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心無雜念?如果要做到「心無雜念」,那麼這個就太美妙了。
如果一個心無雜念的人,已經完全不是我們認知上的「人」,而是有高度智慧的人、高度禪定力的人,才能稱得上心無雜念。
大多數的人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每時每一刻都在妄念紛飛,怎麼可能做到心無雜念?每個人的心就像一個瀑布一樣,「飛流直下三千尺」,每一秒鐘都向外流淌自己的各種分別念和欲望,何曾停留過?
首先要確定什麼是雜念。確定之後再把這個它抓住,在放大鏡前細觀察。
經常聽到一些用語,比如說雜念叢生、念念不忘、思緒萬千、神情激動、神採飛揚、張口結舌、很煩惱很痛苦、在恐懼中無法集中精力、悶悶不樂、關閉自己的心扉等等。展現出這種興奮的或者是壓抑的神情,可能這些都是正在遭受著雜念的攻擊。或者說自己正在處在一個妄念紛飛的世界,一時一刻都無法逃離出來。
在這種生態環境下,人們就想逃脫出來怎樣做到心無雜念才好?有些人的選擇是這樣的:
一是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人生。
二是到某寂靜的山林,一個人靜靜修學禪定等打坐修行。
三是激動的心堅硬的心慢慢變成調柔的心。
上面那幾條其實都是某些古人曾經用過的普通人的一些修行方法,他們稱這個叫做修心養性。把自己那個比石頭還要硬的心,變成像麵團一樣變成調柔的心,是極困難的。即便是把自心調柔的像麵團一樣,但是不能不說他不會起心動念,也不可能真正達到心無雜念。
如果一個人能把自己的心調柔好,那麼他呢,事業和智慧會增加增長的一個非常高的高度。這個調柔心是修行中最難的。在現實生活中,試想一下別人是不是瞪了你一眼,你馬就以眼還眼?那就可以想像自己的心有多麼的堅硬,可能跟頑石有得一拼。這樣就知道自己沒有修行,也卻想智慧。
但是有的人經過一定的修煉之後,會對周邊的事物看得比較淡。心也比以前調柔的很多,也讓自己心生快樂,反而推動了事業更上一層樓。
不過有雜念、雜念少、「無雜念」都是對事物的一個理解過程。付出努力和行動得到的一種結果。但是不可能獲得真正的無雜念。
如果是心無雜念,那麼自己就安住在純智慧之中。所以說你不能怎麼解釋,一般人來講這個心都是有雜念的。誰沒有雜念?只有如來沒有。
實際上有雜念,沒有什麼可擔心的。其實人們沒有這種智慧去處理雜念和各種欲望,讓自己心身疲憊不堪。
我們在大多數的生活狀態下,並不是說我們要一個心無雜念,而是要有擁有一顆調柔的心很重要。看看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衝突中,有多少的災難是因為是自己的心太過堅硬而造成的。基本上大多數都是的。我們那個堅硬的心,才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
我們的心被外境所迷了,我們的心已經是進入了一個有實質的狀態,有執著的狀態。從那一刻起我們都沒有認識它的真正的本來面目,所以才有了你的我的他的之爭。在爭鬥中產生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其實這一切背後就是我們的心所造成的。所謂的心不雜念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認識現在這個世界,我和我所其實都不存在。通過學習般若智慧,認知之後努力修持,有可能從中獲得解脫。不再受心的騷擾。
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的心對我們的危害是最大的。外面就不存在有一個敵人,真正的敵人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產生的一切分別妄念就產生了一切恩恩怨怨,產生了一切理不清理還亂這種種現象,這就是我們這顆塵心所造成的。
看看現在多少年輕人是多麼苦惱。為家庭,為婚姻,為一切事物心身疲憊不堪。歡樂是短暫的,漫長的卻是痛苦。其實真有真希望年輕人能生活的快快樂樂,是因為擁有智慧而快樂,是因為因為有了智慧表達一切,不被外境所迷,不被他人所轉。雖不能像佛陀那樣「力不能屈,智不能勝」,至少應該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智慧,什麼是愚蠢。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數是捨棄了傳統文化和對傳統文化的信任,已經沒有了智慧的雙眼。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本具的「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是為何物?它在哪裡存在?這樣的以來就埋葬了自己所有的智慧。
心的本性從來沒有離開過覺性妙力,我們一切都是從心中出發卻沒有回來過。如同流浪的王子,在外面只能遭受各種苦難。這位王子什麼時候回家?什麼時候回到自己的王國,他才有登基的那一天。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外面的世界耗盡了我們的幸福、快樂、健康、年輕、歲月。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要回家。回到那個自性之家,智慧之國。在自己的自性王國中,去做一個永遠的國王。這遠遠好於漂泊流浪在外的王子,感受各種各樣的災難和痛苦。
文/心智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