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與認知行為療法有何不同?論正念在抗抑鬱和抗焦慮方面的作用

2020-09-05 鋼鐵防彈玻璃心

認知行為療法是目前公認的、較為有效的治療抑鬱症的方法。傳統的認知行為療法傾向於教導患者去面對、回應自己心中消極的想法,並且改變自己原有的錯誤思維模式。這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因為抑鬱症患者通常已經被抑鬱症折磨了很長時間,形成了「抑鬱性」的思維,會更傾向於相信消極的想法。在這樣的情況下,讓人們去「否認」自己的消極想法,甚至去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就顯得有些「強人所難」了。

認知行為療法對於抑鬱症的治療確實是非常有效的,是一種系統性很強的治療方法,並且現有的數據表明,其對抑鬱症的治癒率甚至堪比抗抑鬱藥物。但不可否認的是,認知行為療法的治療過程是相當漫長且痛苦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忍耐這樣的痛苦。

正念與認知行為療法不一樣,正念是一種概念,最初是從佛教禪修發展而來的。概括地來說,正念鼓勵我們清醒地、有目的性地去覺察當下的一切,並且不做任何評論。

首先,正念可以教會我們許多不同的方法。通過學習如何控制你的注意力,你最終可以擺脫消極想法的困擾。舉例來說,如果你能學會把注意力放在你的呼吸上,全神貫注地觀察自己呼吸的感受、起伏,那麼你就沒有足夠的「內存」去關注你的消極想法了。

其次,正念讓我們專注於當下。如果你的意識是專注於當下的某些事物上的話(比如說你的呼吸),那麼你就不會去思考過去發生過的事情以及對未來會發生的事情產生期待。

這一點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疾病的特性,他們經常會把注意力牢牢地掛在過去的損失和遺憾、或者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危險感到焦慮。「關注當下」這一概念有天然的抗抑鬱和抗焦慮的作用。可以幫助抑鬱症患者把他們的注意力從遙遠的過去與未來「拽」回到現實中——哪怕是正常人,我們本身也不用太過於反省過去或關心未來。

正念可以為我們看待事物增添一個新的角度。例如,當你感到痛苦的時候,你可能會產生如下想法:

  • 「我為什麼要忍受這種痛苦?」

  • 「我到底是犯了什麼錯誤才值得這樣的對待?」

  • 「感覺好像總有人在懲罰我一樣。」

所有的這些想法都是基於痛苦感對你的刺激而形成的。如果我們轉移到正念的角度,那麼這些想法可能會消失於背景之中。正念引導你把注意力從「為什麼會痛苦」這一想法轉移到你對痛苦的具體感覺上:

  • 「這種痛苦是什麼樣的?是熱的還是冷的?是刺痛還是麻木?」

  • 「我身體有哪些部分感覺不太舒服?」

  • 「痛苦感是持續的還是波動的?是靜止的還是移動的?」

這樣,你可能會注意到一些刺痛、麻木、灼熱或者冰涼的感覺。通過這種注意力的轉移,我們很好地把沒有價值的憤怒和沮喪情緒「換成了」對自我感覺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一種很有價值的心態,尤其是對於缺乏動力的抑鬱症患者來說。

正念引導我們將注意力放在情緒上,可以幫助我們擺脫粘連在情緒上面的不必要的額外「描述」。比如,抑鬱症患者難過時常常會對自己說「我是一個沒用的廢物,所以才會得抑鬱症」或者「我這輩子都走不出來了。」

這些額外描述往往只會加重他們本身痛苦的感受。而如果你能夠將注意力轉移到「感覺」上來的話,你會注意到一些身體上的感覺:緊繃、麻木、遲鈍或者一片沒有描述的空白,這樣,痛苦的感受就會大大減輕。

認知行為療法的系統性強、治療過程非常集中、目的性極強,而正念則不同,它沒有那麼強的系統性、也不要求人們集中或者頻繁地進行練習。它並非專門為治療抑鬱症而生,但是天生有著很強的抗抑鬱、抗焦慮的效果。此外,它也是一種非常「善良」的概念:你可以犯錯,你也不需要隨時隨地都專注於當下,只要你發現你的注意力不在當下了、只要你願意回到「正念的懷抱」,那麼它隨時都歡迎你回來。



相關焦點

  • 你有焦慮、抑鬱、睡眠障礙嗎?丨「正念療法」帶你一步搞定
    在上世紀90年代,三位心理學家Zindel Segal, Mark Williams和John Teasdale在MBSR的基礎上,結合經典的認知行為療法(CBT),發展出正念認知療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 大量實證研究和臨床實踐表明,該方法對處於康復期的抑鬱症患者有很好的預防復發效果。
  • 【科研】正念認知治療和正念減壓課如何改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雖然正念有不同的定義,但它通常和在操作上被定義為一種意識的品質或覺知,它通過有意地以非評判和接納的方式來關注當下體驗而產生(Kabat-Zinn, 1994)。正念起源於東方傳統,它最近在西方心理學中的普及主要歸功於標準化的基於正念的幹預措施(MBIs)的發展和廣泛應用。MBIs將傳統正念練習的精髓與當代心理學實踐相結合,以改善心理功能與健康。
  • 走近強迫——﹝九﹞正念療法
    接受當下發生的一切、對症狀變得警覺可能使病人感到焦慮,可是他們依然要堅持不帶評判地觀察、不帶恐懼地體驗當下所發生的一切,並漸漸明白停留在當下,想法不會傷害他們。正念療法則要求強迫症病人將軀體感受看作是和想法、情緒一樣的東西。它們只是體驗而已。「疼痛就是疼痛,我們可以允許感覺糟糕。如果你允許感覺糟糕,並允許它待在那裡,你就會保持清醒。」清醒就是能看到軀體感受的本來面目。貳冥想練習是以最簡單的形式將正念付諸實踐。
  • 走近強迫障礙——強迫症﹝九﹞正念療法
    所謂的「其他任何活動」包括思維、問題解決、弄清楚某件事、心智上的回顧和分析。不管何時,只要病人注意到了靜坐與呼吸之外的事情,那麼就接納它們,然後再轉入靜坐和呼吸中來。基本上,在靜坐和呼吸的時候,無論來訪者的內在與外在發生了什麼,他們都是通過練習無念來實踐正念的。有兩種典型的冥想練習是:㈠基本的呼吸冥想練習和㈡漸進式肌肉放鬆冥想。
  • 緩解情緒困擾的正念課程與效果
    這會產生:情景迴避(避免電梯、聚會);認知迴避(分心、壓抑、擔憂);微妙的行為迴避(避免眼神接觸);負強化的維持作用;通過暴露練習整合以上核心的治療概念劉老師指出,對於不同焦慮障礙患者(18-65歲),73%對治療表現出效果,60%社會功能有很好的恢復。
  • 正念課程進校園
    這個項目目前還在開展當中,但是根據定期的跟蹤反饋, 正念課程在學生的情緒,身心健康和學術表現方面正發揮著作用, 特別是在本地的低收入公立學校,此影響尤為明顯。       在2019年2月初, 英國宣布會在全國範圍內370所學校開設正念課程。英國教育部秘書長Damian Hinds說:「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學生會逐漸接觸到有關身心健康以及快樂的話題。」
  • 覺察當下、勇敢面對「我」的不夠好,正念與認知療法你值得學習!
    正念與認知療法——東西方治療與實務的融合發展,催生了正念認知療法和正念減壓。它們已被證實,能有效減緩焦慮、憂鬱、上癮、疼痛、不適和壓力。正念認知療法從佛教和靜觀、冥想學來的技巧,能重新調整人的心思意念,以不同方式運作,正念減壓則藉助了瑜伽的技巧。
  • 焦慮症的正念自助療法
    焦慮症的自助方法有許多,正念是其中一種比較常見的一種方法,一些心理師也會把這種方法稱之為靜觀療法。正念療法是一種以特定的方式來覺察,即有意識覺察活在當下及不做判斷,單純地注意身心每一秒的體驗,明了當下的心身狀態及其變化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
  • 神秘的認知行為療法,你學會了嗎?
    12月5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理科主任,臨床心理學碩士導師,心理治療專家朱志先教授來到聯合同濟教室,為學員們講解認知行為療法的源流和方法。朱志先教授風趣詼諧的授課,教室裡歡聲笑語不斷,令學員們受益良多!
  • 和我一起使用正念療法,帶你擺脫焦慮困擾
    的自助方法有許多,近年來比較常見的一種方法,我們稱為,也稱為靜觀療法。正念療法是一種以特定的方式來覺察,即有意識的覺察活在當下及不做判斷,單純地注意身心每一秒的體驗,明了當下的心身狀態及其變化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
  • 通俗易懂短文教你學會正念減壓.
    我們能從復旦大學兩位年輕有為醫生的"猝死"中學到什麼?幾種常見的引起焦慮和抑鬱的認知扭曲。正念療法最近一些年在國內非常火, 主要被宣傳為有助於減輕壓力, 在專業上常常被成為」正念減壓療法」。那麼到底正念是什麼? 有沒有用?
  • MBCT經典文章:曙光出現,從抑鬱情緒中正念康復
    當我們因未能達到期望而自我責備,正念練習讓我們學會把同樣的溫柔覺知,帶到每天的自我貶低的想法和感受中。很顯然,正念的取向與傳統心理治療關於洞見和改變的觀點不一致。關於冥想的作用,比較常見的臨床觀點強調,冥想能夠訓練患者如何放鬆和降低他們長期的過度生理反應。然而,正念練習的要點在於幫助人們保持警覺、靈活和集中的注意力,而不是為了放鬆;即使作為副產品常常會帶來放鬆。
  • 深圳市康寧醫院2020年正念療法與心理危機幹預培訓班順利舉辦
    深圳市康寧醫院院長劉鐵榜教授首先致辭,他指出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是一次突發的公共衛生危機事件,不僅威脅了人們的身體健康,也會給大眾帶來心理衝擊,引起相應的心理行為問題,因此積極開展心理方面的工作十分必要。
  • 焦慮擔憂自助:啟動用正念改善焦慮的第一步
    當一個人焦慮的時候,TA的思緒只能集中在頭腦中最糟糕的結果和所有關於未來會變得更糟糕的可怕暗示上,整個人沉浸在認定未來會發生「災難」的恐懼之中。最後,研究者發現,焦慮包含大量基於語言的想法。在放鬆狀態中,我們的想法同時包含文字和圖片,而焦慮患者的想法則是文字多、圖像少。
  • 正念mindfulness ▎專注當下的力量
    從2011年的23項相關研究報告中發現,正念訓練有益於注意力的控制和工作記憶(儘管作者說這些研究證據的質量一般)。同年發表的另一篇綜述稱,大量的研究顯示正念對心理健康有明顯的益處,如減少焦慮和找尋到生命的意義感。
  • 正念與領導力:正念對領導者自我調節作用,是情緒崩潰前的緩衝墊
    除了它的精神根源,正念作為一種潛在的工具,在心理學和管理學中正迅速得到重視,以改善工作中的幸福感和表現。研究表明,作為一個特別重要的領域,正念可以與工作中的挑戰互動,以預測領導者的行為。我們借鑑Glomb注意自我調節框架,以及自我調節的雙過程模型,進一步探討領導者注意的調節作用。
  • 正念減壓(MBSR)| 全球最權威的正念治療課程,帶你走出焦慮、抑鬱、失眠、緊張,找回內心寧靜
    後來工作了,因為同事都在玩兒命搬磚,所以你也不好意思準時下班,甚至要比他們加班到更晚,才有可能得到領導的賞識,升職加薪。從學校到職場,在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下,我們越來越多地感到煩躁、恐懼、擔憂、焦慮、沮喪、抑鬱、迷茫、喪...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中國約有5400萬人患有抑鬱症,約4100萬人患焦慮障礙。
  • 【正念師資培訓與認證體系】 正念引導師專業系統學習 +實踐的橋梁
    當今時代,正念越來越火!成為現代人一種時尚的生活狀態!很多實驗驗證和證實了,正念訓練可以帶給我們:改善過度的緊張焦慮的情緒!培養起專注力,自我的覺察能力!提升助人工作者的觀察能力,更加助人自助!……2.學得一套系統完整的正念靜觀練習法;3.有機會形成新的、健康的認知模式;4.有能力逐漸地開發我們內心的專注力;5.通過有效的練習,有能力讓心在紛擾的外界環境和內在情緒波動中,不逃避事實,隨之變動且保持穩定。
  • 第二代正念幹預的背景與概念
    第二代正念幹預的背景與概念正念冥想源於宗教修行,並作為無須宗教信仰的練習在心理學界推廣。正念冥想已在國內外廣泛流行,疫情期間國家衛健委也推薦正念冥想作為情緒調節方法。除了放鬆減壓、處理焦慮抑鬱等偏臨床取向的應用之外,近幾年正念幹預已被廣泛應用於提升幸福感和工作效率,促進人際和親子關係等。
  • 獨家定製:給你最想要的正念課程!
    臺灣正念助人學會(MBHA)理事長牛津大學正念中心(OMC)師資團隊成員牛津正念認知治療MBCT認證教師德國(EZfA)正念減壓MBSR教師帶領40多期正念療法課程,主持正念工作坊約250場什麼是正念療法?正念療法是對以正念為核心的各種心理療法的統稱。最早的正念療法有正念減壓療法(MBSR)、正念認知療法(MBCT)。美國卡巴金博士結合東方禪修與西方身心醫療理念創發MBSR。其後,馬克·威廉士等三位教授,以認知行為治療為基礎,融入MBSR,逐漸發展出MB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