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罵人「二百五」?什麼意思?
文/炎炎談歷史
二百五,就是250,眾所周知,這是一句罵人的話,中國人都不管是做生意還是排號等等,都儘量避開這個數字。
二百五究竟什麼意思?為什麼要用這句話罵人呢?
二百五,是指傻頭傻腦,又不很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各地的口語中都有出現,很多用於口語調侃,絕非粗口或者罵人的話。出自晚清吳妍人的譴責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3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二百五,雖說不是歷史悠遠,但還是有些來歷傳說。
源於戰國
戰國時期,有個縱橫家叫蘇秦,他說服齊、楚、燕、趙、魏、韓六國,結成聯盟,共同對付強大的秦國,因而受到大王賞識,封為丞相,史稱「六國封相」。正當蘇秦為齊國積極效力的時候,來了刺客,當天不治身亡。
齊王大怒,下令捉拿兇手,可人海茫茫,哪裡去找?齊王想了一招「引蛇出洞」的妙計,命人將蘇秦的頭割下來,然後弄得滿頭滿臉的血,再將血淋淋的人頭掛在城門口,張貼黃榜,告知大家蘇秦是個內奸,齊王一直想殺他,如今被義士所除,大快人心,獎勵黃金千兩,請義士前來領賞。
告示一出,很快就有四人前來領賞,一口咬定蘇秦是自己所殺,齊王問他們千兩黃金四個人怎麼分,四人高興的說,四人平分,即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齊王一聽,拍案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從此,民間留下二百五的說法,被用來形容傻瓜、笨蛋和 被財色所迷惑的人。
源於老秀才
說的是有個秀才,一生廢寢忘食也未能中舉,連個兒子也沒有,晚年心灰意冷,決定放棄考科舉。沒成想晚年竟然意外喜得兩子,秀才起名大兒子成事,小兒子敗事,從此專心教導他們讀書。
一天秀才要出門,交待妻子監督他們寫字,大兒子三百個字,小兒子二百個字。結果秀才回來妻子告訴他,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兒子都寫二百五十個字。
源於銀兩
從前有個傻瓜,家道中落,他去賣傳家寶貝,寶物上寫著「賣金二百五十八兩」,結果賣的時候,對方跟他討價還價,只給了二百五十兩,別人見了就笑話他,笨蛋一個。從此人們把做事糊塗的人稱二百五。
古代人用銀子,一般按兩劃分,一般五百兩為「一封」,用紙包好,二百五十兩就是「半封」銀子。因為與「半瘋」諧音,所以後來人把瘋瘋癲癲的人叫二百五。
二百五是「二桿子、半吊子、無所不至」幾詞各取詞頭「二、半、無」諧音而成,用於調侃,不是褒義詞,也絕非貶義詞,但是某些時候其實是一句罵人很重的話。