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善用「不可見之兵」
「形兵之極,至於無形。」 善用、巧用「不可見之兵」,助己「可見之兵」作戰,才能用好實力上的「擊虛」、主觀指導上的「出奇」、心理對抗上的「奪心」、態勢營造上的「致人」,創造未來戰爭藝術的歷史活劇。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曾有一番關於用兵的宏論:「夫兵者,有可見之兵,有不可見之兵。可見之兵者,荷戟執戈,肉身之士;不可見之兵,日月星辰,風雲水火,山川之靈氣,如此萬物萬象均可為兵。」意思是說,在戰場上,除了看得見的手持兵器的士兵外,其他天候、地理、萬物萬象等客觀條件,通過指揮員的主觀籌謀,都可以作為一種無形的甚至是至關重要的制勝因素,能動地運用於作戰中,最終達到制勝之目的。
「不可見之兵」在戰爭中有著特殊的作用。1937年9月25日,我八路軍115師平型關戰役,一舉殲滅日軍精銳坂垣師團1000多人,其中重要的一條原因就是藉助了戰場有利於我的特定環境,使我軍居高臨下,兩側夾擊,而日軍處於兩側均為高約百米以上的峽谷之中,毫無迴旋之地,只能被動挨打。相反,1949年10月25日我軍實施的金門島登陸作戰,由於沒有準確把握潮汐規律,致使輸送第一梯隊的船隻擱淺,無法返回接運第二梯隊,使我軍遭受重大傷亡,登島失利。由此可見,「不可見之兵」對作戰的成敗有著多麼大的影響。
現在,有的同志認為信息化條件下的作戰是「全天候」「全透明」作戰,「天文、地理、萬物萬象」不再那麼重要了。因而言必稱信息化,動輒論武器,以致戰法研究「天文地理」擺不上位置,戰術演習「萬物萬象」進不了情況,這是極不可取和非常有害的。作戰背景雖然發生了變化,但是信息化條件下作戰依然是在一定的時空中進行的,離不開地形、天氣等客觀自然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比如精確雷射制導炸彈,若是遇上了雲霧,也難以實現「精確」。1999年北約空襲南聯盟,南聯盟軍民對北約鋪天蓋地的高技術空襲兵器,或利用山谷、衝溝深藏不露,或利用森林、植被巧妙偽裝,廣泛調動隱藏在巴爾幹山川靈氣中的「不可見之兵」,就曾使北約部隊大傷腦筋,南聯盟也因此在多日空襲後仍保存了90%以上的軍事實力。
隨著科技發展和戰爭形態的演變,信息化戰場上「不可見之兵」早已不止「天文地理」,信息、網絡、電磁、心戰等「不可見之兵」,也成為戰場的主流,出奇制勝的戰例更俯拾皆是。l982年的貝卡谷地之戰,以色列組織利用E-2C預警機和波音707電子偵察幹擾飛機,使敘方防空預警系統喪失情報保障能力,打開了電磁空間的突破口,進而使敘軍整個防空系統遭到分解,防空飛彈陣地在短短6分鐘內就被全部摧毀。1999年12月,在俄軍攻打格羅茲尼的戰鬥中,非法武裝利用巷戰時從俄軍手中繳獲的通信器材,巧妙插入俄軍戰術通信系統,誤導俄軍攻擊分隊進入其伏擊圈,導致多支俄軍進攻分隊遭受重創。
信息化條件下作戰,我們與強敵交鋒,若單純地和敵人比技術、拼裝備打堂堂之陣的對等之仗,顯然是「乞丐與龍王比寶」的不明智之舉。而在重視技術裝備運用的基礎上,善用「不可見之兵」,趨利避害,努力制約敵先進武器性能的發揮,削弱敵作戰實力,創造出有利於己而不利於敵的戰機,助己「可見之兵」作戰,才是以劣勝優的制勝之道。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