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發明了梅菜扣肉、東坡肘子的北宋詩人蘇軾,都願意為了每日能吃到新鮮的荔枝,長居惠州羅浮山下。可見人們對食鮮的熱愛,自古有之。
但是,受限於當時的交通運輸條件,食鮮曾只是少數人的特權。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代楊貴妃為了吃上新鮮的荔枝,甚至要跑死十幾匹馬。最近熱映的《慶餘年》裡,也有一個王啟年偷吃使團的新鮮水果的劇情:「這新鮮的水果,都是用冰塊存著,勉勉強強到北齊算是件禮物。但是,這玩意,越往北走,越不新鮮。」
今天,得益於快遞、物流業的發展,食鮮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的消費行為。不要說是嶺南荔枝,即使是波士頓龍蝦,順豐的國際貨運專機最快也已可以實現原產地到目的地機場的當日達。
物流拉近了消費者與原產地生鮮的距離,讓消費者能夠更便捷地享用到更具品質和性價比的生鮮,從飲食層面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消費升級。而通過對田間和餐桌的連接,新時代的綜合物流服務商順豐也「吃」出了一本自己的鮮味生意經。
食鮮「圍城」
陽澄湖大閘蟹、智利車釐子、褚橙、東港草莓……各種時鮮成為剛剛過去的雙11、雙12購物節中最暢銷的生鮮產品。
在消費升級的趨勢下,消費者對於優質生鮮的需求日益旺盛,品質食材、優質水果,正從高端小眾市場,走入大眾的餐桌。《2019線上生鮮消費發展趨勢報告》顯示,2018年生鮮行業市場規模近5萬億,同比增長達5.3%。
尼爾森調研發現,消費者在購買生鮮時,最注重的是商品的質量和安全。但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選購生鮮商品時,會優先選擇沒吃過的種類,圖個「新鮮」勁兒。
但是,在食鮮這件事上,僅僅「新鮮」是不足夠的,還要講究天時、地利。
一方面,每種作物都有自己的成熟季節。明代劇作家高濂在其養生專著《遵生八箋》就記錄了吃蓮子的最好時機:「蓮實之味,美在清晨,水氣夜浮,斯時正足。若日出露,鮮美已去過半。」
另一方面,一方水土養育一方物產。比如錫林郭勒草原在北緯43度附近,生長著沙蔥、甘草、柴胡、金銀花、百合等數百種草藥在內的2400多種植物。這些珍貴的草藥,就是當地羊群的日常食物。其中的沙蔥等有著去羶提鮮的能力,使得錫林郭勒的羊肉質鮮香細膩而沒有羶味。
可見,食鮮不僅要遵循季節,還存在一定的地域限制。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各類時鮮都會因生長需要,根據不同地理與人文特徵,分布在相應地區,一旦移植他鄉,便經常會水土不服。
如今日漸發達的物流,尤其是順豐等物流商對生鮮冷鏈和科技的投入,縮短了鮮美食材從產地到消費者的距離。
俗話說,「出了錫林郭勒不吃羊」,但在順豐現代化物流的幫助下,有了全新的打開模式。
不過,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食材質量問題與鮮食產地陷阱,導致食材生產者信任危機加劇,消費者對食鮮更是望而卻步。加之優質產地的傳播渠道有限,信息不對稱更加劇了供需缺口,消費者在選購產品時往往無從下手,正宗產地的優質食材也銷不出去,無形中造成食鮮市場的「圍城」效應,影響了生鮮行業的發展。
那麼如何破解「圍城」現象?
向「前」賦能,為鮮食品質解圍
2019年12月28日,一年一度的查幹湖冬捕開網。白茫茫的冰面上,全副武裝抵禦嚴寒的漁農們忙著疊網、打鑹、扭錨、走鉤,五花八門的大魚被一網網地拖上冰面。幾十斤的大魚在冰面上翻騰了兩下,立刻凍成了冰棍。
「以前我們都是自己拖到街上去賣,有郵寄的也都是寄往北方,再遠點兒,冰化了魚就臭了。現在,我們都是直接跟順豐合作,直接把魚交給他們就行。」一位漁農說。
吉林松原的查幹湖平均水深2.5米,生態豐富,加上弱鹼水質,以胖頭魚為代表,深受全國用戶的歡迎。東北天氣寒冷,若要將出水的「冰棍」魚運往全國各地,尤其是相對溫暖的南方,要跨越的不僅是遙遠的距離,還有巨大的溫差。對於承運的物流公司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但對於頭部企業順豐來說,這並不是一件難事。有賴於多年來積累的生鮮寄遞經驗,順豐便根據運輸距離的長短,劃分了區域範圍,通過差異化的包裝方案和專業的寄遞配送,確保了「冬鮮之旅」的成功。比如,對華北以外地區,順豐通過全程溫控運輸,保障了查幹湖魚的新鮮直達。對於東三省和華北以內地區,則提供簡裝方案,以減少過度包裝成本,優化包材材質和規格。以京津冀直發線路為例,僅從包裝成本上就為客戶節約11%的成本。
在生鮮物流領域,以往人們大多強調最後一公裡。但實際上,生鮮產品在產地採摘、預冷、分級、加工、包裝、轉運、儲存、運輸,乃至配送至消費者的整個環節中,始終需要處於低溫環境,物流運輸前的「最前一公裡」(即從產品採摘後到包裝前的過程)便至關重要,這也是防止生鮮產品腐損的重要環節。
而順豐正著手化解這一頑疾。
在江西瑞金,坐落著一處佔地6千平米的順豐全自動化臍橙預處理中心,可以提供分選、清洗、包裝、貼單、物流集散一體化服務。2019年,預處理中心又引入了先進成熟的近紅外傳感器,從圖像光譜分析、糖度檢測到電子稱重,智能化技術為臍橙貼上數據標籤,讓重量、顏色、尺寸、甜度等數據能夠全面呈現。
建成近兩年來,該預處理中心已經達到每小時9萬噸的處理能力,日均處理件量達7萬單,供23條直發流向。相比人工分揀,這個高智能化的一體化系統處理效率提升了1.4倍,損耗卻降低了30%。
針對運輸環節痛點,順豐還研發了四套專業包裝方案,可滿足不同運輸流向的客戶需求。以冬季北方流向為例,順豐包裝實驗室推出了專屬防溼損、凍損包裝,明顯降低果品溼損率。
「高峰期時,順豐會為商家預先安排物料、車輛、人員,提供專屬服務。」瑞金市好客山裡郎負責人張平接受採訪時說,順豐在客戶服務上盡心盡力,從農產品標準化包裝至高效配送等多個方面,為商戶創造著更大的價值。
不過,這只是順豐生鮮預處理中心模式的一處縮影。
截至目前,順豐已在全國建立了16個原產地預處理中心,涵蓋鮮花、水產、櫻桃、荔枝、臍橙、蘋果、柚子、果蔬等品類。
這種集分選、預冷、包裝等環節的生鮮預處理中心模式,無異於修通了一條直達生鮮供應鏈源頭的新路,不僅能提升生鮮產品品質和用戶消費體驗,還能從一定程度上化解市面上各種「原產地直發」的農產品陷阱。
這看似是一小步,卻是行業的一大步,推動著生鮮物流行業的升級變革。
不過,在原產地賦能上,順豐想做的並不止於此。過去一年,順豐還在嘗試更加深入種植端。在全國最大的柚子產地和集散地梅州,順豐與當地政府共同搭建了一個「運出去、賣出去、活起來、產出來」的現代農業綜合物流商流平臺,助推當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政府的牽頭下,梅州種植者黃德仙的金柚園與順豐達成了合作,並從自家果園中拿出了50畝地作為「實驗田」。按照順豐豐農APP的指導操作,2019年秋天收穫金柚時,黃德仙試驗果園金柚的產量和甜度都比普通果園高出10%左右。
連接產地與餐桌,生鮮供應鏈的新變量
順豐和生鮮市場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
那一年的中秋節,順豐陽澄湖營業點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接了一筆1萬多元的網絡訂單,但找了EMS、圓通和申通等多家快遞公司,對方都不敢寄。
順豐營業點負責人果斷地接下了這個訂單。但第一次寄的過程並不順利,順豐又陸續做了很多改進。
今天,順豐已經研發了一套成熟的大閘蟹寄遞方案,大閘蟹出水之後會先進行分選,然後放入18°C恆溫的暫養池進行預冷,再轉入5°C的冷藏室讓螃蟹進入休眠狀態,最後再進行特殊打包和封裝。現在,通過順豐,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主要城市的用戶可享受大閘蟹36小時內的送達服務。甚至遠在新加坡,也可以實現寄遞。僅2018年,順豐就累計寄遞了40萬噸大閘蟹。
魯迅先生曾說:「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
順豐當年接下的那筆訂單,打開了中國大閘蟹消費的大門,讓大閘蟹逐漸能夠真正走上普通人的餐桌。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大閘蟹銷售規模過千億元。
那一筆訂單,也拉開了順豐對生鮮物流投入的大幕。2009年,順豐成立航空公司,2012年順豐董事長王衛就提出過無人機物流的設想,希望通過「大型有人運輸機+支線大型無人機+末端小型無人機」的三段式空運鏈條,實現36 小時通達全國的物流網絡。2018年,中鐵順豐又新增了116條高鐵線路,並上線了針對農產品成熟期的「高鐵生鮮專線」,將蘇州大閘蟹、丹東草莓、煙臺蘋果、乳山牡蠣和贛南臍橙等農產品送往全國各地。
憑藉在生鮮物流供應鏈的持續投入,順豐也食鮮消費上,佔據了一席之地。以大閘蟹為例,有數據顯示,陽澄湖的大閘蟹90%以上靠順豐寄遞,即便菜鳥、京東努力進入這個市場,也無法撼動其地位,因此也就有了「十蟹九豐」的說法。
冷鏈一直是生鮮發展的一大難題,高成本、高損耗、低利潤、盈利模式不穩定等問題限制了市場的發展。順豐對生鮮物流,尤其是冷鏈的建設,帶動了生鮮市場的發展。
近年來,多輪消費升級下,消費者對食鮮的需求不斷攀升。然而,食鮮市場的「圍城」困境始終存在。
為此,順豐在今年發起了一場優質原產地、公眾媒體共同參與的社會公益活動——「鮮食行動」,涵蓋「鮮食原產遞」「鮮食原產地升級」「鮮食文化走出去」三部分,希望以行動促行動,呼籲公眾選擇「品質、信任、可持續」的鮮食生活方式。
作為「鮮食行動」的一部分,1月8日,「活色生箱」主題裝置藝術展在情緒美術館開展。這是一場聚焦水產、鮮果、牛羊肉三大熱門年貨品類,以食材最自然的狀態為創作靈感的展覽,順豐希望通過這種展覽向人們展示冷鏈物流及科技在食材保鮮方面的應用,傳遞鮮食文化與綠色、健康的生活理念。
展覽現場,還選取了《中國國家地理》最新附刊《鮮味兆豐年》中的部分原產地實景,再現鮮食的地域特色與人文風貌,引導消費者有效「識鮮」。
順豐在生鮮供應鏈上的努力,架起一座從產地到餐桌的重要橋梁。今天,當越來越多的居民,不論是北京五環內、還是邊陲小鎮,都對各地生鮮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並能在差不多的時間收到快遞,擺上餐桌時,生鮮市場的供需隔閡就被真正的打破了,生鮮消費才真正的實現了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