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I財經社 趙怡然
編輯|孫靜
茶顏悅色進武漢的第11天,排隊還在繼續。有中午時分路過武漢天地店的網友發現,店員在門外提醒顧客,至少還要排隊兩個半小時,以及不要從舉著奶茶的黃牛手中購買任何飲品。而在每晚7時許,茶顏悅色官微上會固定發出提醒:茶品有限,今天停止排隊了。
相比開業當天喝杯奶茶要排隊8小時,或者每杯加價100元的極端狀況,茶顏悅色的「熱度」總算降了下來。但在備受質疑、虛實難辨的排隊盛況之外,茶顏悅色走出長沙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性價比的勝利?
「如果喜茶賣15元一杯,你買不買?這就是茶顏悅色(以下簡稱「茶顏」)的優勢——CoCo和一點點的價格,喜茶和奈雪的品質。」長沙人張凱旋不乏驕傲地評價。
12月1日,被長沙人捧在手心的茶顏悅色,在隔壁武漢開出第一家門店。開業第一天,新店就因街頭千米長隊、排隊8小時,以及炒到500塊一杯的天價,登上新聞頭條。要知道,武漢入冬氣溫低至0℃,寒風吹打下,茶顏不得不為「小主們」準備熱茶和暖寶寶驅寒,並不斷「勸退」:改天再來,我們又不會跑路。
武漢人李彤(化名)說,湖北湖南兩省一衣帶水,早在茶顏開店之前, 許多學校和小區就自發組織跨城代購群,代購乘車一個半小時到長沙,一次買一百多杯,每杯收10元代購費,即便口感有損,每個群也都有三百多人。
為什麼火成這樣?拋開一點好奇跟風心理,業內普遍認可的更深層原因是性價比。
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關注茶飲行業已久,他認為,相比CoCo這些傳統臺式奶茶,茶顏在品質和調性上堪稱降維打擊,但相比喜茶和奈雪,又顯得親民和接地氣許多,「整體性價比就非常高」。
2018年被稱為「新茶飲元年」,眼下,茶飲行業正處於新舊交替時期。喜茶和奈雪是新茶飲的代表,資本熱捧的「新貴」,產品、門店、運營、供應鏈等皆可圈可點。但30元上下的單價,對許多人來說還是貴的。美團財報顯示,美團外賣2019年平均客單價45元,一杯奶茶價格接近一份正餐。新鮮感一過,品牌復購率和客戶忠誠度總被打了問號。
而稱霸街頭、分店開遍全國的CoCo和一點點,又難以擺脫臺式奶茶廉價原料勾兌的刻板印象,被認為不夠健康和特別。「很多人對奶茶的印象還停留在幾年前、甚至十幾年前:成本兩三塊錢,沒茶沒奶,媒體曝光,家長禁止,小孩子偷偷喝。」茶顏悅色的公眾號這樣說。
茶顏則介於這兩者之間。
相比傳統臺式奶茶,這個開業7年的奶茶店品牌,開店之初便具有實驗色彩。外界傳言,老闆呂良愛開腦洞,一心求顛覆,所以茶顏產品拋棄被傳統奶茶視為「靈魂」的珍珠,採用鮮茶和鮮奶,喝時先用吸管挑堅果和奶油吃,再攪拌,最後喝茶。菜單和門店裝潢也主打國風,自成一派。「當時業內最盛行的,還是臺式奶茶卡通或簡潔的裝潢,以及用配料DIY出來的豐富口感。」有業內人士稱,茶顏可以說「跳出了那個圈子」,「別人賣奶,他賣茶」。
而相比常見於購物中心,店鋪面積動輒上百平的茶飲新貴,客單價和用戶群體,決定了茶顏在街頭巷尾,密集開店的選址方式,一條街有時開四五家。其中有些是面積小、不起眼的「麻雀店」,櫃檯內只有一平米多的地方落腳,吧檯小到轉不開身。一杯十元上下的價格,即使是學生,也沒有太大負擔。「我們還是走下沉市場,遊擊隊打法。」呂良曾對媒體說。
「性價比」策略能取得效果,自有其廣泛的群眾基礎。
近年,以拼多多、閒魚走紅為標誌,有關消費降級的話題越炒越熱,但翻看商業報導和企業戰略,消費升級似乎仍是趨勢。對於這一看似自相矛盾的現象,《三聯生活周刊》曾撰文分析,消費升級過的人,更容易接受物美價廉的產品。他們見過好東西,有判斷力,同時對市場營銷導致的溢價頗為反感。
對於這一策略的使用,名創優品、小米、網易嚴選等,都是箇中高手。就在今年10月,在全球開出4200家門店的名創優品,以黑馬的姿態正式登陸紐交所,首日收漲4.40%,市值超過60億美元。當時有觀點稱,名創優品的上市,即是性價比的勝利。
反映在茶顏上,據虎嗅披露的數據,長沙約有800萬人,平均每人每年會買兩杯茶顏悅色。茶顏幾乎壟斷當地茶飲市場,吊打喜茶、CoCo等強敵。而在武漢,武漢新店開業當天,茶顏的隊伍延伸到兩個拐角外的喜茶門口。以至有網友調侃:茶顏來了,大家對喜茶的愛就消失了嗎?
小而美的代價
但硬幣總有兩面。相比品控成熟的連鎖品牌、一路狂奔的茶飲新貴,堅持小而美的茶顏悅色承受了哪些代價?
一方面當然是直營模式損失的加盟費用。數據顯示:CoCo已將布點擴展至29個省份,共有近4000家門店;一點點則擴展到30個省份,有約3000家店;蜜雪冰城則擁有上萬家門店,加盟電話一周大約1.5萬到1.8萬通。
加盟費用上,據「蛋解創業」2019年3月統計:一點點加盟費約為單店40萬元,區代100萬元;CoCo則為單店10萬元,區代150萬元,且對加盟商茶飲經驗、流動資金等嚴格要求。即便如此,機會仍然僧多粥少,一店難求,甚至出現「一點點加盟申請表提交一兩年,也沒有得到回覆」的現象。
為什麼不開放加盟?從茶顏方面的回應看,非不為也,是不能也。其公眾號曾寫道,好的加盟能為加盟商提供持久、穩定的後援,有一整套的流程體系,如果實力不夠強,做加盟一定特別糟糕。「茶顏也不是所有門店生意都好,也有開砸了的,自己都管不好,更管不好別人了。」
主張「小而美」「性價比」的茶顏,對自家品控一向緊張,受到讚譽的「一杯鮮茶的永償權」即來源於此,如果因原料或店員造作的不穩定,導致飲品口感失準,可以無條件重做一杯。
但謹慎對待加盟,也給了山寨可乘之機。在百度搜索「茶顏悅色」,排在前五位的都是虛假加盟信息。
或許是茶顏不接受加盟的宣傳太到位,假茶顏的招商話術也十分獨特。在勸說AI財經社「加盟」時,項目經理用「合作」、「內部參股」代替「加盟」,反覆強調「茶顏不加盟」,且「只在長沙、武漢和常德有門店」。接著對方話鋒一轉,「但這隻針對外人」,內部員工則不同。如果加入「茶顏」,從基層員工做起,經過一年半左右的奮鬥成為店長,就能在繳納50萬到70萬元啟動資金後,獲得獨立開店資格。「打工」期間,工資每月3000元左右。
已經小有名氣的山寨品牌「茶顏觀色」,店員還繪聲繪色地講述,兩個品牌的老闆是至交好友,由於茶顏悅色商標註冊不下來,只能開在長沙,這才委託......
至於茶顏和同樣不加盟的新茶飲頭部品牌的差別,還要從「喜茶們」正在講述的故事中尋找。
中國是茶葉的發源地,也是茶葉消費大國,擁有近五千年飲茶歷史。一次行業大會上,國茶實驗室創始人羅軍提到,茶在中國流行千年,一定是滿足了中國味蕾的切實需求。「我們吃慣鹹食,吃甜食總是怕膩,推崇的也是甜而不膩。」近日發布的《2020新式茶飲白皮書》測算,2020年底,中國茶飲市場總規模將達到4420億元,是中國咖啡市場總規模的2倍以上。
新茶飲行業可以追趕甚至超過咖啡行業嗎?或者再具體些,茶飲行業會出現下一個瑞幸或星巴克嗎?這無疑是「喜茶們」的最大期盼。但落到現實層面,卻需要解決標準化和「第三空間」兩大難題。
和咖啡不同,茶葉並非工業文明的產物,有其更複雜、更不容撼動的品鑑門檻和文化內涵。2015年前後,陸續出現的新式茶飲一度令傳統茶葉界不恥。「在喝茶的人眼裡,茶就是根深蒂固的那杯茶,加了這個,加了那個,有些人不接受,覺得不三不四。」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尹軍峰說。
茶飲標準化程度因而遠遜於咖啡。以供應鏈為例,農產品無疑是高度不穩定的,水果、茶等原料都是非標品,即便在同一片山谷,不同山坡小氣候不同,也會影響口感。傳導至下遊,茶飲行業對供應鏈依賴度高、議價權低,難以與星巴克強大的供應鏈相比較。不少品牌都經歷過原料供應不穩定,產品緊急下架的慘劇。
怎樣才能向現代文明靠攏?從《2020新式茶飲白皮書》不難看出,「新貴們」不約而同將答案指向「數位化」。當下新式茶飲的數位化管理覆蓋「人貨場」,供應鏈涉及自建供應鏈、庫存管理一體化;渠道涵蓋小程序、APP;運營則涉及生產流程標準化。喜茶是大手筆投入數位化的代表之一,其團隊曾介紹,喜茶將製作一杯茶的流程,拆分成下單、貼杯、制茶、鏟冰、打杯、掛泡、加奶蓋等多個模塊,每個模塊由不同的人負責,保證產品品質穩定。
對「第三空間」以及背後時尚生活方式的消費,更被視作新茶飲生意的精髓。在朱丹蓬看來,奶茶的甜味帶來的愉悅感只是基礎,能讓消費者為文化、氛圍等心理感受買單,更能體現一個品牌的屬性,進而實現忠誠度和高頻復購。
被推著走,會不會喪失機會?
把握這兩點對標方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融資和擴張了。
當前新茶飲行業仍在擴張期,動作不少。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奈雪新開門店的數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0%,喜茶新開門店的數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1%。這背後離不開資本的力量。2020年,有超過40億元資本進入新式茶飲市場:3月,喜茶完成D輪融資;6月,奈雪完成近億美元B輪融資。前兩名之外,古茗、蜜雪冰城、七分甜等品牌,也都受到資本青睞。
聽完「喜茶們」的故事,不難發現,對於融資擴店、數位化和第三空間的熱鬧,茶顏悅色似乎參與不多。2018年1月,茶顏完成天使輪融資;2019年8月,完成A輪融資,此後再未對外明確具體融資金額,也極少打出「對標星巴克」「爭當業內巨頭」的口號。
此前同AI財經社交流時,奈雪創始人曾聊到,幾次勸呂良快點兒走出長沙。看得出,就連同行都在替茶顏著急。
雖然十分謹慎,但在茶飲業,一邊是老品牌佔據街邊優勢點位的穩紮穩打,一邊是新品牌搶佔購物中心、積累用戶數據的攻城略地,身處其間、策略保守的茶顏,或主動或被動都要做出改變。因為風口和消費者的口味有可能稍縱即逝,而對於線下門店而言,好的點位也不等人。過於保守是否真的合適?
除了引發轟動的進駐武漢,疫情期間,茶顏長沙市內門店正逐步上線外賣,以及採用小程序電子積點,被消費者評論為「總算來到了21世紀」。而對於這些改變,以往對茶顏無限憐惜的消費者,有些卻並不買帳。
「茶顏走紅和長沙走紅,是密不可分的,走出長沙反而沒有意思。」有消費者認為,茶顏悅色很難撕去區域性品牌,甚至長沙文化名片的標籤,走出長沙幾乎成為一種背叛,「如果不是長沙專屬奶茶,誰會每天必喝。」而新主顧也不見得都是捧場和歡迎。意外引發全網熱議後,有網友吐槽:一家破糖水機構有什麼可吹的?網紅產品退潮崩盤的例子還少嗎?挺惹人嫌的。
風口之下,奶茶界「頂流」的未來仍不明朗。
本文由《財經天下》周刊旗下帳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