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知青:下鄉後外形變化太大致接站家人在眼前漏過我

2020-12-22 人民網北京頻道

原標題:女知青:下鄉後外形變化太大致接站家人在眼前漏過我

資料圖:知青下鄉勞作

  本文摘自:中國青年網,作者:滿銘俠,原題為:《滿銘俠:青春年華獻給長江邊的黃土地》

  從1974年3月下放至1978年初考上大學離開,滿銘俠18歲至22歲的青春年華給了長江邊這一望無際的黃土地。她付出了汗水、辛勞和年華,收穫了健康的體魄,堅強的毅力,勞動技能和生活能力,還有戰友間的真摯友誼。

  ■人物簡介:

  滿銘俠,1956年6月出生於合肥,1969年隨父母下放到嶽西縣來榜公社,1973年高中畢業後回到合肥,1974年3月下放安徽生產建設兵團三師十四團四連,1977年底考上安徽農學院。畢業後在省絲綢公司做外貿業務,直至退休。

  來到長江邊的建設兵團

  1974年3月18日,我和合肥二裡街街道其他五男四女共十名青年一起下放到了「安徽生產建設兵團三師十四團四連」(幾年後改為「國營華陽河農場五場四連」),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兵團戰士。其實,這是我的第二次下放。第一次是1969年作為機關幹部的父母下放到大別山腹地的嶽西縣,我們全家隨行,我當時讀小學六年級。四年後,父母調回合肥,我作為高中畢業生又一次面臨下放。

  我們團地處宿松縣境內,12個連隊沿著長江邊一溜排開。向西和湖北的黃梅接壤,長江對面就是江西的九江市,晴好天氣可以看到廬山。北面是龍感湖。老職工稱這裡是「安徽的西伯利亞」。

  我們兵團是部隊建制:師、團、連、排、班。但和邊疆建設兵團不同的是,這裡只有團以上幹部才是現役軍人,並且全部不配武器。只有農業生產任務,並無國防責任。和農民又不同的是,我們的收入不是記工分,而是和工人一樣拿固定工資。第一年是學徒工資,每月18元。第二年是20元,第三年是22元。除特殊情況,一般十天休息一天。一年有12天的探親假。雖然是非軍非農非工的三不像,但是能拿固定工資,自己養活自己,又是部隊化管理,我很滿意,家長也很放心。

  因為這裡是沙土地,不能種水稻,主要就是種棉花。五月播種,九、十月份採棉,11月份收完棉秸稈。冬閒時挑湖堤,清河泥,修水利。和農村種雙季稻,種麥子,「搶收搶種」一身水一身泥的辛苦相比,種棉花相對乾淨和輕鬆。特別是兵團有比較高的機械化水平,耕地、平整土地、播種等都是拖拉機完成。人工主要就是間苗,除草,打藥,摘棉和拔棉秸。一望無際的平坦的田野,冬天一片黃土,春天棉苗一片青綠,秋天棉花一片銀白……

  柔弱女子變身女漢子

  到連隊後,我下放之前想像的穿軍裝、開拖拉機的願景沒能實現。

  我們團六連是機械連,這個連集中了團裡的多數「高大上」的農機械,供全團統籌使用。每個連都有幾輛拖拉機。我們連算小的,也有兩輛。這倆拖拉機是連隊的寶貝,掛個車廂,就能拉人拉貨。掛個鏵犁,就能翻地,掛個齒耙,就能平整土地。掛個播種箱就是播種機……連隊有個機務班,拖拉機歸他們使用和保管維修,能進機務班是每個年輕人的追求。我們這些新人特別是女知青是根本不可能進去的。

  連隊一百多號人,有一個男知青排,一個女知青排。每個排又有兩個班。我所在的二排一班,班長叫楊瑞芳,是個漂亮的上海女知青。知青宿舍是灰磚灰瓦,帶走廊的平房,每間住四至五人。連隊給每個知青配備的家具就是一張木床。那時候知青下放可以憑《下放證》買一個白板木箱子,被褥、四季衣服、鞋襪都靠這個箱子運到了連隊。熱水瓶、洗臉盆、毛巾等所有日常用品也都是自己帶下去的。宿舍裡的地面是泥土夯平的,連隊給每個人發四根尖頭的木頭樁子,用斧子砸進地裡,再把箱子垛在上面,就是各自的桌子了。

相關焦點

  • 帶著空間穿越成女知青下鄉
    活得太長的錦元在飛升的時候,被一道天雷劈成了因緣鏡的契約者,開啟穿越成各種炮灰的人生。~雖然說我沒有主角光環,沒有系統神器,不過我活得長呀,這年頭活得久了什麼見不到。女配 穿書 爽文 都市異聞一句話簡介:超A女主在修羅場搞事業《穿越之知青時代[空間]》作者:酥肉曲奇
  • 一代女知青蕭芸,她一封親筆書信,改變8000萬下鄉知青命運!
    導語:一代女知青蕭芸,她的一封親筆書信,改變8000萬下鄉知青命運!(作者:林野)知識青年,簡稱知青,他們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逝世於80年代,提其那一代人,其實也挺矛盾的人,有的人覺得他們是魔鬼,幾乎顛覆了社會秩序,但也有人覺得知青下鄉運動,確實挽救了一代人!
  • 穿到七零年的書裡,成了下鄉的知青女配,還嫁給了女主的男配!
    穿到七零年的書裡,成了下鄉的知青女配,還嫁給了女主的男配!歡迎來到萌嘟嘟得帳號,人生的磨難是很多的,所以我們不可對於每一件輕微的傷害都過於敏感。在生活磨難面前,精神上的堅強和無動於衷是我們抵抗罪惡和人生意外的最好武器。今天又是可愛的一天呢,小編在這樣美好的一天又來給大家分享最新的小說了。
  • 知青丨「上山下鄉運動」始末
    要建華原是鄭州四中高中畢業後到郟縣插隊的知青,因為在這裡邂逅了自己的愛情,她最後選擇了留下,與當地人成家立業,真正地實現了紮根農村,是現實生活中的「銀環」(豫劇《朝陽溝》中的女知青)。據了解,類似要建華這種情況的,在郟縣的知青中共有6人。1980年11月,隨著知識青年的離去和政治形勢的變化,「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人民公社」更名為大李莊鄉。
  • 知青史記|有關上山下鄉的知青宣傳畫
    ( 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1冊第655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12月)  這就是此期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知青下鄉題材宣傳畫的歷史背景。  「文革」前的知青在中國四十年的知青運動史上尚未被充分研究,在文藝創作中的形象也是處於知青文藝的邊緣地位。
  • 歷史的轉折:知青下鄉與返城
    那麼,歷經知青上山下鄉的十年運動後,其「返城」的路途又遇到怎樣的「歷史的轉折」呢?要解答這一問題,首先應剖析「文革」運動的中後期,整個知青運動所呈現的形態和境況。再據1976年6月,上海市赴雲南知青慰問團對《勐海縣上海下鄉插隊青年的情況調查》,至5月底,尚在隊的上海知青有120人(男78人,女42人),其中,一年以上滯留在滬的有33人(男16人,女17人),回滬探親的有24人(男16人,女8人)。實際在隊者只有63人(男44人,女19人)。已經結婚的21人(男10人,女11人),已生育21個小孩,其中12個寄放在上海家長處撫養。
  • 知青往事:在版納過的第一個春節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版納的夜晚,天空一片漆黑,在南臘河畔,在膠林深處,有幾排用泥磚造的屋子,淡暗的小油燈閃出微弱的光線,在頂頭的那間大屋裡,傳出了女知青們陣陣的哭泣聲……這是大年三十的夜晚,這是一九七一年我們來版納過的第一個春節。
  • 故事:知青下鄉奇遇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文革時,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我屬中不溜的麻五類,自然當不了紅衛兵,卻也逃脫不了上山下鄉的厄運。
  • 軍嫂文:穿成女知青,追隨流放首長下鄉,空間大批行軍糧吃不盡!
    軍嫂文:穿成女知青,追隨流放首長下鄉,空間大批行軍糧吃不盡!間隔性書荒的朋友們看過來~小編縱橫書海十幾年,今日給各位奉上一席書單,軍嫂文:穿成女知青,追隨流放首長下鄉,空間大批行軍糧吃不盡!各位讀者們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小編自己也在追呢!
  • 史鑑 知青返城的前前後後,感人泣涕…
    歡呼後,知青們又抱頭痛哭。他們終於用自己的行動震動了北京,換得了應有的一份權利。1979年1月2日,剛下過一場大雪的北京火車站迎來了這批衣衫單薄的雲南知青。丁惠民在月臺上左右張望了一番,沒有任何人前來同他們接洽與中央首長見面事宜。他心裡被這種怠慢與冷遇暗暗地激起了一團火,於是下了命令:「全體集合,打出我們的旗幟,列隊前進。目標,人民英雄紀念碑,出發!」
  • 關於知青下鄉年代的電視劇有哪些
    該劇主要講述一群無論思想還是身體都處於成長期的年輕人怎樣走向社會,怎樣在經歷了愛情道路的磕磕絆絆後走向成熟的故事。二、《北風那個吹》簡介:《北風那個吹》是普通人影視公司出品的電視連續劇。由 安建執導, 高滿堂編劇, 夏雨、 閆妮、 馬蘇、 於恆等聯袂主演。
  • 知青下鄉奇遇「通靈使者」
    那年去長春賣黃煙,被共軍圍困,餓死也不許出城,當了國軍夥夫,「起義」後又當了共軍。打錦州前,有人偷偷送他便衣,幫他逃跑,潛回老家務農。土改時,工作隊讓他出來幹,他躲到老丈人家,說人家辛辛苦苦過起來的,憑什麼分人家?他讀過私塾,《名賢集》倒背如流,「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吃虧是福」是他的口頭語。講起神話故事,新的老的有的是;看風水看陰陽宅,算命相面批八字,針灸拔罐,樣樣都行。
  • 「知青往事」我為什麼削尖腦袋要下鄉
    ,在天津四十三中68屆畢業生下鄉奔赴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的行列中,有一個削尖腦袋硬鑽進來非去不可的70屆小知青,這個人就是我。當年的社會背景和宣傳導向使我對上山下鄉充滿美好想像,這可能是我主動要求上山下鄉的首要動機吧。  在學校召開的上山下鄉動員誓師大會上,紅衛兵團的董大姐表示堅決要求到最艱苦的內蒙古插隊落戶,她慷慨激昂的發言讓我熱血沸騰,決意追隨心中的偶像,在三大革命中鍛鍊成長。我當即提出申請也去內蒙古插隊,強烈要求和她分配在一個知青點,這個要求得到了滿足。這是促使我積極要求上山下鄉的又一個原因。
  • 鯉魚洲的上海女知青
    朱大建  我十七歲就上山下鄉,去了江西鄱陽湖畔的鯉魚洲,那時叫江西生產建設兵團九團
  • 「知青歲月」我為什麼削尖腦袋要下鄉
    1969年5月20日,在天津四十三中68屆畢業生下鄉奔赴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的行列中,有一個削尖腦袋硬鑽進來非去不可的70屆小知青,這個人就是我。這一天恰巧是我十五歲的生日,列車長鳴聲是我衝出生命起跑線的信號,在告別親人故鄉的同時,也永遠告別了我的學生時代,踏上人生的艱苦旅程。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鄰居孩子下鄉, 回家向父母要錢, 我怎麼不要反給?我說, 因為我是你的兒子。過生活關相比過勞動關, 我覺得過生活關更難些。在房東家搭夥搭宿的6個月結束後, 知青搬入了政府拔給的人頭安置費蓋起的小木屋裡獨立生活了。
  • 穿書文,她穿成七零年代下鄉勞作的小知青,還自帶外掛隨身空間!
    穿書文,她穿成七零年代下鄉勞作的小知青,還自帶外掛隨身空間!女頻小說分享給大家,小編分享的小說保管大家看得過癮,女主都是不小白、不聖母,無論什麼樣的女主都是強大,新時代的代表,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安利穿書文,她穿成七零年代下鄉勞作的小知青,還自帶外掛隨身空間!
  • 往事仿佛就在眼前,說起下鄉插隊的坎坷經歷他流淚了
    集體戶一共有9男3女12名學生,其中高中生5名,好在高中生當時都20歲上下,比起十五六歲的初中生要懂事多了。1969年9月26號,剛下鄉才半年的傅金賢,突然接到上海郵寄來的掛號信,信是在北京部隊當軍醫的哥哥寫的,告訴傅金賢一個噩耗,父親因病不幸去世了。大哥悲悲切切的言語,表達了對父親去世的哀悼和不舍。
  • 陳 清: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知青「上山下鄉」
    「周恩來也說:插隊本來是小平同志提議的,我贊成。」《始末》第68頁:「從1962年開始有計劃地組織動員城鎮人口下鄉,至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爆發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達到129.28萬人。」國家對此進行了補救,如1971年開始,繼而實行連續6年的推薦上大學,就放寬了對文化的要求而側重表現,工農兵大學生中也湧現出一大批優秀人才;1977年恢復高考後,國家又放寬了對年齡、出身、婚否的限制,知青中一大批優秀人才被選拔了出來。
  • 女知青 | 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我上山下鄉的時候, 年滿十八歲。母親對我說, 現在家裡極為困難, 你必須自食其力了。於是, 1969年1月28日, 我隨泉州第一批知識青年赴德化縣插隊落戶, 走進廣闊天地, 開始獨立生活。泉州長途抵達葛坑知青點後, 我與知青點的另兩名男知青Y和C第一次見面認識。隨後, 一名落單的男知青S也匆匆趕到。接下來的日子, 我們六位知青在同一屋簷下, 開始了共舀一鍋飯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