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漁應作為常識編入中小學鄉土教材

2020-12-23 紅網

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近日發布研究,估計2005-2010年「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已滅絕。科研人員2003年以來沒有再發現過白鱘。長江流域的許多物種都被認為處於滅絕的邊緣,非常有必要儘快用各種適當的方法評估滅絕的風險,以便採取適當的保護措施並確定優先級,從而避免更多可能發生的滅絕。(1月4日《新京報》)

想想心疼,不敢說物種滅絕的步子越來越快,但瀕危物種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恐怕也是事實。一邊是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恢復起來尚需時日,一邊是某些饕餮之徒的貪慾難以節制,早已列入國家保護名單的珍稀動植物不時就因為被端上餐桌而曝光,沒被曝光的估計更多。肆意捕獵野生珍稀動物滿足饕餮之徒口腹之慾的事在我國司空見慣,至於捉鳥逮青蛙更是尋常,掏鳥蛋撈蝌蚪幾乎是很多鄉村少年最喜歡的「遊戲」。在這樣生態保護意識極度匱乏的社會背景下談保護珍稀物種,誰聽得進去?要是誰還想高深一點講講「舌尖上的倫理」,誰聽得懂?

我先舉幾個例子。

雖然20年前本地政府就開始實施了天然水庫、河流禁漁制度,而且每年都公布了禁漁期,然而,好像根本就沒人在乎,也許沒幾個人知道那回事。我家附近有一條河,河堤之下,一年四季都有人在釣魚,河面上每天都可以看到有劃著小船捕魚的。連釣魚的人們自己都說這條河裡的魚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小,那些「釣友」甚至不肯放過一寸多點的小魚。我不知道人們是否想到,為什麼蚊蟲越來越猖獗?它們的幼蟲遭遇天敵的機會越來越小。這還是在縣城啊,捕魚釣魚的地方離政府大樓不過1000米,河邊掛幾條禁漁的標語就算保護?應付差事而已,我從來就沒見過漁政部門沿河執法。顯然,所謂的禁漁制度也不過就是一份空頭文件而已,恐怕基層漁政部門文件發過標語掛過,就以為自己「圓滿完成任務」,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沒有執法,沒有法治,習慣了無視自然生態平衡的人們恣意妄為,一切為了舌尖上的味道,哪裡還會憐惜什麼珍稀物種或者尋常三春鳥蛙?事實上由於農藥的過度使用,加上農村地區池塘堰壩逐漸消失,農田裡青蛙也越來越少。儘管如此,春天捉蝌蚪夏天逮青蛙的情況仍然很普遍,有收購青蛙的一夜就能裝滿一車。有一年,我就在離新縣政府大樓不遠的地方,看到好幾張捕鳥網,站在政府大樓上肯定可以看到。保護生態平衡實質上還遠沒有形成社會共識,甚至在某些政府官員的腦袋裡也沒有生態平衡的概念,至於跟他們講舌尖上的倫理簡直是對牛彈琴。

人們舌尖上不講倫理,對動物的態度缺乏生態倫理不止這些,我曾經看到有報導披露,由於人們對松果的需求量增大,松鼠食物來源少了,嚴重影響松鼠的生存。人們不僅具有攻擊性地跟動物搶地盤,還不自覺地就在跟動物搶食物,更不用說故意惡化環境逼得很多動物都無家可歸。

與此同時,人們對植物也同樣缺乏尊重,甚至可以用「斬草除根「來形容。比如,我經常在大街上看到有賣「三根草」的,就是蒲公英、枸杞、茅草的根,說是用這幾種植物的根煮水,喝了可以「去火」。本來我也不打算就此說三道四,但多次看到人們挖的蒲公英都帶著花朵,我就有點看法了,難道多等幾日,等蒲公英的花開罷再挖不行嗎?人們急功近利竭澤而漁毫無顧忌,生態倫理蕩然無存。長江白鱘滅絕之後,下一個要滅絕的又會是哪一個?

要想讓人們的舌尖上也講一點生態倫理,單靠道德說教早已證明是虛幻的妄想。比如發了禁漁文件後,必須讓水上環境保護執法管理跟上現實的節奏,執法常態化,讓那些企圖違法捕魚的每天都有可能撞上執法人員而不得不收斂起來。

以法治建設來促進舌尖上的倫理建設,雖然任重道遠,但一小步的努力不僅保護著生態平衡,也維護了我們人類作為智慧而文明的生物的榮譽。

我想,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多,就目前而言,有很多人好像根本就不知道有禁漁令,所以,禁漁令應該進入中小學校園,把禁漁作為常識編入中小學鄉土教材,讓孩子們從小就對禁漁有個思想準備,使他們早一點明白禁漁的意義所在。包括禁止捕獵鳥獸、禁止傷害一些植物的花朵、幼芽等等,都不妨編入本土教材,至少也應該把相關內容宣傳到中小學,在中小學生中普及生態保護意識,也許生態平衡意識才會更快地成為社會共識。

來源:紅網

作者:​馬長軍

編輯:田德政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01/06/6504831.html

相關焦點

  • 「鄉土教材」讓孩子們記住鄉愁
    &nbsp&nbsp&nbsp&nbsp和清涼寺學校一樣,秋季入學後涿州市的好多中小學的課堂上都有了「鄉土教材」的教學。&nbsp&nbsp&nbsp&nbsp「歷史是根,文化是魂。將涿州厚重的歷史文化在廣大中小學生中根植並普及,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
  • 光伏發電被編入教材 科普光伏從孩子抓起
    老師教授給孩子們各種知識,包括生活常識光伏作為新能源中的典型代表,近年來頻頻在教材及考卷中出現。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課本《人與自然》編入未來,在技術與市場的推動下,光伏發電產業作為全球能源轉型的中堅力量,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前,發展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我國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將光伏知識編入校本課程,對培養高素質人才意義深遠。
  • 光伏發電被編入教材 讓孩子從小了解光伏
    老師教授給孩子們各種知識,包括生活常識、文學佳作、科學技術等。而隨著建設生態文明社會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老師所教授的知識也開始囊括了和節約能源、開發新能源相關的內容。光伏作為新能源中的典型代表,近年來頻頻在教材及考卷中出現。
  • 北京天下溪教育諮詢中心鄉土教材項目介紹
  • 多地開始編寫中小學國學教材 廣東領跑全國
    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10日訊(記者成琪) 近日,山東省教育廳面向全國徵召山東省中小學傳統文化教材,到12月30日申報最後一天時,全國已有超過80家出版社提供了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多套學科教材。參審單位之踴躍、參審教材之多元化令主辦方驚訝。傳統文化教材編寫已經是繼中小學書法教材編寫之後,各出版社的另一個重大關注種類。
  • 將大足石刻編入統編教材?教育部答覆了
    澎湃新聞消息,9月10日,教育部網站發布的《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7119號建議的答覆》(以下簡稱《答覆》),披露了教育部答覆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關於大足石刻編入國家統一發行教材的建議」的具體內容。
  • 「洋粗口」竟編入英語教材 學員對此表示反感
    昨天,廣州某外語培訓機構的學員反映,他們所就讀的學校竟然將英文中粗俗的罵人話編入教材,令人非常反感。  羊城晚報報導說,在由這所學校自編的內部教材《學生應掌握的最常用日常生活詞彙》中,倒數第二頁上赫然列出了一系列中英文對照的粗言:「笨蛋」、「雜種」、「狗娘養的」……  據學員反映,該教材目錄上專門歸出了一輯「粗言爛語」——居然是一些亂七八糟的罵人話!
  • 鄉土教育的課程特徵與實施策略
    未來,我國鄉土教育的發展應從加強教育中的文化內涵、強調鄉土教育對農村教育的支撐、強化鄉土教育課程建設等方面入手。《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強調,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中小學教育。
  • 民俗稱謂應編入中小學課本 一些年輕人稱呼親戚有誤
    王洪呼籲,有關教育部門應該把民俗稱謂納入中華文明禮儀教育內容,並編入中小學課本。  記者調查發現讀者王洪反映的情況屬實。這是一個較普遍的現象,如今的80後、90後,幾乎分不清堂兄、表兄的區別,更沒法教自己孩子如何正確稱謂長輩。
  • 潘光旦:說鄉土教育
    第二種貢獻是鄉土教育比較的最腳踏實地,正因為鄉土教材的性質最是腳踏實地。近代教育最注重科學方法,凡事要青年學子躬自觀察,躬自體驗,在自然科學一方面,這種觀察與實驗的一般的機會當然是有的。但在史地一方面,特別是比較狹義的史地,其注意所及既始終是一般的,即,不是通國的,就是世界的,其所用的題材勢必是十之八九限於現成的書本與圖表,而躬自觀察與體驗的機會十不一二。
  • 「洋粗口」編入教材引人反感
    昨(11.28)天,廣州某外語培訓機構一位學員向記者反映,他所就讀的學校竟然將英文中粗俗的罵人話編入教材,令他非常反感。  教材:「洋粗口」編成專輯  這位學員向記者展示了由這所學校自編的內部教材《學生應掌握的最常用日常生活詞彙》。
  • 鄉土教育是故鄉的教育 教材要有別於城市教育內容
    這是在「第四屆全國鄉土教材研討會」上的一節展示課。研討會是在瓦爾俄足節的第二天舉行的。6月中旬,300多名來自全國十多個省份的教育工作者、鄉土教育研究者匯聚美麗的羌城——茂縣,圍繞「鄉土文化教育進課堂」的主題,深入探討鄉土教材如何與學校教育相融合。鄉土教材,有根的教育沃布基是餘曉蓉老師課上的主人公。
  • 課改配套教材中曾被刪掉 桂林山水重上新教材
    本報訊(記者邱浩)陳淼的《桂林山水》、賀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作為當代散文、詩歌的典範編入了我國的中小學統編教材,幾十年來深深地影響著我國幾代人。遺憾的是2001年全國進行課程改革後使用與課改配套的教材中刪掉了這兩篇課文。欣喜的是,經過我市努力爭取,這兩篇課文目前已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出版社重新編入小學、中學新教材。
  • 經典潘光旦:什麼是鄉土教育
    要糾正目前頭重腳輕,末強本弱的大病,而企求每一個國民得所位育,地方得所位育,以至於通國得所位育,很大的一部分的工作應從鄉土教育入手。
  • 於會文代表:將「大足石刻」編入國家統一發行教材
    全國人大代表於會文建議,將大足石刻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編入國家統一發行的歷史教材,在兩宋文化章節進行介紹;將大足石刻蘊含的「慈、善、孝、義、廉」等內容逐步編入語文、道德與法治等學科教材之中,為培養青少年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出積極貢獻。
  • 教育部答覆「將大足石刻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編入教材」建議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王俊9月10日,教育部網站發布的《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7119號建議的答覆》(以下簡稱《答覆》),披露了教育部答覆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關於大足石刻編入國家統一發行教材的建議」的具體內容。
  • 關於申報技工院校公共課教材編寫人員的通知
    2021—2023年公共課相關教材出版、再版及修訂工作。一、要求1.本科以上學歷,一般應具有中級以上職稱;二、相關教材思政:《經濟常識》《法律常識》《公民常識》四、成果認定教材經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材辦公室組織專家評審通過,即作為公共課教材正式出版
  • 「農文化」教育應充分挖掘鄉土資源
    問:傳承並弘揚優秀的鄉土文化,有利於促進新農村建設。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遠離了鄉土文化,對農村、農業生產知之甚少。那麼,鄉村學校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幫助孩子們傳承鄉土文化呢?導致農村孩子遠離農文化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村級校點撤併,使很多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住校;進入學校後,國家統編教材內容與鄉村生活相關的並不多;很多家長教育孩子努力離開農村等。但是學校可以充分挖掘鄉土教育資源,主動探索農文化傳承的路徑。開發校本課程。雖然現行教材與農村生活有一定距離,但是校園生活是可以跟農文化緊密結合的。
  • 15歲迪麗熱巴被編入語文教材,還2次上英語卷!為什麼?原因在這
    有些已成名的明星勵志故事編入語文教材,或者作為試卷考題的素材,這已不是什麼新聞。但是,15歲的迪麗熱巴,當時並沒有多大名氣,為什麼也會被編入語文教材,還兩次作為素材上了英語試卷?迪麗熱巴有兩次作為素材上了英語試卷試題,其中有一試卷被網友翻出來認定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英語九單元內容」。另一試卷有仔細的網友還找出了一個錯別字,上海戲劇學院的「院」錯為「員」。真實情況是怎麼樣的?
  • 15歲迪麗熱巴被編入語文教材,還2次上英語試卷!就因美到逆天?
    有些已成名的明星勵志故事編入語文教材,或者作為試卷考題的素材,這已不是什麼新聞。但是,15歲的迪麗熱巴,當時並沒有多大名氣,為什麼也會被編入語文教材,還兩次作為素材上了英語試卷?關於這個問題,今天我發了4張圖片,結果網友的各種神評論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