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2020年高考延期到7月7日舉行,今日,全國1000餘萬高三學子走進考場為自己的青春和夢想奮力一搏。都說當今的高考苦,其實,曾經的科舉制度更是痛苦不堪。其實無論是民俗古錢,還是現代紀念幣,都有許多與科舉或高考有關的主題,科舉的許多重要特徵都在民俗錢中有所表現,而高校學府則成為現代幣中常見的主題。
舊時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狀元」制度於唐代,舉人赴京應禮部考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明史·選舉志》云:「一甲止三人,曰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弟。」及第,即科舉考試列榜有甲乙次第,凡考中狀元,都稱狀元及第。
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史上,曾經產生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而狀元確實鳳毛麟角。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科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共504人)。
「狀元」,這個名頭,這兩個字,是人們夢寐以求、心心念念的一個詞語。人們對它的嚮往,從隋唐直至今朝。而狀元一詞在民俗錢上也極為常見。
一色杏花紅十裡、狀元歸去馬如飛背魁星點鬥錢。這枚錢幣呈冠形,上端有如意花葉紋掛鈕,下面實體圓形。面文「一色杏花紅十裡 狀元歸去馬如飛」,楷書,豎排,三列;背圖案為魁星點鬥、獨佔鰲頭。清代鑄造。高57、直徑41.5、厚2毫米,重25.6克。製作精整,文字書寫流暢。
喜得狀元,打馬歸來,兩邊盛開的杏花都是如此爛漫,備考鬱結的悶氣已如風吹雲散,心情痛快酣暢,很有那股「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盡長安花」的輕狂。
狀元及第背福祿錢。面文四字「狀元及第」,楷書對讀;背穿上隸書「福」字,穿左右下面分別鑄有鹿圖案,寓意「福祿」。
蟾宮折桂背雁塔題名錢。面文四字「蟾宮折桂」,楷書對讀;背文四字「雁塔題名」,亦為對讀。清代鑄造,直徑40.8、厚1.5毫米,重15克。「蟾宮」即指月宮,「折桂」是指攀折月宮中的桂花,寓意在科舉考試中得中。因桂樹葉碧綠油潤,我國古代把奪冠登科比喻成折桂,古時科舉考試正值秋季,適逢桂花盛開之時,故借喻高中狀元。
這一典故出自《晉書·郤詵傳》,「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如何?』詵對曰:&高考花錢
(網絡轉發:泉藏優品 如有侵權聯繫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