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田間到餐桌,順豐的鮮味生意經

2020-12-25 商業與生活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發明了梅菜扣肉、東坡肘子的北宋詩人蘇軾,都願意為了每日能吃到新鮮的荔枝,長居惠州羅浮山下。可見人們對食鮮的熱愛,自古有之。

但是,受限於當時的交通運輸條件,食鮮曾只是少數人的特權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代楊貴妃為了吃上新鮮的荔枝,甚至要跑死十幾匹馬。最近熱映的《慶餘年》裡,也有一個王啟年偷吃使團的新鮮水果的劇情:「這新鮮的水果,都是用冰塊存著,勉勉強強到北齊算是件禮物。但是,這玩意,越往北走,越不新鮮。」

今天,得益於快遞、物流業的發展,食鮮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的消費行為。不要說是嶺南荔枝,即使是波士頓龍蝦,順豐的國際貨運專機最快也已可以實現原產地到目的地機場的當日達。

物流拉近了消費者與原產地生鮮的距離,讓消費者能夠更便捷地享用到更具品質和性價比的生鮮,從飲食層面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消費升級。而通過對田間和餐桌的連接,新時代的綜合物流服務商順豐也「吃」出了一本自己的鮮味生意經。

食鮮「圍城」

陽澄湖大閘蟹、智利車釐子、褚橙、東港草莓……各種時鮮成為剛剛過去的雙11、雙12購物節中最暢銷的生鮮產品。

在消費升級的趨勢下,消費者對於優質生鮮的需求日益旺盛,品質食材、優質水果,正從高端小眾市場,走入大眾的餐桌。《2019線上生鮮消費發展趨勢報告》顯示,2018年生鮮行業市場規模近5萬億,同比增長達5.3%。

尼爾森調研發現,消費者在購買生鮮時,最注重的是商品的質量和安全。但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選購生鮮商品時,會優先選擇沒吃過的種類,圖個「新鮮」勁兒。

但是,在食鮮這件事上,僅僅「新鮮」是不足夠的,還要講究天時、地利。

一方面,每種作物都有自己的成熟季節。明代劇作家高濂在其養生專著《遵生八箋》就記錄了吃蓮子的最好時機:「蓮實之味,美在清晨,水氣夜浮,斯時正足。若日出露,鮮美已去過半。」

另一方面,一方水土養育一方物產。比如錫林郭勒草原在北緯43度附近,生長著沙蔥、甘草、柴胡、金銀花、百合等數百種草藥在內的2400多種植物。這些珍貴的草藥,就是當地羊群的日常食物。其中的沙蔥等有著去羶提鮮的能力,使得錫林郭勒的羊肉質鮮香細膩而沒有羶味。

可見,食鮮不僅要遵循季節,還存在一定的地域限制。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各類時鮮都會因生長需要,根據不同地理與人文特徵,分布在相應地區,一旦移植他鄉,便經常會水土不服。

如今日漸發達的物流,尤其是順豐等物流商對生鮮冷鏈和科技的投入,縮短了鮮美食材從產地到消費者的距離。

俗話說,「出了錫林郭勒不吃羊」,但在順豐現代化物流的幫助下,有了全新的打開模式。

不過,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食材質量問題與鮮食產地陷阱,導致食材生產者信任危機加劇,消費者對食鮮更是望而卻步。加之優質產地的傳播渠道有限,信息不對稱更加劇了供需缺口,消費者在選購產品時往往無從下手,正宗產地的優質食材也銷不出去,無形中造成食鮮市場的「圍城」效應,影響了生鮮行業的發展。

那麼如何破解「圍城」現象?

向「前」賦能,為鮮食品質解圍

2019年12月28日,一年一度的查幹湖冬捕開網。白茫茫的冰面上,全副武裝抵禦嚴寒的漁農們忙著疊網、打鑹、扭錨、走鉤,五花八門的大魚被一網網地拖上冰面。幾十斤的大魚在冰面上翻騰了兩下,立刻凍成了冰棍。

「以前我們都是自己拖到街上去賣,有郵寄的也都是寄往北方,再遠點兒,冰化了魚就臭了。現在,我們都是直接跟順豐合作,直接把魚交給他們就行。」一位漁農說。

吉林松原的查幹湖平均水深2.5米,生態豐富,加上弱鹼水質,以胖頭魚為代表,深受全國用戶的歡迎。東北天氣寒冷,若要將出水的「冰棍」魚運往全國各地,尤其是相對溫暖的南方,要跨越的不僅是遙遠的距離,還有巨大的溫差。對於承運的物流公司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但對於頭部企業順豐來說,這並不是一件難事。有賴於多年來積累的生鮮寄遞經驗,順豐便根據運輸距離的長短,劃分了區域範圍,通過差異化的包裝方案和專業的寄遞配送,確保了「冬鮮之旅」的成功。比如,對華北以外地區,順豐通過全程溫控運輸,保障了查幹湖魚的新鮮直達。對於東三省和華北以內地區,則提供簡裝方案,以減少過度包裝成本,優化包材材質和規格。以京津冀直發線路為例,僅從包裝成本上就為客戶節約11%的成本。

在生鮮物流領域,以往人們大多強調最後一公裡。但實際上,生鮮產品在產地採摘、預冷、分級、加工、包裝、轉運、儲存、運輸,乃至配送至消費者的整個環節中,始終需要處於低溫環境,物流運輸前的「最前一公裡」(即從產品採摘後到包裝前的過程)便至關重要,這也是防止生鮮產品腐損的重要環節。

而順豐正著手化解這一頑疾。

在江西瑞金,坐落著一處佔地6千平米的順豐全自動化臍橙預處理中心,可以提供分選、清洗、包裝、貼單、物流集散一體化服務。2019年,預處理中心又引入了先進成熟的近紅外傳感器,從圖像光譜分析、糖度檢測到電子稱重,智能化技術為臍橙貼上數據標籤,讓重量、顏色、尺寸、甜度等數據能夠全面呈現。

建成近兩年來,該預處理中心已經達到每小時9萬噸的處理能力,日均處理件量達7萬單,供23條直發流向。相比人工分揀,這個高智能化的一體化系統處理效率提升了1.4倍,損耗卻降低了30%

針對運輸環節痛點,順豐還研發了四套專業包裝方案,可滿足不同運輸流向的客戶需求。以冬季北方流向為例,順豐包裝實驗室推出了專屬防溼損、凍損包裝,明顯降低果品溼損率。

「高峰期時,順豐會為商家預先安排物料、車輛、人員,提供專屬服務。」瑞金市好客山裡郎負責人張平接受採訪時說,順豐在客戶服務上盡心盡力,從農產品標準化包裝至高效配送等多個方面,為商戶創造著更大的價值。

不過,這只是順豐生鮮預處理中心模式的一處縮影。

截至目前,順豐已在全國建立了16個原產地預處理中心,涵蓋鮮花、水產、櫻桃、荔枝、臍橙、蘋果、柚子、果蔬等品類。

這種集分選、預冷、包裝等環節的生鮮預處理中心模式,無異於修通了一條直達生鮮供應鏈源頭的新路,不僅能提升生鮮產品品質和用戶消費體驗,還能從一定程度上化解市面上各種「原產地直發」的農產品陷阱。

這看似是一小步,卻是行業的一大步,推動著生鮮物流行業的升級變革。

不過,在原產地賦能上,順豐想做的並不止於此。過去一年,順豐還在嘗試更加深入種植端。在全國最大的柚子產地和集散地梅州,順豐與當地政府共同搭建了一個「運出去、賣出去、活起來、產出來」的現代農業綜合物流商流平臺,助推當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政府的牽頭下,梅州種植者黃德仙的金柚園與順豐達成了合作,並從自家果園中拿出了50畝地作為「實驗田」。按照順豐豐農APP的指導操作,2019年秋天收穫金柚時,黃德仙試驗果園金柚的產量和甜度都比普通果園高出10%左右。

順豐科技賦農梅州柚沙盤

連接產地與餐桌,生鮮供應鏈的新變量

順豐和生鮮市場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

那一年的中秋節,順豐陽澄湖營業點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接了一筆1萬多元的網絡訂單,但找了EMS、圓通和申通等多家快遞公司,對方都不敢寄。

順豐營業點負責人果斷地接下了這個訂單。但第一次寄的過程並不順利,順豐又陸續做了很多改進。

今天,順豐已經研發了一套成熟的大閘蟹寄遞方案,大閘蟹出水之後會先進行分選,然後放入18°C恆溫的暫養池進行預冷,再轉入5°C的冷藏室讓螃蟹進入休眠狀態,最後再進行特殊打包和封裝。現在,通過順豐,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主要城市的用戶可享受大閘蟹36小時內的送達服務。甚至遠在新加坡,也可以實現寄遞。僅2018年,順豐就累計寄遞了40萬噸大閘蟹。

魯迅先生曾說:「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

順豐當年接下的那筆訂單,打開了中國大閘蟹消費的大門,讓大閘蟹逐漸能夠真正走上普通人的餐桌。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大閘蟹銷售規模過千億元。

那一筆訂單,也拉開了順豐對生鮮物流投入的大幕。2009年,順豐成立航空公司,2012年順豐董事長王衛就提出過無人機物流的設想,希望通過「大型有人運輸機+支線大型無人機+末端小型無人機」的三段式空運鏈條,實現36 小時通達全國的物流網絡。2018年,中鐵順豐又新增了116條高鐵線路,並上線了針對農產品成熟期的「高鐵生鮮專線」,將蘇州大閘蟹、丹東草莓、煙臺蘋果、乳山牡蠣和贛南臍橙等農產品送往全國各地。

憑藉在生鮮物流供應鏈的持續投入,順豐也食鮮消費上,佔據了一席之地。以大閘蟹為例,有數據顯示,陽澄湖的大閘蟹90%以上靠順豐寄遞,即便菜鳥、京東努力進入這個市場,也無法撼動其地位,因此也就有了「十蟹九豐」的說法。

冷鏈一直是生鮮發展的一大難題,高成本、高損耗、低利潤、盈利模式不穩定等問題限制了市場的發展。順豐對生鮮物流,尤其是冷鏈的建設,帶動了生鮮市場的發展。

近年來,多輪消費升級下,消費者對食鮮的需求不斷攀升。然而,食鮮市場的「圍城」困境始終存在。

為此,順豐在今年發起了一場優質原產地、公眾媒體共同參與的社會公益活動——「鮮食行動」,涵蓋「鮮食原產遞」「鮮食原產地升級」「鮮食文化走出去」三部分,希望以行動促行動,呼籲公眾選擇「品質、信任、可持續」的鮮食生活方式。

作為「鮮食行動」的一部分,1月8日,「活色生箱」主題裝置藝術展在情緒美術館開展。這是一場聚焦水產、鮮果、牛羊肉三大熱門年貨品類,以食材最自然的狀態為創作靈感的展覽,順豐希望通過這種展覽向人們展示冷鏈物流及科技在食材保鮮方面的應用,傳遞鮮食文化與綠色、健康的生活理念。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還選取了《中國國家地理》最新附刊《鮮味兆豐年》中的部分原產地實景,再現鮮食的地域特色與人文風貌,引導消費者有效「識鮮」。

順豐在生鮮供應鏈上的努力,架起一座從產地到餐桌的重要橋梁。今天,當越來越多的居民,不論是北京五環內、還是邊陲小鎮,都對各地生鮮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並能在差不多的時間收到快遞,擺上餐桌時,生鮮市場的供需隔閡就被真正的打破了,生鮮消費才真正的實現了升級。

相關焦點

  • 「理想餐桌」開進老洋房 精準扶貧從「田間」到「舌尖」
    從田間到舌尖,來自貧困山區廣袤大地的農產品,在星級酒店大廚手中,可以變幻出各種創意菜品,豐富你的味蕾。12月18日下午,一張連結中國西部田間和駐滬跨國企業的「理想餐桌」在汾陽路150號上海滬劇院老洋房裡亮相。
  • 塞上「米糧川」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價值高地」
    今年是「優質糧食工程」推進實施的第三年,9月下旬,寧夏大地上演了一場好糧油「爭奪戰」:糧食經紀人和企業白天守在收割現場裝車,夜間將糧食經專業化產後服務鏈直接入庫。  糧食供需市場旺盛的背後,是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作用的結果:優質糧食工程促進了糧食產購儲加銷「五優聯動」,綠色優質糧油產品滿足了高質量的消費需求,同時促進了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再造了一個從田間到餐桌一體化的「米糧川」。  「優質糧食工程」是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財政部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更高層面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
  • 打通食用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最後一公裡」
    真正打通食用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最後一公裡」,從源頭上保障老百姓餐桌上的食品安全。振達餐飲集團作為首都最早涉足團餐的餐飲公司,於1997年便步入團餐行業,目前已發展為一家產業覆蓋農業種植、食品加工、物流配送、餐飲服務等全國綜合性餐飲管理集團。多年來振達集團始終致力於打造首都餐飲行業知名品牌,為民族團膳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 新零售豐富火鍋菜品 一日實現田間到餐桌的極致鮮美
    不管是屠宰場現殺的毛肚,還是從田間直達餐桌的時令蔬菜,火鍋菜品的供應鏈越發被食客看重。同樣是圍繞著「吃」,新零售不斷探索更精更細的供應鏈體系,提高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物流效率。中秋節前,在新零售的賦能下,一些以往因容易損耗無法賣到重慶的時令生鮮,登陸重慶盒馬,其中包括重慶人燙火鍋常吃的竹筍和芋頭。
  • 從田間到舌尖的精準扶貧:長三角80餘家餐廳推出「理想餐桌」菜單
    從田間到舌尖的精準扶貧:長三角80餘家餐廳推出「理想餐桌」菜單東方網 王佳燕2020年12月16日 10:55   東方網記者王佳燕12月16日報導:以上海十六個區對口幫扶地區的農產品為亮點,食材跨越雲、貴、藏、新、青、渝,由在滬中外名廚進行創意烹飪,形成扶貧公益菜單。
  • 曲沃蔬菜24小時從田間送到餐桌
    曲沃蔬菜24小時從田間送到餐桌 2020-07-17 10: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稻甜寶寶——打造「現碾磨無人智能鮮米機」,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
    )上海】10月9日報導(文/史藝敏)「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狹義上說關係到個人健康生活問題;廣義上講事關國家民生發展大計。稻甜寶寶優選東北黑土地的稻穀為原料,以現代化人工智慧及物聯網手段,向中高端社區部署現碾磨自動售賣鮮米機,實現從稻穀到胚芽米的完美蛻變,從田間到餐桌安全流轉的端對端的全產業鏈服務。
  • 從田間到舌尖,打造「理想餐桌」,中外名廚聯手推出19個扶貧公益菜單
    在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一張連結中國西部廣袤田間和駐滬跨國企業的「理想餐桌」於日前正式亮相。具有百年歷史的汾陽路150號白公館搖身一變,成為了「理想餐桌展示館」。
  • 廈門市構建「菜籃子」機制 農產品安全從田間管到餐桌
    廈門市構建「菜籃子」機制 農產品安全從田間管到餐桌 2014-11-12 06:54:00 導讀:2011年,我市在全省率先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試點建設。首期選擇青雲嶺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旺源隆蔬菜專業合作社、莊家寶蔬菜專業合作社和捷聖生態農業種植園4家企業(合作社)作為試點。
  • 德邦做的快運生意和順豐們有什麼不同?
    就像普通快遞生意一樣,不同貨物拼在一輛車完成異地運輸節省了成本。這個生意的術語叫零擔物流,相當於貨物的「拼車」業務,原理和快遞相似,除了分揀過程——快遞公司的分揀中心一般是流水線,而德邦的分揀中心一般會用到叉車。由於整個流程為大件貨物運輸準備,德邦在運輸較重貨物的時候也會比其它公司便宜不少。
  • 順豐速運首次嘗試生鮮食品上高鐵
    這些濟南南部山區、泰安的櫻桃,當天便能到達東北百姓餐桌。隨後,高鐵極速達櫻桃首發儀式舉行。又到一年櫻桃季,從枝頭到舌頭,速度的快慢決定著櫻桃口感的好壞,今年,山東櫻桃寄遞將迎來新一輪的速度革命,新鮮的櫻桃不但能上飛機,還能坐高鐵,順豐與中國高鐵強強聯合,讓田間地頭的櫻桃才下枝頭,已到舌頭,雖隔萬裡,一站到達。
  • 厲行節約 制止餐飲浪費|從田間到餐桌,一粒大米要走多少路?
    從種子變成糧食,從田間走上餐桌,一粒大米,要經過多少路,才能來到我們的面前?數百年前,古人用畫筆畫出了答案。中國是農業文明古國,一代代人都離不開土地,勤勞智慧的先民們留下了豐富浩繁的農耕文化遺產。在古代繪畫藝術中,《耕織圖》是一個熱門題材。它起源於南宋時期,畫家樓璹畫了第一個版本,到清末這八百餘年間,曾多次被畫家臨摹,各種版本層出不窮。
  • 從試水大閘蟹寄遞到首推鮮活水產服務標準:順豐「蟹鬥」這十年
    又是一年食蟹季,「金九銀十」還未到,而大閘蟹「保衛戰」已然打響。近日,順豐速運在徽蟹行業解決方案推介會上宣布,將進一步優化解決方案在物流、倉儲、包裝等領域發力,同時將為當地農戶搭建電商銷售平臺以及相關培訓助力徽蟹走出去。
  • 體驗者說丨馮燕:從田間到餐桌,他們真正走進屬於自己的田地
    ▌很早就關注到有一群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呂梁開墾了一塊地,從最初的種小米,到後面各種應季的農副產品,讓我對這個品牌有了很深的印象。在一次工作商務宴請中,一直為挑選禮物發愁的我我想到了地肥水美的產品。於是就找到了陳偉,了解到了地肥水美的包地政策,覺得既用心又有新意,就選擇包了一年的地。在拿到地契的時候,確實有一種儀式感。
  • 順豐助力無錫水蜜桃流向全國
    形美色豔、味佳肉細、汁多甘厚被不少老饕奉為佳品的無錫陽山水蜜桃正是如此,而今年順豐對無錫水蜜桃的「全覆蓋」將讓更多的消費者品嘗到無錫陽山水蜜桃的甜美。水蜜桃的千裡之行順豐作為國內最早挖掘無錫陽山水蜜桃商機的快遞物流企業,今年繼續利用自己的航空優勢為無錫陽山水蜜桃發運作保障。
  • 芬蘭 食品監管「從田間到餐桌」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記者在芬蘭採訪時了解到,芬蘭共有四個政府部門具有食品安全管理的職責,即農林部、貿工部、社會衛生部和財政部,而成立於2006年5月的食品安全局則專司食品安全工作,這一機構由國家食品管理局、國家動物和食品研究所、農作物生產檢驗中心以及農林業部下屬的食品和健康司整合組成,目前有750名僱員,其中300名為研究人員。  芬蘭的飲食特點有哪些呢?
  • 錦江農匯實現生態食材從田間到餐桌全程無縫對接——讓高考「營養...
    「我們所有原材料,都來自自建基地和合作社,通過公司檢驗合格後,再由公司初加工運到食堂。」麻陽一中食堂經理李忠說,從原材料採購索證、加工、試吃、留樣等程序,都有專人負責。「你們放心高考,食品安全交給我們。」錦江農匯董事長彭玉輝告訴記者,疫情期間,他們對食堂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
  • 廈門市民通過順豐寄給客戶的樣品破損 生意黃了誰來擔責?
    寄件人順豐未按照自己要求只是簡單用紙箱包裝  王女士告訴記者,9月16日,她通過順豐速運,分別給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客戶寄去了價值2500美金的石材樣品,郵費近6000元,原本希望客戶看到樣品後,能和自己順利進行籤約,不想卻遇上了麻煩事。
  • 說順豐「靠譜」的都太天真,順豐被曝偷走發貨方的客戶!
    ,但順豐卻並不是「誠意」的順豐,今天微信公眾號「夢橙橙」發布了一篇名為《致王衛先生:順豐偷走了我的客戶》的文章,順豐的「小伎倆」也被公之於眾。無奈受制於順豐在生鮮領域的壟斷,鄧建的夢橙橙選擇了逆來順受,乖乖地按照順豐的要求包裝,將第一批櫻桃發出,發給數百個夢橙橙VIP客戶。然而生意還沒有完成,就接到了80個客戶退單和10個代理提出取消代理權,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夢橙橙公司猝不及防,細查之下才發現問題出在順豐包裝箱的二維碼上。
  • 一口西紅柿,從歐洲田間到餐桌的舌尖之旅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宋昀瀟 實習生 黎裕姍談及歐洲,人們首先想到的也許是古典而富有浪漫主義情懷的藝術,而對於同樣悠久璀璨的餐桌藝術而言,歐洲西紅柿不僅是一個必需品,更是地中海飲食文化的瑰寶——無論是五星級酒店廚師亦或是家庭廚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