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對於國人來說不算是一種太熟悉的娛樂方式。不過受益於這兩年一部綜藝的影響,讓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了音樂劇,並且登上了各地的舞臺。而越來越多的音樂劇電影的上映,也逐漸受到了人們的歡迎。而我們今天的話題,就主要圍繞著這種源自於西方的舞臺表演藝術結合音樂韻律、進一步結合現代化光影藝術而形成的產物。
首先,我們來釐清觀念。肯定很多人搞不清楚歌劇和音樂劇的差別,覺得這兩種是同一種差不多的東西。這麼說也算不上錯誤,照抄網絡上的定義的話,音樂劇是源自於喜歌劇和輕歌劇的,早期也被稱為「音樂喜劇」,19世紀末起源於英國,是由對白和歌唱結合演出的戲劇形式。簡而言之,歌劇重「歌」,而音樂劇重「劇」。著名的歌劇我們此前的文章中也曾簡單地提及過,今天它不在我們的話題範圍內,暫且擱置。音樂劇融戲劇、音樂、歌舞為一體,富於幽默情趣和戲劇色彩,因此,它一般都滿通俗的,情節緊湊,同時結合音樂表達情緒,娛樂效果非常好。
而百老匯為啥會成為音樂劇的代名詞呢?
嚴格來說其實很多音樂劇的原著來源於歐洲,尤其是英國法國的經典改編作品非常多,卻偏偏讓一條美國的街道聲名鵲起。因為那裡的演出最頻繁最密集。這個名稱的來源於「Broadway」,寬闊的街道,因為百老匯大街原本就是紐約市中心一條縱貫曼哈頓島的長街。百老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當時的百老匯大街就已經成為美國喜劇的匯集中心。建立於1810年的Park Theater是現今紐約百老匯劇院的始祖,而在早期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這裡的戲劇風格受到了非常明顯的歐洲維多利亞風格的影響。
接下來的時間裡,隨著移民潮和多樣文化的衝擊,逐漸形成了獨具美國本土風格的戲劇,並且在這裡蓬勃發展,在二十世紀20年代一度達到鼎盛。現在,隨著歷史變遷,百老匯已經不僅僅是一條布滿了幾十家劇院的大街,而成為美國戲劇的代名詞。這裡每天上映著無數的劇目,迎接著來自全球四面八方的人們。除了經典的、熱門的商業化劇目,現在這裡也聚集了不少低成本實驗性的劇目,以及很多為了追逐夢想而奮鬥在舞臺上的人。而我們最熟悉的百老匯風格音樂劇應該就算是迪士尼的音樂電影系列啦。
除了百老匯之外,英國倫敦的西區則歷史悠久的多,也是現在音樂劇在歐洲演出最集中的地區,成為英國音樂劇的代表。不過,在本文中為了便於表述,我們對兩地的音樂劇不做嚴格區分,畢竟,藝術無國界嘛。
前文我也說了,因為音樂劇這種形式對國人來說並不算太熟悉,國內也很少有專門為音樂劇提供的舞臺,所以我們接觸更多的,往往是經過音樂劇改編的電影——感謝現代科技!我們現在不僅可以在家裡享受視聽盛宴,而且這種全新的技術手段讓音樂劇的表達上了一個更新的臺階。
相對於局限的舞臺,電影有無數的優點——不受空間、物理條件限制,可以通過大量的科技手段帶來更強烈的視覺衝擊,把一些很難在舞臺上表現出來的視覺效果更清晰地傳達給觀眾。當然,也有很多人更喜歡音樂劇,因為舞臺上的直觀表演能讓演員與觀眾的距離更接近,就好像正在你身邊發生的事情一樣。當然想要在有限的條件下獲得最優秀的藝術享受,對於音樂劇演員本身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但是優秀的演員能把觀眾更深入的帶入到劇情中去,擁有更加身臨其境的感觀。尤其像《歌劇魅影》中直接將一盞巨大的吊燈從天而降到觀眾席中的刺激體驗,在電影中是很難獲得的。
我沒有在網絡上查到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音樂劇改編電影到底是哪一部,不過這確實是一個藝術創舉,而經典的音樂劇影片也數不勝數,我們就來簡單介紹幾部。
《音樂之聲》音樂之聲應該是許多人看過的第一部音樂劇電影了。它於1965年上映,改編於著名的同名音樂劇(小說原著為瑪利亞·馮·特拉普的著作《馮特拉普家歌者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 by Maria von Trapp》),講述了愛情、親情,以及淪陷於戰爭之中的普通家庭的故事。它在上映當年就大受好評,並收穫了五項奧斯卡大獎,貢獻了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唱段。90年代初,它被引入中國大陸上映,一時間到處都迴蕩起了《雪絨花》的旋律。而《Do-Re-Me》為無數孩子帶來了一次快樂的音樂啟蒙。
《雨中曲》也許你沒看過這部電影,但是你對《Singing in The Rain》的旋律一定不會陌生。這部偉大的音樂劇被譽為百老匯音樂劇的代表,而電影也成為影史中的最佳歌舞片之一。該片不僅是音樂歌舞電影的傑作,同時也是一部關於好萊塢影壇秘密與艱辛的佳作。從整體構思來看,影片可以說是一次關於電影套層結構的精巧實驗。影片幽默的情節能吸引各個年齡層的觀眾。片中所體現出的對於默片時代的致敬以及對於歌舞片類型的熱忱都讓這部電影成為可以傳代的精品。其中吉恩·凱利在雨中邊舞邊唱《雨中曲》的場景更是成為無數後輩電影爭相致敬的經典片段。
而《歌劇魅影》則可以說是全球累計票房最高的音樂劇了。小說原著作者是法國作家卡斯頓勒魯,但是它最成功的應該是安德魯·勞埃德·韋伯對它的改編與再創作。它講述了一個略有些偏執的愛情故事,最終以男主角的醒悟和放手告終。該劇的音樂編寫十分優美,尤其是女高音唱段優雅迷人,同時又兼具一種黑暗的神秘感,給整部音樂劇帶來了更強烈的吸引力。它自從1986年在倫敦西區上演以來,就一直長盛不衰。與舞臺版的興盛相比,電影版的《劇院魅影》不算太紅火。分別由託尼理察森和喬舒馬赫在1990年和2004年兩次搬上大屏幕,不過中國影迷應該還熟知另一個版本,于仁泰導演,張國榮、吳倩蓮、黃磊主演的愛情悲劇《夜半歌聲》。
接下來還有一部不能錯過的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原著維克多雨果,音樂劇改編者為法國音樂劇作曲家克勞德-米歇爾·勳伯格和阿蘭·鮑伯利。原著太著名就不多說了,僅僅電影改編版本就有十幾個。而音樂劇版本自1980年在倫敦西區上映以來,就收穫了無數讚譽,隨後在1987年在百老匯上映。《悲慘世界》被譽為80年代以來最有影響力的音樂劇之一,而其中的經典唱段,包括《I Dreamed a Dream》《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可以說膾炙人口,發人深省。2012年電影版《悲慘世界》由湯姆霍伯執導,休·傑克曼、羅素·克勞、安妮·海瑟薇、阿曼達·塞弗裡德等大牌演員主演並獻聲,雖然劇情刪節太多,改編了原作更為深刻壓抑的情感基調,並且演唱的專業性不足也收穫了不少爭議,但是整體還原度頗高,成為當年奧斯卡的大熱門。
《理髮師陶德》,作為歐美家喻戶曉的傳奇恐怖故事,在普林斯和音樂劇大師桑德海姆的手中變得深刻而血腥。當他被提姆·伯頓與約翰尼·德普搬上大銀幕的時候,則又增加了一層浪漫色彩。一個殺人如麻惡貫滿盈的惡魔與最優美壯麗的旋律,這種藝術衝突帶來的獨特吸引力,使作品大獲成功。最終,陶德受到了懲罰,但是兩個年輕人的愛情,則仿佛象徵著新的救贖和解脫。
當然了,優秀的音樂劇電影還有很多,《Mamma Mia》《西部故事》《窈窕淑女》等等,另外迪士尼的《獅子王》《美女與野獸》也是從音樂劇改編而來,篇幅有限,我們今天就不一一介紹了。條件所限,我們看不到音樂劇現場,那麼看看音樂電影也不錯。一方面沉浸在劇情中,另一方面也可以享受音樂之美,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