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深圳和新疆喀什,一個是我國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一個是我國最年輕的經濟特區,兩地相隔5000公裡,因援助建設聯繫到了一起。「十二五」期間,深圳累計投入援疆資金38.5億餘元,在喀什開展援建項目181個,構建起產業、教育、醫療、人才、民生援疆的立體格局。此外,深圳還撬動社會力量參與援疆建設,通過「潤物細無聲」的社會工作方式,把專業的暖心服務帶入千家萬戶。
「小母牛」幫農戶脫貧
深圳是國內最早引入社工機構的城市,社會工作水平全國領先。成立於2011年3月的深圳市對口支援新疆(喀什)社會工作站,把專業社工組織和人才力量引入喀什,很好地服務了當地群眾。
其中,深喀社工站開展的「小母牛」項目便是亮點之一。除為農戶提供啟動資金購買種羊,深喀社工站還聯合畜牧局為農戶傳授養殖技術,提供全方位幫助。兩年內,種羊和產下的羊羔歸農戶所有,兩年後,得到幫助的農戶將啟動資金作為「禮品」傳遞給其他需要幫助的農戶。
家住荒地鄉尤卡客莫爾吐木村的阿布杜賽裡木·居賣就是項目受益者之一:今年初,他領到5隻懷仔母羊,新生的6隻小羊羔目前已長大了不少,基本實現保本。「起初還擔心沒能力將『禮品』傳遞下去,現在很舒心。」他說,幾個月後,小羊羔成年就可以懷仔,5隻母羊也會再產仔,那時就都是自己賺的了。
「農業和畜牧業是喀什當地農戶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小母牛』項目在幫助農戶購買母羊,發展畜牧養殖的同時,還引導農戶組建互助組,通過開展養殖技術培訓、社區互助活動等服務,提升農戶自我管理和發展的能力。」深喀社工站站長董歡告訴《經濟日報》記者。
吐爾洪·吾斯曼在深喀社工站工作已有3年,全程參與了「小母牛」幫扶項目的開展,「與很多隻提供資金的援助模式不同,『小母牛』項目還提供精神和知識上的支持。社工站定期跟進農戶提供幫助,引導他們提高致富能力和主動脫貧意識,是一種值得推動和推廣的援助模式」。
截至2015年12月,深喀社工站在「小母牛」項目上共投入資金585萬元,覆蓋了5個鄉的9個村,共1160戶。目前,項目農戶增收均在1萬元以上。
「除了收入增加,勤勞致富、助人自助等觀念也被大家接受。」董歡介紹說,這一農村發展模式的探索在當地取得了良好效果。2015年9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政廳特別複製了農村社區發展「小母牛」項目模式,在阿克蘇地區進行了推廣。
為婦女兒童出力
深喀社工站還聯合深圳市教育局等開展了「深喀家庭1+1互助計劃」,共資助了300餘名新疆貧困學生。2011年至今,已有359名少數民族青少年兒童赴深參加交流活動,開闊視野的同時,還在718名深喀兩地青少年兒童之間搭建了友誼的橋梁。
2015年,深喀社工站實施了塔吉克婦女創業培訓幫扶項目。他們挖掘培養社區婦女骨幹,聯絡90名婦女組建了3個針對塔吉克婦女自身特點的手工學習互助組。社工努爾曼古麗·阿曼伯克說:「塔吉克婦女基本都會刺繡,但繡品質量參差不齊,很難賣出去。」為此,深喀社工站專門引進設計師改進當地手工產品質量及款式,並提供先進的手工生產設備和技術培訓,通過積極對外交流,幫助拓展銷售渠道,成功帶動塔吉克婦女自主創業增收。
通過文化助學項目,深喀社工站還資助了50名喀什貧困優秀兒童,並引導孩子們建立正向價值觀,探索長效幫扶機制。
通過推出小花帽維吾爾族農村童聲合唱團項目和塔吉克兒童舞樂傳習項目,深喀社工站還為青少年兒童提供傳統音樂舞蹈藝術培養。目前,共培養了7個合唱團、1個舞蹈團和3個樂器團。
努力付出,碩果纍纍。在全國公益慈善項目大賽中,深喀社工站先後榮獲創意類項目金獎2個,實施類項目金獎1個、銀獎1個、銅獎4個,被評為首批全國社會工作服務標準化建設示範單位。
培養本土社工組織
深喀社工站是南疆首家由政府主導、民間自主運營的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機構,截至2015年,共投入援疆資金1200萬元,培育了5家社會組織,開發和實施了14個社工服務項目,充分發揮了南疆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領頭羊的作用。
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深喀社工站以「傳幫帶」形式,為喀什培訓了60餘名本土一線社工,帶領本土少數民族社工開展業務,提升能力。
吐爾洪·吾斯曼是深喀社工站重點培養的本土社工之一。從新疆大學畢業後,他回到家鄉加入深喀社工站,一幹就是3年。「工作期間,我深深體會到了『扶貧先扶人』的重要性和深刻含義。」他說,扶貧不等於給錢,還要在精神上給予支持,在細節上給予指導和幫助。
「比如幫助一個小孩,除了每年給一部分補貼解決困難,更需要關心他的成長,幫其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吐爾洪·吾斯曼感慨地說,「我們在設計、實施援助項目時,有一整套更加細膩深入的計劃和操作流程,並會定期跟蹤,專業指導,幫助農民轉變思路。以後,他們致富就不會等著靠政府了」。
「社會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吐爾洪·吾斯曼表示,這份工作在助人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現在,他與家人的關係也更加和諧友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