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刊財經
記者 | 周月明
近一個月中,除了仁東控股、朗博科技這類莊股股價大跌之外,在跌幅靠前的公司中,也不乏一些剛剛上市不久的公司,如創業板的朗特智能就是其中之一,其在上市後的11個交易日內,跌幅接近40%,榮登A股跌幅榜。然而股價神奇逆轉一幕在今天(17日)發生了,股價低開高走,最後30分鐘交易神奇封漲,全天漲幅高達20%。
對於朗特智能這家公司,《紅周刊》記者在此前發表的《朗特智能大客戶集中度過高 採存銷數據疑點頗多》一文中就曾分析過,公司不僅有大客戶集中度過高的風險,且財務數據中也有多處不合理,而事實上,這種懷疑在其上市後的前11個交易日的股價表現中就已經有所體現。
雖然朗特智能股價在今天出現漲停,但《紅周刊》記者進一步對其軟硬體設施情況進行分析,依然可發現公司還存在其它讓人擔憂的問題,讓人懷疑今日的漲停很可能並不堅實,不排除有投機者趁其股價大跌之際炒一把走人的可能。
軟環境不具競爭優勢
招股書披露,近年來,朗特智能工作人員每年的流動性都較大,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離職率分別達到35%、33%、40%和21%。對於離職現象的居高不下,公司雖然解釋是「離職人員均為正常的人員流動,且主要是生產人員的流動,生產方面對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要求不高,可替代性強,故公司員工具有較大流動性。」但對於一家生產型企業,每年超過三成甚至四成的員工離職,意味著其每年都需要新招聘相應數量的員工維持生產,雖然不排除能招到熟悉工人,但新員工從招聘到培訓到磨合還需要時間和成本的,而朗特智能長期存在生產員工大量且頻繁離職現象,從企業經營的穩定性來看,這顯然是需要加強管理的,否則很難讓投資者認定一家有大量員工流失的企業是一個健康成長性公司。
朗特智能員工離職率如此之高,其實若從員工薪資方面變化就可窺知一二。據招股說明書,朗特智能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員工平均薪酬分別為7.83萬元、8.09萬元、8.36萬元和 3.86萬元,表面上看並不低,但若從下表可看出,在其他可比上市公司中(同處深圳),只有一家貝仕達克薪資要比朗特智能低,其餘的都比朗特智能要高。
雖然對於薪酬的差異性,公司給出了一些理由,比如公司一線生產人員員工總數佔比較高,因而員工整體薪酬水平較低(據下圖),但反過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人員構成中,銷售人員、技術人員等高質量的人才佔比還是相對較少的。
除此之外,公司單獨披露的生產員工的薪酬情況也反映出企業的競爭力相對有限。招股書披露。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生產員工的平均薪酬分別為6.77萬元、7.03萬元、7.13萬元和3.26萬元。若先不論2020年上半年的特殊情況(疫情影響),2017年至2019年,其平均薪酬僅增長了5%,而同期的2017年至2019年的深圳市同行業企業指導工資同比增長率卻達到了15%。
另外還需注意的是,朗特智能每年超過三成甚至四成的員工離職,離職方式是怎樣的也需要有更多披露,因為單從繳納公積金、社保等情況來看,公司近些年波動是並不明顯的,難道上崗人員不需要繳納社保費用?
此外,考慮到很多員工很可能屬於被辭退的情況,這需要公司支付一定的賠償金,對此情況,公司也需要有一定的解釋說明。
高新技術資質是否「貨真價實」
除了公司的軟實力有一些疑問之外,朗特智能的產品究竟有多大的護城河?同樣是值得探討的。
要知道,據公司招股說明書所稱,朗特智能於2011年就取得了高新技術企業證書,2014年、2017年均通過覆審,有效期至2020年10月31日。自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後,公司在報告期內按15%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而不再是25%。
那麼,享受著稅收優惠的朗特智能高新技術含量又有多少呢?
朗特智能的核心產品就是各類所說的「智能家居及家電類智能控制器」,佔營收約50%,和各類離網照明產品,佔營收約20%。但其中,智能家居及家電類智能控制器多運用到打奶器、電水壺、咖啡機等看似科技門檻並不高的日常小家電上。而另一大品類離網照明產品,換句話說就是靠電池發電的設備。其依靠的最大客戶GLP,近些年參與世界銀行的點亮全球項目,因此朗特智能可以藉此將產品銷往非洲等經濟不太發達(用電困難)的國家。
從這些產品使用的原材料來看,主要有6個部分,分別為IC、電池、阻容器件、線材、PCB、半導體分立器件,其中採購單價最貴的是電池中的12Wp,需要52.06元,而IC晶片採購單價最貴的種類僅3.59元。若僅從採購單價來看,仿佛也並不是成本多高,外人難以「侵入」的行業。如此看來,朗特智能的核心科技很可能是在於組裝或其他專利上?
然而,《紅周刊》記者查看下朗特智能近些年的專利情況發現,與同行業可比公司相比,其專利情況並不佔據優勢。截至2019年末,拓邦股份、和而泰、和晶科技、朗科智能專利分別有200多項、1642件、80項、98項,而朗特智能卻只有38項。這38項中,還多是實用新型專利,發明專利僅有11項。
截至2020年上半年,朗特智能專利雖然增長至41項,但《紅周刊》記者查看其專利期限,發現2019年之後的專利只有5個左右,還包含一個電動牙刷的外觀設計專利。而且有近半數的專利是在2015年之前申請的,這意味著,再過5年時間,有些專利就已到期了。屆時朗特智能是否還能繼續跟上新的專利,是令人疑問的,更為重要的是,若加大研發投入,則必然會壓縮朗特智能的盈利空間,這對於歸母股東淨利潤只有四五千萬元的朗特智能來說影響不容小覷的。
從以上情況來看,朗特智能的核心科技門檻貌似並不高,那麼其高新技術資質是否「貨真價實」就很令人懷疑了。除此之外,這也意味著其未來的核心競爭力狀況堪憂,因為這些產品都具有不小的可替代性。
雖然目前朗特智能主要是依靠大客戶GLP將其各類產品銷售出去,但此前《紅周刊》記者在此前發表的文章中已分析到其第一大客戶正已面臨著諸多的問題,與此同時,世界銀行的「點亮全球項目」還能繼續多久也是一個擔憂。據世界銀行的年度報告所稱,電視冰箱已經是主要銷售產品,電燈或許因為覆蓋面已經達到某種程度,已經不再是最主要的產品了。隨著市場空間逐漸被擠壓,朗特智能的未來發展是否還能匹配得上如今超過115元的股價,是令人打一個很大的問號。
(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