多歲,因此肉質又老又澀,堅韌多纖維,吃起來口感不佳,而水牛肉色澤較黃牛暗紅,故常被加工做為如牛肉乾等牛肉製品。近幾年也有人專門飼養有機的食用水牛,據說也不遜於一般的黃牛肉,只是產量少,在市場上不容易見到。但在長期的文化融合下,臺灣人不但接受了牛肉和牛肉麵,後來還居然把牛肉麵變成了本土小吃,推向世界聞名。
  • 川味紅燒牛肉麵,原產地不是四川,而是這裡
    有一次在蘇州的一個小麵館裡吃紅燒牛肉麵,有幸認識了一位臺灣的同胞,他跟我抱怨說大陸的紅燒牛肉麵沒有臺灣的正宗,於是我便開始了尋找臺灣的牛肉麵之旅!臺灣的紅燒牛肉麵,那真的是可以稱得上是「臺灣一絕」了,從原材料、加工到器皿、吃法,那都是獨特細緻,有他們自己的一套見解。正是由此,臺灣紅燒牛肉麵的味道那絕對是可以讓你的味蕾在一瞬間感到瘋狂的。
  • 千古不變的美味,臺灣牛肉麵的做法
    臺北人在臺灣幾乎每走幾步路就有一家牛肉麵店,許多人把它稱為臺灣第一美食,也是我們懷念的鄉愁味道。今天我們來做道地的臺灣牛肉麵,紅油鮮亮的川味紅燒牛肉麵,和「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的蘭州牛肉麵不同,會加入多種香料來燉煮,口味也更溫和!
  • 牛肉麵好吃,還是臺灣美食名片
    臺灣牛肉麵精緻的牛肉麵,已成為臺灣美食的一張名片。把簡單的料理做到最好,是美食無窮魅力之所在。地處外灘的臺灣品牌東方商旅精品酒店近日推出臺灣牛肉麵節和冰品節,首次將全款經典味道臺灣牛肉麵和冰品帶到上海,這個夏天,即使不能去臺灣,也能在上海品嘗地道的臺灣美味。在臺北,上自五星級酒店,下至大街小巷的食肆,都可以吃到牛肉麵。牛肉麵不僅美味,更深植臺灣飲食文化。在不同文化融合下,臺灣當地人把牛肉麵變成了本土小吃,不斷推陳出新,推向世界。
  • 臺灣牛肉麵的故事
    臺灣人喜歡吃牛肉麵,但是他們吃的牛肉麵和我們吃的牛肉麵不太一樣,他們的面少肉多湯多,我們的面多幾乎沒肉湯一般,味道也天差地別,臺灣的大部分的時候都帶有回甘的味道,就是他們所謂的甜味
  • 大仁哥,我們來吃臺灣牛肉麵
    因為千年修得李大仁,所以不加分辨地覺得,大仁哥安利過的牛肉麵,當然不會錯。 所以,去了兩次臺灣,食單裡都少不了牛肉麵。盛行全島、甚至播名海峽對岸的臺灣牛肉麵,它的來歷究竟是「復刻」還是「原創」,還曾是一樁公案。 經由臺灣美食家高文麟先生提醒,去翻了一些資料,臺大史學家逯耀東教授考據,牛肉麵在臺北最初出現,是打著川字旗的,源頭可能出自高雄西部岡山的空軍眷區,那是個四川老兵的聚集區。
  • 正宗臺灣牛肉麵有3個標準,老師傅教你做出最地道的牛肉麵
    臺灣美食最有趣的地方,這座小小島嶼,容納了四海之人,也將各地美味盡收囊中,你若細心觀察,便可感受到食物隨著人們遷徙至此,在漫漫時光中生長、變化、開枝散葉。臺灣牛肉麵,就是這樣一個有故事的食物。它從四川、蘭州漂洋過海而來,在臺灣發展出了一套特別的烹飪哲學,呈現出「飽島」獨有的風味。
  • 臺灣牛肉麵,風靡臺灣南北的地道風味
    但其實在我們的寶島---臺灣,也有一碗屬於他們童年回憶深處的面,那就是臺灣牛肉麵。臺灣牛肉麵作為一道風靡臺灣南北、遍布臺灣地區大小街巷的平民美食,雖然稱作為臺灣牛肉麵,但是這碗面卻融合我國多種菜系的特色與精華,比如上海菜特有的紅燒做法、四川菜的辛辣特點、以及廣東菜獨樹一幟的煲湯特色等等。
  • 《吃貨中國》之臺灣篇: 蚵仔煎, 鹽酥雞, 臺北牛肉麵
    蚵仔煎是福建閩南、臺灣地區、廣東潮汕的經典小吃,食材以海蠣、地瓜粉為主,製作簡單,味道鹹、鮮。蚵仔煎據傳是一種在貧窮社會之下所發明的一種創意料理,是先民困苦,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
  • 軍武次位面:來自臺灣的牛肉麵,怎麼一股濃濃的四川味?
    現在我們能吃到的牛肉麵,一部分是起源於甘肅的「蘭州牛肉拉麵」,牛肉通常是切片的,湯比較清,而另一部分牛肉切塊,拌有辣醬,味道更加濃烈的牛肉麵,則是來自於臺灣。在兩岸關係緩和後,大陸和臺灣交流增多,臺灣牛肉麵得以來到大陸,成為家喻戶曉的大眾美食。臺灣的飲食習慣接近於福建,眾所周知,東南沿海一帶的飲食相對清淡,為何會產生出「重口味」的牛肉麵呢?
  • 風靡臺灣的地道川味牛肉麵!帶著沉澱72年的秘制醬料 終於來上海了!
    風靡臺灣的地道川味牛肉麵!帶著沉澱72年的秘制醬料 終於來上海了! 點擊圖片看下一頁     誕生於臺灣新竹的「段純貞」牛肉麵,自2007年開業起就深受當地民眾喜愛,十年間廣開分店,憑藉著地道的川味與祖傳秘制醬料,家家爆滿
  • 臺灣牛肉麵,春節寶島自由行第一個正餐的小驚喜
    臺灣飲食也很發達,感覺根本沒有在家做飯的必要,小吃類品種繁多,口味清淡少油可口,請賜給我一個饕餮之旅吧。在上文提過的免費臺北一日遊,中午就在「真是牛」店裡品嘗牛肉麵。原本對跟團遊的團餐不抱一點希望,特別是到店鋪後,看到了一車又一車的遊客接踵而至,感覺是供不應求的樣子。「蘿蔔快了不洗泥」,更不抱多大希望了。
  • 清燉牛肉麵推薦 -- 臺灣篇
    話說回來口味各有所好,從來就沒有標準答案,而本篇寫的這幾家也都各有所長,都是全臺北個人認為排名最前的牛肉麵。  至於那些旅遊書上常見的名店,有清燉高湯像煮餃子水,有牛肉乾柴像牛肉乾,或又是麵條預先煮好吃不到一半就開始糊爛....,寫的人和做的人都用點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