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國家巡演團蒞臨上海,展現有「世界音樂劇」之稱的《貓》。透過貓的眼神,可以折射出音樂劇、《貓》和百老匯一個多世紀以來的千變萬化。
故鄉在英倫
在人們心目中,音樂劇似乎是百老匯的代名詞。實際上,音樂劇不是美國人的發明創造,而是來自大多數美國人的故鄉——英倫三島。音樂劇的鼻祖是1728年在倫敦上演的約翰·蓋伊的《乞丐的歌劇》。這種所謂的「民歌歌劇」使用了當時流行的歌曲,注入諷刺政治腐敗的內容,將亨德爾德音樂簡化,形成了特有的音樂劇,也就是音樂喜劇。直到19世紀末,法國和維也納效仿英國人的做法,簡化奧芬·巴赫、施特勞斯等人的音樂,推出了一個又一個音樂劇。
美國人第一次領略音樂劇的風採大約在1850年。當時,英國的一家旅遊演出公司在北美首次公演《乞丐的歌劇》。1866年,美國第一部長篇音樂劇《THE BLACK CROOK》問世。此後,大西洋兩岸的音樂劇遵循著各自的道路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沒有受到戰爭侵擾的美國,音樂劇基本定型了。五光十色的場面,精心撰寫的臺詞,加上歌唱演員、舞蹈演員和滑稽演員的精彩表演,形成了特有的音樂劇模式。
初期音樂劇的代表作為多次改編、常演不衰的《表演船》。這部以兒童為主的音樂劇有數十個兒童角色,歡樂的場面貫穿全劇。上個世紀30年代,經濟情況惡化,戰爭威脅增加,憤世嫉俗的情緒蔓延開來,音樂劇不得不從兒童轉向了成年人。這時的代表作品為《俄克拉何馬》。名家的作品在這個時期被大量搬上了音樂劇舞臺。莎士比亞、蕭伯納、尤金·奧尼爾、王爾德等人的作品以及《聖經》中的篇章也在音樂劇舞臺上大顯身手。
待圖書館裡的經典名著基本上「消耗殆盡」之後,音樂劇在舞臺上下的功夫越來越大,表現個人觀點的節目佔據了主導地位。這個時期「概念音樂劇」十分流行,導演格威爾·錢皮恩、哈羅德·普林斯、鮑勃·弗西、喬伊·雷頓、麥可·本內特和湯米·圖恩等人的作品幾乎壟斷了音樂劇的舞臺。除了普林斯之外,這些導演均為合唱指揮出身,音樂劇舞蹈的內容增加了許多,內容更加深刻了。這些導演又獲得了「寓言音樂劇鼻祖」的稱號。這種音樂劇的劇情發展大致分為開始、中間和結束三個階段。插話、舞蹈和歌唱結合在一起,基本上組成了現代音樂劇的核心。
盛於大蘋果城
英倫音樂劇的發展速度和規模遠遠不如大蘋果城紐約。20世紀20年代,紐約迎來了音樂劇的第一個發展高峰,80家劇院一年上演劇目達到280個。百老匯是紐約曼哈頓島的一條大道。這條南北走向的通衢貫穿了東西走向的幾十條街道,從三十多街到五十多街,坐落著幾十家劇院,其中最重要的劇場區在時報廣場和42街一帶。多年來,百老匯不僅成為了美利堅的文化窗口,而且還是紐約商業文化的創收大戶。現在,百老匯的全年收入有大約十多億美元。百老匯的保留劇目中上演頻率最高的就是《貓》。自從1982年在百老匯公演以來,《貓》已經上演了六千多場,其它一些上演頻率較高的劇目有《西貢小姐》、《可憐的人》、《歌劇之魂》等。
百老匯的不少劇院都是紐約的建築藝術精品。1990年開始,在前紐約市長朱利亞尼的倡導下,百老匯各大劇院開始了修復工作。紐約城原名為新阿姆斯特丹。百老匯的新阿姆斯特丹劇院因此得到了修復。44街劇院的大理石建築修復之後更顯得富麗堂皇,高貴典雅。以上演《表演船》著稱的格什溫劇院美好的建築風格保留下來了。該劇院每年都上演兒童演員參加的音樂劇,成為紐約兒童音樂劇的中心。42街的勝利劇場,經過幾年的整修之後,換了新顏。耗資1140萬美元的勝利劇場改造之後座位有五百多個,屋頂上冉冉上升的天使浮雕恢復了原貌,作為紐約市建築藝術的代表作品被保存下來。
音樂劇與紐約乃至美國的風土人情異常合拍。音樂劇最為重要的宗旨是讓人們在歡樂當中得到藝術享受。觀眾到來時興高採烈,離開時開懷大笑,很快忘記一天的疲勞。大眾文化的奧妙在音樂劇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百老匯的音樂劇也繼承了倫敦音樂劇的脈絡,多方位隱喻地幹涉了社會生活。「善人終有善報,惡人必將受到懲罰」的理念屢屢得到驗證。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音樂劇猶如「音樂相聲」,經常鞭笞官場的種種醜聞,讓觀眾有了撒氣的目標。當然,最為重要的是,百老匯音樂劇的「三高」成為音樂劇的基石:高檔次的劇目贏得了觀眾,高水平的演員徵服了觀眾,高科技屢屢為百老匯提供了觀眾賞心悅目、嘆為觀止的場面。
二《貓》爭食
1981年5月11日,《貓》在倫敦西區新倫敦劇院首次公演。倫敦的舞臺和百老匯的舞臺有所不同。倫敦舞臺是一個簡單寫實的垃圾堆。百老匯版的《貓》的背景則色彩豐富、富有創意。整個冬季花園禮堂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垃圾場。舞檯燈光奇特,觀眾被籠罩在從垃圾發射出來的燈光中。屋頂很低,好像是一個光線變化不斷的天棚,象徵著貓的眼睛和星星。
《貓》的音樂作者安德魯·勞埃德·韋伯是英國的音樂劇大師。《歌劇魅影》、《艾薇塔》、《萬世巨星》、《星光列車》均為韋伯音樂劇的傳世佳作。1997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冊封韋伯男爵,之後又加封伯爵。1977年,韋伯開始為詩人艾略特的《善於打扮的老貓精》譜曲。後來,韋伯將這段音樂送上了音樂會,獲得了成功。他又和導演特雷沃爾·努恩一道設計了音樂劇《貓》的戲劇結構。倫敦演出時,《貓》的主要演員伊蓮·佩姬飾演女主角格麗澤貝拉。在百老匯首演時,格麗澤貝拉的扮演者為貝蒂·巴克雷。此後世界上有170多位演員扮演過格麗澤貝拉這個角色。《貓》的名曲《回憶》早已流傳世界,世界各地正版錄製這首插曲就達到600次之多,錄像帶銷售量也超過了200萬張。在格萊美音樂獎和託尼戲劇獎中,《貓》都大有收穫。
儘管《貓》的故鄉在倫敦,可是在過去20年時間裡,百老匯的《貓》似乎比倫敦的《貓》更值錢。1992年10月7日,百老匯舉行《貓》上演十周年的紀念活動。在這段時間裡,百老匯《貓》已經上演了4177場,僅次於百老匯歷史上的第一劇《A CHORUS LINE》。現在,《貓》在全世界的票房收入達到了20億美元。如今,倫敦的18所劇院還在上演《貓》,美國的四家演出公司也在各地利用《貓》賺錢。百老匯的演出場次顯然超過了倫敦,收入也大大超過了倫敦。
入侵和進軍
9·11事件影響了整個美國社會,同時也波及到了歐美的音樂劇市場。競爭、融合、出現、失敗正在圍繞著音樂劇。《貓》的東方之旅無非是這些趨勢的綜合表現。
美國的文化市場競爭在新世紀越發激烈起來。老的音樂劇《貓》等生命力極強,可是,《貓》的年代太長了。在百老匯,觀看《貓》等音樂劇的大多是外來遊客,爭取本土觀眾的重要手段是拿出新的節目。不過,新節目可能帶來機會,也可能招致失敗。1970年代中期,百老匯排一出新戲開支為10萬美元左右。80年代末,百老匯平均每出新戲的成本達到300萬美元,現在已經增加到1000萬美元左右。
今年1月,耗資1200萬美元的音樂劇《吸血鬼舞蹈》宣告失敗,絕大部分投資打了水漂。公演之前,紐約媒體認為《吸血鬼舞蹈》可能會打破音樂劇目前不太景氣的狀況。1200萬美元在百老匯的歷史上屬於開支最大的音樂劇。自從去年12月公演之後,每個星期的門票收入僅僅為50萬美元,距離一周演出最低開支60萬美元尚有10萬美元的虧空。不得已,《吸血鬼舞蹈》自2月下旬停演。
2002年,百老匯推出的兩臺音樂劇最為叫座。可是,音樂劇的主要作者均不是百老匯圈內人士,印證了「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的說法。女舞蹈指導伊拉·夏普創意了音樂劇《MOVIN' OUT》,並且擔任了舞蹈設計。夏普的演出公司已經生存了三十多年。為了拍好《MOVIN' OUT》,夏普特地聘請了加比利·喬伊為音樂劇作曲。自從去年10月首演以來,全劇的31首歌曲在美國許多地方傳唱開來。澳大利亞導演魯赫爾曼創造了帶有搖滾色彩的音樂劇《波西米亞人》。這部根據音樂家普契尼歌劇改編的音樂劇先在舊金山的庫蘭劇院首演,去年12月8日進軍百老匯。夏普和魯赫爾曼的音樂劇開了頭,外界的音樂劇作者可能更多地進入百老匯,爭奪百老匯的觀眾,特別是那些非傳統觀眾。
百老匯遭受到外部入侵的同時,國外的音樂劇也正在向百老匯發起嚴峻的挑戰。這種挑戰的帶頭人竟然是音樂劇的始發地英國。根據1968年同名電影改編的音樂劇《CHITTY CHITTY BANG BANG》在倫敦上演之後,一炮走紅。對於英國音樂劇來說,耗資1000萬美元的該劇開支大,風險大。可是,令演出公司感到欣慰的是,開演以來幾乎場場爆滿,創造了票房紀錄。每當演出結束時,全體觀眾起立高唱劇中的主題歌《CHITTY CHITTY BANG BANG,我們熱愛你!》。這部主要道具為汽車的音樂劇主演為尼考拉·麥克奧利弗和理察·奧布賴恩。2000年11月,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院的藝術指導諾貝同意執導《CHITTY CHITTY BANG BANG》一劇,隨後將劇本的結構進行了修改,更換了演員,為演出成功奠定了基礎。據悉,百老匯版本的《CHITTY CHITTY BANG BANG》開支可能達到2500萬美元。但是百老匯的票價高,座位多。行家們認為,這部音樂劇將成為2003年百老匯最成功的音樂劇。
在外界入侵屢屢獲勝之後,百老匯也坐不住了。過去那種等客上門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從去年開始,百老匯也走出了曼哈頓島,開始向世界各地的舞臺進軍。百老匯的第一站就選中了藝術品位很高的俄羅斯首都莫斯科。本來,百老匯和莫斯科的演出公司以為,向渴望接受西方文化的莫斯科人推出一部百老匯音樂劇是個好主意。從莫斯科的經濟情況來看,莫斯科人也還拿得出錢來購買百老匯的音樂劇門票。於是,百老匯拿出了著名音樂劇《42街》。在莫斯科青年宮的演出廣告宣傳說:「俄羅斯人喜歡芭蕾、德國人了解汽車、美國人知道音樂劇。」根據1933年同名電影改編的《42街》於1980年獻藝百老匯之後一舉成名。音樂劇描述了一個合唱隊的小姑娘,替代了生病的明星,大膽表現,最終取得了成功。這部曾經給紐約人帶來歡樂和希望的音樂劇在莫斯科的演出讓百老匯感到了不安。開始,莫斯科人處於好奇心,踴躍觀看《42街》,但很快票房跌入低谷。2002年末,《42街》草草結束了在莫斯科第11周的演出。《紐約時報》的評論指出:「《42街》在莫斯科演出的失敗證明,百老匯音樂劇走向世界並不一帆風順,可能遇到極大的風險。欣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莫斯科人無疑給百老匯上了一堂課。」
現在,英國音樂劇登陸中國的海派城市上海,不知道對於舶來品興趣濃厚的上海人是否願意欣賞、有能力欣賞大英帝國的音樂劇。
來源:《華聲視點》 作者:劉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