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 食品監管「從田間到餐桌」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2020-12-20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編者按 芬蘭的食品加工業是繼電信、能源、森林和化工之後的第五大產業,主要分為肉類加工、奶制食品、酒類和麵包加工等行業。芬蘭是歐盟成員國之一,為保證食品安全,芬蘭制定了多部法律,同時嚴格遵守歐盟的有關食品安全的20多部法規,如《通用食品法》、《食品衛生法》等,並成立了專門機構,形成了嚴密的食品監管體系。

  素有「千湖之國」之稱的芬蘭,全國人口只有500多萬,然而其造紙、信息及電梯製造等產業在全球卻佔據著重要地位,芬歐匯川、諾基亞和通力公司都是行業中的領先者。依託這些優勢產業和公司,芬蘭經濟多年保持穩步發展勢頭,人均GDP超過3.5萬歐元。其實,芬蘭的農業也很發達,其耕地面積約為230萬公頃,從事農業的勞動力佔總勞力的4.4%左右,儘管芬蘭三分之一的國土位於北極圈之內,但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實現了糧食、畜產品等多數農產品自給有餘。與此同時,芬蘭的食品安全管理也形成了嚴密的體系。

  記者在芬蘭採訪時了解到,芬蘭共有四個政府部門具有食品安全管理的職責,即農林部、貿工部、社會衛生部和財政部,而成立於2006年5月的食品安全局則專司食品安全工作,這一機構由國家食品管理局、國家動物和食品研究所、農作物生產檢驗中心以及農林業部下屬的食品和健康司整合組成,目前有750名僱員,其中300名為研究人員。

  芬蘭的飲食特點有哪些呢?芬蘭食品安全局局長胡蘇·卡裡奧女士告訴記者,許多芬蘭人的根在農村,因此保留了許多傳統飲食習俗,信奉簡潔就是美。芬蘭人很少吃快餐食品,一日三餐主要為各種粥、奶酪和餡餅,還有醃製和燻制的魚、肉等。記者獲悉,由於氣候寒冷,芬蘭人飲食中的肉製品比例很高。以2006年為例,芬蘭人均消費肉類製品72.1公斤,而小麥和黑麥加在一起不過64.4公斤,此外還有61公斤土豆和53公斤新鮮蔬菜和各種奶製品。根據這一飲食特點,芬蘭食品安全局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確保肉製品的品質。

  卡裡奧局長介紹說,芬蘭的衛生法、健康保障法和食品法是食品監管的基本依據,芬蘭又是歐盟成員國,因此也要執行歐盟的食品管理政策。食品安全局的職責就是依據這些法律法規監督管理食品生產加工,並制定相應的質量標準。例如,畜牧生產容易出現問題的環節包括,大型畜牧場的管理,牲畜的運輸,原料的加工以及畜藥的使用等。為此,芬蘭食品安全局從飼料選用,牲畜飼養、用藥、屠宰直至加工的每個環節,都實行了嚴格的監管,既減少了牲畜的發病率,又降低了用藥量,從源頭保證了肉製品的品質。在芬蘭食品安全局的員工自助餐廳裡,各種菜點琳琅滿目,卡裡奧局長一一介紹著具有芬蘭特色的各種食品,並告訴記者:「在芬蘭,能夠上餐桌的食品都符合標準。」

  除了畜牧養殖業外,食品安全局對其他食品生產同樣實行了嚴格的管理。卡裡奧局長介紹說,芬蘭有許多天然食品資源,如漁產品、野生動物、漿果和菌類等。全國約有3000名漁民,每年海水和淡水魚的總捕撈量約為9700萬公斤,養魚業也有相當規模,主要品種為紅鱒魚和白鱒魚;芬蘭北部的馴鹿養殖業更是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如今,這些原料所生產的食品都納入了監管體系,食品安全局還設立了植物分析以及化學和病理學等實驗室,魚類和野生動物的健康狀況都在檢測範圍之內。

  在芬蘭採訪時,記者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食品監管要「從田間到餐桌」。卡裡奧局長說,這並非泛泛之談,而是以國際通行的HACCP食品安全體系作為保障,其核心是對原料、關鍵生產工序及影響產品安全的人為因素進行分析,確定加工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建立、完善監控程序和監控標準,採取規範的糾正措施。為了確保食品安全,芬蘭規定,所有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必須註冊登記,必須嚴格按照食品安全體系進行生產和加工,並有完整記錄;上市食品必須在標識中記錄所有生產信息,這樣一旦食品出現問題,就能立即查明其原因所在。就連食品包裝材料,芬蘭也有明確規定,要求生產者根據農產品的性質選擇包裝材料,以保證經過包裝的產品能保持原有風味,便於貯存、運輸和保質,同時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

  由於氣候原因,芬蘭消費的蔬菜和水果大多來自國外。蔬菜主要從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南歐國家進口,水果則來自法國、摩洛哥、以色列和巴拿馬等國家和地區。卡裡奧局長告訴記者,為了保證這些食品的安全,芬蘭一方面嚴格檢測其質量,一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物流體系和低溫存儲設施,蔬菜、水果運抵芬蘭後便一直處於低溫狀態,經過包裝隨即進入市場,從而減少了變質現象,使物流損耗率一般在5%以下。這樣既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也能讓消費者享受到更新鮮的產品。

  卡裡奧局長特別強調,保證食品安全並不是食品安全局一家的事情,需要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如讓消費者及時掌握食品質量信息,參與市場監督;加強經營道德教育,使企業更加主動地加強質量管理,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食品安全工作才會有更加堅實的基礎。

  記者分析:民以食為天。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於食品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從吃飽、吃好,發展到吃得營養、吃得放心,這些變化體現了社會的進步,同時對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確保食品安全,需要加強法制建設,健全管理體系,開展全民教育,同時也需要學習借鑑國外成熟的經驗。

相關焦點

  • 法國: 稅目複雜 監管嚴謹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在法國,沒有明確的「公民納稅人識別號」,但法國稅務部門對於公民與企業納稅的監管「無孔不入」,嚴格的稅收監管制度為國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統計數據顯示,僅2014年,打擊偷稅漏稅行為便給法國政府直接帶來了約20億歐元的收入。 那麼,是什麼力量推動著法國稅收的高效呢?首先,監管制度嚴格。
  • 稻甜寶寶——打造「現碾磨無人智能鮮米機」,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
    )上海】10月9日報導(文/史藝敏)「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狹義上說關係到個人健康生活問題;廣義上講事關國家民生發展大計。近些年,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經濟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蒸蒸日上,市場上的食品琳琅滿目。然而在飲食文化備受推崇的同時,食品安全問題頻現,甚至做起了大米的文章。轉基因大米事件、鎘大米事件、黃金大米事件……各種安全事故讓人猝不及防。「國內大米市場規模龐大,保守估計每年可達8000億以上且國內以精白米為主,鮮米及高端大米不足5%,而在日韓臺灣地區則以鮮米為主,精白米很少。
  • 廈門市構建「菜籃子」機制 農產品安全從田間管到餐桌
    廈門市構建「菜籃子」機制 農產品安全從田間管到餐桌 2014-11-12 06:54:00 導讀:2011年,我市在全省率先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試點建設。首期選擇青雲嶺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旺源隆蔬菜專業合作社、莊家寶蔬菜專業合作社和捷聖生態農業種植園4家企業(合作社)作為試點。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她還在科技示範園區設立電教室,成立農民田間學校,長期開展肉羊養殖、果蔬及食用菌種植技術培訓,助力農戶成為技術能手。為構建農業產業扶貧大版圖,她投資1.8億元,建成佔地1700畝的金砂臺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園,其中,囊括了佔地440畝、存欄量可達5萬餘只的金砂臺良種肉羊繁育基地,以及佔地1260畝的有機果園。
  • 從象山到臺灣的經貿橋梁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7月5日,浙臺(象山石浦)經貿合作區在象山縣石浦鎮正式授牌,它將成為該省海洋經濟新的增長極和對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對臺交流源遠流長 象山縣位於浙江省中部,三面環海,海洋資源極其豐富,對臺交流合作源遠流長。石浦港處於大陸東南沿海水路要衝,是大陸六大中心漁港之一,也是長三角地區距離臺灣最近的港口(距臺灣基隆港約170海裡),腹地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
  • 綠色發展氣象新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進入「十二五」,東西湖區將繼續在以下幾個方面全力推進—— 通過以食品、鋼鐵、建材、電力等廢棄物產生量大的行業為重點,東西湖區在廢物利用上做文章,抓好資源綜合利用,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資源綜合利用產品與技術,企業連環受益。 以企業「清潔生產,節能減排」為目標,該區大力推進工程減排、結構減排和管理減排,僅用3年時間實現了節能減排5年規劃目標。
  • 車險改革將給消費者帶來實惠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商業車險綜合改革的重要目標是讓利於民、讓利於實體經濟。此次車險綜合改革按照先後主次和輕重緩急原則,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保護消費者權益」為中樞的綜合改革,必將打開價格、服務、創新三重空間 7月9日,《關於實施車險綜合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發布,為走走停停數年的商業車險改革再次提速。與以往相比,此次徵求意見稿有不少新變化。
  • 郵政服務民生的能力快速提升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速遞綜合信息平臺實現了速遞郵件從收寄到投遞,從處理到運遞,從統計分析、運營監控到基礎經營管理等全過程、全信息、全閉環的綜合信息處理,有效支撐和促進了速遞業務的生產作業、跟蹤查詢、質量監控、經營發展和綜合管理。物流綜合信息平臺實現省內、省際快貨業務及惠普、奇瑞等34個一體化項目的上線,有效支撐了物流業務的發展。
  • 芬蘭市場準入監管制度淺析
    審批許可機構  與其他市場經濟體系國家一樣,芬蘭在某些公共性較強的特定領域實行審批許可準入制度,如食品經營由芬蘭國家食品安全局負責許可;醫藥醫療產品由芬蘭社會福利與衛生部下屬的國家醫藥管理局負責監管,生產、進口、批發和零售醫藥產品需要獲得該機構的許可;通信業務由芬蘭交通通信部負責許可;交通業務由芬蘭交通局負責,包括公路、鐵路和水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銀行業務由芬蘭中央銀行負責許可
  • 高標準糧田帶來真實惠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記者在舒莊鄉楊集村看到,為了方便農業機械、灌溉設備進出,這裡的水泥路一直修到田間地頭。舒莊鄉鄉長陳國平介紹,楊集村是國家級貧困村,全村2000多畝土地低洼,過去旱不能澆、澇不能排,下雨天地裡的莊稼就拉不出來,更不用說種瓜種菜了。「近幾年來,通過農業開發項目、小農水項目為楊集村修築了7公裡水泥路,還新打了40眼機井,村民澆地很方便。
  • 權責相互對應 「兩單」深度融合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翻開安徽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權力清單、責任清單,位列1號的「藥品生產許可」,分別在受理、審查、決定、送達、事後監管等5個環節上列明責任事項,對應列出9種追責情形,為依法依規追責問責提供指引。 這份責權明確、一目了然的清單,來源於安徽省確定的權責一致、權責匹配,有權必有責、失責受追究的權責清單制度謀劃設計。
  • 田管良法廣應用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尚未到宜君,陰沉的天空便飄起了雪花,不一會兒,道路兩旁已是白茫茫一片。  「下這麼大雪,對作物影響不小吧?」記者不免擔憂。  「一會兒你們將看到的新播種方式,能把這種影響降到最低。」同行的專家王榮成言語中充滿自信。  汽車在哭泉鄉楊坪村的田地旁停下。據說,當年楊六郎在此山間巨大的空地上練過兵,楊坪因此得名。
  • 「理想餐桌」開進老洋房 精準扶貧從「田間」到「舌尖」
    從田間到舌尖,來自貧困山區廣袤大地的農產品,在星級酒店大廚手中,可以變幻出各種創意菜品,豐富你的味蕾。12月18日下午,一張連結中國西部田間和駐滬跨國企業的「理想餐桌」在汾陽路150號上海滬劇院老洋房裡亮相。
  • 山西省做好「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全鏈條食品安全監管
    摘要:今年以來,山西省強化食品安全源頭治理,全面加強監管,偵辦食品類刑事案件305起、抓獲犯罪嫌疑人660人,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達到98.7%,築牢群眾舌尖安全的防火牆。
  • 一周短評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證監會嚴查場外配資 新聞回放: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日前發布答記者問表示,已關注到「場外配資平臺海南貝格富科技有限公司疑似跑路」的相關報導,並在第一時間組織核查。經查,海南貝格富科技有限公司不具備經營證券業務資質。目前,公安機關已經接到多名投資者報案,反映海南貝格富科技有限公司涉嫌以場外配資為名實施詐騙。
  • 翻譯界的「淘寶+滴滴」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業界專家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16年,「分享經濟」第一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明確提出「支持分享經濟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富裕起來」。而蟲洞翻翻恰恰契合了分享經濟的思路。
  • 投資指南:芬蘭農業發展基本情況及啟示
    芬蘭政府採取各種措施不斷為農業的生存與發展尋找出路,鼓勵家庭農場加強聯合,不斷有小農場與大農場合併,農場數量呈逐年減少趨勢,但農場規模卻持續增大,不斷改善農業產業結構,畜牧場數量和比例逐漸減少,作物生產場的比例逐漸增加。2018年,約有24%的農場是畜牧場,71%是作物農場,而在1995年,相應數字分別為52%和39%。
  • 中國經濟基本特點沒有變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他指出,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迴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 代表委員和專家學者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今世界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也前所未有。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不僅為當前加快恢復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科學引領,也為打好化危為機的戰略主動仗提振信心、指明路徑、提供方法論。
  • 芬蘭農業發展基本情況
    2018年,約有24%的農場是畜牧場,71%是作物農場,而在1995年,相應數字分別為52%和39%。有關方面預測,未來芬蘭農場有可能在自願基礎上加強聯合,個體農場將以聯合農場體形式進行更加有效的生產和管理。(二)農業產業結構以畜牧業為主 畜牧生產約佔芬蘭農業總產出的50%,畜牧業規模化程度高,主要飼養牛、豬、馴鹿、羊、馬等,畜產品主要是肉類和奶製品。
  • 動員社會力量援疆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廣東深圳和新疆喀什,一個是我國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一個是我國最年輕的經濟特區,兩地相隔5000公裡,因援助建設聯繫到了一起。「十二五」期間,深圳累計投入援疆資金38.5億餘元,在喀什開展援建項目181個,構建起產業、教育、醫療、人才、民生援疆的立體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