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武漢東西湖區積極探索建設「兩型」產業聚集示範,從農業循環生態化、工業循環新型化、園區循環系統化、社會循環低碳化等層面,全方位多層次構建產業鏈,走新型產業化之路。在城市化進程中,東西湖區始終堅持「生態興區」發展戰略,投資逾60億元推行系列生態工程,以和諧生態景觀和清潔生產機制,建設最適宜創業和居住的生態城區,全區財政收入增幅連續多年達30%,人均財政收入位居湖北省第一。
進入「十二五」,東西湖區將繼續在以下幾個方面全力推進——
通過以食品、鋼鐵、建材、電力等廢棄物產生量大的行業為重點,東西湖區在廢物利用上做文章,抓好資源綜合利用,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資源綜合利用產品與技術,企業連環受益。
以企業「清潔生產,節能減排」為目標,該區大力推進工程減排、結構減排和管理減排,僅用3年時間實現了節能減排5年規劃目標。全區重點企業工業廢物利用率達96%,「低碳經濟」特色凸顯。
與此同時,東西湖區加快推進武漢食品工業加工區循環經濟示範園建設:如意集團食用菌項目、康地飲料等7個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德炎水產公司廢棄的魚鱗、魚內臟,被食品公司用來生產魚鱗膠原蛋白肽,年產值達1.1億元,食品加工產業鏈不斷延伸。
在東西湖區農村,循環經濟的理念推動著農業內部、產業之間、區域之間各個環節、各種資源的轉化增值和循環利用,生態農業、生態農村社區蓬勃興起。
通過引進企業建立秸稈氣化站,將農作物秸稈轉化成生物質燃氣,通過管網輸送給農戶,替代罐裝液化氣使用,比液化氣一年節約500多元。氣化站在產出燃氣的同時,還生產木焦油、木醋液等附加產品,年收益超過20萬元,資源利用達100%,實現了汙染零排放。
通過推行農業「九節一減」生產技術,大力開發太陽能、沼氣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在農業條件成熟的大隊,東西湖區通過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實現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化、規模化、標準化和品牌化。廣泛推廣「豬—沼—農作物」循環模式,建立以沼氣生產帶動生豬飼養,以生豬飼養促進蔬菜種植的三位一體生態鏈。
東西湖區將繼續推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構建跨行業、跨地區的再生資源行業信息平臺,加快建立集信息處理、社區回收、市場集散、加工利用為一體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
武漢東西湖區不斷改善服務軟環境,提高行政服務功能。目前141項審批事項已全部進駐政務中心,成為受歡迎的「政務超市」。
武漢東西湖區大力發展食品加工業,近年來,通過引進龍頭企業,已形成了蔬菜、糧油、飲料等七大食品加工產業鏈,輻射帶動了武漢城市圈的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目前,武漢市東西湖區正努力建立鄉村休閒遊產業發展體系,推進「農旅」結合,促進低碳旅遊,培植一批具有市場影響力的鄉村休閒遊品牌。
武漢晶科信息開發公司生產的高精度、小公差石英晶體,年創匯500萬美元。目前,東西湖區已建有中小企業城、海峽科技創業城、萬安科技創業城、天安數碼城等高科技孵化器基地4個,可為上千家中小企業提供入駐孵化平臺,現已培植壯大150多個中小型科技企業。
武漢東西湖區以食品加工區為核心建設食品工業長廊,目前已聚集了雙匯食品、可口可樂、同意企業、益海嘉裡糧油、娃哈哈等近百家食品加工企業,食品工業年產值達175億元。
落戶武漢東西湖區的武漢貨櫃中心站,是全國規劃建設的18個貨櫃中心站之一,總運量達160萬標箱。它的建成,實現了武漢地區鐵水、鐵空、鐵公多式聯運的無縫對接,進一步確立了武漢在中部地區的鐵路物流樞紐地位。
武漢東西湖區依託區內的科技優勢和人才力量,以科技創新帶動傳統產業、現代製造業和都市農業的發展,引導企業向產業鏈聚集、科技資源向企業聚集,快速提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依託武漢東西湖區保稅物流中心,法國阿基坦大區的紅酒項目、廈門優傳紅酒交易市場項目等相繼落戶東西湖區,國際配送中心初具雛形。
武漢市東西湖區擁有大小湖泊近百個,與城中各種大小公園、綠地融為一體,是武漢生態環境最優美的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