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女知青:下鄉後外形變化太大致接站家人在眼前漏過我
資料圖:知青下鄉勞作
本文摘自:中國青年網,作者:滿銘俠,原題為:《滿銘俠:青春年華獻給長江邊的黃土地》
從1974年3月下放至1978年初考上大學離開,滿銘俠18歲至22歲的青春年華給了長江邊這一望無際的黃土地。她付出了汗水、辛勞和年華,收穫了健康的體魄,堅強的毅力,勞動技能和生活能力,還有戰友間的真摯友誼。
■人物簡介:
滿銘俠,1956年6月出生於合肥,1969年隨父母下放到嶽西縣來榜公社,1973年高中畢業後回到合肥,1974年3月下放安徽生產建設兵團三師十四團四連,1977年底考上安徽農學院。畢業後在省絲綢公司做外貿業務,直至退休。
來到長江邊的建設兵團
1974年3月18日,我和合肥二裡街街道其他五男四女共十名青年一起下放到了「安徽生產建設兵團三師十四團四連」(幾年後改為「國營華陽河農場五場四連」),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兵團戰士。其實,這是我的第二次下放。第一次是1969年作為機關幹部的父母下放到大別山腹地的嶽西縣,我們全家隨行,我當時讀小學六年級。四年後,父母調回合肥,我作為高中畢業生又一次面臨下放。
我們團地處宿松縣境內,12個連隊沿著長江邊一溜排開。向西和湖北的黃梅接壤,長江對面就是江西的九江市,晴好天氣可以看到廬山。北面是龍感湖。老職工稱這裡是「安徽的西伯利亞」。
我們兵團是部隊建制:師、團、連、排、班。但和邊疆建設兵團不同的是,這裡只有團以上幹部才是現役軍人,並且全部不配武器。只有農業生產任務,並無國防責任。和農民又不同的是,我們的收入不是記工分,而是和工人一樣拿固定工資。第一年是學徒工資,每月18元。第二年是20元,第三年是22元。除特殊情況,一般十天休息一天。一年有12天的探親假。雖然是非軍非農非工的三不像,但是能拿固定工資,自己養活自己,又是部隊化管理,我很滿意,家長也很放心。
因為這裡是沙土地,不能種水稻,主要就是種棉花。五月播種,九、十月份採棉,11月份收完棉秸稈。冬閒時挑湖堤,清河泥,修水利。和農村種雙季稻,種麥子,「搶收搶種」一身水一身泥的辛苦相比,種棉花相對乾淨和輕鬆。特別是兵團有比較高的機械化水平,耕地、平整土地、播種等都是拖拉機完成。人工主要就是間苗,除草,打藥,摘棉和拔棉秸。一望無際的平坦的田野,冬天一片黃土,春天棉苗一片青綠,秋天棉花一片銀白……
柔弱女子變身女漢子
到連隊後,我下放之前想像的穿軍裝、開拖拉機的願景沒能實現。
我們團六連是機械連,這個連集中了團裡的多數「高大上」的農機械,供全團統籌使用。每個連都有幾輛拖拉機。我們連算小的,也有兩輛。這倆拖拉機是連隊的寶貝,掛個車廂,就能拉人拉貨。掛個鏵犁,就能翻地,掛個齒耙,就能平整土地。掛個播種箱就是播種機……連隊有個機務班,拖拉機歸他們使用和保管維修,能進機務班是每個年輕人的追求。我們這些新人特別是女知青是根本不可能進去的。
連隊一百多號人,有一個男知青排,一個女知青排。每個排又有兩個班。我所在的二排一班,班長叫楊瑞芳,是個漂亮的上海女知青。知青宿舍是灰磚灰瓦,帶走廊的平房,每間住四至五人。連隊給每個知青配備的家具就是一張木床。那時候知青下放可以憑《下放證》買一個白板木箱子,被褥、四季衣服、鞋襪都靠這個箱子運到了連隊。熱水瓶、洗臉盆、毛巾等所有日常用品也都是自己帶下去的。宿舍裡的地面是泥土夯平的,連隊給每個人發四根尖頭的木頭樁子,用斧子砸進地裡,再把箱子垛在上面,就是各自的桌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