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芬蘭的食品加工業是繼電信、能源、森林和化工之後的第五大產業,主要分為肉類加工、奶制食品、酒類和麵包加工等行業。芬蘭是歐盟成員國之一,為保證食品安全,芬蘭制定了多部法律,同時嚴格遵守歐盟的有關食品安全的20多部法規,如《通用食品法》、《食品衛生法》等,並成立了專門機構,形成了嚴密的食品監管體系。
素有「千湖之國」之稱的芬蘭,全國人口只有500多萬,然而其造紙、信息及電梯製造等產業在全球卻佔據著重要地位,芬歐匯川、諾基亞和通力公司都是行業中的領先者。依託這些優勢產業和公司,芬蘭經濟多年保持穩步發展勢頭,人均GDP超過3.5萬歐元。其實,芬蘭的農業也很發達,其耕地面積約為230萬公頃,從事農業的勞動力佔總勞力的4.4%左右,儘管芬蘭三分之一的國土位於北極圈之內,但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實現了糧食、畜產品等多數農產品自給有餘。與此同時,芬蘭的食品安全管理也形成了嚴密的體系。
記者在芬蘭採訪時了解到,芬蘭共有四個政府部門具有食品安全管理的職責,即農林部、貿工部、社會衛生部和財政部,而成立於2006年5月的食品安全局則專司食品安全工作,這一機構由國家食品管理局、國家動物和食品研究所、農作物生產檢驗中心以及農林業部下屬的食品和健康司整合組成,目前有750名僱員,其中300名為研究人員。
芬蘭的飲食特點有哪些呢?芬蘭食品安全局局長胡蘇·卡裡奧女士告訴記者,許多芬蘭人的根在農村,因此保留了許多傳統飲食習俗,信奉簡潔就是美。芬蘭人很少吃快餐食品,一日三餐主要為各種粥、奶酪和餡餅,還有醃製和燻制的魚、肉等。記者獲悉,由於氣候寒冷,芬蘭人飲食中的肉製品比例很高。以2006年為例,芬蘭人均消費肉類製品72.1公斤,而小麥和黑麥加在一起不過64.4公斤,此外還有61公斤土豆和53公斤新鮮蔬菜和各種奶製品。根據這一飲食特點,芬蘭食品安全局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確保肉製品的品質。
卡裡奧局長介紹說,芬蘭的衛生法、健康保障法和食品法是食品監管的基本依據,芬蘭又是歐盟成員國,因此也要執行歐盟的食品管理政策。食品安全局的職責就是依據這些法律法規監督管理食品生產加工,並制定相應的質量標準。例如,畜牧生產容易出現問題的環節包括,大型畜牧場的管理,牲畜的運輸,原料的加工以及畜藥的使用等。為此,芬蘭食品安全局從飼料選用,牲畜飼養、用藥、屠宰直至加工的每個環節,都實行了嚴格的監管,既減少了牲畜的發病率,又降低了用藥量,從源頭保證了肉製品的品質。在芬蘭食品安全局的員工自助餐廳裡,各種菜點琳琅滿目,卡裡奧局長一一介紹著具有芬蘭特色的各種食品,並告訴記者:「在芬蘭,能夠上餐桌的食品都符合標準。」
除了畜牧養殖業外,食品安全局對其他食品生產同樣實行了嚴格的管理。卡裡奧局長介紹說,芬蘭有許多天然食品資源,如漁產品、野生動物、漿果和菌類等。全國約有3000名漁民,每年海水和淡水魚的總捕撈量約為9700萬公斤,養魚業也有相當規模,主要品種為紅鱒魚和白鱒魚;芬蘭北部的馴鹿養殖業更是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如今,這些原料所生產的食品都納入了監管體系,食品安全局還設立了植物分析以及化學和病理學等實驗室,魚類和野生動物的健康狀況都在檢測範圍之內。
在芬蘭採訪時,記者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食品監管要「從田間到餐桌」。卡裡奧局長說,這並非泛泛之談,而是以國際通行的HACCP食品安全體系作為保障,其核心是對原料、關鍵生產工序及影響產品安全的人為因素進行分析,確定加工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建立、完善監控程序和監控標準,採取規範的糾正措施。為了確保食品安全,芬蘭規定,所有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必須註冊登記,必須嚴格按照食品安全體系進行生產和加工,並有完整記錄;上市食品必須在標識中記錄所有生產信息,這樣一旦食品出現問題,就能立即查明其原因所在。就連食品包裝材料,芬蘭也有明確規定,要求生產者根據農產品的性質選擇包裝材料,以保證經過包裝的產品能保持原有風味,便於貯存、運輸和保質,同時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
由於氣候原因,芬蘭消費的蔬菜和水果大多來自國外。蔬菜主要從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南歐國家進口,水果則來自法國、摩洛哥、以色列和巴拿馬等國家和地區。卡裡奧局長告訴記者,為了保證這些食品的安全,芬蘭一方面嚴格檢測其質量,一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物流體系和低溫存儲設施,蔬菜、水果運抵芬蘭後便一直處於低溫狀態,經過包裝隨即進入市場,從而減少了變質現象,使物流損耗率一般在5%以下。這樣既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也能讓消費者享受到更新鮮的產品。
卡裡奧局長特別強調,保證食品安全並不是食品安全局一家的事情,需要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如讓消費者及時掌握食品質量信息,參與市場監督;加強經營道德教育,使企業更加主動地加強質量管理,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食品安全工作才會有更加堅實的基礎。
記者分析:民以食為天。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於食品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從吃飽、吃好,發展到吃得營養、吃得放心,這些變化體現了社會的進步,同時對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確保食品安全,需要加強法制建設,健全管理體系,開展全民教育,同時也需要學習借鑑國外成熟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