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的奇妙之處,不僅在於可以含蓄地將各種情感表達而出,也可以達到罵人不帶髒話的效果。很多簡短的「髒話」,依然成為我們生活中必備的口頭語。無論是遇到委屈,還是因「遊戲失敗」而怒火中燒,幾句髒話脫口而出,當真是解氣!
要說只有中國人才能理解的髒話,非「二百五」莫屬。這句話的殺傷力較小,也不會提及對方的親人祖宗。但說出口時,依然能夠宣洩情緒。
可能大家要問了,為什麼「二百五」會成為罵人的話呢?關於「二百五」的起源,受到公認的,主要有這三個典故。
第一個典故:古代銅錢的「半瘋」
古代人們大都用銅錢進行交易,五百兩為一封,一千銅錢為一吊。而二百五十兩則為「半封」。半封錢是「半瘋」的諧音,也就用來形容一個人做事魯莽,腦子缺根弦,經常做傻事;而二百五十個銅錢,就是「二半吊子」錢,也可以形容一個人頭腦不靈光。古人嘛,罵人當然不能帶髒字啦!便用二百五十兩(文)來作為罵人的「形容詞」。
第二個典故:兩個兒子沒出息。
這也是源於民間的一個典故,說是有一個倒黴的秀才,連續數次參加科舉都未高中。年邁的秀才對功名不再抱有希望,然而老來得子卻讓他深感寬慰。想到自己一生未能入朝為官,也沒有考取功名,老秀才給兩個兒子起名為成事、敗事有餘。
有天老秀才外出做事,讓妻子監督兩個兒子練字,大兒子寫三百字,小兒子寫兩百字。回到家中,問到兒子練字的進度,妻子說「兩個都寫了二百五。」此後人們便用二百五形容辦事不力之人。
第三個典故:蘇秦獎賞「兇手」。
蘇秦大家都知道,利用「合縱之術」聯合六國對抗秦國。當時蘇秦在齊國受到高級待遇,引來齊國很多士大夫的嫉妒,便派人去刺殺蘇秦。有天夜裡,蘇秦沒有一絲防備,被刺客襲擊,身受重傷。
憤怒不已的齊王立刻全城抓捕兇手,最終卻一無所獲。奄奄一息的蘇秦,建議齊王將他車裂於市,然后冠以「通敵賣國」的罪名,之後懸賞一千兩,尋找刺殺他的兇手。
幾天之後,有四個人來到齊王身前;領取獎賞。他們都稱自己是殺害蘇秦的「勇士」。齊王故意問道:「可我的賞金只有一千兩,你們有四個人,我要怎麼分呀?」其中一人說:「這還不簡單,每個人分二百五十兩。」
齊王起身怒斥道:「來人!將這四個二百五拖下去斬了!」其實這4個人都是替罪羊,真正的刺客早已被幾位士大夫護送出城。
為了二百五兩銀子而葬送自己的性命,當真是「二百五」。雖然很多都是民間的傳說或是後人的杜撰,但從中我們可看出漢字的精妙,各種事物都能夠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行和做事風格。看來古人也沒有我們想像的那般嚴肅,幽默趣味性不輸現代人。你還知道哪些罵人不帶髒字的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