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經濟」富美鄉村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2021-01-16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廣東通過對古驛道的修復與利用,以古驛道豐富的歷史古蹟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串聯豐富的生態資源,貫徹生態文明理念,普及生態旅遊觀念,不僅改善了沿線農村人居環境,讓遊客充分領略到嶺南特色的華夏文明之美,還推進了當地生態產業創新發展

作為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廣東遺存南粵古驛道本體233條,長710.44公裡,貫穿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103個區縣,並串聯1200個人文及自然發展節點。如今,古驛道生態文化遊已經逐漸成為百姓出遊的熱門選擇。

綠色生態之美

6月2日,一場別開生面的象棋比賽在南粵古驛道上的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玉龍寨舉行,背景是悅城鎮羅洪村的連片水稻田。來自廣東的象棋運動員、中國象棋特級國際大師許銀川和其同為女子象棋大師的妻子文靜在此對弈。

而不遠處,一場定向越野比賽在巷道縱橫、古建錯落的德慶金林水鄉古驛道上激烈進行,金林水鄉位於德慶官圩鎮,是德慶縣最大的自然村落,從隋末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在古代是德慶四大名鄉之一。

厚重的歷史和醇厚的文化,為遊客帶來全新的旅遊體驗。

作為史上「嶺南舟車之會」,肇慶市德慶縣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最早融匯的地區之一,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西江古驛道的重要商貿節點之一。德慶縣以推動南粵古驛道文化生態之旅為著力點,利用豐富的歷史古蹟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及自然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讓遊客充分感受嶺南特色的華夏文明之美。

近年來,廣東文化旅遊、自然資源、城鄉建設等部門聯手合作,推動南粵古驛道建設,注重沿線風貌集中整治,在路邊、水邊、山邊、村邊開展淨化、綠化、美化行動,為全域旅遊發展全面優化環境。尤其在對南粵古驛道的修復與利用上,以優質的生態空間與自然資源為基礎,以古驛道串聯豐富生態資源、貫徹生態文明理念、強化綠色發展,普及了生態旅遊的觀念。

「南粵古驛道的活化是為公眾提供最佳的優質生態產品,而這一特殊的優質生態產品需要所有使用者呵護。」2018年6月份,作為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最早發起的社會組織,廣東省三師志願者委員會、廣東省戶外運動協會等共同發出推動南粵古驛道「不留白色汙染的旅程」行動倡議書,號召把南粵古驛道建成廣東生態文明建設的「要道」。

南粵古驛道多集中在偏遠鄉村,而多年來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壓力一直很大,廣東把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下沉至鄉鎮,以「不留白色汙染的旅程」為起點,將綠色發展和低碳環保等理念傳入鄉村的每一個角落,把嶺南文化的魅力、文化產品的創新展現給村民,已顯著改善沿線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打造出一批「驛道美麗鄉村」。

廣東省副省長許瑞生說,要堅持生態、低成本的模式,充分利用沿線豐富的自然、歷史資源,將南粵古驛道打造成為生態的開放式的自然歷史博物館。

文化休閒之旅

身著漢服、自正衣冠、擊鼓明智、硃砂啟智……上百名小學生重現傳統古代學生入學的第一課,呈現南粵文化、儒家文化的獨特魅力。6月2日,在廣東肇慶德慶學宮——我國南方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孔廟,學童「開筆禮」舉行。

「太有創意了,把那麼多已被淡忘的歷史遺產一點點發掘出來,通過線性保護的模式把沿途的歷史故事、人文風情和生態景觀串在一起。這些燦爛的文化,成功地抓住了我們的眼球。」來自中國香港的遊客楊天樂讚不絕口。

南粵古驛道是嶺南的重要文化印跡。2013年,流轉於古驛道上的僑批(華僑寄至國內的一種匯款、家書合一的特殊郵信)入選了世界記憶名錄,作為連接僑胞與祖國情感記憶的僑批有效地凝聚了僑心,激發了華僑回鄉投資的熱情;2017年,南粵古驛道「『千年瓷都』潮州文化之旅」吸引了眾多法國知名設計師前來體驗……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汪一洋說,目前,廣東正著手集合古驛道旅遊線路的建設,加強資源整合,創新產品供給,突出嶺南地域文化特色,促進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並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活化力度,策劃開發旅遊文化演藝節目和旅遊文創衍生品,塑造「風情嶺南」,推動全域旅遊縱深發展。

據了解,為了增加古驛道的可看、可讀和可歇設施,廣東正加大對南粵歷史名人故居、地域性特色小博物館、典型的農耕景觀等人文歷史文化場所的保護與建設,並結合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進一步挖掘歷史文化,打造紅色教育基地。

許瑞生指出:「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工作應不忘初心,要深入挖掘古驛道上的紅色基因,重點打造南粵古驛道紅色之旅。」

廣東省城鄉規劃院總工程師馬向明認為,南粵古驛道的興起與其文化內涵密切相關。古驛道是城鄉之間的文化聯繫,是鄉村地區有文化的綠道,是極具價值的文化、旅遊資源。

梅關古驛道已有逾千年的歷史,也是廣東省歷史價值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古驛道之一。南雄立足生態和人文旅遊資源優勢,著力加強對梅關—烏逕古驛道的保護和活化利用,提出「以道興村」與美麗鄉村建設、文化旅遊發展有機結合,助推鄉村文化、生態、產業等振興發展。

「古驛道線路在規劃時,主動串聯農業種植園、農產品加工園、手工藝品售賣點等,依託古驛道主題活動集聚遊客人氣,帶動鄉村特色農產品銷量增長和品牌傳播,切實為村民帶來實惠。」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規劃處副處長陳別說。

汪一洋表示,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工作將把沿線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串珠成線,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之旅線路。

今年端午假期,廣東納入監測的14段古驛道重點區域接待遊客109.7萬人次,同比增長22.4%。其中,韶關市梅關珠璣古道景區和西京古道景區兩個古驛道景區共接待遊客3萬人次。

南粵古驛道對廣東生態產業創新發展發揮的重要引擎作用日益明顯。自南粵古驛道廣東江門市臺山海口埠至梅家大院示範段修復打造後,到臺山端芬、鬥山等毗鄰古驛道地區觀光旅遊和採摘果蔬的遊客絡繹不絕。韶關南雄、乳源,江門臺山和梅州平遠等市縣,趁著南粵古驛道人氣高,還適時舉辦了各種農業生態博覽會、美食節、豐收節,大享「古道經濟」。

相關焦點

  • 一周短評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證監會嚴查場外配資 新聞回放: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日前發布答記者問表示,已關注到「場外配資平臺海南貝格富科技有限公司疑似跑路」的相關報導,並在第一時間組織核查。經查,海南貝格富科技有限公司不具備經營證券業務資質。目前,公安機關已經接到多名投資者報案,反映海南貝格富科技有限公司涉嫌以場外配資為名實施詐騙。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105 王振美 王振美,男,漢族,1925年11月生,中共黨員,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六市鄉太沙村村民。 54年來,王振美崇德行善,愛心助學,扶貧濟困,反哺鄉梓。耄耋之年毅然捐出50萬元成立「振美教育基金」,助力家鄉脫貧攻堅和教育事業。 1965年,王振美患上了一種急性傳染病,危及生命,急需救治。
  • 郵政服務民生的能力快速提升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郵政報刊圖書銷售點有4.2萬處,集郵品銷售點有1.7萬處。全國郵政信報箱群累計達55.1萬處,郵政信筒信箱有20.7萬個,郵局用戶信箱有33.6萬個,郵政妥投點達5652萬個。  郵政儲蓄現已建成覆蓋城鄉網點面最廣、交易額最多的個人金融服務網絡。目前,擁有儲蓄營業全國聯網網點3.7萬個,匯兌營業網點4.5萬個,國際匯款營業網點2萬個,擁有ATM櫃員機25935臺。
  • 中國經濟基本特點沒有變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他指出,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迴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 代表委員和專家學者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今世界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也前所未有。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不僅為當前加快恢復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科學引領,也為打好化危為機的戰略主動仗提振信心、指明路徑、提供方法論。
  • 河北曲周相公莊特色經濟「點亮」富美鄉村
    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李光清、王天舟)寬闊平坦的道路,潔淨的便道,栩栩如生的磚刻壁畫,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枝葉繁茂的蘋果園林……走進邯鄲市曲周縣相公莊村,宛若進入「桃花源」的境界,充滿無窮的魅力,被好一個富美鄉村感染!
  • 綠色發展氣象新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全區重點企業工業廢物利用率達96%,「低碳經濟」特色凸顯。 與此同時,東西湖區加快推進武漢食品工業加工區循環經濟示範園建設:如意集團食用菌項目、康地飲料等7個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德炎水產公司廢棄的魚鱗、魚內臟,被食品公司用來生產魚鱗膠原蛋白肽,年產值達1.1億元,食品加工產業鏈不斷延伸。
  • 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好: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新希望在前期12家數位化相關業務公司、研究院的基礎上,正在組建新希望數科集團,統籌規劃數字農業、數字城鄉、數字金融等業務領域,我們的「料你富」「慧養豬」「雲放養」等數位技術服務平臺正在為數百萬農戶賦能。新的一年,我們要主動擁抱數位化轉型的時代機遇。首先要主動學習,然後再應用於實踐。這並非是丟棄原來的行業,而是將原有的產業、業務與新的業態、新的數位化應用場景相結合。
  • 翻譯界的「淘寶+滴滴」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業界專家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16年,「分享經濟」第一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明確提出「支持分享經濟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富裕起來」。而蟲洞翻翻恰恰契合了分享經濟的思路。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經濟日報2019年6月25日
    105 王振美 王振美,男,漢族,1925年11月生,中共黨員,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六市鄉太沙村村民。 54年來,王振美崇德行善,愛心助學,扶貧濟困,反哺鄉梓。耄耋之年毅然捐出50萬元成立「振美教育基金」,助力家鄉脫貧攻堅和教育事業。 1965年,王振美患上了一種急性傳染病,危及生命,急需救治。
  • 中國經濟增長呈現新特點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徵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可以說,推動高質量發展,不僅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
  • 大青溝成景區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在全面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的推動下,短短兩年,一個基礎設施完善、產業配套、環境宜人的七彩部落成為湄潭縣鄉村旅遊「引爆點」。 金花村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順勢而為,著力推進「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產」,即把大青溝組集體和村民的資源性、經營性、非經營性資產逐一清理登記折價入股合作社,使其成為有價資產;「資金變股金」,即大青溝組73戶群眾自願出資85.4萬元入股合作社,發展鄉村旅遊;「農民變股東」,即村民以自有資產和現金入股,全組資源和現金入股率達100%,村民成為真正的股東。
  • 動員社會力量援疆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農業和畜牧業是喀什當地農戶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小母牛』項目在幫助農戶購買母羊,發展畜牧養殖的同時,還引導農戶組建互助組,通過開展養殖技術培訓、社區互助活動等服務,提升農戶自我管理和發展的能力。」深喀社工站站長董歡告訴《經濟日報》記者。
  • 讓百姓得到更多實惠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近年來,包頭市經濟總量進入了全國286個地級城市的前50強。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5年中國百強城市排名中,包頭位居34位。2000年以來,經濟社會實現了跨越發展,城鄉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人民群眾得到了更多的實惠。
  • 經濟日報集團報刊雜誌一覽
    經濟日報——主流·權威·公信力          《經濟日報》是由國務院舉辦、中宣部領導和管理的以經濟宣傳為主的綜合性中央級黨報,是黨中央、國務院指導經濟工作的重要輿論陣地,是全國經濟類報刊中權威性、公信力最強的報紙,是傳播發布黨和國家關於經濟方面政策信息的重要渠道
  • 哈爾濱旅遊做足「水」文章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村委會主任楊九洲告訴記者:「以前,農民靠種地的收入只夠維持生活,要發展經濟很難;現在由於溼地遊的帶動,農民富了,同時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大頂子山工程截流後,淹沒區形成了多島、多河、多湖、多灘的溼地獨有風景。哈爾濱溼地節一開幕,這裡就吸引了大量的中外遊客,賞溼地風光,嘗農家飯菜,我們村是因水生金哪!」
  • 韓國民年金緣何加倉高風險投資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但是,隨著全球經濟形勢和投資環境的變化,該年金也逐漸顯示出對於高風險投資領域的興趣。 5月29日,韓國國民年金運營委員會審議通過了2014年至2018年中期資產運營管理方案。該方案綜合考慮今後五年韓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和物價上漲幅度,將國民年金的目標收益率確定為6.1%。如果該目標得以實現,到2018年末,韓國國民年金基金規模將達到669萬億韓元,佔韓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為35%。
  • 阿聯航空產業瞄準新高度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從國際大環境來看,隨著世界經濟逐步走出金融危機陰影,國際貿易觸底反彈,全球航空業回暖,貨運和客運市場雙雙升溫。從國際航協公布的各地區航運數據看,中東地區航空企業的經營指標屢屢領先,其中尤以阿聯航企最具代表性。阿聯政府一貫奉行「開放天空政策」,與全球主要國家都達成了天空開放協議。
  • 小藍莓收益大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直到本世紀初,當地「對症下藥」,大力發展並推廣藍莓種植,並攜手全縣其他鄉鎮,共同踏上了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 「在利益聯結機制下,無論是村集體還是村民,都能從基地受益。」在位於黃墩鎮、三橋鎮的藍莓產業扶貧基地,懷寧縣扶貧辦主任吳良標介紹,一方面,每個貧困村村集體年度保底收益2.4萬元;另一方面,村民通過土地流轉、就業務工、戶貸企用、發展三產等多渠道實現增收。
  • ———大陸新聞媒體赴臺採訪團隨行記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秀麗如畫的「生態之美」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這是最早傳遍大陸的臺灣民歌,使當時的人們對神秘的臺灣寶島、對阿里山產生美好的遐想。  位於臺南、海拔2800多米的阿里山,不是臺灣島上最高的山,雖然沒有大陸的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黃山之奇兀,但她依然秀麗如畫。
  • 釋放「雙十字」的集散效應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地處京津冀經濟區和長三角經濟區之間客運、貨運「雙十字」交會點,山東省德州市著力搭建起承載生產要素流動的平臺,使當地經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京滬高鐵的開通,在京津冀經濟區和長三角經濟區之間架起了一座資本、人才、信息快速流動的大通道,對沿線城市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更使山東省德州市成為客運、貨運「雙十字」交會點,迎來了搭建起承載生產要素流動的平臺的發展契機。 德州與京、津、滬的距離「變短」,出行成本的降低,同城效應的釋放,將有利於人才、技術等要素的自由流動,為德州招才引智提供了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