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海明威曾經這麼回憶他「巴漂」的日子:在巴黎,你如果吃得不夠飽,就總會感到飢腸轆轆,因為麵包房的櫥窗裡,擺著各種美味的食物,人行道旁的餐桌上,散發著咖啡和小點的芳香。不知道誘惑海明威的巴黎美食中,有沒有法式焗蝸牛這道名菜。而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更重要的問題是,蝸牛這玩意,真的能算美食嗎?
法餐裡的蝸牛是哪種蝸牛?
法式蝸牛,恐怕是所有的世界名菜中,中國人最不感冒的一道了。如果讓中國的小朋友吃蝸牛,大概也會是這樣:
同樣,日本人對這種法式美食,似乎也不感冒。
所以,哪怕法國人把它當做法餐中必不可少的美食,吃得心滿意足,在咱們的電視劇裡,這道美食卻成為立威的「工具」。
法國人吃法式蝸牛的時候,會被配上專門的餐具,一個鉗子和雙齒叉,右手拿鉗子左手拿雙齒叉,這樣很容易就把蝸牛肉挑出來了。這就是所謂的優雅地吃法式蝸牛。
不過請注意,劇裡吃的並不是法餐裡的法國大蝸牛,而是外來入侵物種非洲大蝸牛。
法餐裡的蝸牛,胖嘟嘟的外形和我們常吃的田螺的確幾分相似,它屬於腹足綱有肺目大蝸牛科蝸牛屬,除了法國大蝸牛,它還有兩個名字:羅馬蝸牛、勃艮第蝸牛。
法國大蝸牛原產自歐洲東南部,棲息於森林、草地或花園,食性很雜,以植物的枝葉、果實、腐殖質甚至是菌類為食,喜歡溼潤的環境。法國允許人們從七月初開始,採集蝸牛,而它的鄰國德國,則明令禁止採集蝸牛。
除了法國大蝸牛,還有另外兩種同屬的蝸牛也常常出現在法式焗蝸牛這道菜裡,它們外形和習性相似,並且都有大量人工養殖:分別是白線大蝸牛和散斑大蝸牛。而咱們在國內吃到的蝸牛,大多是非洲大蝸牛。
非洲大蝸牛,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原產自非洲,曾經被當做軍用儲備糧和食物引入世界各地,如今,這種大蝸牛已經廣泛分布於亞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溼熱地區,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危害本地生態的外來入侵物種。比如說佛羅裡達州,就上演了一出人「牛」大戰。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非洲大蝸牛上了很多國家的外來入侵物種名單,但是在非洲加納,它卻因為當地人愛吃,瀕臨滅絕。
從「低級食物」到法國國菜法式蝸牛用了400年的時間
每年法國人會「消滅」掉30000噸蝸牛。而法國人並不是最先日常食用蝸牛的人。歐洲人食用蝸牛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紀,即羅馬帝國晚期。當時,羅馬人已經開始用菜葉來人工飼養蝸牛了。人們把人工育肥之後的蝸牛油炸,然後蘸上魚肉浸泡的汁液食用;此外,也有人把蝸牛直接烤制食用。
但是,荒野探險家並不會立即把它們吃掉,因為即便是可食用蝸牛,它們的內臟也含有危險的毒素,必須要用一些人類可以食用的植物,把蝸牛餵養幾天,幫助它們排毒。
雖然羅馬人吃蝸牛的習慣,隨著羅馬帝國的覆滅而消失,但是到了中世紀晚期,法國人又把它重撿了起來。法國葡萄種植業發達,而蝸牛是危害葡萄葉的主要害蟲之一,因此,對法國人來說,蝸牛既易於取得,也有捕捉清除的需要。
另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蝸牛並不是一種昂貴的肉類,平民也能吃得起。在這樣的背景下,蝸牛作為法國一道再平常不過的美食,用了400多年的時間,從普通人打牙祭的食物,晉升成了法國的國菜。
如今,法國大蝸牛已經完全產業化了,不僅有人工養殖,還有專門的流水線進行生產,以滿足法國人對這道美食大量的需求。
很多時候,正是因為我們對陌生食物的不了解,才容易導致誤會,甚至發展成「鹹派」、「甜派」或者「醬油派」、「醋派」那樣的意氣之爭。其實,每一道地方美食的背後,往往有它獨特的成因,這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唯有尊重每一種獨特的文化,才能擁有享受美食的好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